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张庆亮[1]2008年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基本性能及其配筋梁抗弯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跨江、跨海工程的环境特点,这些工程将大量采用水下混凝土材料。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技术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非常必要。对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国内的研究还是空白。国际上,只有几位学者进行过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筋梁的抗弯性能试验研究。为更好地了解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结构性能,给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设计与施工规程、规范的编制提供可靠的科学实验数据,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结构静力和动力性能试验研究”(项目编号:50708011)的资助,本文开展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和目前国内未见报道过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筋梁和普通混凝土配筋梁的抗弯性能、抗剪性能对比试验研究:1、通过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特性(包括强度、弹性模量、与钢筋的握裹力等)试验,研究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基本性能以及影响基本性能的因素;2、通过试验对比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筋梁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静力性能,对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及差异不大或者差异很大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3、通过试验对比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筋梁和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静力性能,对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及差异不大或者差异很大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水下不分散剂的掺量和自由落水深度对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和握裹力有很大的影响;2、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筋梁的抗弯性能与普通钢筋混凝土配筋梁的抗弯性能接近。完全可以用计算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受弯的理论计算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筋梁的受弯;3、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筋梁的抗剪性能与普通钢筋混凝土配筋梁的抗剪性能接近,不存在明显的区别。完全可以用计算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受剪的理论计算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筋梁的受剪。

任拓[2]2002年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文中认为普通砼在浇注地下砼构件,容易产生泌水、离析、强度降低,且有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工期长等缺点。为克服上述缺点,在七十年代国外就开始研究水下砼,通过工程使用,实践证明,水下砼虽然比普通砼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只是克服了普通砼的部分缺点,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介绍了通过填加外加剂—絮凝剂(UWB、SCR)配制的水下不分散砼,水下不分散砼涉及材料学、施工技术、专用机具、工程结构等各个领域,具关键在于砼的组成材料中加入一种特殊外加剂—絮凝剂,并使其制成的砼拌合物在水中不分散、不离析、水泥不流失、能自流平和自密实,是一种新形的建筑材料。 水下不分散砼已在石油系统的胜利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华东管道局、渤海石油公司以及军事、水利部门等很多重点工程都使用,创出了质量好,速度快、造价低的效果。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在:(1)人工岛建设。(2)海洋钻采平台建设。(3)海底管线敷设。(4)管线穿、跨越工程。(5)沼泽地基础。(6)地下工程。(7)抢险“双快”混凝土工程。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还应加强系统的,配套的材料和工艺研究。

林鲜, 陈凌华, 周伟, 许海彬, 张长民[3]2006年在《UWBⅡ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絮凝剂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UWBⅠ型聚丙烯系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絮凝剂的缺点,研究了一种由糖类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UWBⅡ型絮凝剂。研究结果表明:UWBⅡ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比UWBⅠ型具有更优良的抗分散性能,由UWBⅡ型絮凝剂配制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7d的水陆强度比可达75%—85%,28d可达85%—95%;UWBⅡ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比UWBⅠ型具有更优良的流动性和抗离析性,可保持混凝土的流动性1h以上不损失;UWBⅡ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比UWBⅠ型具有更优良的适应性,对不同产地的水泥及砂石料可保持混凝土的品质稳定,不导致反常的需水量增大。UWBⅡ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可很好地使用无氯调凝剂调节初凝时间在5h以上,终凝时间在30h内,比UWBⅠ型更方便,对钢筋无腐蚀作用。UWBⅡ型絮凝剂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贾少卿[4]2015年在《导管法灌注水下抗高分散型混凝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模拟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采用聚丙烯酰胺作为抗分散剂,通过对不同配合比下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流动性、水陆强度比,坍落度,坍扩度和砂浆骨料流失率等性能的实验研究,分析讨论抗分散剂、粉煤灰、用水量、对水下抗分散混凝土各种性能的影响,并比较得出了试验的最优配合比。文章介绍了当前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的研究概况,简单概括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的主要性能以及特点。然后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混凝土抗分散剂水胶比、粉煤灰对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流动性、立方体抗压强度有何影响,运用“叁因素叁水平”方法找到各种不同材料指标在不同水平对水下抗分散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在水下混凝土浇筑中,有很多浇筑的方法,其中水下导管法施工的应用最广泛,该方法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导管法有效阻绝了混凝土拌和料在浇筑时和水的接触,保证了混凝土拌和料能顺利的进入水下施工建筑物中,另外导管法浇筑过程的连续性提高了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对于水下混凝土,水胶比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体现在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压强度方面,本次试验中,经过比较论证,最终确定水胶比为0.46时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最大值,此时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易性均较好,都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水胶比的增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流动性,其强度有所提高,但是当水胶比大于0.46时候,混凝土的流动性过大影响到了混凝土拌和料的浇筑质量,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不升反降。所以在满足混凝土流动性和试块强度的前提下,取最佳水胶比是0.46。粉煤灰能提高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的流动性,使其坍落度的范围满足国家规范要求,还能显着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粉煤灰还能提高水下抗分散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改善水下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通过代替部分水泥来降低工程造价,给工程带来了经济效益。

谢丽媛[5]2009年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近海的开发及大量水下工程的建设,混凝土水下施工量越来越大。与陆地建筑结构相比,水下建筑结构非常复杂,尤其在海洋深水区里。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技术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非常必要。目前,在国内外已有学者对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基本性能以及配筋梁的抗弯抗剪性能做了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结构性能,给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设计与施工规程、规范的编制提供可靠的科学实验数据,本文开展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过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偏心受压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通过进行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和普通混凝土短柱的轴心受压、偏心受压试件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受压短柱的工作机理、破坏形态,研究了影响这种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纵筋配筋率、截面尺寸等。研究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受压短柱的荷载-挠度曲线、钢筋荷载-应变曲线、混凝土荷载-应变曲线的特征,通过试验验证了平截面假定,为承载力的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2、根据试验结果以及普通混凝土的设计规范,分别提出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小偏心受压、大偏心受压的承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和简化计算公式,研究发现,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方法适用于计算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的受压承载力。

董爱平[6]2011年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及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的诞生,弥补了普通混凝土水下施工的不足和缺陷。随着该技术的成熟发展,在今后的桥梁、大坝以及海洋等水下工程中,其运用将会越来越多。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制定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结构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水下不分散钢筋混凝土柱抗剪和梁疲劳性能的研究还是空白。为更好地了解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并为编制相关规范提供科学的试验数据,本文进行了水下不分散钢筋混凝土柱的抗剪性能和梁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和梁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比分析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柱和普通混凝土柱的抗剪性能,分析了两者的差别;2、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柱的抗剪机理进行探讨,分析影响水下不分散混凝上柱抗剪承载力的因素,并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的计算进行分析;3、通过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梁和普通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疲劳荷载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梁的裂缝开展过程和发展规律,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疲劳荷载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梁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规律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柱的抗剪性能与普通混凝土柱类似,故采用普通混凝土柱的理论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柱进行抗剪设计是安全可行的。②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梁与普通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也是类似的,两者的裂缝发展及变形规律相似,故可用普通混凝土梁的疲劳理论来分析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梁。

李向东, 刘晓波, 李家和[7]2014年在《寒冷地区水下不分散重混凝土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寒冷地区水下不分散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并通过SEM对其微观结构进行分析。试验和工程应用表明,采用铁矿石和引气型水下不分散剂配制的水下不分散重混凝土,密度可达2 780 kg/m3,28 d水陆抗压强度比均超过90%,渗透系数达到6.27×10-7cm/h,200次冻融循环下的质量损失达到3.2%,相对动弹模数达到92.3%。工程应用中封底工程完成28 d后,钻芯抗压强度为25.5 MPa,平均密度2 710 kg/m3。

姜从盛, 陈江, 吕林女, 丁庆军, 胡曙光[8]2004年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研制出性能优良的新型混凝土水下不分散剂 NDA,利用 NDA配制出 C40高性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NDA具有工作性好、强度损失低、抗分散性能好等优点 ;掺加 NDA的新拌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分散性能好 ,能自流平、自密实 ,无泌水 ;硬化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强度高、抗分散 ,抗冲磨、抗渗、抗蚀等耐久性能良好

王东阳, 陈淑贤[9]2006年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文中认为筛选了有代表性的水泥、流化剂和高效不分散剂,采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制技术,配制出了施工性能优良的水下混凝土。在分析其流动性、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基础上,研究了水下混凝土的耐久性,通过抗渗试验、氯离子电荷量试验和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对水下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强度、变形性能均满足施工要求;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氯离子的电荷量均小于1 000 C,氯离子扩散系数小于3.0×10-12m2.s-1,耐久性优良,该技术指标高于中国相关规范标准,满足技术和工程要求。

仲伟秋, 张庆亮, 张寿维[10]2008年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跨江、跨海工程的环境特点,这些工程将大量采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材料。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种特殊外加剂——水下不分散剂制成的。水下不分散剂是一种具有长链结构和较强吸附能力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它能将水泥颗粒、集料等吸附在一起,提高混凝土拌合物颗粒间的凝聚作用,从而大大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抗水洗能力,使其能直接在水中浇筑,提高水下混凝土的强度和保证水下混凝土的工程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新拌混凝土的遇水分离问题,实现了水下施工"陆地化",因而在水下工程施工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本文概述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新拌和硬化后的性能、水下不分散剂的作用机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1].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基本性能及其配筋梁抗弯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 张庆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2].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工程应用[D]. 任拓.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3]. UWBⅡ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絮凝剂的性能研究[J]. 林鲜, 陈凌华, 周伟, 许海彬, 张长民. 混凝土. 2006

[4]. 导管法灌注水下抗高分散型混凝土的研究[D]. 贾少卿. 安徽理工大学. 2015

[5].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研究[D]. 谢丽媛.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6].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及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 董爱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11

[7]. 寒冷地区水下不分散重混凝土性能及应用研究[J]. 李向东, 刘晓波, 李家和. 水利水电技术. 2014

[8].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研制与应用[J]. 姜从盛, 陈江, 吕林女, 丁庆军, 胡曙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4

[9].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耐久性研究[J]. 王东阳, 陈淑贤.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6

[10].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J]. 仲伟秋, 张庆亮, 张寿维.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标签:;  ;  ;  ;  ;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