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考数学试题的评价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数学试题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高考数学科试题有多种模式。北京、上海两市分别独立命题,此外,还设计有面向全国的数学试题(文科卷、理科卷),有面向新数学课程的试题,还有面向粤、豫、苏、桂等省区的、文理科通用的数学试题。本文仅对粤、豫、苏、桂卷(下称为2002年试题)作出评价,并谈谈它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1.注重考查初等数学基础知识
高考,作为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虑,其试题既要有利于专业人才的选拔,也要对中学教学有指导作用,2002年数学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
与近年历届高考数学试题相比较,2002年数学试题在设问目标、考查方向、题型结构、各部分所占的分数比例等,基本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色。
1.1 重点考查主干内容
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是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要基础,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的基本素养,作为支撑数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应该占较高的比例。函数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2002年数学试题中得到恰当的反映。事实上,与函数紧密相关的内容,在选择题中有(1),(4),(5),(7),(8),(9)等,共六题,占30分;在填空题中有(15),(16)题,占8分; 在解答题中有(22)题,占14分,从而函数部分共占52分,为全卷总分的35%。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是立体几何的主干内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主干内容,它们分别在2002年数学试题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1.2 关注对数学难点的掌握
学生对数学难点的掌握情况,既反映了他们学习基础知识的深广度,也反映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对于各类型高校新生的选拔,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充分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它是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2002年数学试题中,有三个小题考查对充分必要条件的理解和运用。例如:
以上三个问题,从判断充要条件到证明充要条件,再到寻找充要条件,要求逐步提高,较好地体现了对考生的区分作用。
1.3 对初中数学的适度重视
过去一段时间,曾经强调高考主要考查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事实上,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体现数学的整体性与内在联系,从2001年开始,有意加强了对初中数学的考查。对初中数学的适度重视,成为2002年数学试题的一个特色。例如(17)题,主要考查复数基础知识与基本运算技能,其基本思路就是利用复数相等的条件,归结为求解关于a,b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这是初中代数的主干内容。
又如(19)题,表面上是立体几何问题,实际上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计算等知识。在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考生的初中数学基础是不稳固的,例如对(20)题:设A,B是双曲线x[2]-y[2]/2=1上的两点,点N(1,2)是线段AB的中点(图1),
①求直线AB的方程;
②如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双曲线相交于C,D两点,那么A,B,C,D四点是否共圆?为什么?
不少考生对A,B,C,D是否共圆作出了否定的判断,否定的理由是:
“∵│AB│≠│CD│,∴A,B,C,D四点不共圆。”
“∵线段AB,CD的中点不重合,∴A,B,C,D四点不共圆。”
“∵│NC│≠│NA│,∴A,B,C,D四点不共圆。”
从上述判断可见,许多考生对四点共圆的概念及其条件产生了误解,这就提醒我们,高中数学教学不能单纯瞄准高中数学自身的知识,而应该把握数学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孤立地学习高中数学自身知识,无论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或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是不利的。
1.4 不再强调“全面覆盖”
过去一段时间,曾经强调试题的覆盖面要广,并把它作为试题评价的一项指标,这一方针近年已经改变。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考试,应该力求区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并不需要追求全面。如果什么都考,就难以考得深入,对人才的选拔未必有利。我们注意到,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的教学要求,在2002年数学试题中没有专门设题考查,例如,数列极限、数列求和、数学归纳法、动点的轨迹方程、数学的实际应用等等,我们不能由此而说这些内容不重要。事实上,上面所提到的各点,分别在京、沪、全国文、理科的数学考卷中都有考查。
考题的设计不必求多求全,但是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却要注意抓住重点,把握联系,点面结合,加强应用。过多注重猜题、押题,决不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的好办法。
2.加强对实验操作、探索推理能力的考查
历年的高考试题设计,都注意以不同的数学知识为载体,注重考查应试者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力。2002年试题,特别以实验操作、探索推断作为考查重点,即通过几何图形或数量关系的变化,探索数学自身的规律性。这也是数学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1 以探索图形的规律为特色
在数学中,一些图形处于某种运动状态时某种性质仍然保持不变,这些性质恰好反映了某些图形的整体规律。对图形的设计、探索和研究,成为2002年试题的重要特色。例如(21)题:
①给出两块面积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如图2,图3),要求用其中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锥模型,另一块剪拼成一个正三棱柱模型,使它们的全面积都与原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分别用虚线标示在图2,图3中,并作简要说明。
②试比较你剪拼的正三棱锥与正三棱柱的体积的大小;
③(附加题,另加4 分)如果给出的是一块任意三角形纸片(如图4),要求剪拼成一个直三棱柱模型, 使它的全面积与给出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用虚线标示在图4中, 并作简要说明。此题有三个层次的考查要求:第一层次,按照题目要求设计剪拼方案;第二层次,正确计算V[,锥]和V[,柱],并进行比较;第三层次,按照题目要求,设计由任意三角形剪拼出直三棱柱的方案。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考生可提出不同的方案。根据不同的方案,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正三棱锥的拼法。如图5,沿正三角形三条中位线折起, 可以拼得正三棱锥。
正三棱柱的拼法1。如图6,在已知正三角形的三个角上剪出三个相同的四边形,其中较长的一组邻边边长为原三角形边长的1/4,有一组对角为直角。余下的按虚线折起,可以构成一个缺上底的正三棱柱,而剪出三个相同的四边形刚好可拼成该正三棱柱的上底。
正三棱柱的拼法2。如图7,由正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向底边作垂线段,得一矩形,把该矩形等分为三个全等的小矩形C[,1],C[,2],C[,3],它们可以分别作为以大三角形A为底面的正三棱柱的侧面,如图8;而两个直角三角形B[,1],B[,2]恰好可拼成正三棱柱的另一个底面,如图9。上述两种剪拼方法所得的V[,柱]相同。
事实上,还存在正三棱柱的其它不同的拼法,当正三棱柱的底面积越来越小时,它的高适当增大,但是体积逐步变小,因而也可能出现V[,柱]<V[,锥]的情况。由此可见,本题是一条开放题,根据不同的剪拼方案,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2.2 以考查独立判断能力为亮点
传统的高考试题中,证明题占有重要份量。多数证明题,都是给出某个结论,要求考生予以证明。2002年试题突破了这种传统的封闭型命题模式。其中(20),(21),(22)三道关键性的试题,都把待证的结论隐含起来,要求考生通过探索独立获取。
如(20)题,对A,B,C,D是否共圆,要求考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1)②题,要求考生独立设计剪拼方案,根据所设计的剪拼方案,比较V[,柱]与V[,锥]的大小;
(22)③题,要求考生独立找出当0<b≤1时,对任意x∈[0,1],│f(x)│≤1的充要条件。该题以学生所熟悉的二次函数为载体, 深入考查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函数性质的相互关系,也触及了充要条件概念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上述三道试题,体现了考查素质、考查能力的宗旨,构成了2002年试题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它给正在进行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以强有力的支持,提醒广大师生要认真开展研究性课题的学习,重视操作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活动。有些教师或学生认为研究性课题没有唯一答案,难于设问,难于评卷,不便在高考中出现,从而对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不重视,2002年试题说明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2.3 提供展示个人才智的附加空间
2002年试题还有一个特色引人注目,就是把(21)③题作为附加题,提供4分的附加分,但是全卷的满分值仍然为150分,这就为考生展示个人才智提供了附加空间,使得空间想象力丰富、设计能力有优势的考生获得适当的奖励,可惜,能够获得附加分的考生实在太少。我们建议,今后附加空间可以适当扩大容量,让考生有更多选择余地。
3.答卷情况与存在问题
3.1 各大题抽样得分分布(如下表)题次
二(13-16)
17
18
19
20
21
22
总计均分
9.95
8.71 7.88 5.42 3.49 2.24 1.97 39.66难度
0.62
0.73 0.66 0.45 0.29 0.19 0.16
0.44满分
16
12
12
12
12
12+4
14
90
由上表可见,上述各大题得分率逐次降低,难度依次上升,显示了难度梯度的设计比较合理。
3.2 答卷情况简析
填空题各小题得分情况如下表。题次
13
14
15
16
总计平均分
2.5
1.91
2.71
3.27
10.39满分
4
4
4
4
16得分率% 62.61
47.83
67.83
81.74
65
(13)题,考生的主要错误是没有看清是椭圆,计算有错误;
(19)题,一些考生能够正确指出二面角P-AD -B 的平面角是∠PAB,但是没有指出理由; 把第①小题的条件也误作为第②小题的条件,犯了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空间想象力较薄弱,看不出∠PAB 就是二面角P-AD-B的平面角,另作二面角P-AD-B的平面角;运用余弦定理时计算有误。总的说来,该题比过去立体几何的考题难度降低。
(20)题,考生空间想象力较薄弱,未能想象图形的正确形象;找不到解题思路,无目的地计算a,c,e及焦点坐标等; 在求点的坐标或直线方程时,产生运算错误,没有弄清四点共圆的条件,等等。
(21)题,多数人能够提出正三棱锥的剪拼方案,提出符合条件的正三棱柱的剪拼方案的人数就十分少了。数学表达能力较弱,不会正确描述如何得到分点;计算能力较弱,拼出图形后,求V[,柱]或V[,锥]时,有诸多错误。
(22)题,证出①的较多,全题区分度较好;多数考生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缺乏真正的理解,将充分性与必要性相混淆;一些考生错误地认为,必要性的证明过程,可以反推而得到充分性的证明过程;即使在优生中,尚有不少人未能认真思考定义域对函数性态的影响。
综上所述,2002年高考广东省考生数学科成绩有显著的进步。然而,由答卷可见,相当多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多数考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计算能力尚待大力加强;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精神方面,需要我们努力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