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背景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研究——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论文_赵秋菊,邹闽蜀

宁波市鄞州区规划设计院 浙江宁波 315100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成为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一环。研究从鄞州区作为浙江省经济强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健全废旧商品回收网络,提高废旧商品回收率,加快建设完整的、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范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循环,促进鄞州区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标准;规划引导;宁波市鄞州区

引言:

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幅增加,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成为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一环[1-3]。

当前,宁波市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处于初步阶段,生产、生活废弃物中有部分再生资源未充分回收利用,回收行业的发展潜力较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及建设标准,规范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循环,促进鄞州区生态文明建设。

一、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现状概况

(一)各类回收设施发展情况

回收站数量较多,社区网点和利废企业数量较少,回收体系规模等级分布不合理;生产性回收设施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居多,临时性强,缺乏统筹管理和科学一致的标准规范制约。

(二)回收设施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表1 2012年鄞州区有实际经营场地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空间分布汇总

地区分布数量差异大。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设施现状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不同、人口规模差异导致回收量的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回收设施多由自发建设形成,缺乏系统的科学统筹。

二、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存在问题

(一)回收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1. 无集散中心,缺乏集散平台

2. 回收站性质、规模分布不平衡

3. 社区网点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二)缺乏行业标准与秩序

1. 违法用地、违章建筑及无证经营泛滥

2. 行业环境不友好

(三)管理监督到位难

1. 管理缺乏龙头和集中平台

2. 涉及部门多,权力分散

3. 基层管理弱,缺乏授权支持

4. 整治难度大,公众规范意识缺乏

三、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成及建设标准

(一)体系构成[4-8]

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设施分为三个等级:回收站(点)—中转站—集散中心。

(二)建设标准

1. 集散中心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等标准,方便外运。集散中心的固定建筑应满足国家建筑标准,加工生产不可露天作业,货场地面硬化道路符合国家道路相关标准。集散中心不应在居民区、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设置,并符合城建、环保部门有关规定。

2. 中转站

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方便集中的原则,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要求的条件下设立。不宜设置在铁路沿线、港口、输变电站、施工工地、军事禁区和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周边500m范围内,不宜设置在交通繁忙的交通性干道上,即保证出入道路的顺畅性。不影响市容、不影响社区居民正常生活。水源保护地附近设置中转站应考虑距离取水口的长度及各级水源保护范围,不宜设置在学校和居民集中区周边200m范围内。应尽可能与生活垃圾转运站结合设置,以达到减少污染、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

3. 回收站(点)

回收站的设立数量将同时参照居民户数与社区划分两个指标,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按”个/万人”标准配置设立回收站,对于面积较大、居民较多或居民户数虽少但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可适当增加回收站(点)数量,但同一社区内设立的回收站(点)总数不得超过3个。各社区或社区式管理的农民新村原则上应建一个社区(新村)回收站(点),且必须在规划设计中预先安排。每个回收点的幅射面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设置绿色回收亭(点)、流动回收车。回收点基本上表现为回收亭或流动回收车,原则每个小区均需设置。

四、推进方式、步骤及保障措施

(一)推进方式

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总体推进原则为:由鄞州新城区向各乡镇逐步推进。

(二)实施步骤

1. 新建

根据规划布局要求建设新的中转站和回收站(点);

2. 纳入

将规划的站点以出租或者出售的方式给现有的回收企业;

3. 拆旧

对于违法、无证、违章的企业,有证但是不符合规划布局的企业或者有证但是是违法用地或违章建筑的企业予以拆除;

4. 监管

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和品牌连锁等方式加上行政执法两个方面对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进行有效地监管。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秩序,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保障措施[9]

1. 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

按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所需的土地指标及地块落到实处。

2. 加强与城乡体系建设的对接

充分衔接各乡镇(街道)的开发建设、房产开发、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规划等多个因素,并根据各乡镇(街道)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的各类设施。

3. 加强与环保、垃圾转运建设体系的结合

加强环境(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设施用地,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环境。实现环境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生态环境体系。满足环境保护相关要求,中转站应做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4. 加强责任体系的落实

成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规性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全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

5. 加强操作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引进设置先进的回收装置,努力探索多种新的回收方式。加大对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及特殊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

五、结语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的所有行业和领域大都有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优化利用再生资源,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合理规划各类回收利用设施布局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资源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剑侠. 宁波市鄞州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研究. 经济丛刊, 2006

[2]黄少鹏. 循环经济下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 再生资源研究, 2005

[3]张菲菲.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研究: [学位论文]. 南开大学, 2010. 5

[4]徐建平.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研究. [学位论文]. 东华大学, 2011. 6

论文作者:赵秋菊,邹闽蜀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2

标签:;  ;  ;  ;  ;  ;  ;  ;  

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背景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研究——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论文_赵秋菊,邹闽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