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肩周炎的针灸治疗分析论文_刘博

30例肩周炎的针灸治疗分析论文_刘博

刘博

(海伦市雷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黑龙江海伦 152300)

【摘要】目的:探讨肩周炎患者中医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30例肩周炎患者的针灸治疗方法操作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优25例,良3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肩周炎本方以患部取穴为主,辅以远部取穴,远近配合以祛风散寒、化湿通络。

【关键词】肩周炎;针灸;对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064-02

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学“漏肩风”、“肩凝症”、“五十肩”等范畴。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本病若以肩前中府穴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者属太阴经证;以肩外侧肩髑处疼痛为主,三角肌压痛、外展疼痛加剧者属阳明、少阳经证;以肩后侧肩贞、臑俞穴处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者属太阳经证。肩关节周围为阳明经筋之所过,故取肩髑、臂臑、曲池等手阳明大肠经穴,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湿。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主上肢疼痛,舒筋活血通络[1]。肩贞、后溪、小海属手太阳小肠经,取之以疏风、活血、散结。尺泽、太渊、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穴。肺与大肠相表里,取之以助清热化湿,通经活络。本方以患部取穴为主,辅以远部取穴,远近配合以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选取临床2015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肩周炎患者30例临床针灸对症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肩周炎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62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时间达8年。

1.2 方法

阳溪、曲池、臂臑、阿是穴。配穴痹痛加外关、合谷;肩凝加条口透承山;胸痹加心俞、厥阴俞;损伤加膈俞。肩髑直刺1.5寸,使针感向肩部扩散,或采用恢刺法,针刺得气后,可加温针灸;肩贞向外斜刺1~1.5寸,使针感向肩臂部扩散;臂臑向上斜刺1.5寸,务求针感,并放散至肩;曲池直刺1.5寸,务求针感,并放散至肩;外关、合谷直刺1寸,用平补平泻手法;尺泽直刺0.8~1.2寸,用捻转泻法;太渊、列缺进针0.3~0.5寸,施平补平泻法;后溪、小海直刺0.5~1寸,施平补平泻法。以上穴位均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优: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良:夜间疼痛明显减轻,前屈上脊大于145°后伸内旋,拇指摸背高于胸口,外展大于70°,内收达45°。好转: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活动围有所进步。无效:疼痛及关节活动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30例肩周炎患者经针灸对症治疗,优25例,良3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肩不举与肩痛往往同时出现,因肩痛而导致肩关节活动障碍,甚至上肢不能抬举,如治愈其肩痛则肩不举一症也随之而愈。若由于肩不能抬举而引起肩痛者,则肩关节活动障碍愈严重,疼痛的程度也愈重,必须等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肩痛才能随之消除。临床上二者很难区分,故肩痛与肩不举同时存在,称为“肩痛不可举”、“肩痛不可自带衣”、“肩痛如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等。

痹痛较为严重的肩痹疼痛,日久不愈可导致肩不举。肩痛症状先发生,肩痛日久不除则并发肩不能抬举。肩部常觉寒凉,畏寒,喜暖,得热虽疼痛可暂时减轻,但逾时则疼痛寒凉感依旧。由于病程较长,往往肌肉萎缩,经筋僵硬。舌质淡,苔白,脉弦或弦细。肩凝多发生于老年人,尤以更年期以后妇女多见[2]。多发生于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生。患者往往不能叙述出明显原因,忽觉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症状发胀较为缓慢,数日或数月内肩关节功能即发生严重障碍,上肢不能抬举,疼痛多连及上臂及肘手部位。疼痛入夜尤甚,多因疼痛剧烈影响睡眠,甚至不能入睡。越痛肩臂越不敢抬举,越不活动,疼痛也就越剧烈,形成恶性循环,且疼痛随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的程度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加重。日久不愈,则肩臂筋肉萎缩、僵硬,致肩关节完全不能活动,疏通、穿衣、脱衣均感困难。肩部发凉,手心常自汗出,脉细,舌苔无明显改变。若兼有气血不足,则舌质淡白,或兼有瘀血,则舌紫黯或有瘀斑。胸痹此症为肩不举之较重者。患者素有胸痹证,短气、心悸、胸闷、心前区痛、甚至胸痛彻背,且多有瘀血症状,胸痛性质为刺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多发生于老年人,肩痛,同时患侧手指肿胀疼痛,肩不能举,同侧手指因疼痛、肿胀也不能屈伸。疼痛剧烈,入夜加重,甚至彻夜难眠[3]。患侧上肢多汗,以手部汗出较多。病久不愈,则可见上肢肌肉萎缩,手指及指甲呈蜡黄色,强直变形(多呈屈曲状)而不能屈伸。因闪扭损伤肩部筋肉,而致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不能抬举,必有明显外伤史,损伤局部可有肿胀,有的也可没有肿胀,局部压痛明显。发病突然,病程较短,随着闪扭损伤的痊愈,局部功能活动也随之而愈。若为儿童,尤其是学龄前的5~7岁儿童,忽然患上肢不能抬举,勉强被动抬举则痛不可忍,患儿欲使患侧上肢抬举,先向患侧倾斜躯体,接着再向健侧倾斜,借躯体的左右摆动,勉强将患肢悠起,但上肢活动为范围仍然不能达到与肩平齐。仔细诊察,可见肩部微肿,或有轻度的青紫瘀血,肱骨上端有明显压痛,这是儿童肱骨上端无移位骨折的特有表现。

肩不举患者肢体功能活动的恢复需要患者作适当的自主功能活动锻炼,或配合按摩等治疗,使挛缩僵硬的肩部筋肉恢复正常,功能活动范围也就能够逐渐增加,随着肩关节功能活动的恢复,肩痛症状也就逐渐减轻。若儿童肱骨上端发生无移位骨折,引起上肢不能抬举,切不可用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只需加强保护患肢,如用绷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千金翼方》针灸?卷二十七:臂重不举,灸肩井,随年壮,可至百壮,针入五分补之。又灸尺泽三十壮,针入三分补之。《金生指迷方》诸痛?卷三:若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心烦喉痹者,由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以针刺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令血出而止。《针灸资生经》第五?肩背酸痛:浮白,治肩背不举。神堂,疗肩背连胸痛,不可侥仰。

取合谷、阳溪、曲池、臂臑、肩井、渊腋、章门、居髎。均用泻法,损伤若兼有瘀血者可点刺出血。阳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经穴,小肠经绕肩而行,位于肩上的穴位最多,可疏通肩胛部经气,气行则血行,使气血通畅[4]。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刺此穴能通经活络,气血畅行,通则不痛,不痛则肩可举。臂臑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刺之可调经肩臂部经气,行气以驱邪,疏通肩部经络,活血化瘀。肩井为胆经腧穴,又是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交会穴,可疏通局部气血,驱寒除湿;又通三焦、胃、阳维诸阳经,能振奋胸阳,活血化瘀,治疗胸痹所致的肩不举。阿是穴以疏通局部经络。痹痛加外关、合谷以疏散风邪;肩凝加条口透承山活络止痛;胸痹加心俞、厥阴俞助心阳而散寒邪;损伤加膈俞活血止痛。

【参考文献】

[1]刘振中,李崖雪.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40例疗效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6):766-767.

[2]蔡琦英.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效果好[J].家庭用药,2011.(1):36-36.

[3]牛广花,温国秀,孙军.针刺加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3, 11(12):32-32.

[4]许鸿.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60例[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02(9):235-235.

论文作者:刘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30例肩周炎的针灸治疗分析论文_刘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