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范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范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范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范畴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范畴是否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或者更进一步说,资本范畴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能否兼容?这是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进程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新课题。大家一定注意到,诸如“国有资本”、“资本经营”、“资本权益”等词汇,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尤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公有资本”和“劳动者的资本”等概念,就更需要我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

一、资本范畴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范畴

凡是读过《资本论》的人都知道,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范畴。整个《资本论》的理论大厦就是以资本为中心构建起来的。马克思对资本范畴的分析,真正称得上是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到资本的流通过程,直到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形式,举凡资本的起源、类型、属性、形式、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方方面面,无不纳入马克思的资本范畴。因此,马克思的资本范畴,是一个层次丰富、内涵博大的范畴体系,既反映和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代表和展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且还涵括了与商品、货币、价值等概念的内在联系。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仅仅将资本范畴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没有认识到资本范畴实质上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并构成市场经济本质的范畴。

大家知道,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涵的经济。但在商品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则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内容。在与简单商品生产相适应的简单商品流通中,市场主体的目的是使用价值或者是自身的消费,其行为特征是为买而卖,即W—G—W, 运动的内容是使用价值。货币在这里作为交换的媒介,最终是被花费掉了。在与发达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发达商品流通中,市场主体的动机和目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和社会生产使用价值,自己所需要的却是价值,其行为特征是为卖而买,即G—W—G, 运动的内容则是价值。并且,他们总是力图实现“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这样,货币作为预付的价值,就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了自己,而且扩大了自己。因此,这一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G'=G+△G,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由于产业资本和其它各类资本都具有这种运动形式,所以“G—W—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由此可见,随着商品生产越来越以交换价值为动机和目的,这实际上是商品生产的内在趋势和发展规律,资本范畴也就应运而生。因此,从商品生产的价值的角度考察,资本范畴的一般涵义是指那种能在流通中保存自己、并且不断扩大自己的价值运动。正如马克思指出,当“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显然,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以价值增殖为动机和目的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就一定存在资本范畴。因此,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进程不断深入,随着商品、货币、价值等范畴的逐渐确立和普遍化,资本这一更为深层和本质的范畴,必将循着市场经济的内在发展逻辑而被经济实践推到前台,成为主角。否认这一点,实际上等于否认以价值增殖为动机和目的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本身。

二、资本范畴的一般性质

资本范畴的最一般涵义是指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它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为追求价值增殖而投入的本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又可以从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加以区分。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主要表现为厂房、机器和存货等。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则是指一种长期资金,主要表现为一年期以上的资金。尽管资本在市场经济中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和类别,但都具有以下一般性质。

1.资本是经济权利的依据和载体。

财产权利是最根本的经济权利。当财产在市场经济中以本金的形式,即以资本范畴出现时,经济权利就属于资本的权利。历史地看,资本将一切超经济强制的经济权利收归己有的过程,也就是封建特权被扬弃的过程,这无疑代表历史的进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纯经济的权利,都可以说是归结于和派生于资本。这一点,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典范——股份制经济中表现得尤为清晰。诚然,派生于资本的权利可以而且必然具有不同的分解和结构,但它们的最终来源却是共同的。

2.资本具有价值增殖性。

资本作为价值运动,其生命在于为其所有者带来价值增殖,表现为利润。如果不能实现价值增殖,资本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可见,资本生来就是要追逐利润,利润高,资本就活跃;利润低,资本则疲软。资本的这一特性,赋予商品生产以强大的动力,从而创造出惊人的物质文明。

3.资本具有流动性。

资本对价值增殖的追逐,是在不断地运动中实现的。资本不断采取又不断抛弃各种具体形式。离开了运动,资本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资本的运动性派生出它的创业精神,资本到处开拓,到处落户,为实现价值增殖而奔走于全球。

4.资本内在地要求平等。

资本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大小。无论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如何,等量资本必然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利益,负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就是资本的一种平等的社会权力。正因为资本没有门第观念,冲破了特权的束缚,所以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联合与经济合作,只能以资本为纽带而不是其它。

5.资本具有竞争性。

资本作为价值增殖的运动,资本追求平等权利和利益的过程,都要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实现。竞争行为可以说是资本最基础、最积极、最活跃、最外露的一种行为。竞争使得每一个资本的所有者都面临成功与失败的双重选择。这种选择既现实又冷峻,从而激励资本的所有者焕发出积极性、创造性和冒险精神。正是这种物竞天择的压力和动力,才促使资本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6.资本具有恋科技、恋知识、恋人才的特性。

资本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求并依附于能为自己带来最大价值增殖的强者身上。资本恋科技、恋知识、恋人才,尽管“爱情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但资本总是一如既往且义无反顾地不断抛弃和淘汰落后,力图使自己与最新技术、最佳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上关于资本的一般性质,是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但市场经济又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相结合。这样,资本也就必然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性。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便打上了剥削关系的烙印,具有特别的贪婪性和残酷性。

三、遵循资本规律,管理公有资本

公有资本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资本类型。它与其它资本类型的区别,其一是资本的人格化代表不同。公有资本的人格化代表,或者是代表全体劳动者的国家,或者是不同的劳动者集体。其二是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公有资本体现的是劳动者依据资本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合作关系。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公有资本的特殊性,而且更要遵循资本的一般性质,按照资本的一般规律办事。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政企分开,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政企仍未分开。症结究竟在哪里呢?人们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政府部门“简政放权让利”来实现政企职责分开,以后又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思路,并且在实践中试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的各种经营形式。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改革举措对搞活国有企业确实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设想和思路并没有按照公有资本的内在要求来规范和界定政府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因而不仅在理论上讲不明、扯不清,在实践中也难以操作,甚至无法操作,并且还带来不少新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缺乏资本的人格化代表,企业外部的所有权约束又在不断弱化乃至形同虚设,结果导致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企业普遍负盈不负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政府行政部门为了履行和维护公有资本的权责和利益,又不得不以种种行政手段从外部对国有企业进行直接干预,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强化。于是,政企关系就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棘手问题。

国有企业意味着国家拥有企业的资本。换句话说,政府作为国有资本的实际代表具有董事长的身份和权责。从逻辑上讲,拥有资本所有权的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相反,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营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倒真正是不可理解、难以容忍的失职行为。但是,政府行政部门毕竟是政治组织而不是经济组织,它并不以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作为组织的目标。况且,只有依据或者派生于资本的权利,才真正对资本的保值增殖负责。要求依据和派生于行政的权力对资本的保值增殖负责,事实上往往会落空。我国几十年来由政府直接管理和干预国有企业导致的种种无效率,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多少年来,我们之所以年年喊政企分开,政企又总是分不开的症结,就在于没有理顺和处理好政府同国有企业之间以资本为纽带的关系。

至此不难得出结论,只要资本的人格化主体同时拥有和具备政府行政职能,资本所有权和政府行政权的相互渗透和重合就不可避免,政企也就难以分开。因此,要改革政府行政部门直接拥有和代理国有资本所有权产生的种种弊端,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扬弃国有资本所有权主体的行政职能。在这里,要害是按资本规律办事,首先是政资分开,通过政资分开来实现政企分开。分开后的国有资本人格化代表就不再是政府的行政机构和部门,而是经济组织。我们可以通过国家授权这些经济组织行使国有资本的职能。这样,资本所有权和政府行政权合一的混沌行为就被净化和界定为纯经济行为,从而奠定公有资本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基础。

标签:;  ;  ;  ;  ;  

资本范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