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与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多利益社会学研究_体育功能论文

城市居民与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多利益社会学研究_体育功能论文

城市居民体育运动与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多赢性社会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场馆论文,中小学校论文,社会学论文,体育运动论文,资源共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1)11-0017-04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推进农村”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农民”这一名词越来越多地被“市民”所取代。随着“市民”的增加,“城市体育人口”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公共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紧缺逐渐成为制约市民体育锻炼、社会交流的桎梏。社会城市化对体育发展的影响不仅来自从上而下政府政策的推动力,更来自于城市化进程中自下而上的城市社会内变的力量。

1 市民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资源开放的关系

1.1 市民体育形成的背景与定位

1.1.1 市民体育形成的背景及定位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飞速上涨的房价,日益拥挤的交通……城市外围不断向外扩张,越来越多的郊区乃至农村划入城市范畴。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为城市体育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基本条件。市民不再满足于对衣食住行等“生存物质”的追求,更加倾注于对于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体育锻炼作为首选的健身方式,已被绝大多数市民所接受、认可,自发、自律进行体育健身的城市居民日渐增多。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雨普教授指出:市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力军和代表层次。相对于农民体育来说,市民体育是发展的领先层次和示范层次;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市民体育是支持层次和保障层次;对学校体育来说,市民体育又是依靠层次和接续层次。因而,市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基础地位。

1.1.2 市民体育与群众体育之比较

市民体育和群众体育概念有相交之处,主要是指社会大众的体育活动。所不同的是,在以前群众体育参与形式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律性质的,也就是说,单位、学校、居委会等代表政府利益的机构组织人们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如广播体操、运动会等。而市民体育更加强调的是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自律性和自发性,体育政治色彩减退,社会和娱乐功能增强。

1.2 开放城市体育场馆资源的社会学因素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开放城市体育场馆资源的社会学因素

1.2.1.1 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因素是城市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重要的外部因素。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密集度不断提高,人均活动面积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日益拥挤的交通。长期生活在节奏逐渐加快、物价不断升高而工资水平却增长缓慢的城市中,人们的焦虑状态和亚健康状态愈加凸显,因此人们不断寻求各种释放压力的方法,这其中不当的减压方式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中青年特别是年轻人中出现一些暴力事件等;另一方面,城市老龄化因素也促使城市闲置人员比例不断攀升。不良的生活习惯促使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让市民走出家门、走进运动场馆排遣压力、释放情绪,既锻炼身体,又打发闲暇时间,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充分放开城市可利用的运动场所的理念之一。

1.2.1.2 经济分层

国家或城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人们无形地按收入多少划分成多个阶层。收入的差异又导致人们在运动项目选择面上宽窄不一。像高尔夫、滑雪、航海、潜水等只能作为有钱人的健身项目;中等收入的市民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到稍远的郊区活动或是选择收费相对合理的运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而对于住在城区的收入较低的阶层来说,微薄的工资和极少的空余时间限制了他们参与体育休闲运动。他们的选择局限于离自己社区较近的、便宜的、最好是免费的场所运动。这种经济的分层,也是决定城市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另一种外部因素,同时也是推动政府开放社会资源的理念之一。

1.2.1.3 终身体育运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肥胖者不断增多,种种心血管、脂肪肝等富贵病患者在城市中也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食疗、药疗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改正错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而体育锻炼则被广泛地认为是最有效的保持和增进健康的一种途径。研究表明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初衷绝大多数是为了保持健康,因此健康观念在城市的普及是体育运动在城市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的市政建设公园、广场、居民楼前简单的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健身需求,人们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完善的体育设施。民众的需求就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出发点,因此民众的终身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内驱力,驱动着城市体育场馆资源更广泛的开放。

1.2.2 城市体育场馆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1.2.2.1 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是运动设施中重要的一个成分,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体育场馆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整体,包括体育场馆的数量、种类、规模、装备、布局和形态等。其中体育场馆数量是反映场馆资源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与场馆数量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不同系统平均占有体育场馆数量、人均占有场馆数量、人均占有场馆面积等。

1.2.2.2 城市体育场馆设施

城市体育场馆设施包括: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私人或团体体育场馆设施等。

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建并管理,免费(或少量收费)向市民开放。如:体育场、公园、市民广场(或绿地)、居民小区简单健身设备等。

学校体育场馆是指隶属于学校,拥有运动场所、人力、信息、制度等资源的一种组织。这种组织是以学生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开展教学、训练和群众健身娱乐等活动的功能单位。

私人或团体体育场馆设施:包括个人出资建设的健身房(馆)、单位建设的游泳馆等用于经营性的体育健身、锻炼场所及设施。

1.3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开放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3.1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都有高低之分,但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却没有贵贱之分。经济条件好的人可以到环境优越、设施先进的高档健身场所去进行锻炼;对于生活水平的较低、空余时间较少的市民则需要一个既有安全保障、收费较低(或免费)且离家较近的场所进行体育休闲。学校体育场馆则可以满足上述不同人群的健身需要。因此城市学校体育场馆对市民对外开放显得尤为重要。

场地少、健身难是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道路扩建、城市汽车人均占有量激增;原本就不富裕的居民小区空地,被停车场和扩建道路所取代;开放型市政公园,大多分布离居民区较远等社会因素,使得市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解决这一社会矛盾仅靠政府和小区开发商提供的有限社会体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一般位于居民相对集中的社区中,且体育场馆设施相对丰富,因此中小学完全有条件为群众体育提供体育场馆,提供科技服务,降低国家双面投入的压力同时亦是解决群众健身场馆瓶颈束缚的有效途径。

1.3.2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

1.3.2.1 场馆资源优势

学校一般都拥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单双杠等基本运动设施,与营利性健身场所相比,学校体育设施较完备,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场地广阔,环境优美,既能开展各种球类、田径运动,又可以打拳、跳操;既可单独来健身,又可全家都来锻炼,能充分满足各年龄层次人员的健身需求,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1.3.2.2 学校地理位置与闲置时间优势

群众日常锻炼首先考虑健身地点和时间是否便利。中小学校体育设施用于体育教学时间主要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时间,早晚、双休日、节假日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而市民健身活动时间恰恰是在早晚、双休日、节假日。学校体育设施闲置时间与市民健身时间相吻合,时间规律的吻合性是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在实际操作上的可行因素之一;且中小学校大多分布在社区之中,对社区居民来说,无论是晨练、晚练,还是节假日健身,活动半径都很合理。

1.3.2.3 居民体育花费少(或免费),健身收益大

普通群众如果居住区附近没有合适的健身场所,有健身需要的居民只好到营利性健身场所锻炼,而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营利性健身场所的消费支出势必会增加经济负担,久而久之健身的热情就会被不现实的紧迫所取代。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一般免费或收取少量工本费,减轻了广大群众的经济负担。体育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是居民心目中最为理想的健身场所。

2 市民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开放的多赢性社会学分析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隶属于教育系统,教育系统财政收入来源于纳税人。换句话说,学校建设取之于民,因此,建设成果理应与民众共享。

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共性使其社会共享成为必然,影响共享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的邻近、地方教育部门的作用、政策因素、网络资源。公平性是教育资源共享的核心价值取向;差异性存在与学校间距是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平等互利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机制。互利多赢是实现教育经济增长、社会共享的先决条件。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开放的互利多赢性特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市民获利、强身健体

2.1.1 地理位置适中、安全性高

中小学校一般位于居民区附近,便于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到附近中小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应该不会花费太多时间或交通经费,既方便又实惠;且学校较之社区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更为宽大、齐备、多样,在学校氛围感召下进行体育锻炼,无形中回到了学生时代或是童年时代,运动的激情将更为浓厚;由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为在校学生上课或开展体育活动而建设的,因此,较之社区场地、器械,它的安全性和日常维护频率更高,市民体育活动安全更有保障。

2.1.2 活动开展的多样性

一些团体性质的健身活动项目(如中老年健身操、太极拳、街舞等)需要播放音乐,如果在居民小区楼下,一早一晚势必影响到其他市民的休息,在学校进行这样的锻炼可以降低或避免这种情况;有些民族传统运动项目需要较为宽敞的活动范围(如空竹、秧歌、武术等)在社区施展不开,学校场馆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空间问题,且可以吸引更多入校活动居民接触、参与、学习这些传统运动项目。

2.1.3 终身体育运动观与运动项目选择的互鉴性

由于入校活动市民年龄差异大,因此选择运动项目和活动方式也各有不同。年轻人喜好节奏较快、对抗性强的活动内容(如街舞、篮球等);中年人主要以强身健体、祛病保健为主要出发点选择一些(如慢跑、肋木举腿、引体向上、健身舞蹈等)作为终身运动项目;老年人通过长久以来的运动习惯的养成,选择诸如太极拳、空竹、秧歌等节奏舒缓的、频率相对较慢的传统运动项目。每个入校锻炼的市民都能根据自身情况或他人的感召与影响参与到运动中,摸索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树立终身体育运动观念。

2.2 学校获利、名利双赢

2.2.1 学校得利

从学校场馆利用率角度看:减少了学校体育设施放学后及节假日闲置不用的浪费现象,合理高效利用校园现有资源一方面可以弥补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为广大居民群众参加健身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场馆向市民开放,器械频繁利用,能得到政府相应机关的重视,加大特定拨款用于日常维护,保障在校学生和入校市民活动的安全。

从提高声誉、回笼建设资金以馆养馆、经费周转角度看:通过收取学生入校时的相应费用(择校费、赞助费中的部分资金)→引进新型健身设施、改善场馆活动条件、维护日常场馆设备、聘请专兼职管理人员、法律顾问等→吸引更多社会群众人校活动→口碑相传、提高声誉→吸引生源、吸收资金、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改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2.2.2 教师得利

一方面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这些老师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懂得体育规律以及教和学的方法,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或职业道德习惯和教师人格感染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入校活动居民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同时也丰富了专职教师的社会服务经验,扩大社会影响,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知名度提高了、社会影响加大了、办学条件改善了……体育教师的额外收入也有了相应保障。

另一方面,体育教师通过对不同人群参与体育运动的初衷、方式、时间、强度、频率等等的调研,创设更科学、更新颖、更易让市民喜闻乐见的运动内容和方式,制定合理运动处方,带动并指导更多居民增进健康、强身健体。同时也为提升体育教师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

2.2.3 学生得利

学校体育场馆对市民开放,不仅可以使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校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而且可以和亲人朋友到自己日常学习生活的校园打篮球、踢足球、或是进行一场羽毛球、乒乓球比赛……既增进了亲友间的感情又增添了竞争的乐趣,而且还能带动更多身边的人加入“城市体育人口”的行列。场馆设施的开放为学生走出虚拟的网络游戏、重返校园活动,树立正确、积极的终身体育观以及社会沟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平台。

2.3 政府获利、社会和谐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鳞次栉比的高楼小区逐渐取代了低矮简陋的青砖瓦房四合院,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人际关系却变得越来越陌生。每天结束了工作或学习,径直走入家门,邻居间嘘寒问暖的少了,甚至有的居民连对门住的邻居姓甚名谁、是干啥工作的都不知道。互帮互助的社会凝聚力逐渐消退。当附近施教区的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后,人们出于自身祛病强身的目的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逐渐接触到社区内一同锻炼的居民,感情慢慢升温,邻里关系日益融洽。长此以往,锻炼的人群逐渐熟悉,一些社会矛盾或冲突逐渐减少、内化,同时以一带十,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体育健身的队伍中来。

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水平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体育此时被认为是积极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被社会大众广泛地接受。因此,政府鼓励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加大开放范围和力度,鼓励人们参加体育运动。通过这种团体性的体育运动,促使市民树立健康社交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3 结语

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应本着“取之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向社会开放。这将充分体现“包容性”中利益共享的特质。如果说“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那么,“包容性”就是一种政策胸襟和发展手段。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都有平等的锻炼机会、舒适的健身场所、科学的运动指导,才最有可能促使各种发展要素产生最佳合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利,才能达到社会的资源共享。

通过“社会共享的包容性分析”,可以在市民体育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两者中间架设一种由制度、法规等构建的模式,来解决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与市民使用中高峰段的短缺问题。目前全国的试点学校逐步开放也验证了这种共享的可操作性,随着试点的扩大,共享的范围和学校数量将不断地得到扩大。

标签:;  ;  ;  

城市居民与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多利益社会学研究_体育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