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系统理论_金融工具论文

金融市场系统理论_金融工具论文

金融市场系统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论文,金融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市场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即产品市场系统,要素市场系统和金融市场系统组成的整体。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以实现消费者效用极大化、生产者利润极大化,以及生产性资源的配置最优化为目的而存在。

在产品市场系统中,市场的主体主要是居民和厂商。市场的客体是产品,通过产品市场,企业向居民提供产品、劳务,居民向厂商支付消费费用。市场机制决定着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在要素市场系统中,市场的主体主要还是居民和厂商。市场的客体是要素,通过要素市场,居民向厂商提供要素,厂商向居民支付要素报酬。市场机制决定着要素供求的价格和数量。

在金融市场系统中,市场的主体仍是居民和厂商。市场的客体,即金融工具,主要是短期金融工具,如商业票据、银行汇票、短期债券等各种短期证券;长期金融工具,如股票、长期债券等长期证券;按金融工具的性质分类,金融市场系统又是由短期的各金融市场系统与长期的各金融市场系统构成的。通过金融市场,居民的储蓄转化为厂商的投资,厂商向居民支付投资的回报。市场机制决定了金融工具供求的价格和数量。

上述三个系统中的市场客体各不同,但市场主体都是居民和厂商。市场主体同时参与这三个市场系统中的活动,形成了经济循环流量,经济循环流量是以实物形态流量和货币形态流量出现的。

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以货币形态流量为主要内容。以实现资金融通为主要目的的金融市场系统,在市场系统中的核心和中枢地位越来越突出。

首先,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融通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运转提供了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金融市场是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先导市场,是启动整个市场运转的“第一推动力”。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上的资金循环,时刻出现资金缺乏和资金闭置,资金在这两个市场运作各环节上的并存性和继起性,要求金融市场的及时融资来不断推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运转是这两个市场资本循环、周转、扩张运动的“持续推动力”。

第二,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配置直接影响到要素市场上的要素配置。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配置是以资金商品出现的。以融资方式让渡的是资金商品的使用权。资金出租的价格(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决定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价格(利率)杠杆和竞争机制,使得资金供求双方都在成本、收益的分析后作出理性的选择,国家调控导向,使得资金供求在满足双方的利益时,又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一个规范化的金融市场能起到资金配置优化的功能,由于资金配置在要素市场直接转化为要素实物形态的配置,因此,资金配置优化功能实质上也就是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

第三,金融市场上资金性质的转化直接影响到产品市场的扩张和收缩,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的价格决定,以及资金商品出租(利率)的决定,直接影响着储蓄的购买力,涉及到居民时间的储蓄和消费的选择,决定着金融市场资金性质转化。他们可以用现期货币收入投入金融市场,推迟现期消费,追求最大化的未来收益;也可利用未来的货币收入增加现期的消费。居民的跨时期消费就会以实际利率来度量今天消费的现值和明天消费的未来值。居民跨时期消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运行状态。

(二)

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几个主要的子系统,即货币市场系统、资本市场系统、外汇市场系统等系统构成的。

货币市场,即短期金融市场或短期资金市场,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是进行期限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货币资金融通的市场。货币市场融通的资金,大多用于工商企业、政府等需求者的短期周转资金。充当市场客体的金融工具,流动性较大,风险性较小,参与者一般注重的是其流动性。

资本市场,即长期金融市场或长期资金市场,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是进行期限在一年以上货币资金融通的市场。资本市场融通的资金,大多用于厂商扩大再生产,而政府则用于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上,充当市场客体的金融工具流动性较小,风险性较大,参与者一般注重的是其安全性和盈利性。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基本上都是具有融资功能的有价证券,就这个意义讲,这两个市场系统又可归为有价证券市场系统。从市场系统的基本职能和交易规模来看,这两个市场构成了金融市场系统的核心部分,是金融系统的主体。

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资金流动的利率,即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资本市场的长期利率又存在密切的关联。短期利率的变化影响着长期利率的确定,长期利率又是短期利率的某种平均。从长期变动趋势来看,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变化趋同,短期利率涨落,长期利率也将随之升降;长期利率变动又会引起短期利率同方向波动。

外汇市场是由外汇供求双方及其中介机构构成,进行外汇买卖的市场。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系统中的主要子系统之一,作为金融市场系统主体的延伸。外汇市场又以其交易对象的涉外性,使其介于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是联结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纽带。

(三)

在我国,把金融市场及其子市场作为系统来研究,不仅对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而且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合理和效率具有特殊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然而,在“摸石头过河”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作为有机整体的功能有时难以发挥,甚至出现单个市场超前发展或者是滞后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回顾我国市场体系由浅入深、由狭至广的逐步建设过程,我们率先发展了有形产品市场、清涤了供给制的残余,又发展无形的产品市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产品市场系统。起步稍晚,紧随其后的是要素市场,先发展是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力等有形要素市场,破除了公有制内部要素交换非商品性质的束缚,又发展无形要素市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要素市场系统。

八十年代,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市场主体,突破了单一银行制的格局,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专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其他所有制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突破了单一化的间接融资,发展直接融资活动;市场的形态,突破了单一信贷式的类型,呈现出短期金融市场与长期金融市场、初级市场与次级市场、本币市场与外币市场并存的市场形态;市场的利率,突破了单一利率,出现了多档次的利率结构,特别是中央开始运用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在此基础上,金融市场系统初现端倪。

在整个市场系统的形成中,金融市场系统滞后于其它两个子系统。产品、要素上的国家计划配给、调拨,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的局面先后打破。产品已完全商品化,价格已完全市场化;要素也已基本商品化,价格已基本市场化。然而,资金还是主要由国家统一信贷计划配置,利率主要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仍然缓慢。由于构成系统基本的要素尚未具备,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金融市场系统还没形成。在资金计划配置以及资金非商品化和利率非市场化的条件下,一是出现“投资饥渴”症,导致了资源配置的非理性和随意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二是出现“投资软约束”,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率、无效率,造成投资的效益减退,甚至是出现负效益;三是出现“倒逼机制”,企业亏损,社会缺钱找银行,银行库空找国家,致使通货膨胀难以抑制。

金融市场系统形成滞后,会直接影响到其它的两个子系统运转,以至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是资金作为“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难以体现。传统式的资金计划配置和信贷规模控制,在银根松的时候,各种要素随资金会落入无效益的资金得主手里,先是争资源,夺市场,结果是产品大量积压,资金搁死;在银根紧的时候,客观上有条件能更好利用资源的资金需求者却得不到资金,资金闲置,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影响资金的循环和周转。第二是资金作为要素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难以发挥,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是要按照规范的金融市场对资金配置而相应来进行的。资金不是按市场原则配置,而是按其他准则,如行政命令来配置,那么,要素市场发出的则是扭曲的信号,出现的是受误导的供求,其产生的严重后果甚至比原来的计划配置更糟。第三是资金作为产品市场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转化功能难以发挥,引导消费的转化功能难以发挥,产品市场的资金流动影响着产品供求的收缩扩张,规范的金融市场具有的引导消费资金和积累资金转化功能不能发挥,就会出现资金冲击产品市场,或者是市场迅速扩张,或是市场急剧收缩。

按照系统论,我们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迅速扭转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局面,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货币市场的建设上。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两个市场中的另一个市场,资本市场依托着经济高速成长的大背景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资本市场发展的奇迹。过猛的发展带来的后遗症需要治理,把规范化作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主旋律是这一市场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比之下,货币市场发展相形见绌。具体表现为,一是市场较狭小,即使是发展最快的同业拆借市场,其拆借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要低于较发达国家的这一比数。票据贴现仅在少数城市有业务,而且贴现额、再贴现额有徘徊下降的现象。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近十年,因二级市场尚未建立,一级市场也活跃不起来。短期债券市场发展仍是步履蹒跚。二是市场分割,各地区域融资中心分散运作,各行其是,信息传递不灵,利率高低不一。三是市场不规范,有关法规建设落后,市场交易尚未形成规范化行为。四是市场功能不全,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需,稳定货币价值功能的作用尚未发挥。

以优先发展货币市场为突破口,扭转整个金融市场建设滞后局面,是可供选择的方案。首先明确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意义和作用。一个发达的货币市场,一方面可以拥有足够的和优良的信用工具,这样,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中央银行信用之间才可能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使经济发展所需的短期资金,可以得到充分的供应。另一个方面,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数量、货币流向,控制货币流通速度的功能以及稳定货币价值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对营造客观政策调控的传导机制和微观基础有其紧迫性。随着直接融资渠道的打通,过去那种在单一间接融资渠道存在条件下,由国家用指令性计划或行政手段,通过控制信贷总规模,稳定经济的刚性控制系统部分失效,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融资的市场化以及货币贮藏职能的强化,使得货币供求量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冲力日渐强劲。发展货币市场,建立传导机制,控制货币冲力是我国实行有效客观调控的必要选择。

加快货币市场系统的形成,推进我国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特殊意义。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系统的核心,这项改革是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交织在一起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就金融领域而言,这项改革应从短期开始,首先从短期资金商品化、短期利率市场化改革上获得突破。而这一突破的“滩头阵地”应是货币市场。货币市场上的短期资金商品化、短期利率市场化,在此基础上,才可较顺利地推进长期资金商品化和长期利率市场化。

第二,设计迈向21世纪的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总体目标的大致内容可包括:建立和完善具有足够优良的短期信用工具、多元合格的参与主体、完备灵活的市场机制和规范运作的货币市场。建成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中心、票据承兑贴现市场中心。短期债券市场中心等中心,使货币市场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调控宏观经济的基础市场。具体措施大致可包括:融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商业信用票据化,票据流通化,票据结算电子化,短期债券市场规范化,短期证券市场多样化,手段完善化,市场规范化等。

第三,规划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以及货币市场发展的现状,参照国外具有借鉴意义的货币市场发展史,我们认为,实现迈向21世纪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需要分三阶段;近期(1995-2000年);中期(2001-2005年); 远期(2006 -2010年),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阶段,实现以同业拆借市场为先导,短期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为继起的发展战略,建立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中心和全国短期债券市场中心。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窗口进行操作,实行宏观调控。第二阶段,建立全国票据承兑贴现市场中心,促进多样化短期证券市场充分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渠道、辐射广、网络全的货币市场系统。第三阶段,推进货币市场的国际化,建成与本币相对应的外币平行市场,实现与国际货币市场接轨。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也要与货币市场一起协调发展,共同促进金融市场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标签:;  ;  ;  ;  ;  ;  ;  ;  ;  ;  ;  

金融市场系统理论_金融工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