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论文_吴智勇

吴智勇 四川省德阳市东电外国语小学 618000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并称为“四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有效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具体案例,尝试探究加强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以期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让孩子们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也感受了长度单位和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把断了一部分的尺子(没有0刻度),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回答不能的占绝大多数。这个回答让我很惊讶,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回答不能呢?

我不是突然提出这个问题的,之前第一课时我们在课堂上探究过相关的内容,就是书上第10页第10题(见下图)。

练习中又出现了相似的一道题(练习册第5页第3题):小红拿了一把断了一段的直尺量铅笔的长度,铅笔的一端在直尺的2厘米刻度上,另一端在16厘米的刻度上,这支铅笔长多少厘米?

学生的表现和这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与其说孩子们的知识水平有限,不如说孩子们缺乏足够的基本活动经验。

首先,孩子们受制于“基本测量方法”。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基本方法,也就是从“0”开始。我们崇尚规范的教学行为,孩子们能很快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但是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变式训练。上面第10题的三种情况就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认知范围,拓展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其次,孩子们受制于“一把尺子”。孩子们人手一把尺子,崭新完好,看得出来家长和孩子们的充分准备,可是这也许就是一种天然的限制。我们不妨用一种逆向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有个孩子只有一把断了一截的尺子,他能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吗?他今后能使用一把完好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

再次,书上的题目是一种直观呈现,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而练习册或者我提出的问题只是一种文字或语言表述,更加抽象,不能有效刺激儿童最近心理发展区,难以形成知识表象和有效思考。

最后,老师,也就是本人,缺少一种“问题设计”。我在备课时对这个知识点预设不足,没有对这个问题提前做出相应的操作预设,学生在学习中的操作和探究不足;特别是没有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形成足够的思考,造成了孩子们基本活动经验的缺失。

反思中,我发现了影响学生基本活动经验形成的几个原因,从而也尝试着探究相应的形成策略。针对以上思考,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设计: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一把“断尺”,一块长方形纸片,请小组合作探究,测量纸片的长度和宽度(如图)。

这是一张小长方形的纸片,我给这个任务准备了3个“麻烦”。

第一个是“断尺”。经过我们的技术处理——贴上一段双面胶,孩子们的尺子全部变成没有0刻度的一把“断尺”。孩子们在测量的时候发现已经不能直接按照刻度读出结果了,只能说:“我从3厘米量到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他们还需要思考和计算,然后再报出测量结果。

第二个是“缺角”。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测量的物体或图形难免有缺角或损坏,我们怎样测量图形的原有长度呢?这就需要一些智慧。孩子们是否能够主动让开这个“麻烦”,并在这里形成一些活动经验呢?我很期待。实际上,孩子们并没有被蒙蔽,他们很好地发现了这个小麻烦,自觉地换在另一条完整的边上,量出了长方形的长度。

第三个是“估计”。我我给孩子们准备的图片有的刚好是整厘米数,有的多一点,还有的是少一点。孩子们在测量的时候,要认识和报出整厘米数很容易,在报出非整厘米数的时候显得很犹豫。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这一类数据缺乏足够的认知体验。在活动中,孩子们互相借鉴,逐渐认识到不管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都需要主动将它估计成大约是几厘米。

在这样的测量操作中,孩子们面对几个“小麻烦”,动手、动口、动脑,正确应对,一一化解。由于加强了操作、体验和反思,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有效地形成了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能力,获得了愉快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2]《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3]《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成分与课程教学价值(孔凡哲)》。

论文作者:吴智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论文_吴智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