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电针、温针两种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论文_高瑜烽

岳阳县中医院 康复科 414100

【摘要】目的 电针、温针两种不同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0例患有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50例)与温针治疗组(50例),两组患者分别用电针与温针疗法并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频率为每周五次,以四周作为一个疗程,一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比对,包括治疗前后疼痛肿胀程度、运动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等。结果 两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针灸方式均有良好效果(p<0.05)。其中,温针针灸法治疗肿胀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得到的治疗效果要优于电针针灸法(p<0.05),电针针灸法在恢复患者上肢功能方面有良好的效果(p<0.05),两种针灸疗法均能够提升治疗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 电针与温针两种治疗法对于治疗康复训练下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均有良好效果。若患者肿胀情况较为严重,首选温针疗法,但两种针灸疗法在运动功能与总有效率方面的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针;温针;康复训练;肩手综合征

大多数人在患有中风后会出现肩部或手腕处疼痛肿胀的情况,表现出的症状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也是一种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非常高并且会导致患者肢体功能受到不良影响。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目前以针灸疗法为主,分为电针疗法与温针疗法。通过有关资料可以看出,两种针灸疗法在康复训练下均有明显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0例患有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组(50例)与温针治疗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以及疾病病程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评分标准

患者按照发病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患者时常感到某一侧的肩部疼痛,伴有手指肿胀或是活动有明显疼痛;第二阶段是患者肩部以及手部疼痛肿胀感逐渐消失,肌肉萎缩症状较为明显,手指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第三阶段是患者手指与手部肌肉已经萎缩,手指挛缩功能消失。

纳入本次研究的病例需符合中西医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年龄在45岁至75岁之间且生命体征较为平稳,确诊为肩手综合征一阶段,纳入研究范围内的患者应知情并在知情书上签字;排除标准包括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患有肩手综合征但已经处于第二或第三阶段,或是有严重的心脑血管以及肝脏、肾脏等原发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与康复训练方法

无论是电针还是温针疗法都需要找准主穴(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电针应在寻得穴位后利用电针仪连接穴位针柄,保证频率为20赫兹[1]。治疗强度应以轻微肌肉颤抖、患者耐受为最佳,治疗时间为30分钟;温针法是寻得穴位刺破得气后将艾条点燃,插入穴位针尾部并在患者的皮肤上覆盖隔热纸,每次治疗以两节艾条用量为最佳。

1.4 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包括疼痛评价、肿胀评价、运动功能情况以及疗效判定,疼痛可以根据进行判定(无痛0分、偶发轻微疼痛2分、频发轻微疼痛4分、可忍受频发较重疼痛6分、持续难以忍受疼痛8分、剧痛不可接触10分);肿胀标准(无明显肿胀0分、关节周围软组织轻度凹陷1分、关节肿胀并伴有骨突部相平2分、关节明显肿胀并高于骨突部,部分患者关节处存在积液);运动情况评价标准依据Fugl - 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方法,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分析;疗效判定(关节疼痛消失且恢复正常活动为治愈、疼痛减轻但上肢活动受到限制为显效、疼痛肿胀但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为有效;各类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且关节活动与治疗前相比无任何变化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说明两种针灸方式能够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的疼痛,但治疗效果还需进行进一步分析对比,具体的数值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肿胀评分比较

通过数据能够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肿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肿胀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能够看到温针组改善患者肿胀评分效果优于电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肿胀评分,但在改善肿胀症状方面温针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电针组。具体数值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通过数据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评分将持有可比性。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说明两种针灸方式能够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但治疗效果还需进行进一步分析对比,具体的数值详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电针组患者经治疗后治愈6人,显效14人,有效20人,无效10人,总有效率80%;温针组患者经治疗后治愈8人,显效12人,有效18人,无效12人,总有效率76%。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针灸方式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接近。

3讨论

电针是通过电流将刺激传导到脊髓神经,最后反馈到大脑提高痛阀,不仅能够提高肌肉的供血能力,还能达到缓解疼痛的治疗目的;温针通常是艾灸与针灸的结合,是将热量传导到穴位后达到温经活血的目的,既能疏通经脉,也能起到缓解肿胀的作用[2]。

治疗前电针组疼痛评分(5.33±0.38),温针组(6.23±0.99);治疗后电针组(3.39±0.73),温针组(3.18±0.59)。治疗前电针组肿胀评分(2.09±0.22),温针组(2.01±0.19);治疗后电针组(1.08±0.36),温针组(0.59±0.16)。治疗前电针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12.88±10.96),温针组(14.07±12.09);治疗后电针组(28.06±0.33),温针组(31.86±0.47)。电针组治疗总有效率80%,温针组总有效率76%。

综上所述,电针法与温针法治疗肩手综合征具有一定效果,温针法改善患者肿胀症状优于电针法。两种针灸方式均能够恢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但具体效果等以及治疗效果优劣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翱.不同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7,34(2):86-89.

[2]李广尚,刘杰,陈昭等.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21):3141-3143.

论文作者:高瑜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  ;  ;  ;  ;  ;  ;  ;  

比较电针、温针两种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论文_高瑜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