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发展现状分析_情报学论文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发展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量学论文,情报学论文,文献论文,核心期刊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对图书情报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对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加,这也为中国的图书情报学类专业学术期刊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国内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约有76种[1]。从创办精品期刊的角度看,这个数字并不算少,但被收录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中的只有19种[1],2007年仅13种,2008年16种,虽然逐年增加,但这个数字仍然相对偏低。因此,如何聚集优势,开拓创新,将图书情报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由小做大、由大做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所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为例,通过对各刊计量学数据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各刊文章的发表时滞进行分析,试图为制定图书情报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来源

1.1 期刊载文量和文章的发表时滞

期刊年载文量为各刊每年实际发表文章(包括论文、研究简报、综述及研究快报)的数量。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各刊文章的发表时滞,笔者详细统计了19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2007-2009年间刊发的全部论文、研究简报、综述及研究快报类文章,并手工记录每篇文章所注的收稿日期以及期刊的具体出版日期。以期刊所注出版月份的15日计,每月按30天计,收稿日期到出版日期的时间间隔即为文章的发表时滞。所得的各种数据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各组间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检测。在ANOVA分析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前提下,将方差齐者用最小显著差法(LSD)、不齐者用Tamhane法进行多重比较。

分析前,各组数据均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非正态分布样本用Man-Witney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差异显著度为P<0.05。

1.2 评价指标

选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收录的19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2007-2009年刊发论文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参考文献量等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指标。

2 结果分析

2.1 期刊载文量

期刊载文量是从信息输出角度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其定义为在给定时间内期刊载文的绝对数量,它反映了期刊吸收与传递信息的能力。各刊载文量如表1所示,大部分期刊(19种)的载文量从2007-2009年都在逐年增加。说明随着图书情报事业科研投入力度的增加,其学术文章的产出量也在增加,这为图书情报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

表1 2007-2009年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载文量与文章发表时滞(DPA)统计

注:表中发表时滞以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a-d分别代表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的差异程度代码,同一行中不具有相同字母上标的两项间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如上标为c与bc的两项间不具有显著差异,上标为c与ab的两项间差异显著。

2.2 文章发表时滞

文章发表时滞(Delay in Publication of Articles,DPA)一般定义为从收稿日期到出版日期的时间间隔[2]。DPA是衡量文章时效性的重要指标,它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有密切关系[3]。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4年颁布的《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4]中,将其作为科技期刊的评估标准之一,规定报道时差少于280天才可评为优,如大于380天,则为差。表1结果显示,2007年有9种期刊的DPA都短于280天,但随着时间的延续,DPA都有或多或少的增加。2008年,只有6种期刊的DPA小于280天,2009年,只有3种期刊的DPA小于280天。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期刊的DPA并不是简单地随载文量的增加而缩短。这也许说明稿件增加速率远大于载文量的增加速率,提醒编辑部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将DPA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

DPA的长短可反映期刊的稿源和稿件质量。有人认为,DPA长提示着某种期刊稿源充足,且一般来说质量高,影响面大[5]。但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至少可以说这种观点不够全面。目前,国际上有许多知名刊物,其稿源相当充足,论文发表时滞却普遍很短,如Science 2009年全年刊登的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发表时滞不到4个月[3]。其原因在于编辑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缩短刊期、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工作流程现代化、栏目设置多样化等,使DPA缩短。通常,科研成果的首发权是以发表日期为准,可以想见,如果DPA过长,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因为发表时间的拖延而变为内容雷同的重复报道,从而失去首发权。按当今知识老化的速率每年平均为10%计算,论文发表如果延误1.5-2年,其信息价值将损失30%[6]。发表时滞过长一直是中国学术期刊的“硬伤”[7]。于光等认为,DPA由两种因素决定,一是审稿、编辑加工速度,二是已录用稿件等待发表的时间[8]。前者反映期刊的评审加工能力,后者反映期刊压稿的状况,积压越多,DPA越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DPA与期刊文章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稿件为了保证其质量需反复修改和评审,致使处理过程所用时间有所增加。因此,忽视期刊质量,一味追求DPA缩短也是片面的。

2.3 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频次是一个绝对量,它可以显示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反映一种期刊的近期状况,还反映了该期刊的历史状况。而影响因子则是一种即时指数,通常认为此值越高则期刊影响越大,期刊在学科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的中作用就越大,表明其质量就越高”[9]。

虽然用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的质量不尽合理[10],但应该承认,影响因子与期刊影响力、期刊质量和论文质量直接关联,它表征了期刊的有用性或者显示度[11]。

表2显示,2007-2009年19种期刊总被引频次都在逐年增加,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除小幅波动外,也普遍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说明图书情报专业期刊与自身相比总影响力在逐年上升,发展前景较乐观。但也应该看到,3年中,各年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当年全部统计源期刊平均值(见表2),且3年中总被引频次进入统计源期刊前500名的只有《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和《情报科学》4种期刊,说明图书情报学术期刊的总体影响力在中国学术期刊群中仍偏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图书情报学科以应用研究较多有关,而应用研究的文章通常篇幅较短,且引文较少,科研人员在长期的应用研究中对文献的引用不是很重视,常以报道结果为侧重点,而对讨论分析部分有些忽视。这也提示图书情报类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应加强与科研人员的互动,帮助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表2 2007-2009年19种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总被因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统计

注:“——”表示无此数据

2.4 他引率与引用刊数

期刊的他引率高,说明受同行重视的程度高,期刊影响力大。从表2中的统计数据看,19种期刊2007年他引率的平均值为0.81,较当年统计源期刊总平均值0.78略高;至2009年,他引率增加到0.88。从引用刊数分析,2007年19种期刊平均引用刊数为58种,2009年增加至88种,增幅为51.7%,这说明图书情报科研人员的文献阅读范围在逐年扩大。

2.5 引文量

引文量即期刊文章引用的参考文献量。引文分析能反映出论文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情况和利用能力,同时也反映作者的阅读倾向。

表3显示,2007-2009年19图书情报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总量与篇均引文量总体上在逐年增加,以《中国图书馆学报》为例,参考文献总量与篇均引文量分别由2007年的928篇和12.55篇增至2009年的1218篇和13.11篇,增长率分别为92%和26.3%;《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参考文献总量与篇均引文量由2007年的559篇和6.38篇增加至2009年的931篇和11.81篇,增长率分别为81.05%和104.5%;《情报资料工作》的参考文献总量与篇均引文量由2007年的1019篇和16.98篇增加至2009年的1 726篇和17.98篇,增长率分别为70.07%和101.5%。2007年,仅有3种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学报》和《情报理论与实践》)的参考文献总量高于当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平均引文数量(1471条/刊),至2009年,仍仅有3种期刊(《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超过当年的统计源期刊平均水平(1951条/刊)。但从篇均引文量看,2007年有11种期刊超过当年的统计源期刊平均水平(8.81条/篇),至2009年,已有18种期刊超过当年的统计源期刊平均水平(9.91条/篇)。

引文是学术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作者研究工作的继承性和借鉴性,又可为读者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和检索文献提供方便。由上述统计结果可见,与自身相比,图书情报学术期刊在参考文献的引用方面不断进步,论文作者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吸收能力不断提高,尊重前人工作成果、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也在增强,同时各期刊编辑部对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但从总体水平看,与国内外其他类学术期刊的差距依然较大(国外科技期刊的篇均引文量为20.8篇),图书情报学术期刊的作者群体在引用已有研究成果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编辑和审稿人员在审稿过程中应重视引文质量和数量与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引导和规范作者提高引文的质量和数量。

表3 2007-2009年19种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引文情况

2.6 基金论文比

本文中的基金论文比指省级以上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

表4 19种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2007-2009年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量[12]

表4显示,19种期刊中,多数期刊的基金论文量和比率在逐年上升,但总体排名变化不大,从平均值看,基金论文比明显高于各年全部统计源期刊平均值(2007年均值为0.48,2008年为0.51,2009年为0.55),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19.16,到2008年的19.35,再到2009年的20.01。这与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各级政府对图书情报事业的科技投入增加有很大关系。但从个体期刊来看,仍有少数期刊的基金论文增速缓慢,提醒期刊编辑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对基金项目的组稿力度,吸引高质量基金资助论文[13]。

科研基金项目在立项时基本都经过了专家的认真审核及评议。可以认为,只有那些选题新颖且研究者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项目才能得到资助。能够获得研究基金资助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其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领域的先进水平[13]。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基金为主,其他部委基金和地方基金、机构基金、公司基金、个人基金、海外基金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基金资助体系。因此,大量地报道基金项目的进展,促成知识创新的实现是图书情报类专业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3 结语

近年来,中国图书情报学类专业学术的论文质量和编辑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基础科研起步较晚,实力仍较薄弱,学科局限也较明显,反映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中,则表现为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偏低。另外,缩短DPA、提高参考文献引用的质与量也是图书情报学类专业学术期刊亟待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统计和分析,试图从中找出差距并了解中国图书情报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只有认清形势,才能准确定位,找出对策。综上所述,图书情报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加强组稿力度、缩短发表时滞、注重与作者的互动与交流,同时围绕办刊宗旨,关注交叉学科与基础学科的论文。

收稿日期:2010-12-27

标签:;  ;  ;  ;  ;  ;  ;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发展现状分析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