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及其对现代企业理论的拓展_异质性论文

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及其对现代企业理论的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论文,其对论文,理论论文,基础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竞争能力。发展到现在,对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重点问题。而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则是继贝恩、熊彼特、芝加哥学派等的分析方法之后,在该领域内出现的最新的理论分析方法,是用于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理论工具,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不仅如此,该方法还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管理者的行为方式等企业理论的基础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本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资源基础理论的特征和理论创新;第二部分是资源基础理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第三部分主要阐述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对现代企业理论的拓展。

一 资源基础分析方法的特征和创新性

在产业组织理论和一些相关理论中,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而要获得超额回报就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 )企业的产品必须是独特的,即与其替代品相比,该产品必须能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不同的、有吸引力的性能价格比;(2)在产品相同的情况下, 该企业必须能以低于其竞争者的成本来生产该产品。上述两个条件又可以转化为这样一个条件,即企业的投入具有独特性。因为产品的品质和成本完全依赖于投入和投入的组合方式,这就是资源基础的观点。

资源基础分析方法的核心特征是它对企业的定义。传统的主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视为是一组投入的结合体;而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则把企业视为是投入的寻求者,这些投入被用于生产和配置,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难以被其它企业所模仿。与主流的理论相比,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把企业视为将投入形成产出的投入结合体。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新古典的理论中资源是自由流动的,并且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相对确切的技术关系;而资源基础方法认为,企业的超额回报来自于那些不可被其它企业所模仿的企业资源,而不是象新古典的经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来自于垄断或是来自于企业间的共谋所造成的产出的人为限制。

在企业战略的研究方法方面,有五个与产业组织相关的学术流派的思想先后起过重要影响。这五个流派的思想分别是新古典的完全竞争模型、贝恩的SCP理论(注:SCP模型即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它研究企业的市场业绩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由乔·S ·贝恩作出的。有关该模型的详细情况参见《现代产业组织》第477页。 )、熊彼特的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企业战略理论和以科斯与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尽管资源基础分析方法与已有的分析方法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但资源基础方法却是在这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资源基础方法与它们作一比较,就能够清楚的看出资源基础方法的特点。这种比较的着眼点在于把企业的最终目的看成是超额利润的追求者,在企业如何达到这一最终目的的方式上,各流派的观点是不同的。下面是这五个流派的主要思想及特征的概括。

新古典的完全竞争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把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制造某种最终产品,因此企业是团队生产的完美体现。在新古典的完全竞争模型中,企业把两种投入即劳动力和资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该模型的特征是:(1)用于制造某产品所需的投入组合是预知的, 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描绘成一条成本曲线;(2 )每种投入的边际贡献的大小很容易计算出来;(3)各方都拥有完备的信息;(4)资源完全可以自由流动,并且具有可分性。由以上特征可知,新古典的完全竞争模型中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因为任何企业都可以同等地得到生产技术和各种资源。这样,追求超额回报的企业最终必定会形成一种利润均为零的市场均衡,即在长期内任何企业都不会存在超额利润。

与新古典的模型不同,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是为了通过垄断或共谋方式实现产出约束,从而人为地使市场价格上升,企业从中获得超额利润。SCP假说基本概括了贝恩的思想, 它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该假说认为,产业结构(注:包括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数量、产品差别程度、进入障碍、资本有机构成的程度以及垂直一体化的程度等等。)决定企业的行为(例如产品定价策略、广告活动等),企业行为反过来又决定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利润率等效益指标的高低。在SCP模型中, 企业规模的大小或产业集中度的高低对绩效的影响是重要的。贝恩关注企业规模对企业收入的影响,理由是大企业控制着较大比例的工业产出,因此最有机会和动机进行垄断或共谋。在贝恩的分析中,还涉及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企业间的异质性(interfirm heterogeneity), 由此可以推出长期内企业也有可能会获得超额回报。这一概念是新古典的完全竞争理论所没有的。但是贝恩对异质性的分析只局限在企业规模方面,即企业间的差异性仅仅在于企业规模的不同。后文我们将看到,资源基础方法对异质性的全面分析大大超过了贝恩的分析。

熊彼特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他认为,企业经营的目的是通过创新或采用新方法,使其竞争对手的地位处于劣势,从而抓住竞争机会。他认为这种方式的竞争远比在现有产品上的价格竞争要有效的多。并且,他还把不断寻求创新的企业的规模与垄断力量的强弱联系起来。在这二者的关系上,他推翻了垄断损害社会福利的观点。他指出,在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活动上的投资本质上有很大的风险性,而垄断能够使这种投资不会因为高风险而延迟或停止。因为垄断条件下,已有的市场权力可以为企业提供风险创新活动的融资支持,同时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市场权利又为这种创新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激励。

芝加哥学派基本继承了新古典价格理论的核心概念,只是放松了完全竞争模型的几个关键的假设。与完全竞争模型的完全信息假设不同,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信息成本问题。对信息成本的承认使得芝加哥学派能够反击贝恩认为广告是进入障碍的观点,在芝加哥学派看来,广告提供了一种颇有价值的经济功能,即它能为消费者提供信息,从而可以减少消费者在购买之前的“搜寻成本”(注:指消费者对相关产品价格及品质信息的了解。)。在企业的规模与绩效的关系上,芝加哥学派认为企业的大小和规模由企业效率的高低决定。如果企业能够因其经营效率的提高而获得收益,企业规模就会扩大;反之,企业就会收缩。

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在协调生产方面是相互替代的。科斯认为,市场在配置资源时会花费一定的成本,比如达成协议前的谈判费用,以及事后的监督费用等,组织和组织中权威机制的存在能够节省一定的市场交易成本。威廉姆森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节省市场交易费用的原因,他从人的利己主义出发,认为交易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机会主义倾向,而市场交易中存在的资产专用性、小数谈判以及不完全信息等问题使得交易双方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威廉姆森认为,当机会主义行为比较显著时,企业就会出现,因为企业特有的权威机制(或曰科层制)中的命令、奖励以及惩罚功能能够显著地避免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与上述五种观点相比,资源基础观既与它们有相似的一面,又与它们有明显的不同。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企业是各种投入要素的结合者,但是这些投入要素并不是像新古典的理论模型所描述的那样,是完全同质、完全可以自由流动的。企业利用的各种要素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差异的,并且是不完全流动的。譬如不同企业所雇佣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不相同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特征更是千差万别,这些企业资源不仅存在差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自由流动的。我们将这种资源差别和它的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称之为资源的“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由于企业资源具有这两个性质,使得不同的企业之间可能会长期存在差异,那些长期占有独特资源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持久的超额利润。从这个角度而言,独特的企业资源(包括外部环境资源)对企业绩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企业就不仅仅只是一个投入要素的结合者(新古典理论),它更应当是独特投入要素的寻求者,是产出和配置效率追求者(芝加哥学派),并且不论是要素结合者还是要素寻求者,其成功运作都要依赖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贝恩理论)。也就是说,企业对超额利润这一最终目的的追求总是要转化成对那些独特、稀缺资源的识别、占有与配置这一战略目的。在感知企业外部环境、识别与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企业家的能力是核心和关键。下列对比表格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资源基础理论的特征。

由表一可知,资源基础理论是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吸收了原有理论的部分内容,又不秉承某一具体流派的基本观点,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它拓宽了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范围,在理论分析中把企业投入的内涵拓宽到除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企业能力、组织过程以及信息和知识在内的所有企业资源。其次,它放松了原有各种理论的假设条件。原有理论一般都认为,处于同一行业(或同一战略性群体)的企业在其所控制的有用资源和所采取的企业战略方面是相同的,即使在同一行业中存在资源异质性,这种异质性的存在也是很短暂的,因为企业间的资源是高度流动的;而资源基础理论在理论假设上明确提出,某一行业或战略群内的企业在它们各自控制的资源上可能是异质的,并且这些资源不可能是完全流动的,所以企业间的异质性可能长期存在,从而将企业内部特质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即非流动性的企业资源是创造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关键。该分析方法目前主要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分析,另有部分经济学家尝试将其用于企业存在与发展等现代企业理论问题的研究。下文将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表一资源基础理论与五个流派的理论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新古典的 1.企业是各种投入要素的结合 1.没有既定的技术方程,对

理论者,这种结合过程是商品或 有用资源的识别及其组合

服务的实际生产过程 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

问题;

2.某些关键的资源也许是不

可流动的,它们往往可能

是团队生产的副产品.

贝恩的理 1.公共政策、竞争对手等外部 1.持久的超额利润并非来自

论 环境是企业战略的关键的约于垄断和共谋造成的产出

束条件; 限制或是“进入障碍”;

2.长期内能够持续获得超额利

2.分析超额利润来源的单位

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对象应当是企业,而不应

当是一个产业;

3.企业的内部组织是分析利

润来源的一个关键变量.

熊彼特的 1.企业的超额利润可以由竞争 1.竞争的新方式可行与否不

理论的新方式产生;

取决于垄断;

2.企业家的眼光是企业核心;2.模仿者会受到那些难以模

仿资源的约束;

3.潜在的模仿者总是存在的.

3.超额利润也可以由“革命

性“创新以外的途径获得.

芝加哥学 1.企业追求生产和配置效率;

1.企业对效率的追求不仅体

派现在现有产品上,还体现

在新产品上.

2.企业的大小和规模反映企

业效率的高低.

交易成本 1.资产专用性和小数谈判问题 1.企业的目的不仅是规避机

理论是约束企业战略的关键问题. 会主义问题,更是对专门

投入的结合和配置.

二 企业的资源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企业资源与竞争力的关系之前,必须先对资源以及竞争力等概念的具体内涵加以界定。前文已经讲过,在资源基础理论中,企业资源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的性质、信息、知识等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由企业控制,用于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具体战略,提高企业的绩效。但是这种泛泛的定义仍旧不能确切地说明企业资源的含义,为了更确切地阐明企业资源一词的具体含义,可以把它进一步分为三大类: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第一类物质资本资源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技术、地理区位以及原材料的供给情况等;第二类人力资本资源指的是企业的培训、经验、知识、关系和员工的能力等资源;第三类组织资本资源则包括企业内部正式的结构,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的计划、控制和协调系统,还包括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团体之间的非正式的关系等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构成了企业的资源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物质、人力和组织资源都是资源基础理论中所指的企业资源,只有那些有助于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目的的资源才被称为企业资源。而这也正是资源基础分析方法的主要应用方式:识别企业资源,探讨具备何种性质的企业资源才是产生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在资源基础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持久竞争优势,它也是所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资源基础理论中,竞争优势一般被定义为,企业实施一项创造价值的战略,该战略同期未被任何现有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实施。持久竞争优势则不仅要求企业的战略在同期内不能被竞争对手实施,还要求不能被其他企业所复制或模仿。因此,在这里,“持久”一词的含义不是指具体时间的长短,也不代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竞争优势的持久与否取决于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模仿的可能性。只有当对手试图复制战略的努力尝试之后,竞争优势仍然存在,那么这样的竞争优势才是持久的。也就是说,持久竞争优势是在均衡状态下的定义。但这并不是说持久优势会永远持续下去,持久的含义仅仅表示不能通过模仿的手段来使优势消失。但当行业中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比如熊比特所说的发生了革命性创新,就可能会使得原有的竞争优势不再有任何价值。在新行业结构条件下,有可能会产生某些因素,这些因素使得某些企业可能创造出新的持久竞争优势。

那么,企业资源和持久竞争优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对企业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自60年代就已开始,早期的研究一般关注企业如何通过实施战略开发企业内部能力。这主要包括企业如何对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作出反应,以避免企业内部的弱点,消解外部威胁。与现在的资源基础模型相比,这些研究很少重视企业间的异质性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早期的一些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如图一中的模型所示。

传统模型之所以未考虑企业内部特质对该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与其理论假设有很大关系。在同质性资源和流动性资源假定下,资源是平均分布于各企业的,即行业内的企业大致拥有相同数量和种类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企业间的资源具备高度流动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持久竞争优势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有关持久竞争优势的研究必须关注企业资源的异质性与非流动性。

新的资源基础分析方法拓宽了研究对象并放松了理论假设,在资源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新方法: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持久竞争优势,竞争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控制的资源状况;如果想创造出持久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的资源就必须具备四个性质——价值性、稀少性、非完全仿效性和不可替代性。

首先,价值性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有价值是企业特质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图一中的环境和资源模型已经提出了识别企业特质的某些条件,在它们的分析中,那些有助于创造机会、消解外部威胁的企业特质是“资源”。新的资源基础模型则提出了这样的“资源”要产生持久竞争优势所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价值”。

其次是稀缺性。被大多数企业拥有的资源即使是有价值的,也不可能产生竞争优势。这是因为很多战略需要物质、人力、组织资本资源的独特组合来保障其实施,假如实施战略所要求的资源不是稀少的,那就说明拥有相似资源的其他企业也可以实施该战略,从而不再有优势可言。但是这一特性并不表示普通的企业资源无效,相反,它们是确保企业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为获取潜在竞争优势,企业资源的稀少性究竟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一般来讲,在一个行业中,只要拥有独特有价值资源的企业数目少于形成完全竞争状态所须的企业数目,那么这种资源就是稀少的,就可能会产生持久竞争优势。

第三,不可完全模仿性。能够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企业经常是战略的创新者,因为它们能够创造和实施其他企业所不能实施的战略。但是,只有当有价值且稀少的资源同时不能被其他企业所模仿时,新战略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持久。资源基础理论在解释不可模仿性时,提出了三种原因。一是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依赖于独特的历史条件。传统分析往往忽视独特历史条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资源基础理论放松了传统的理论假定,把历史状况纳入到分析之中。该理论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和社会的实体,连它们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也依赖于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处的位置。一旦某一独特的历史时期过去,那些未拥有与该特定时期相联系的资源的企业就永远不可能再拥有它们。这一分析与最近新发展的关于企业绩效的路径依赖模型十分相似,二者都认为企业的绩效不仅依赖所在行业的结构,还依赖于这个企业的历史经历。关于不可模仿性的第二个原因是企业资源与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间的联系模糊,无法被人理解或者是不能完全理解是何种资源产生了竞争优势。实践中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个企业持续地优于其他企业,却没有人(包括经理自己)能够给出唯一的和准确的答案。模糊关系使得模仿、复制他人战略的企图无法实现。第三个原因是产生优势的资源太过复杂。这种复杂不是指物质技术方面的复杂,而是指社会性的复杂。很多种企业资源可能会有这种复杂性,比如经理间的人际关系、企业文化、企业的声誉等等,它们能够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不存在原因二中的模糊关系,但是其他企业不能模仿这些资源。

第四,不可完全替代性。若要产生持久竞争优势,企业资源在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个条件,即不能存在战略上相对等的替代资源。所谓“战略对等”指的是两种资源可分别单独被利用和实施一项相同的战略。

当企业资源具备有价值、稀少、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替代四个特征时,拥有这种企业资源的企业就能够产生持久竞争优势。企业资源与企业持久竞争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如图二所示。

图二基本概括了资源基础理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过程。由于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特征,使得不同企业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性,即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同时,由于资源是不完全自由流动的,使得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可能会长期存在。既然企业之间的差异是由资源因素引起的,那么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绩效优良的企业与绩效一般的企业相比,必定在其所控制的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稀缺的、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既不能够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也不能被其他资源所替代,那么这个企业在资源占有上就具有了一种类似于“垄断”的地位,这是一个企业产生持久竞争优势,获得长期超额利润的必要条件。资源基础理论就这样把对企业竞争能力和绩效的分析与企业资源密切联系起来,建立起了一整套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并将其拓展至企业理论的分析方面。

三 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对企业理论的拓展

资源基础理论超出了主流经济理论把企业视为投入联合体的思想,将企业与那些具有特质和彼此相联系的资源束与资源转化行为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些新的见解包括对企业存在问题的解释、对决定企业规模扩张因素的分析以及对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角色的不同看法。

首先,在解释企业存在原因的问题上,科斯和威廉姆森从交易成本概念出发,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与市场交易相比它能够以较少的成本来完成这些交易。而资源基础理论则从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出发,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与其他两种组织相比具有优越性,这两种组织是市场(即外部交易的集合)和其他企业。与市场相比的优越性是科斯等人早已论述过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不同之处是它把“其他企业”也纳入到了分析之中。其目的是想阐明“单个企业”的存在原因,即为什么这个企业的资源未被分配至其他企业。这一点是科斯等主流企业理论家在其著作中所没有涉及的,在他们关于企业存在问题的著述中,“企业”的含义是整体意义上的,而不是单个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企业的竞争地位是由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决定的,企业之间是存在异质性的。因此,多样化的异质企业继续存在是因为它们各自所控制的资源是异质的,某种资源可能更适合某些企业而不怎么适合另外一些企业。例如,A投入可能被X企业拥有而不可能被Y企业拥有,是因为A投入与X企业结合能够产生更多利润。 本质上,这一思想与威廉姆森资产专用性思想是一致的。异质性的含义也就是资产专用性。尽管与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观点存在共同之处,但是资源基础理论却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明显不同。资源基础理论承认资产专用性的重要性,但并不把防范机会主义行为视为企业存在的根源与核心目的,资源基础理论更多地把企业看作是积极的价值创造者而不是消极的机会主义行为防范者。

其次,在企业的规模决定上,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的异质性出发,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张并不是对外部市场交易的替代,企业规模的扩张与否取决于新的投资活动与企业现有资源之间的专用性程度。假设某企业承担一个研究项目,创制一种新产品,那么这个项目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一种方法是该项目全部或部分由该企业内部团队承担;另一种方法是把它全部通过合约方式交由外部团队承担。如果研究项目与该企业现有资源联系密切,那么方案一就优于方案二。因为内部团队更有可能生产出与企业当前活动相适合的技术知识、技巧或制度规则,即内部团队更能生产出与企业现有资产有高度专用关系的新资产。当新的投资活动与企业现有资源之间高度相关时,这种“相关”就会为企业提供获利机会,同时也提供了企业增长的机会。

再次,资源基础分析方法重新考察了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指 CEO(注:CEO指公司的最高执行官。)或包括CEO在内的高层管理集团)的行为特征,提出了“管理性租金”(managerial rents)概念。与以往委托——代理理论对高层管理者的消极看法相比,该理论更加强调高层管理人员在创造企业租金方面的积极贡献。该理论认为,“管理性判断”(managerial discretion)也许是产生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比如, 与普通产品行业相比,在差别产品行业中管理者对定价、产品外观、促销等方面的判断是竞争获胜的必要因素。更一般的情况是高层管理集团会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奖励体系、新战略制定等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些因素都是潜在的利润生成因素。很早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资源可能会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资源基础理论也认为,独特的组织技巧和组织能力是企业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它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但是假如不存在有效的高层管理,这些企业文化、组织技巧是不会在企业内部产生的。不仅企业内部离不开高层管理,企业外部的公共关系网络也离不开高层管理人员。因此,高层管理技巧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之一。在此基础上,资源基础理论进一步论证了高层管理技巧不仅能产生超额利润,而且还能够使它长期持续。该理论认为管理技巧有一种内在的称之为“隔离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s)的性质,即一种能够在事后限制超额利润均衡化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得某些管理技巧能够为企业长期带来超额利润。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有些只具有普通管理技巧,这些普通管理技巧是可以自由流动与转移的,因此不能为企业带来额外收入。对于那些拥有高超管理能力与技巧的CEO来讲, 能否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取决于其动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能力越强的CEO,创造超额利润的动机越强烈。 能力产生动机的观点促进了CEO与股东之间目标的同化, 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合作倾向。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不排除代理理论中所描述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消极对抗,但它开始引导人们去注意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动机的意义,也许高层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并不像某些文献中所描述的那么悲观。

结语

企业的存在和规模决定是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基本问题,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对它们的解释与交易成本理论对它们的分析明显不同。尽管双方都涉及到了投入专用性问题,但是资源基础理论在这两个问题的分析中更强调企业潜在的价值创造能力,而不是把防范机会主义行为作为分析企业存在与发展问题的中心。可以看出,资源基础理论试图为企业的存在与规模发展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理论基础。再者,资源基础理论对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的分析也与传统理论有明显不同,其关于能力产生动机的观点有可能会引发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权与所有权安排的重新思考。在实际应用中,这一分析方法正逐步取代传统企业战略的分析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工商界管理人员所运用。理论总是反映经济社会的实际变化,资源基础理论实际上反映了人类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当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不再仅仅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当信息、技能和知识在价值创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理论就必须将其纳入到分析之中并赋予其应有的地位。

标签:;  ;  ;  ;  ;  ;  ;  ;  ;  ;  ;  ;  ;  ;  ;  

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及其对现代企业理论的拓展_异质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