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与建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基于全国部分高校和大学生微博的分析论文

呈现与建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
——基于全国部分高校和大学生微博的分析

□ 王 菁

摘 要: 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本文通过对全国14所高校1425名大学生的实证调研和大学生微博的内容分析,探讨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是否能促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发现:第一,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日常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呈现围观、关注和表达三种特征;第二,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认知自身的政治态度,呈现自我的政治观点,从而增强国家认同;第三,大学生在微博政治参与中使用时间越长越关注国家形象且感情基调越正面,其国家认同程度越高。

关键词: 微博政治参与;国家认同;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认同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冷战后,全球化、网络化、信任危机冲击着现代人的国家认同意识[1]。有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少数大学生认为全球化是好事情,他们会选择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作为自己最喜欢的国家和地区[2],有的大学生更具有世界认同而不是国家认同[3],显然,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向心力构成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即必须“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培养、塑造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关乎中国未来的政治稳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人口变量差异和与政治认同、国际认同关系等方面[5];对互联网视野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且主要是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提出要加强文化认同培养、提升大学生网络素质等[6]。事实上,“帝吧出征”、微博问政、微博反腐等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行为,逐渐凸显出网络政治参与对构建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价值。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网民因为突发事件表达意见、形成舆论、影响公共政策,仅仅是网民的偶然性、碎片化的政治行为[7],他们既没有明确的公民责任,也不会内化为他们的国家认同。那么,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能否有效地增强其自身的国家认同,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状况如何,其特征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怎样,这都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为了充分探讨这些问题,本文一方面以全国性问卷调查的数据作为基础资料分析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以大学生的微博作为内容分析对象,从微博所呈现的政治话语中探索这种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构建的作用。

二、理论逻辑与研究问题

国家认同是人们对其存在其中的国家的认可与服从,其反映的是人与国家的基本关系[8]。对国家而言,国家认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发展;对个人而言,国家认同定位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情感归属和政治行为指向,是个人与国家心理联系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通常表征为“政治-法律”维度和“历史-文化”维度,前者主要指公民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可,对社会发展道路的拥护;后者强调人们对该国历史延续性的记忆,形成关于该国的文化习惯同一性的共同感知[9]。国家认同的构建既依赖于国家建设的有序性和国家发展的人民性,也依赖于民众在与国家各层级结构相联系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制度民主性和价值合理性。这种感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人民的政治参与获得的,从政治参与的实践性活动中,人民切实理解国家在保障人民的进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才能从内在形成巩固的国家认同[10]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中呈现政治观点实践政治参与[11],这为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情境。一方面,微博中的政治表达是寻求理解个体政治身份认同的表现。心理学家米德认为个体身份取决于对共同体的认同和尊重,他指出,自我在共同体的融入和归属过程中实现批判性反思和对话,从而导致“某种程度上的真正自我理解”[12],这也是吉登斯所指称的后现代社会个体的“反身性”认知[13]。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过程中不断完成自己对国家制度、社会政策和政治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微博中的政治认同是个体与虚拟社会互动的反馈。认同是连接社会结构和个人行动的一个关键概念,其中,社会为各种角色提供了认同和自我的基础,角色认同本身又暗含了行动,这种行动的参照是他人的期望,令人满意的角色表现不仅证实了一个人作为角色成员的地位,而且也是自我评价的积极反映[14]。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既是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平台上呈现政治自我的方式,也是在他人外观世界中对自己政治身份认同调试的过程。在他人眼中“我应该做什么”,其他大学生是什么政治观点,作为“他们”的一员,我该“做什么”“说什么”,可以说,微博表达就是对自己政治身份承诺的一种外在行为。因此,大学生在微博场域中实现对政治共同体的反思,同时微博世界中呈现的国家发展和国家结构进一步作用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而在微博政治实践中构建对国家共同体的归属与责任[15]

上式中,第二项及第三项以微波频率变化,即实现了角频率为Ω的微波信号对激光信号的强度调制,式(2)经过傅里叶变换后,频率分布为ω0±Ω,ω0±2Ω,ω0±3Ω,...,一阶边频带的能量高于二次及以上阶次变频带的能量,在接收端通过滤波器抑制其他高阶载波项,我们选取一阶边频带作为使用频率。本文只考虑发射端与接收端分离且存在相对运动的场景,当发射端与接收端相对运动速度为v时,包含多普勒频移的一阶边频信号的波动函数为:

因此,本研究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是否已经成为其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什么样的参与特征?

问题二: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是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根系生理指标测定: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活性、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采用对硝基苯磷酸二钠法[19]、TTC法[20]、氮蓝四唑法[20]、愈创木酚比色法[20]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20]、蒽酮比色法[20]、考马斯亮蓝G-250法、茚三酮显色法[20]测定。各处理中,活性物质测定选用植株根尖,其他指标测定选用距离根尖3 ~ 5 cm处的根组织,3次重复。

问题三: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形态(参与时长、发布话题、感情基调、参与诉求)是否与国家认同有显著相关性?

三、数据收集与变量操作化

本研究的调查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全国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二是对大学生微博历时5年的内容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宏观实证分析了解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特征,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是否对国家认同构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微博的内容分析则以较为微观的形态展现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如何构建国家认同。两种分析方式相互补充,内容分析能够弥补问卷调查无法呈现出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与国家认同构建的复杂形态,而问卷调查也能总体上把握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构建的样态,从而使本研究更为严谨与科学。

[4]参见白寿彝:《明代矿业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56年第 1期;刘利平的《明正统以降银矿盗采活动及政府对策》,《兰州学刊》2006年11期;齐岩辛、邹霞、陈美君、许红根:《遂昌古代银矿遗址采矿历史及矿业工艺探讨》,《科技通报》2012年第1期。

1.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和变量测量

从描述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在研究样本后期发布的关于政治类的微博帖在国家认同各个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参与前期。在参与前期,他们认同的国家认同认知中的政治维度(均值=3.23)明显高于文化维度(均值=2.71),但是在参与后期,他们认同的国家认同认知中的文化维度(均值=3.44)则高于政治维度(均值=3.39),即通过微博政治参与,大学生认同的国家认同文化维度有显著增强。从国家归属感维度来看,经济自豪感、政治自豪感和政党自豪感随着参与的推进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文化自豪感却有所减弱,从参与前期的均值3.58到3.17。从国家责任感维度来看,大学生国家责任感随着微博政治参与的推进也有所增强。国家认同-文化概念认同度的增强与文化自豪感的减弱的悖论,恰恰反映大学生在国家认同认知上越来越重视公民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文化以及历史归属感,而政治事件中的文化自豪却无法满足大学生强烈的需求。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全国所有地区高校中根据高校分类、地区和专业抽取14所高校,包括东北(沈阳药科大学)、华北(北京体育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河南平顶山大学)、华东(江西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华中(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华南(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增城学院)、西北(兰州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南地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接着,根据定额抽样法在抽样框学校中抽取大学生,研究主要依据高校所辖专业和年级,以定额抽样法在抽样框大学中选取大学班级。然后,再在班级中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被调查的样本。在2016年11月份实施调查,每个大学发放100~120份问卷,最后实质上发放问卷1425份,有效问卷1351份,无效问卷76份,有效率达到94.81%。由于本研究采用了比较严格和规范的抽样方案,背景变量的分布比较合理,因此可以推断出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公共关系学认为沟通模式有单向与双向两种,其中单向沟通模式以拉斯维尔的“5W”模式为经典模式,双向沟通模式强调公共关系要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向组织进行传播和解释[23]。双向沟通模式对于政治合法性非常重要,近来学者指出在Web 2.0时代微博的沟通形态可以分为单向不平衡、单向平衡、双向不平衡和双向平衡模式[24]。从微博政治参与主体沟通内容的单向和双向性关系来看,表达型微博政治参与主体不仅希望表达意见,更希望能得到微博发布者的反馈,从而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厘清自己对该问题更加理性的政治见解。这从他们对热点政治问题的热议、加入政治微博群、与政务微博互动中都能看出这种特征。关注型微博政治参与则不需要其他博友的反馈,只是自己单方面的政治行为。围观型微博政治参与类似于张明新提出的“动员参与”[25],是由于他人关注、分享和评论某些政治信息,微博主体只是“跟风”参与,几乎不会与微博发帖者有实质性的话语互动。

高端化&品质化,体现在以6000元以上的彩电,8000元以上的多门和对开门冰箱,3000元以上的波轮洗衣机,5000元以上的滚筒洗衣机,8000元以上的空调柜机,30000元以上的空调挂机,5000元以上的油烟机,1000元以上的电饭煲等为代表的高价格产品的渗透率逐渐提高。

①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根据微博政治参与的概念对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问卷进行了题目设计,请专家予以指正,并在90名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的初测,根据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题目,最后形成了11道题目的量表。将这些题目作信度检验,内在信度最常用的方法是Cronbach’s alpha系数,α系数为0.744。学者DeVellis和 Nunnally认为信度系数在0.70以上是可接受的最小信度值[16]

③控制变量。研究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控制了可能会对被试微博政治参与、国家认同产生影响的主客观变量,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居住地、月支出情况、专业、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其中,年龄、月支出情况为连续变量,其余均为分类变量,统计时已经对相关的分类变量进行了虚拟变量的处理。

对每一个微博帖子分析的内容包括“话题”“发布时间”“帖子类型”“消息来源”“感情基调”“诉求”“国家认同认知”“国家归属感”“国家责任感”这几个方面。其中,“国家认同认知”“国家归属感”“国家责任感”属于国家认同这一因变量的具体测量维度。国家认同认知又分为政治、文化两个维度;国家归属感分为经济自豪感、政治自豪感、文化自豪感、政党自豪感四个维度;国家责任感主要看这个微博帖子是否包含公民义务倾向。他们的赋值以李克特五度量表为尺度进行赋值。以下为研究发现。

②国家认同。根据林尚立[17]、周平[18]、周光辉和刘向东[19]、吴玉军[20]等学者对国家认同的概念分析,参考国际社会调查(ISSP)关于国家认同调查的问卷,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进行测量,涵盖7个问题,这7个题目选项答案均按照李克特量表设计为5个等级。对这7个题目作内在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90,说明这7个题目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2.内容分析的调查过程

进行内容分析的大学生微博政治类帖子从发布时间来看,2012年8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共有238个(占分析样本的22.9%),2015年1月31日至2017年7月31日共有801个(占样本总数的77.1%)。将2012年8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发布的帖子归为参与前期,2015年1月31日至2017年7月31日发布的帖子归为参与后期,检视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时间在前期和后期的发布频率对国家认同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根据问卷调查时所登记的大学生微博地址作为初步研究对象,使用微博的大学生占到问卷调查被试1351名大学生的86.1 %。首先,只有经常转发且参与评论他人政治类微博帖子或自己发布政治类新帖的大学生微博才能作为正式研究对象,因为从未或偶尔评论或自己发布新帖的微博是难以通过微博帖子内容测量其国家认同的。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微博有848个,占问卷调查被试对象的62.7%。其次,由于本研究希望分析大学生在微博政治参与过程中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所以只分析使用微博在5年以上的微博,在初筛后的848个微博中有24.4%的微博使用超过3年,因此有206个大学生微博属于分析对象。

对于本科实验教学,一个实验项目开设的实验课时最多为4课时,而对于某些材料制备或性能表征实验项目的探究、操作时间较长,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就被教师设计好了实验方案,让学生直接按步骤完成;对于探究过程比较复杂的实验,往往由教师代替学生来演示操作探究的过程,或者通过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然后做与之对应的实验试题来巩固消化的方式来完成,对于实验的真正操作过程只能做到纸上谈兵。

以这206个大学生微博5年(2012年8月1日—2017年7月31日)所转发、发布、评论政治类事件的帖子为样本总体,共得到1037个帖子,这就形成了样本单元。由于这部分帖子数量并不是特别庞大,故不继续抽样,以保持样本的完整性。

假设tn为漂移物第一次有可能触岸的时刻,按照均匀分布的特征,在tn时刻漂移物触岸的概率以及其在岸线EF段的概率密度分别为

(2)内容分析的变量操作化

本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内容分析,即对微博主帖的传播符号特征进行系统性和可重复性的考察,也就是根据有效的策略原则将每个主帖简化为一个陈述,并对每个问题答案的程度进行赋值;最后,对这些数值涉及的关系进行统计方法的分析。内容分析的赋值工作主要是由两个受过培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完成,他们随机抽取了其中50条微博主帖进行分析,其编码信度值在0.91。

在今天看来,每一个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都不应是僵死的橱窗标本,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宝藏,对其开发和利用,理应以新时代人民的需要为本,这才是其最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考察桂西壮拳的历史变迁,透视这一古老边陲拳系的历史成因、传播状态和教育价值,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文化与体育发展的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全民参与、全民健康、全新形象、全球定位和全面发展五个方面的体育思想精髓对接的可能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初读课文后,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了解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想想,然后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

四、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及国家认同现状

1.大学生已经将微博当作政治参与的日常途径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11道题来测量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状况。结果显示,在微博信息发达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已经将微博当作政治参与的日常途径,“关注过政府微博”的大学生占到了受访者的48.1%,有26.2%的大学生表示会加入政治类的微博群,有33.0%的大学生“看了社会热点新闻后会使用微博发表建议”,也有22.4%的大学生“面对中日关系等社会热点问题”,能够“理智地指出问题的关键”,还有3.8%的大学生会在微博上与政务类微博互动,有3.2%的大学生参加了被调查前期的“微博上关于快递实名制的投票活动”。而微博上关于政治类信息的日常应用行为,比如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信息,34.3%的大学生“偶尔使用”,40.0%的大学生“有时使用”,6.7%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1.0%的大学生“非常喜欢”;对微博上政治类信息点赞,42.3的大学生“偶尔使用”,19.8%的大学生“有时使用”,12.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2.7%的大学生“非常喜欢”;对微博上政治类信息“偶尔”提及、收藏、转发的百分比也达到了38.3%、32.1%、33.5%,“有时”提及、收藏、转发的百分比是27.7%、20.8%、22.2%,“经常”提及、收藏、转发的百分比也有6.1%、4.8%、7.4%。可见,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大量场景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情节发展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借助这个海难史上几乎全员生还的奇迹,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定位中心话题,让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经典,多元化、多角度构建阅读心理,通过对话深入理解课文,提升思维层次。明白正是因为在这场海难中,有着惊人的沉着冷静、果断智慧的哈尔威船长的领军作用,加之在灾难面前船员的各尽其职,乘客的积极配合,肇事船只的主动营救这些不可忽视的因素,才产生了这样的奇迹。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职责,勇于承担责任,本文无疑使我们在敬畏生命的同时,产生深深的思索。

2.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分为围观、关注和表达三种类型

本研究将“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调查问卷的“微博政治参与”的11道题目根据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并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其中KMO值达到0.865,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2817.102(自由度为55)达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21]。根据因子负载,将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因子分别命名为围观因子、表达因子、关注因子,即围观型微博政治参与、表达型微博政治参与和关注型微博政治参与。其中,围观型微博政治参与主要包括大学生在微博上看到各种政治类信息时的点赞、转发、收藏、提及行为;表达型微博政治参与主要包括大学生“看了社会热点新闻后使用微博发表建议”“面对中日关系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微博上的政治意见表达”“加入政治类的微博群”和“在微博上与政务类微博(如官方微博、官员微博)互动”;关注型微博政治参与主要包括大学生“关注政府微博”,“通过微博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等政治方面的信息”,参加“微博上关于快递实名制等的投票活动”。

对这三种类型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作描述统计分析(具体各题目选项描述性统计结果参见王菁《媒介使用如何影响我国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一个以政治心理为中介变量的实证测度》,刊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7期),结果发现:围观型微博政治参与倾向于“从不会使用”的平均比例为31.85%,表达型微博政治参与倾向于“从不会使用”的平均比值为58.3%,关注型微博政治参与倾向于“从不会使用”的平均比值为34.6%。“从不会使用”这一行为能显著反映出这三种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行为程度,显然围观型微博政治参与程度比表达型、关注型要高些,表达型微博政治参与程度是最低的。

从主动性程度和互动的单向与双向关系两个维度来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三种类型。Tom P.Bakker 和 Claes H.de Vreese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两大类,被动参与主要指浏览网页、浏览政府网页、浏览政治内容网页;数字主动参与主要指在互联网上评论或反馈信息或文章、在线签名、参与在线投票[22]。那么,从主动性程度来看,本研究中的表达型政治参与的主动型程度是最高的,因为无论是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在微博上表达理性意见,还是通过政务微博与政府互动进行微博问政,都需要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才可能完成。关注型微博政治参与所需要的主动性则要低些,“关注政府微博”“通过微博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等政治方面的信息”并不需要大学生自己留下评论,只要大学生对政治有些兴趣就能完成。而围观型微博政治参与中的大学生可能通过微博热门话题或自己关注的微博看到政治类信息,于是他们对这类微博点赞、转发、收藏或提及,这类行为不需要大学生此前有政治知识获取意识,所以这类行为更多表现为被动性。

(2)变量测量

3.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测量的7道题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表现出中等偏上的态势,国家认同总分均值26.16(高于组中值5.16),标准差4.58。根据国家认同的认知过程将这7个题目分为三个维度,即国家认同认知、国家归属感、国家责任感。国家认同认知维度包括“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部分”和“国家认同意味着:权利、义务、忠诚”这2道题。国家归属感包括“我认为我是中国的一分子”和“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好的最适合中国的制度”这2道题。国家责任感包括“我有责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国家政策方针与我休戚相关”“参与政治事务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这3道题。具体这三个维度,其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家归属感(M=4.35、SD=0.79)、国家认同认知(M=4.34、SD=0.725)、国家责任感(M=3.25、SD=1.034)。这三个维度的得分均值都在组中值(3)以上,反映出中国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认同。但是比较三个维度可以发现,国家认同认知。国家归属感均值要高于国家责任感的均值,且国家责任感的标准差也比较大,即大学生国家责任感比起他们对国家认同的认知和归属要低一些,且差异比较大。

五、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1.问卷调查中的回归分析结果

对于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作用,采用SPSS19.0的线性回归命令对模型进行检验。首先,控制性别、年龄、居住地、月支出情况、专业、政治面貌、教育程度等可能对国家认同产生影响的背景变量,然后考察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三种类型对国家认同三个维度的影响和作用。结果显示:大学生围观型微博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中的责任感(B=0.124,p<0.05)、认同认知(B=0.146,p<0.001)、归属感(B=0.151,p<0.05)三个方面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表达型微博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095,p<0.05),见表1。

表1: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的回归分析

(续表)

2.内容分析中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在内容分析中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主要由帖子发布时间、发布话题、感情基调和参与诉求四个变量构成,从而更好地呈现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话语方式和特征。国家认同则主要由国家认同认知、国家归属感和国家责任感三个维度构成,这同问卷调查的维度划分是一致的。其中,国家认同认知分为政治和文化两个子维度,国家归属感分为经济、文化、政治、政党自豪感四个子维度。研究主要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依次对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四个变量与国家认同三个维度的关系进行分析。

(1)发布时间与国家认同

吸入性肺损伤是危重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临床上常见的吸入性肺损伤主要由胃酸、食物颗粒等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所致,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导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胃酸及胃内颗粒物是胃内容物的主要成分,吸入后导致双相肺损伤,早期主要为由酸介导的化学损伤,后期主要为由炎症细胞、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1-2]。因此,降低或阻断酸性胃内容物吸入性肺损伤时的炎症级联反应可能是提高该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1)数据搜集

(1)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并且一旦养成某种习惯,后期很难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这一特性,不要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与锻炼。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日常生活小事着手,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思想品德训练,使得这些训练过程和结果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固定模式,即条件反射,并在日常的实际运用中逐渐外化为自然习惯。

T检验的结果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时间在国家认同认知的文化维度(t=-2.415,p<0.05)、国家认同政治归属感(t=-3.331,p<0.001)、国家责任感(t=-2.437,p<0.05)上都有显著性差异,且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后期对国家认同认知的文化维度、国家政治归属感、国家责任感的认同高于前期。

针对媒体报道的锤子将放弃手机业务的消息,锤子科技CEO罗永浩11月8日在微博回应称,手机业务会继续做下去。而某些对于其个人身体情况的揣测,则引发罗永浩的强烈反对,其称将起诉,甚至表示要针对抑郁症的说法亲赴医院出具检查报告。

(2)发布话题与国家认同

从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帖子发布话题的类型来看,国家形象类占16.6%,国际政治类占35.3%,政府效能类占11.4%,民生问题类占36.8%。对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帖子发布话题不同类型在国家认同各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描述统计,研究发现参与国家政治话题评论的大学生国家认同认知的政治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认同度比较高,均值分别为3.38和4.52;而在国家归属感上则对文化归属感(M=4.41)、政党归属感(M=4.14)、政治归属感(M=3.37)的认同度比较高,但对经济归属感则比较低,均值只有1.64;在国家责任感维度的认同上高于其他话题评论类型,均值达到3.34。发布话题属于国际政治类的大学生对国家认同认知政治维度的认同度是最高的,均值达到3.70,既高于对其他国家认同的维度,也是四种发布话题类型中最高的。发布话题属于政府效能的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经济归属感认同最高,均值达到3.50,远远超过对其他国家认同维度的认同,同时在各种话题类型对国家认同经济归属感认同中也是最高的。发布话题属于民生问题的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各个维度的认同都比较低,均值没有超过3.0,和其他话题类型相比均值总体偏低。通过ANOVA单因素变异数分析不同发布帖子的话题类型在国家认同各个维度上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在国家认同认知政治维度上,国际政治类话题类型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民生问题类(F=5.166,p<0.001);在国家认同认知文化维度上,国家形象类话题类型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类型(F=17.417,p<0.001);国家-政治归属感(F=15.057,p<0.001)、文化归属感(F=17.468,p<0.001)、政党归属感(F=10.645,p<0.001)和国家责任感(F=4.256,p<0.01)方面,国家形象类话题类型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民生问题类。

总的来看,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帖子的发布话题与国家认同密切相关。其中,关于国家形象话题的频率越高的大学生对国家认同认知文化维度、国家归属感和国家责任感的认同程度都要高一些;发布关于国际政治话题频率越高的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政治维度的认同要显著高些;发布关于民生问题话题频率越高的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整体的认同程度要显著低一些。

(3)感情基调与国家认同

研究数据表明,在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帖子中,感情基调属于正面的占30.3%,负面的占31.0%,中性的占38.7%,这说明感情基调上正面支持的、负面批判的、理性客观的各占三分之一,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微博帖子中充斥着质疑、否定、嘲讽等非理性情绪。

从描述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中持正面感情基调的帖子所呈现出的国家认同各个维度都显著高于负面感情基调和中性感情基调;而负面感情基调的帖子所呈现出的国家认同认知政治维度(M=3.35)和国家责任感维度(M=2.80)上的认同要高于中性感情基调。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不同感情基调的帖子在国家认同的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认同认知文化维度(F=17.203,p<0.001)、政治归属感(F=12.996,p<0.001)、文化归属感(F=12.873,p<0.001)和政党归属感(F=21.809,p<0.001)、国家责任感(F=9.477,p<0.001)这5项上。具体来说,这种显著性差异的两两比较均是正面感情基调在这5项国家认同上高于负面感情基调和中性感情基调,而负面感情基调和中性感情基调两者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叙述感情基调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是有显著影响力的,正面的叙述风格的确会塑造大学生对国家认同认知、归属感和责任感上的正向认同。同时需要注意,感情基调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系可能比较复杂。一方面,与其说正面叙述风格形塑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不如说大学生国家认同具有形成上的优先性,即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越高,越会用正面的叙述风格发帖。另一方面,微博负面和中性感情基调并不等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低,更可能是因为国家认同程度高才更会以批判、客观的感情基调希望国家发展好。

(4)参与诉求和国家认同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是参与主体政治行为的现实诉求,在参与诉求和参与行为的建构和强化过程中,形成认同意识[26]。本研究以参与诉求为自变量,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表现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然后进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考察参与诉求对大学生国家认同表现差异的影响作用。

在被分析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帖子中,参与诉求是问题描述的占46.2%,人文关怀占44.7%,宣传建议占9.1%,即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主要以问题描述和人文关怀为主,宣传政策和提出建议的比较少。从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发帖参与诉求的不同类型在国家认同认知政治维度、文化维度,国家责任感,政治、文化、政党归属感上的均值都比较高;只有在经济归属感上有所差异;问题描述类(M=1.87)和人文关怀类参与诉求的国家-经济归属感(M=1.66)比较低,宣传建议类参与诉求的国家-经济归属感却比较高,均值达到3.5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也发现,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诉求类型在国家认同维度的显著性差异中,只有在国家-经济归属感这一维度上,宣传建议类参与诉求显著高于问题描述和人文关怀类(F=5.907,p<0.01)。

以上结果说明,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诉求类型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不显著,只有那些在微博帖子中更关注政策宣传并愿意提出建议的大学生国家-经济归属感维度上要显著高于其他同学。

六、讨论与结论

1.本文的研究发现

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发现,是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呈现出强烈的言说特征,即以围观、关注和表达为重要特征,单向沟通、主动参与的行为比较多。阿伦特认为参与的伟大“既不在于它的动机,也不在于它的成就,而只存在于它本身的表演当中”[27]。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恰恰体现了参与的表演性,这种政治表演实践一方面能够在自我政治认同上确证“我是谁”,另一方面能在微博的传播场域中显示自己的国家认同认知,从而拥有属于自身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效能感。

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发现,是大学生国家认同认知和归属感都比较高,而国家责任感比较低。已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对国家认同的认知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国家归属感是心理上对政治共同体的诉求,是国家认同的核心。国家责任感是国家认同行动的限制,是国家认同的延展。大学生受到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教育,国家认同的认知和归属感比较高是这种教育影响的结果,但是大学生国家责任感缺乏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常常是政治行动非理性的直接源头。

本文的第三个研究发现,是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其中围观型和表达型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显著。通过大学生政治参与微博帖子的内容分析进一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参与的增强,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对国家认同认知的文化维度、政治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认同都逐渐增强;发布帖子的话题类型与国家认同关系复杂,话题类型涉及国家形象越多,大学生对国家认同认知文化维度、国家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认同水平越高,而话题类型主要以民生问题为主,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整体认同都较低;微博帖子的叙述风格偏正面也会塑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微博帖子诉求对国家认同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系列发现呈现出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是如何通过参与时间、话题类型、感情基调和参与诉求构建国家认同的。同时,也表现出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多元性和历时性。大学生在微博平台上关注、讨论的政治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形象、国际政治话题,也有民生问题,既有人文关怀的参与诉求,也有政策建议的参与诉求;关键是随着参与频率的增强,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会对国家认同产生累积效应,形成巩固的国家认同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以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的互动过程,能够发现这两者微观构建的逻辑。例如奥运会、阅兵仪式等国家形象议题促使大学生认识到“我是中国人”的个人认同,而这一认同是大学生在其他微博群体转发、分享、评论时形成的群体政治语境中通过比较和区分的心理过程,不断反思自我的政治认同,在进一步地点赞、评论和发帖时,有意识地以“中国人”角色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论。所以,在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国家认同在个体-群体-角色之间达到了构建,大学生的微博政治言说既是公民角色的主观表演,也受制于其他在场群体的客观期望[28]

2.研究发现对于当前的国家认同构建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层面上,上述研究发现对于当前的国家认同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大学生国家认同构建是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的冲击、媒介信息的真假难辨、国家祛魅化的增强对大学生的国家崇拜造成了很大冲击,常常让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处于焦虑和变动中。国家认同能在一定意义上解答“我是谁”或“我属于谁”的问题,从而重建个体的本体性安全[29],进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主体性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二,微博政治参与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大学生在微博政治参与中不断明辨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他者论辩的过程中塑造自我,也是大学生确立自己政治坐标、构建国家认同的过程。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指出要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30],如何进一步将传统国家认同构建的途径如教育、媒介、政治,同新媒介政治参与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系统性构建国家认同与有序引导青年参与政治生活,是国家、社会、学校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国资国企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对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出具体目标。当前,在国家开展的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涉及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国计民生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纷纷加入改革的大潮,成为改革的主阵地。人才资源始终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国有企业要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真正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好主导和保障作用,就必须加快内部管理变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人力资源,转换闲置人力资源,最大限度提高人员配置的效率和效能,全面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

第三,国家责任感是大学生国家认同中比较薄弱的领域,通过在微博场域中强化国家形象、探讨国际政治话题,能够有效地提升国家责任感。因此,国家相关机构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微博传播相关议题,主动参与议程设置,达到增强大学生国家责任感的目的,从而推动大学生更加理性的政治行动。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在网络传播平台更应成为引领国家自豪感、国家责任感的参与模范。

参考文献:

[1][19]周光辉,刘向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及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3(9).

[2]吕芳.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0(4):61.

[3][5]金炜玲.亚洲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3年亚洲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8(3):63-70.

[4]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8-26.

[6]吕旻,杜兰晓.网络传播时代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实现路径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4):125-129.

[7]陈金英.微博、政治及其功能限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3):70-73.

[8][10][17]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9][20]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

[11]王菁.媒介使用如何影响我国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一个以政治心理为中介变量的实证测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7):50-74.

[12]George Herbert Mead.Mind,Self and Societ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1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4]查尔斯·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5][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陈志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45-66.

[16]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47.

[18]周平.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逻辑[J].政治学研究,2017(2):2-13.

[21]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5.

[22]Tom P.Bakker,Claes H.de Vreese.Good news for the future,young people,internet use,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1,38(4):451-470.

[23][美]斯科特.特里普,艾伦.森特.有效的公共关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4]Richard D.Waters,Jensen M.Williams.Squawking,tweeting,cooing,and hooting:analyzing 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on Twitter,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2011,11(4):353-363.

[25]张明新.参与型政治的崛起—中国网民政治心理和行为的实证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222.

[26]唐有财,胡兵.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国家认同与社区认同的双重驱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63-69.

[27][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2.

[28]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4):51.

[29]肖滨.两种国家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双重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0.

[30]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新华网,www.xinhuanet.com//ttgg/2017-04/14/c_1120806695_3.htm,2017-4-4.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民主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8XZZ012)的阶段性成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效度和实现程度研究”(项目编号:18JZD047)的阶段性成果]

王菁: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珑玲

标签:;  ;  ;  ;  

呈现与建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基于全国部分高校和大学生微博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