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副刊的起源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报纸副刊的起源_中国近代史论文

我国报纸副刊的起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副刊论文,起源论文,报纸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报纸的副刊,发轫于十九世纪末期,至本世纪三十年代。一些有名的大报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益世报》等,都同时附有十几种副刊。副刊的内容设置,除专门的文艺性副刊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工商金融、科学教育、社团活动等反映社会生活各个侧面的专科性副刊,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料。

1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外国殖民主义者在我国主办的一些报纸上已开始出现副刊的雏形,并主要刊载文学作品,诸如小说、诗词和科学小品等,且往往和新闻混编在一起,没有固定版面。1872年4 月30日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公开征求文人学士的诗词、小说之类的文章,并载于逐日的上谕、论说和一般新闻之后,虽未辟专栏,未设名称,但已有固定位置,这就是今人谓之的“报屁股”。然而,随着报业的不断发展,报屁股上的地方已无法容纳更多更新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翻译小说和笔记作品,篇幅过长,不宜于在日报上发表。于是,《申报》的《瀛寰琐记》(月刊,1872年11月至1875年1月)、 《四溟琐记》(1875年2月至1876年1 月)和《寰宇琐记》(1876 年2 月至1877年1月)等附属刊物相继出现。 这是最早的一批附于日报的综合性副刊。它们单独印刷,又装订成册,从形式到内容很接近后世的杂志,也和现在某些报纸的增刊相类似。所以说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副刊。

1897年11月24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字林沪报》增出附张《消闲录》,可说是我国报纸出版的最早的副刊了。其内容主要是一些游戏文字、生活小品之类。它以大报附张的形式出现,随大报附送,因此又被称为“附刊”。如果以此为始点的话,那么我国副刊的历史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关于报纸副刊的起源,还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副刊的专栏最早出现在上海出版的《时报》上。《时报》创刊于1904年,即清光绪三十年,总经理是当时报界的著名人物狄楚青。后来,包天笑进入《时报》馆,便和狄商量开辟一唤作“余兴”的专栏,专门登载除新闻以外的杂著。如街谈巷议、轶事秘闻、小评论、小幽默等等。这一建议很快得到狄的赞同。这样“余兴”就成了我国报学史上的第一个副刊,包天笑成了我国报纸副刊的首位主编。另一说法认为,1921年北京《晨报》为刊登副刊文字的版面请人写刊头,把“附刊”错写成“副刊”,以后便将错就错地沿袭下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副刊”了。

以后,各报为了活跃版面,打开销路,都纷纷创办了自己的副刊。

2 二十世纪初期,副刊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附张形式出现; 有的刊载于报纸正张;有的并不划定篇幅,亦不命题,和新闻相接插,内容混合编排,呈杂乱无章状态。但总的倾向是,副刊由附张逐步并入正张。1900年1月在香港创刊的《中国日报》, 其副刊的内容载于第四版,1907年左右定名为《鼓吹录》。这是当时革命派的第一张报纸副刊。每十天出版一期,内容多是讽刺封建政府,激发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文字。1909年左右,在广州出版的《安雅报》正式定副刊名为《茗谈录》,除刊有小说及海外奇谈外,内容还有谐文、杂俎、短评、趣谈等。这些都是我国较早有刊名标题的副刊,它们不再以报纸附张的形式出现,而是刊登于报纸正张。其后,1911年8月1日,《新闻报》在第四版上出现了以《杂俎》为刊名的副刊。同年8月24日, 《申报》也在第三版上出现了《自由谈》副刊,每天刊载文艺作品和理论文章。因鲁迅先生经常为它写稿,颇受读者欢迎。此后各报副刊虽然形式仍有不同,但总的倾向是向正规化过渡,从而使我国报纸的副刊逐步趋于统一。

3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 我国绝大部分报纸都在一定版面上设置了副刊。这些副刊,在反侵略、反压迫,唤起民众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战斗作用,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日报》的《黑暗世界》,《世界公益报》的《噱报》,《危言报》的《潮报》等。

我国勃兴时期的报纸副刊,主要登载:(1)杂文类。 如较早刊载杂文作品的《中国日报》的《鼓吹录》专栏,所发表的《直迈娲皇》、《贺万寿者》、《是可忍也》、《急叫如来三宝》等,篇幅短小,兼有评论和文艺的性质,又具有政治讽刺性,带有明显的杂文色彩。(2 )小说类。这时期的报纸副刊发表了不少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小说,有的宣传抵御外侮和激发民族革命思想,有的为维新改良和君主立宪作鼓吹,还有的以才子佳人式的作品反映消极颓废思想。激发民族热情的则有:《国民日日报》上的《南渡录演义》,《民报》上的《崖山哀》,《江苏》上的《孽海花》,《廿世纪军国民报》上的《秋瑾传》等。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主要有:《时报》上的《双泪碑》,《民吁报》上的《劫后鸳鸯记》,《民立报》上的《葡萄劫》等。(3 )诗词及说唱文字类。在各报副刊中,诗词类文字占有一定比重。既有脍炙人口、沁人肺腑的旧体诗词,也开始涌现白话韵文作品。如南社诗人秋瑾、柳亚子、高天梅、于右任、陈去病等的诗作,都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报纸副刊上发表的。登载说唱类文字,也是这时期报纸副刊的一个特色。如《民立报》上的《亡国奴传奇》,《中国女报》上的《精卫石弹词》,《二十世纪大舞台》上的《鬼粼寒》等。这些作品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为下层市民所喜闻乐见。

4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各地办报之风盛行, 同时报刊业务也有了很大改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一报多刊现象的出现。早期报纸的副刊,不论是附张或正张,一种报纸只有一个副刊。辛亥革命后,一报多刊现象增多。如上海的《时事新报》,有副刊《余载》、《学灯》、《卫生月刊》、《星期增刊泼克》等数种。再如《民国日报》,副刊主要有《文艺部》、《文坛艺薮》、《民国日报画刊》、《民国艺文》、《民国闲话》、《民国思潮》、《救国之声》及《民国小说》等。

其次,出版了许多周刊和专刊。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日渐解放,对新知识的要求日益增多。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多样化的周刊和专刊。如《时事新报》的《卫生月刊》,《时报》的《教育周刊》、《妇女周刊》、《文艺周刊》、《艺学周刊》、《美术周刊》等。

再次,出现了一批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副刊。如《时事新报》的《学灯》,创刊于1918年3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以“介绍新知识研究新学术”为宗旨的副刊。《国民日报》的副刊《觉悟》,于1919年6 月16日创刊,初期曾在宣传新文化运动、批判各种反动思潮中起过很大作用。上述两种副刊,连同《晨报》和《京报》副刊,在五四时期被称为“四大副刊”。

5 初期的副刊,大多无固定版面,无专名和刊名。 到副刊逐渐成熟后,副刊附以专名或刊名这一形式才被固定下来,即使无刊名者,也划定了基本版面。如《晨报》在1916年8月15日创刊时,即以第5版或第6版的上半版或下半版为其副刊版,1917年8月17日才改在整个第7版, 直到1921年10月12日改出单张时才正式定刊名《晨报副镌》。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副刊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即一刊多报问题。如《卿云》原系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自1924年10月13日第13期起,移刊于湖南长沙出版的《大公报》,此为一刊移版于两报即“一刊多报”之先例。到三十年代,这种情况出现的较多。如《晨报》与《星夜报》,两报共同依次出版了《现代妇女》、《经济合作》等十种副刊。再如《新医专刊》,先后曾在《新闻报》、《申报》、《时报》、《大晚报》和《大美晚报》五种报纸上依次出版。总之,一刊多报情况是我国报纸副刊中的奇异现象。

同时,在副刊从附张转入原报正张后,也出现了所谓“副刊套副刊”问题。如1920年1月《时报》出版的《星期增刊·新时报》中, 又包含了一个小副刊——《时代思潮》。这种副刊形式,为过去其它各报所少见。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此类情况甚多,有的副刊中套的小副刊达二十种之多。

标签:;  ;  ;  ;  ;  

中国报纸副刊的起源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