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黄河东部缺水问题的几点建议_黄河论文

关于解决黄河断流东部缺水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黄河断流的形势

黄河断流,始于70年代。1972年至1980年的9年间,出现7次断流,断流频率为78%。 期间断流时间约半月左右, 断距不长。 1980 年至1996年的16年间,出现断流12年。从1991年以来,年年断流;断流天数,年年加之(超过100天);断流距离,年年加之。1996年2月14日山东利津站开始断流,该年断流天数为136天。1997年断流天数为224天,断流距离约700公里(接近开封市)。现在是跨年断流。

从断流发展形势来看,黄河下游年年断流,已成定态。黄河下游河道仅起着汛期短期行洪的功能。从春季开始断流,已成必然趋势,断流时间可能持续200—300天。

现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已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水资源的供给和利用。即使中西部能实现节水技术,分配水给下游,恐怕也难以满足下游需要。

黄河下游断流,使豫东、山东地区严重缺水,对这些地区的生存发展造成严峻局面。尤其山东需水量大,平均年需水量80亿m[3]。山东省1997年因缺水,经济损失达130亿元,300万人吃水困难,2000万亩土地种植缺水,形势紧迫。

至于黄河下游断流和超量抽采地下水,所引起的生态问题,亦令人堪忧。

二、对现有几种方案的分析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东部严重缺水,其解决途径只能是采取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办法。

所谓“内部解决”,系指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黄河流域的耗水量中,90%用于农业,其余10%为工业和城市用水。全流域的农业用水一直是无控的耗水型,近年耗水量已达488亿m[3], 用水效率低下,必须实施节水农业,提高用水效率。预计即使实现节水,所能节省的水资源也只能为近年中、西部开发热情所消耗。输入下游,恐量甚微。因此黄河下游应充分利用洪水(约187亿m[3]),丰蓄枯用, 弃水入海减至最小程度。为此需要大量兴建小型平原水库,蓄积丰水。但此举投资相当巨大,又非短期见效。

所谓“外部解决”,系指从黄河流域以外借水或调水。黄河流域以北无大江大河的丰水可调。黄河流域以南,有淮河、汉江、长江。淮河下游的安徽、江苏本身缺水,无水可调;江苏正引长江水解决苏北缺水。汉江流域虽水量较丰,汉江丹江口的年均径流量可达393亿m[3]。 但近年来,陕西省加大了开发力度,陕南用水量上升较快;南水北调(中线)调水145亿m[3];其三,湖北用水量在增加。因此, 汉江无力济水黄河。唯一可供调水, 只有长江。 长江流域在宜昌站的年均径流量为4500亿m[3],在长江口站年均径流量为9600亿m[3]。调水150亿m[3] 济黄河下游,仅占长江年均径流量的3%(宜昌站)或1.7%(长江口站)。对长江来说,不致出现严重问题。

引江济黄,目前有南水北调(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逐级抽调长江下游的水,计划调水195亿m[3]解决京津缺水, 也可同时解决山东缺水,据说需投资1300亿元。同时长期抽提长江水,耗能巨大,水价昂贵,山东难以承受。加之长江下游水质不理想及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污染,调水净化的费用更高。至于西线调水方案,更是宏大,“远水救不了近火”。

为此我们提出“西水东调”方案。

三、我们的建议

首先解决水源工程,即从三峡水库上游的支流——大宁河提水注入湖北堵河(丹江口水库支流),自流汇入丹江口水库(已建)。由库区的陶岔渠首(已建)经渠道(已建)进入郑州,而入黄河下游自流(见附图)。

示意图为本报编辑杨晶绘制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在三峡水库上游支流——大宁河建一抽水泵站,抽水480立方米/秒,扬程500米,所需电源为240万千瓦。

2、建一蓄水水库,储存泵站抽上来的水。

3、开两个直径10米、长分别为19公里和26公里的输水隧洞, 将抽上来的水引入湖北堵河,后自流至丹江口水库,由陶岔入南水北调渠道,经郑州汇入黄河。

本方案工程布置简洁,技术先进可靠,工程投资少(预计整个工程约需静态投资300亿元,仅相当于山东、河南两省因黄河断流2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现实性强。所需电源可先从三峡电站划出4台70 万千瓦发电机组,作为泵站专用机组。若考虑提水的高水头能量的回收,可在堵河流域再建两个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50—260万千瓦,可回收70%的电能。

(注:黄伯明、刘崇熙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工,项国波为武汉工业大学教授,周兴志为长江多项水械工程地质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标签:;  ;  ;  

解决黄河东部缺水问题的几点建议_黄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