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_中国投资银行论文

并购: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_中国投资银行论文

兼并——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历史性论文,中国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五次兼并浪潮看投资银行的作用

从十九世纪末至今,美国已掀起五次企业收购与兼并浪潮。1898—1903年期间,第一次收购与兼并浪潮发生在世纪之交。这次兼并浪潮规模大,冲击强,其特点是:

从形式上看,这次浪潮是以横向兼并为主要特征,即从事同一产品或同种产品经营的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其背景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半个世纪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潮达到高峰,使企业间的竞争之风盛极一时。但是,过度的竞争使生产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竞争中最激烈的莫过于同行业的竞争。这种同行业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横向兼并。

从动机上看,这次浪潮是以追求垄断力量和规模经济为主要特点。这是因为,大量横向兼并的结果必然是某些巨型公司在其行业市场上形成一定的控制能力,并通过这种控制能力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巨额垄断利润。

从原动力上看,这次浪潮是证券市场和银行起了促进作用,其中投资银行起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由于投资银行一方面向收购与兼并提供所需的足量资金,另一方面充当收购与兼并的策划者和促成者从中谋利,如此一来使证券市场疯狂火爆,进而引发收购与兼并浪潮。

从结果上看,第一次收购与兼并浪潮促使美国工业具备了现代结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100余家大公司的规模增长了4倍,并控制了全国工业资本的40%。在这次大潮中形成的这批巨型企业取得了规模经济和垄断地位。另外,企业的所有权更加分散,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得以实现。这次浪潮生存下来的大企业,支撑起了美国的工业结构,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五次收购与兼并浪潮中最重要的一次。

1920—1929年期间,第二次收购与兼并浪潮发生,且规模超过了第一次。同第一次浪潮相比,这次有其显著的不同:一是其方式采用纵向兼并,所谓纵向兼并是指多数企业在收购与兼并时将目标企业选在与本企业有前后工序关系的企业,正是由于采用纵向方式进行兼并,因而这次浪潮并不像第一次那样过分抑制竞争。人们发现,大规模的横向兼并对企业的正当竞争有破坏性影响,兼并受到反托拉斯法的制约,而纵向的兼并收购则完全可以避免这方面的弊端。二是经营型和盈利型的收购与兼并动机占了上风。三是目标公司由被动兼并变成主动出售。

这次收购与兼并浪潮使近12000 家企业因兼并活动而从美国经济生活中消失。26个行业里的1591家连锁商店吸收合并了10519 家零售商店,一方面全面加强了上次浪潮所形成的集中,同时又增加了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并波及到全球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在这次兼并浪潮中,投资银行开始形成一个真正独立动作的行业,除了为兼并企业提供资金和策划促进兼并外,投资银行自身也参与收购、兼并,大量炒卖公司和企业从中谋利,在整个兼并浪潮中一直是推动兼并活动达到高潮的重要力量。

本世纪60年代,第三次收购与兼并浪潮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从50年代至60年代,收购与兼并悄然复苏,在6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这次收购与兼并浪潮较前两次而言,又有其新的特点:

首先就形式而言,混合兼并盛行。所谓混合兼并是指收购或兼并与本行业、本部门无关甚至是完全相背的企业,从而使企业的目标及活动范围延伸到许多与本企业毫无关系的新领域。据统计表明,在60年代后期,混合兼并方式占总兼并数的70%,这是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开始。

其次,就目的而言,企业试图通过兼并活动,寻求经营上的保障。企业集团寻求经营上的可靠保障,是一切企业追求的一种目的。因此,企业在混合兼并中掌握了互不相干、甚至是负相关的证券品种,可以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以使企业集团在经营上增强保障系数,达到平衡、高额的利润指标。

第三,就动因而言,股票市场的兴旺导致靠收购与兼并的大量出现,从60年代中期开始在股票市场上出现了价位上暴涨并持续坚挺的征兆,投资者目睹此情形大受鼓舞,纷纷抛出资金收购企业,导致了大量兼并活动的出现。

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这次收购与兼并浪潮出现了不少巨型兼并活动,涉及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兼并个案占总兼并活动的3.3 %,但涉及的总资产量占了42.6%。在这次兼并浪潮中,投资银行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在充当兼并的策划者、资金的提供者外,亦充当企业反兼并顾问。

1975—1989年期间,第四次收购与兼并的浪潮徐徐展开,并持续了长达15年之久,1988—1989年达到了全盛时期。这次浪潮以其自身的特点而影响到全球范围的收购与兼并活动。

第一,以相关产业间的收购与兼并为主要形式。从表现的具体形式上看,此次浪潮是以多样化战略为特点,但是,其形式的实现却集中于相关产品之上,而不象第三次浪潮那样进行单纯的无关兼并。这似乎又是在第一次浪潮基础上的高层次的复归。

第二,出现了许多“小鱼吃大鱼”的怪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杠杆收购兴起。由于金融业出现了“垃圾债券”的融资方式,造成和迎合了杠杆收购与兼并的客观需求,刺激了杠杆收购的兴起,出现了“小企业收购兼并大企业”的奇异景观。同时,由于“垃圾债券”,容易满足某些“赌博式”收购者欲望,从而大大刺激了收购与兼并浪潮的兴起。但杠杆收购由于其风险大、信誉低、无形中为收购与被收购双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为收购兼并活动投下了一层阴影。

第三,跨国收购与兼并骤然增多,从1985年起,由于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出口不利,但因日元购买力相对上升,为日本企业进行跨国收购与兼并提供了有利条件,日本在美国大量收购公司,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效仿,从此,使跨国收购与兼并日益增多。

自1993年以后,第五次收购与兼并浪潮开始。这次浪潮有其鲜明的特点:

首先,收购与兼并的主要形式为企业联盟。在以往的企业收购与兼并中是以一方吃掉另一方为特征的,但这次浪潮中反映出来的,是企业间的联盟趋势,即并非以谁吃掉谁,谁战胜谁为目的,而是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由此而带来的,是各类企业纷纷四处寻求合作伙伴,以换股、注资等方式形成企业间的联盟,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波音与麦道的超强联合,所形成的空中巨无霸,让世界为之瞠目与震撼。随着这种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超强联合的开始预示着全球经济“恐龙”时代的来临。

其次,收购与兼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寻找出路的基金和银行。由于在过去的几年里,股市的投资回收率不理想,各大基金便纷纷寻求出路,另外,由于经济不景气,公司股价普遍偏低,是收购与兼并的大好机会,故正在寻找出路的银行和基金,纷纷为其提供资金来源。

再次,这一次浪潮才刚刚兴起,发展较为缓慢。其中尤其值得提起注意的是,环太平洋地区的收购与兼并活动异常活跃,还把注意力集中到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仅1994年,香港地区涉及的跨国收购与兼并就达80余项,涉及金额几佰亿港元。

第五次收购与兼并浪潮正以其不可逆转的势头向世界各地扩散、辐射,将对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亦为投资银行业的大显身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舞台。

二、 从中国三次收购与兼并浪潮的历史轨迹中寻找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轨迹

新中国建国以来,进行了三次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亦掀起了三次收购与兼并浪潮。

1、建国初期公有制经济对私营企业的收购与兼并。

该时期主要是指1949—1956年期间,是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式向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公有化改造。在我国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对私有工商企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以和平的渐进的步骤实现公有经济对私有工商企业的收购与兼并。

国家进行这种并购的手段首先是从掌握其购销渠道开始的,这就是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即“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五种,从而在外部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据统计,到1955年,加工订货的产值已达到全国营业总产值的81.69%。 随着国家对私有企业购销控制能力的逐渐扩大,对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本身的影响也不断增大。这是国家参与私有工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第一步。

国家又采用公私合营的形式逐步取得私有企业的控制权。1952年底,全国已有1000多家公私合营企业, 新增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随着国家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数量和范围的扩大,使完全私有的企业很难再进行独立经营。

建国初期国家对私有工商企业的这种收购兼并,对当时迅速集中财富和聚结经济实力,适应过渡时期的特殊需要,恢复和发展在战争中受到极大破坏的国民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我们还应当指出,这次大收购、大兼并,由于幅度过大、步子太快,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我国私有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进程。

2、调整时期企业收购与兼并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1957—1978年期间,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企业的收购与兼并主要表现为对工商企业的“关、停、并、转”以及托拉斯的试办。

由于重工业的过渡膨胀,造成了经济关系比例严重失调。为扭转这种局面,我国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缩短工业战线,压缩过大的工业生产规模,以实现综合平衡。

但是,由于对工业生产指标的大幅度压缩,造成大多数企业开工不足,引起人员和设备闲置严重。为此,政府决定在保留骨干企业的前提下,“拆架子”、“收摊子”,开始了对工业企业“伤筋动骨”的关、停、并、转。所谓关、停,是指对那些成本高,耗能大、质量差、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坚决关闭停业。所谓并、转,是指把前一时期升格为全民所有制的大多数集团企业转归集体所有,对生产任务不足的,通过合并或转产缩小规模。

试办托拉斯是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合并和重组,反映了企业要求有自己的独立利益和自主权力,向专业化、协作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试办托拉斯的思路仍然是集中管理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因而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推行时片面强调统一控制和垄断;对企业的合并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不顾企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等,据此而言,当时办托拉斯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3、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企业收购与兼并

进入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企业的收购与兼并由一种试验逐步形成一套比较有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收购与兼并模式。在短短的数年内,全国形成一个收购兼并的热潮,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计划单列市共有6226户企业兼并了6996户企业,其中转移存量资产82.25 亿元, 减少亏损企业4095户,减少亏损5.22亿元。到80年代末期,企业兼并的形式、手段、目的和范围正逐步向更加深入和广泛的领域发展。

虽然发端于80年代初的中国第三次兼并浪潮,在整个80年代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但它仍然跟前两次“公私合营”与“关、停、并、转”一样,并不是真正现代意义的收购与兼并。因为,它不是根据市场的原则和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而自发的,企业从自己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收购与兼并,而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强制或引导(半强制)来完成的,尽管它对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先天不足,所以是畸型的、有缺陷的。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收购与兼并是发生在九十年代初,即1993年9月间发生的所谓“宝—延风波”, 也就是深宝安集团从发展战略的考虑在二级市场上发起的一场收购延中实业的收购战。虽然最终依然靠政府出面才得以了结,但“宝—延风波”揭开了中国大陆企业意欲通过国内证券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序幕,它标志着国内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活动走向了更加高级的形式,从而掀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崭新的一页。同时,它亦开创了我国企业真正具有现代意义收购与兼并的先河,标明了我国收购与兼并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收购与兼并悄然兴起。

考察中国的收购与兼并轨迹,我们发现,由于建国以来直至80年代,我国一直采取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常常是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原则,用政策代替经济规律,因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包办了一切,所以,前两次收购与兼并浪潮,包括第三次浪潮的前期(80年代)中,都没有投资银行的影子,只有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初步确定,中国投资银行业才得以应运而生。

三、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是兼并孕育了投资银行,是投资银行推动了兼并大潮的兴起,而兼并大潮又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党的十五大的胜利闭幕,通过认真观察、分析目前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认为:中国投资银行业获得了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其理由为:

一是党的十五大从政治上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基本完成,市场经济空前发展已经不可逆转,这是企业根据市场规律实施收购与兼并的前提,也是投资银行得以发展的前提。

二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主题,世界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使中国必须加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席卷世界的第五次收购与兼并浪潮正方兴未艾,超强联合的“恐龙”时代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不容忽视。加之东南亚金融风暴所暴露出来的东亚模式中经济金融结构问题对中国具有示警作用,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三是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面临历史性的大调整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规模的必然要求。而事实证明这种调整只有通过经济手段才能真正完成,即只有通过并购才能理顺结构,达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达到政企分开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中国投资银行业应该如何把握住,如何发展自己,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虽然投资银行业在世界诞生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却还是一个新兴行业,还远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股票上市、基金投资与管理,兼并与收购顾问等,其中核心业务为兼并与收购顾问。

然而,目前中国的投资银行现状却令人尴尬、令人担忧。到目前为止,社会及大多数企业家对投资银行的认识还非常陌生和非常肤浅,没有认识到投资银行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投资银行缺少价值发现。原因是:投资银行作为产业的概念尚未真正进入我国的经济活动中,没有成为被认可、被接受的一个产业体系而确定自身的产业价值与地位。因而,投资银行的巨大功能与作用也没能得到尽情发挥。

目前中国投资银行界自身对投资银行业认识模糊,急功近利,缺乏树立产业概念的整体战略,他们只是把目光紧紧盯在股票承销上。这种认识偏差导致直接后果是扭曲了投资银行与企业及企业上市的本质关系。淹没了投资银行在企业上市和帮助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当中的价值和作用,忽略了投资银行在策划、并购、资产重组、设计上市方案中的创造性劳动。误导企业认为投资银行就是股票承销。

十五大以后,在全国上下一片抓大放小的呼声中,政府和企业界对投资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将会进一步提高认识。因为,政府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用经济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于是投资银行的角色意义无疑将凸现出来,这是历史给予投资银行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在此绝好的前提下,如果投资银行界自身仍然仅仅只是把目光放在股票承销上,而不是从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在新一轮收购与兼并浪潮中如何去寻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充分占有市场份额,那无疑将痛失良机。

所以,为了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至于被淘汰出局,有远见的投资银行家,应该认真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把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明确树立投资银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的概念,并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并购: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_中国投资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