浅谈铁路隧道缺陷整治及预防措施论文_范继江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每条铁路土建工程结束,架梁铺轨完成后,土建施工单位上线消缺施工非常困难,基本是人工加轨道小车,运输困难,人工消耗非常大,为减少隧道缺陷整治,减少项目成本,提前预防,及时整治,为今后隧道顺利交验进行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铁路隧道;渗漏水;空洞;裂缝;其它

隧道衬砌施工图片

1.隧道渗漏水

隧道施工要求二次衬砌不渗不漏,隧道衬砌漏、渗水位置一般为施工缝或沉降缝位置,以及明暗洞交接位置。

1.1隧道漏水产生的原因

1.1.1隧道底部排水系统不通畅,二次衬砌内水压过高,防水板薄弱部位被水压顶穿,这种情况较多。

1.1.2 施工过程中工序把控不严,检查不到位,排水系统堵塞,这是造成渗漏水的最根本原因。

1.1.3 安装防水板之前,初支面尖锐物不进行处理。

1.1.4 环向透水管及横向排水管密度不足,未接入边墙的纵向排水管内。

1.1.5 混凝土振捣不到位。

1.2 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隧道防排水施工工序:预留中心排水沟 ----- 横向排水管预埋 ----- 两个边墙纵向、环向排水管预埋 ----- 小边墙纵向止水带安装------ 环向排水管安装 ------ 环向防水板安装 ----- 衬砌前止水带安装,不同设计院,可能设计有细微变化。具体预防措施:

1.2.1 技术交底到位,每个工序必须检查到位。隧道防排水与隧道其它工序交错进行,因防排水施工简单,所以往往不被单位作为检查的重点,待隧道运营后,隧道经过沉降变形后,很多隧道就会出现漏水病害现象发生,现代的铁路均为电气化铁路,隧道不允许渗漏水现象发生,也就要求我们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检查。

1.2.2 防排水补救。隧道防排水是跟着隧道施工工序分步完成的,也就是说施工过程中一定注意防排水的保护措施,一旦损坏及时补救。

1.2.3 预埋横向排水管时,两头管口用土工布堵塞,防止浇筑混凝土时进入管内,待浇筑完成后拿出并做通水检查。按照图纸要求,一般15米一道,但根据初支渗漏水情况,进行加密,环向排水管布置密度也要进行调整,为排水通畅做好保障。

1.2.4 环向排水管安装之前,对初支的钢筋头、锚杆头、及喷射混凝土突块进行切割打磨,防止混凝土挤压防水板后,刺破防水板。

1.2.5 防水板的挂设。要松弛有度,这个需要我们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现场交底,一般按照1.2的系数进行挂设。挂设采用射钉融贴的方法进行。

1.2.6 边拱部的防水板检查。这个检查很重要,防水板挂设后检查爬焊机焊接情况,特别是上下两板衬砌之间的焊缝检查。安装钢筋后,再进行二次检查,这一步检查一般被单位忽视,认为已经检查一次了,没有问题了。为什么必须检查呢?因为刚才也谈到防排水容易二次破坏,整个衬砌面又大,检查起来很麻烦,但这是我们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步,安装钢筋完全靠人工完成,钢筋又是螺纹钢筋,很容易刺破防水板。所以说检查要做好充分准备,质检人员至少2人,手持电筒,施工人员至少2名,质检人员发现一处,施工人员补一处,防水板破损检查要达到无遗漏无死角的目的。这是控制隧道漏水的最重要环节。

1.2.7混凝土振捣到位。隧道混凝土设计一般为抗渗混凝土,却因振捣不到位,混凝土内的气泡无法排出,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渗漏能力和强度问题,边墙可以通过天窗口进行人工振捣,衬砌台车拱部为密封状态,人无法操作,采用安装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捣,增强混凝土的抗渗漏能力和混凝土强度。人工振捣时注意不能紧贴防水板振捣,离开防水板10~15cm。

1.3 隧道渗漏水病害整治措施

隧道发生渗漏水情况后,怎么处置?具体措施如下:

1.3.1 打孔放水。二次衬砌完成后,未做电缆槽之前,用风枪在小边墙底部打渗水口,后在底板上引槽入中心排水沟,这是为了减小衬砌内的水压力,排水通畅,大大会降低后期铁路运营后的渗漏水风险。边墙钻孔排水如图

1.3.2 边墙有明显漏水部位,以疏导为主,根据流水量大小决定开槽大小,一般在5~10cm宽,5~8cm深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将Ф2.5~Ф5cm切割成半管,扣进槽内,打眼植入钢筋固定半管,采用防水堵漏材料封堵。注意不能用一般的水泥和砂浆拌和,因其强度问题,时间长了容易脱落,危及行车安全。

另外现在高铁拱顶不允许开槽,拱部漏水一般采用安装接水槽和注液排水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治理。

1.3.3 对局部渗而不滴水的情况,先在隧道边墙底部打泄水孔,观察一段时间,若不能解决,在其位置打孔注浆进行封堵。

2.隧道空洞

隧道二次衬砌拱部空洞是隧道常见问题,在2000年开始,隧道空洞检测,开始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雷达扫描后,及时发现及时整治。待铁路验交之前,所在铁路局工务段提前介入,因雷达扫描的局限性,工务段采用铁锤敲击的方法,进行全断面无死角敲击,通过这种方法,能发现局部空洞现象。所以建议施工单位在衬砌台车移动的同时,利用台车,铁锤进行敲击自检,以免减少交验时麻烦和代价,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1 隧道二次衬砌空洞形成的原因

2.1.1二次衬砌在混凝土封顶时,混凝土没有泵满,这是直接原因。

2.1.2防水板安装时过紧或过松,防水板过紧,混凝土在泵送到顶部后,防水板在混凝土重力作用下自然拉紧,拱部防水板不能与初支密贴,形成一个空腔。防水板过松,多余的防水板在某一位置堆积也能形成局部不密实或空腔,这种情况较少。在二次衬砌没有布筋的地段容易发生这两种状况。

2.1.3顶部混凝土塌落度小,混凝土不能顺利自然摊开,容易形成局部不密实或局部小空洞。

2.2 隧道二次衬砌空洞预防措施

隧道二次衬砌属于密闭模注混凝土,浇筑质量不可预见性较大,预防措施就显得很重要。

2.2.1 根据测量实际断面,提前计算出每一板混凝土的实际用量,技术人员把控一下泵送混凝土的泵送方量。

2.2.2 泵管换到台车顶部,进行衬砌混凝土封顶时,技术人员必须登上台车顶进行检查,端头模板顶部预留一检查孔,通过电筒可以很清晰观察混凝土的泵送情况,泵送最后一车混凝土时,控制泵送速度,整个端头模板泵满流浆后,先停歇1~2分钟,开辅助振捣器振捣,再泵送,直至顶部浆液流出,封顶完成。

2.2.3 泵送顶部混凝土完成后,怎样解决拆泵管不让混凝土回流的问题。因为一旦回流,也会造成泵管部位的混凝土空洞。这样需要在顶部安装一个截止阀,这个截止阀如图片。这样截止阀一关就可以顺利拆卸泵管,截止阀待混凝土初凝后拆除清理,可重复利用。截止阀图片。

2.3隧道二衬空洞处理措施

待隧道二次衬砌全部完成,防水板施工台架未拆除之前,我们自己进行自检,发现空洞后,通过敲击精确定位,做好标记,统一治理。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局部空洞,大面积脱空现象基本杜绝。局部空洞处理基本措施为注浆处理。具体步骤及方法:

2.3.1 检查。每处空洞先用手电钻钻孔,确定深度及衬砌厚度情况,空洞有20cm,且衬砌厚度小于20cm的采用凿除表面混凝土,重新模筑混凝土,这种情况较少,基本杜绝,不再叙述。

衬砌厚度≥20cm,且没有裂纹,龄期达到要求后,采用注浆回填饱满。

2.3.2 设置注浆孔和通气孔。如图,注浆管为直径42mm马牙扣形钢花管,通气管采用普通钢管即可,设置在拱部最高处,管顶距防水板距离均不大于2cm。

2.3.3 注浆材料采用水泥砂浆,水泥为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细沙过筛后使用,粒径不大于2.5mm,砂浆配合比:水灰比0.6:1~1:1,灰砂比1:1~1:2。可根据现场试验进行调整。注浆前进行配合比试验,用手机秒表记下注入和流出时间,据此确定注浆量。注浆前注浆压力:初压为0.1~0.2MPa,终压0.4~0.5,注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

2.3.4 在管口安设灌浆嘴,从低向高注浆,注浆压力在0.1~0.2MPa,施工过程中应逐步增加注浆压力,直到高端冒浆为止。拆除注浆嘴,从高处注浆嘴继续注浆,直到加压不再增压为止,停止注浆并完成注浆。

2.4 注浆注意事项

2.4.1 注浆做好各项试验准备,空腔不大的情况下,注浆不能任意停泵,以防堵塞管道,要短平快。

2.4.2注浆过程中注意观察空腔附近衬砌的变形,若注浆时间较长,说明浆液流窜太远,可间歇注浆,增加浆液浓度。

3.隧道裂缝

高铁隧道二次衬砌裂缝也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一般大于0.1mm的考虑处理,隧道裂缝一般出现在施工缝位置的环向裂缝,纵向裂缝也有,但不常见。

3.1裂缝产生的原因

3.1.1 环向裂缝。

隧道施工工序繁杂重复,仰拱基底清理状况均不一样,容易造成两板仰拱混凝土的沉降不一样,造成二衬的环向裂纹。

底板围岩地质情况不一样,有地质夹层软弱带,这种情况较少,但施工单位及时向上级单位进行现场踏勘后变更。

3.1.2 纵向裂缝。此类为结构性裂缝,由于衬砌过程中,初支未完全稳定,并受前方爆破扰动影响造成。

3.1.3干缩裂纹。隧道在未贯通之前,隧道内恒温潮湿,有利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养护,随着隧道贯通,二衬混凝土完成后,隧道内的通风效果好,隧道内也干燥,很容易造成二衬混凝土的干缩裂纹,这种情况一般不做处理。

3.2 预防措施

3.2.1 加强底部仰拱清理检查,按设计位置设置沉降缝,地质变化处增设沉降缝,避免混凝土的刚性环向开裂。

3.2.2 衬砌浇筑前,合理安排掌子面与衬砌之间的施工工序,严禁在衬砌期间进行爆破。

3.2.3衬砌混凝土养护在隧道施工中一般不会引起重视,加强混凝土的喷淋养护,设专人负责,特别是隧道贯通后,一天至少三次喷淋养护。

3.3病害处置措施

3.3.1隧道二次衬砌完成后,及时进行检查裂缝位置及贴纸条观察并做好记录,并注意新增裂缝的观察记录。

3.3.2 待裂缝稳定,因沉降裂缝会产生混凝土挫落不稳定块,这样的块状混凝土进行凿除打磨稳定后,不做修补,这是铁路工务段要求,也是为了防止后补形成二次不稳定块,影响铁路运营安全。

3.3.3 对于稳定的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1mm的,上报方案审批后,采用环氧树脂注浆法整治。具体方法:

(1)把裂缝两侧各5cm范围内衬砌表面冲洗干净,清除不稳定块,沿裂缝间隔20~30cm贴一处胶带;

(2)刷涂快干型封缝胶,固化后揭除胶带,安装灌浆嘴;

(3)灌注环氧树脂液,待树脂固化后,拆除浆嘴并清理混凝土表面的封缝胶。

(4)封缝胶清楚后,目测注浆是否饱满,不饱满处重新注射。

(5)注胶顺序从下向上依次灌注。

4.隧道其它的病害

4.1隧道二次衬砌局部混凝土不密实。

4.1.1 原因:因浇筑问题,泵送混凝土入仓后,由于二衬钢筋密集,造成混凝土到达某处后粗骨料聚集,振捣不到位,造成局部蜂窝麻面。

4.1.2 具体措施:

(1)混凝土到达泵送地点,检查入仓前的和易性。离析混凝土不能使用。

(2)浇筑顺序:先边墙后拱部最后顶部,依次对称浇筑,严禁一泵到顶。

(3)加强振捣,增加边墙附着式振捣器设置和人工配合插入式振捣,振捣到位,不过也要注意不能过振,造成混凝土表面有流砂水印。

4.2 隧道电气化接触网接线柱不能设置衬砌病害处。

目前铁路建设均为电气化动力,隧道顶部设置接线柱,因隧道空洞、裂缝、蜂窝麻面等病害存在,虽进行处理,考虑铁路长期运营,接线柱严禁设置在病害处,可以通过设计院进行调整其设置位置2~3米。若运营后再要天窗改移,一根吊柱成本需要50万,教训惨重。

5 结束语

随着中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发展势头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程质量成为企业的生存根本,工程质量的细节管理和管控方法尤为重要,谢谢与大家分享。

论文作者:范继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浅谈铁路隧道缺陷整治及预防措施论文_范继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