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圳经济特区的国际城市化_中国城市群论文

论深圳经济特区国际城市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深圳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的国际城市化分为两个层次,最高层次为全球决策和控制中心的城市,称国际中心城市,一般层次为区域或跨区域的决策和控制中心的城市,称国际城市。1991年10月深圳提出建成“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这不仅标志着深圳特区的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且由深圳特区引发的国际城市化热潮不断地从特区向沿海城市扩展。深圳特区国际城市化,是经济特区发展的新课题,值得认真进行探讨。

一、深圳特区居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路线上

近200多年来,工业化一直是城市化的动力, 工业化浪潮涌起和转移的路线,同时是国际城市空间布局位移的路线。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最先实现工业化,被誉为“世界工厂”,经过近百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区域,同时在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出现了近代世界的最初城市群,伦敦是这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并逐步成为全球决策和控制中心,成为国际中心城市。

19世纪初,工业革命越过英吉利海峡,卷向西欧沿海国家: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而且越过大西洋卷向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和五湖地区。1870年以后,这些国家的发展速度快于英国,于是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发生首次转移。这次转移路线先到法国,再到德国,最后在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和五湖地区落脚,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区域。在这一转移路线上,出现了法国大巴黎地区城市群、德国莱因—鲁尔盆地城市群、荷兰和比利时中心地区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地区和五湖地区城市群,形成各自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逐渐成为决策和控制中心,层次性明显,不仅形成一批国际城市,而且形成纽约这一新的国际中心城市。纽约作为全美最大城市,成为全球新的决策和控制中心,迅速赶上并超过伦敦,特别是纽约被确立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更进一步奠定了作为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浪潮从北美大陆卷向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的国家和地区。古老的亚太国家和地区以其高发展速度“超欧赶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开始第二次转移。这次转移的首站是日本。日本在战后仅用10年时间恢复了经济,50年代后期开始新的工业化,实现跳跃式发展,从1966~1968年连续超过英、法、德三国,开始追赶美国。稍后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利用美、日等国的产业调整和转变,开始新兴工业化进程,并在70年代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行列。亚太地区的新的工业化浪潮自北而南于80年代以后继续向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推进。中国沿海地区高速度地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区域。在这一转移的路线上,日本的东海岸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化地区,工业的高度集中推动着东海岸城市群的兴起。东京不仅是日本首都,而且是东海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这一中心城市在本世纪70年代已发展成全球新的决策和控制中心,发展成为新的国际中心城市。同时在亚洲四小龙中出现一个国际城市圈,出现了汉城、台北、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城市。目前,中国沿海地区正在重复这一历史过程。沿海地区12省市,面积105.1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26.3%,1995年底人口4.4亿,其中非农人口占全国51.7%, 集中了全国57.9%的乡及乡以上的工业企业,50.8%的国有经济,59.6%的股份经济,70.6%的工业产值,85.7%的实际利用外资额,是当今世界投资的最热点。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最先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并且正在形成新的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

处于我国华南沿海中部地区的深圳特区,居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路线上。6年前深圳提出要建成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 符合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路向,这是深圳建成国际城市的历史前提。

二、90年代初,深圳特区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轴心城市

我国的海岸线有1.8万公里长, 可以说整个沿海地区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热点地区。但这不等于说,每一个沿海城市都一定会发展成为国际城市,要成为国际城市还需要以下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否已出现城市群;二、是否处于城市群的中心位置。

我国经过18年的改革开放,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几个经济发达地区,相应地崛起几个城市群,正在发育中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尤其引人注目。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面积占广东省23.4%,4.1万多平方公里, 1994年底占全省户籍人口31%,达2100多万。其经济规模,到1994年已占全省总产值的71.5%,2983多亿元,占全省外贸出口76%,达385 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68%。其发展速度极快,从1979~1994年,区内生产总值以年均20.8%的速度递增,高于同期全省平均速度6.8 个百分点,全国11.6个百分点,也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区域范围内虽然已出现广州这样一个国家级工商业重镇,并且带动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工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仍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直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为香港的制造业内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珠江三角洲凭籍地缘、人缘优势,又凭籍土地工资成本低廉优势,更凭籍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优势,大量吸引和利用香港制造业资本,纷纷走上工业化道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包括城镇的新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工业化。到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即从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转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

首先,工业在工农业的产值构成中,已占绝对优势,如下表所示:

表1:1991年珠江三角洲各市工农业产值构成 %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3)P.492—495

其次,工业企业的集中度已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上海,如下表所示:

表2:1991年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工业集中度 %

资料来源:《广东政策咨询研究十年》P.116—117

第三,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使农业劳动力和用地迅速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化,因而引起三次产业产值构成的变化,即第一次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次产业上升。90年代初第二次产业已上升为主体,如下表所示:

表3:1991年珠江三角洲各市三产产值构成 %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3)P.89

从总体来看,到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已经确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过区内各市的工业化阶段呈不平衡态势,其中广州、深圳的第一产业的相对比重只占5~7%,其他市则在10~30%,显示前者的工业化处于领先地位。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过程,同时是城市化的过程。以出口型、劳动密集型、轻型为特征加工工业到90年代初期已经超过25000家, 吸收外地劳工达300万人。原来的农村迅速转化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镇, 原来的城镇迅速成长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小城市大量涌现,大大提高了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密度,平均每7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城市,可以说,到90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已初步形成,并且在这一城市群中,已初步形成广州—深圳轴心城市。

所谓轴心城市,也就是中心城市,即城市群中处于交通中心,市场中心,生产中心和人口中心的城市。改革开放以后,深圳不仅是珠江三角洲而且是全国各地透过香港通往世界各地,同时又是世界各地透过香港进入珠江三角洲和全国各地的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的转换枢纽。深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在全国率先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因此深圳的现代市场体系最先发育起来,以至成为全国的购物中心,商品的集散地。外国厂商,尤其是香港厂商最先进入深圳投资后,便通过深圳这个窗口大量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1990年深圳特区人口已达101万, 宝安县人口也达101万,整个深圳市总人口达202万,按照我国城市划分等级的标准,已是特大城市。这个城市的最大特点是人口的机械增长速度快,常住人口大部份是改革开放后的国内移民,暂住人口来自全国各地。这一切说明,在珠江三角洲出现的城市群中,深圳已具有很强的极化效应。把周围地区的资金、货物、设备、技术、信息、贸易、人口等等吸引到深圳特区来,聚集成巨大的能量,成为发展极。同时深圳也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在我国的经济特区中,深圳最先起步,成为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新组织形成、新行为方式等等的摇篮和发祥地,深圳这种创新功能首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生示范作用。这个扩散过程和极化过程是一同发生的,这是深圳特区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

三、深圳特区国际城市化的道路

深圳自1991年提出国际城市的目标之后,即开始探索从中心城市向国际城市发展的具体道路。

世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历史表明,国际城市和国际中心城市绝大部份都是沿海城市和海岛城市。这类城市的区位条件优越,一般都拥有丰富的海港资源,对内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腹地广阔,对外往往扼据国际主航道的要冲,进入世界市场方便,因此,开发建设国际海港就成为建设国际城市的重要前提。深圳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东面临大鹏湾,西面临珠江口,拥有丰富的海港资源,而且都靠近西太平洋国际主航道。深圳特区起步后即着手开发和建设海港,80年代开发建设了蛇口、赤湾、东角头三大海港并投入运营,1990年盐田、妈湾、沙渔涌、1991年黄田四大海港先后投入运营,为了增强港口的腹地,1994年建成平南铁路,使赤湾、妈湾、蛇口三大港口与广深铁路连接起来,构成铁、海交通运输大通道,1996年建成平盐铁路,使盐田港也与广深铁路连接起来,形成交通运输大通道。目前盐田、蛇口、赤湾、妈湾、东角头等港口都对外开放,外贸货物吞吐量比例高达70%,居全国之首。

与国际海港建设的同时,深圳着力推进国际空港的建设。深圳机场于1994年已成为国内第5大繁忙的航空港, 已规划并将建设成为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上较有影响的现代国际中转港。

国际城市不仅要有国际海港和空港,有发达的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而且还必须有发达的国际金融。目前,深圳已有金融机构198家, 外资银行分支机构48家。特别是深圳是全国两大股市之一,全市已开业的证券营业部超过200家,证券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 深交所已设置了近千个席位,大量使用无形席位,优化交易手段,电脑日撮合能力已发展到超过200万笔,已在全国建立的卫星行情站超过400个,并在广州、成都等10多个城市建立信息中心,同时已实现与香港渣打证券进行B 股交易联网,从而建立了在香港的B股信息中心。深圳B股市场已被美国、日本等有关方面确认为其本国投资者指定投资市场之一。

要成为国际城市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分部,在尚未达到这一发展水平之前,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是极为重要的。进入90年代以来,到深圳投资或设代表机构的国际知名大企业已达130 多家,其中列入美国《幸福》杂志500家国际大财团排名录的有25家, 列入美国《商业周刊》1000家大公司排名录的有60家。

深圳不仅提出要建成国际性城市,而且提出要具有多功能,这实际上是说深圳要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城市。照目前的发展,深圳完全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在深圳国际城市化进程中,现在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97后深港的合作对深圳国际城市化的意义。

近几年研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有一个倾向性观点,即认为回归后的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将朝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到香港(1999年扩大到澳门),并把是否包括港澳作为大珠江三角洲和小珠江三角洲的划分标准。回归后的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在原来与珠江三角洲整合的基础上,不仅成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组成部份,而且成为这一经济区的新的轴心城市,形成香港、深圳、广州三市一线的发展轴。香港在回归前已经成为国际城市,回归后随着全球决策和控制中心的加强,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中心城市,因此大珠江三角洲的轴心城市是目前中国高能级的城市。由于地域成片,深圳和香港将发展成为“一国两制”下的城市密集区。这一趋势,在香港回归之前已开始显示。例如早在1995年就开始西部通道的设计,即在深圳的蛇口东角头和香港屯门地区之间建造一座跨海公路大桥,与广深珠、深汕等高速公路和珠江虎门大桥构成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高速公路网。深港西部通道的开通将加强来往于香港与内地的公路集装箱货运在深圳的中转接驳功能。大致同时,深港两地的官员学者都提出建立深港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的构想。大陆学者提出深圳毗邻香港的福田、沙头角两保税区可考虑沿深港管理线再予扩大,使深港两地经济对接形成整体推动态势等等。这些设想有一个共同点,即深港经济一体化,由此带动起来的无疑是深港城市一体化,这样,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轴心线上的城市,深圳和香港将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国际城市密集区,香港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的决策和控制中心,而深圳也迅速成长为国际城市。

标签:;  ;  ;  

论深圳经济特区的国际城市化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