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引领论文_许红艳

浅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引领论文_许红艳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410004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科学的自然观、绿色的发展观和基本的民生观。高校应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使命,遵照一定的基本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实干精神,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其蕴含的时代价值内涵深刻、意义深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确立了科学的自然观、绿色的发展观和基本的民生观。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了科学的自然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些都启示人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根基,实现两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人与山水林田湖组成的生态系统彼此依靠、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摒弃了以人为中心或者以生态为中心的传统理论,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主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定义和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传承与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自然观。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绿色的发展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与此同时,由于长时间以来重物质发展、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甚至让位于经济发展的现象较为普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立足于这一现实状况,必须要求下定决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从三个层面指明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一是明确了经济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的基本理念,要在环境承载力内开展经济建设活动。二是明确了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价值取向,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冲突之中,宁要绿水青山。三是明确了生态环境与经济价值是有机整体,实现生态价值既是保护生态环境,也可以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促进经济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科学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了全新阐述,辩证的说明了发展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是内在一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经济发展,“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实现有机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绿色的发展观。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基本的民生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国情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社会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环境生态问题逐渐成为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成为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视社会对于生态问题的高度关注,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来对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观主要体现在:一是将人民福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最直接需要的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全面布局的本质要求。三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党的使命宗旨的政治高度。将生态环境提升到如此重要的政治高度,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党的宗旨实现和时代使命,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认识论上的新突破。

二、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着为国育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承担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使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一代代人的艰辛付出与努力,高校学生和科研院所的青年作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关乎下一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所在,只有一代代青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稳步和长期推进。高校具有优秀的思政工作队伍、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必须使命。

(一)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将美丽中国建设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代接轨,就要顺应时代要求、完成时代任务,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重要环节,做到为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服务、为国家发展需要服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因此,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意。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要的是宣传生态文明观念、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在整个社会形成敬畏自然、崇尚生态文明理念的良好风尚。青年群体作为最活跃、最具青春活力的团体,对社会风尚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只有做好了青年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通过高校这一教育素质较高的群体辐射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环境、敬畏自然的风气,从而在各行各业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实效。

高校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设或增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要载体,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生态文明知识专题教育课程,或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增加关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内容,重点阐述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肌理,突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深厚理论高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重点讲授中国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突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深厚实践基础;在《形势与政策》课中,针对时政热点,重点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学生搭建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实践、哲学、历史逻辑,从而全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义,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

另一方面,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要将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贯穿于课堂教育始终,在教学大纲中写入生态文明教育,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覆盖到各个学科,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生态知识视野,与生态文明相关性较大的学科中,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写进教材体系,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生态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其蕴含的生态价值丰富且深厚。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深入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价值,积极引导青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点突出以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并且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这是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党的发展规律的深化。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这是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要求和重大革新。树立绿色的发展理念,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价值导向,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历史观。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生态与文明相互依赖、互为依托,古往今来,许多古文明由于环境恶化而淹没在历史的废墟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揭示了生态对文明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揭示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科学关系,揭示了文明演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注重社会实践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认识指导实践,实践促进认识。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到实践的辩证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和现状,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总结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其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必须要回归到实践上去。实践对于提高青年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科学生态文明观,也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青年在实践中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培养青年养成生态文明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教育,更应是行为教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科学理论,又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一方面,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要连接课内课外,着力构建“教学研践”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堂内容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学以致用,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科学理解。另一方面,要开设城镇、乡村等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专业实习、“三下乡”等时间节点和学习安排,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运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和新媒体、新应用等,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手机、进网络、进软件,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辐射广度和深度,在青年群体形成尊重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并带动社会共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文献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周光迅,李家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与当代意义[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6]张艳.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探析[J].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

[8]徐水华,陈磊.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

[9]孙凌宇.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重庆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

[10]董晓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

[11]李心洁.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楚雄日报(汉),2018.

[12]付家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吉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8.

[13]魏四海,牟永福.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学习时报2019.

[14]李孝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理论渊源,江淮论坛,2019.

论文作者:许红艳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  ;  ;  ;  ;  ;  ;  ;  

浅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引领论文_许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