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礼仪的学科建设_社交礼仪论文

论社会礼仪的学科建设_社交礼仪论文

略论社交礼仪学的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社交论文,礼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描述了社交礼仪学的概念及含义,分析了礼仪产生的历史、社会地位和重要作用,论述了社交礼仪在人才培养及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功能和效力,同时指出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加强中所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社交礼仪学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一般原理和技巧,介绍不同场合中人们活动所普遍遵循的礼节和仪式。他融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以我国汉族、现代社交礼仪为主体,同时也注重国外、少数民族及传统社交礼仪的介绍,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

社交礼仪是关系到人生、社会、国际关系的大事。尤其是在大学讲授“社交礼仪学”,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精神文明建设、面向21世纪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独立的研究对象、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持以及社会的需求为“社交礼仪学”的建立提供了充足而必要的条件。该学科的设立,对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社交礼仪学”在河南大学开设的三年实践看,教学范围由起初的课余讲座到文秘专业的专修,发展为中文系本科选修及现今的全校公修,呈日趋扩大之势;规模由开始的听课人数几十人到几百人,后上升为数千人;领域从学校已跨入社会;人员构成除了在校学生,还包括办公室人员、公关人员、销售人员,涉及到社会的许多行业。其打开局面之快,受欢迎程度之高、教学效果之佳,也是当初所没有想到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社交礼仪学”的学科建设谈一些想法。

一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1.礼仪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作用 我们伟大的祖国,早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礼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规范人们的态度和言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正常有序地运转。在一定的场合代表着团体、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礼仪是否得体,不仅影响到团体、国家、民族间的关系,而且涉及到事业的成败、民族的兴亡和国家的荣辱。“人无礼则不往,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对于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及不适合当今生活的繁文缛节,汲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之处,建立起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套崭新的礼仪文化。由于各种原因,一个时期来,礼仪观念的淡漠,礼仪修养的薄弱,使社会风尚遭到了破坏,以致于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极大损失。因此,传播礼仪文化,加强礼仪教育,便成了当务之急。党中央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也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样重要。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礼仪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定的精神实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秩序”及“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无不和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说,礼仪教育将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作用于经济建设而推动社会进步。

从行为学方面来分析,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产生的动力。当个体在各种刺激的作用下产生某种需要后,心理上就会出现焦虑或紧张感,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而达到这种需要的满足,以恢复心理的平衡和宁静。当这种目标得以实现、需要得以满足之后,新的需要又会产生,于是建立新的目标,形成新的动机,出现新的行为。人的需求导致不断的行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需要的满足于社会、于人类之重要。人的需要又具有社会性、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水平,人们就具有与之相应的需要水平。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为人们的安全需要提供了相应的保障,于是更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显得日益突出。礼仪的提倡和传播,正好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这一现实,他为人们的社交需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又可充分满足人们的自我尊重和受尊重的需要,同时部分地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需要,这些满足不仅可使个体的心理得以平衡,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礼仪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礼仪与之密切相关。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理论或学说。这里出现了“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伦理学家多方考证后普遍认为:二者“有所不同,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的实际道德关系,伦理则较多是指有关这种关系的道理”。但“‘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可以视为异词同义,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2〕。 道德现象指人类道德生活的一切表现形式,具体说来可分为三类,即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其中,道德意识现象在道德活动中得以形成并影响和作用于道德活动,而道德规范现象从本质上讲也应属于道德意识现象的范畴。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3〕。因此,礼仪是人的道德意识——包括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各种道德理论体系——外在的表现形式,或者说礼仪是道德的外化。礼仪是道德规范的三大组成部分(指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一。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诸如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等,也是礼仪的基本原则。礼仪当中的行业礼仪、个人礼仪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职业道德及婚姻家庭道德。道德和礼仪密不可分,礼仪是伦理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播礼仪知识,加强礼仪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准。

3.社交礼仪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 加强礼仪教育,是培养跨世纪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就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而言,大体包括德、识、才、学、体几个方面。人才的成长,也就是德、识、才、学的增长以及作为这一切载体的物质基础的体质的增强。“识”即见识,是指对客观世界综合认识的能力,是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才”指才能,有才能方具有创造性,而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学”也就是知识,是人才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无论“识”与“才”,都离不开“学”的积累和运用。没有“学”,创造就是无源之水,“识”与“才”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古人所谓“才以学为本”、“非学无以成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人才的创造力,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且在于建立起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是一个比例适当、关系协调且具有一定层次的知识系统。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相应的创造能力也就越大。在国内外人才研究者提出的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蛛网式、宝塔式、帷幕式等。从中可以看出,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知识均处在仅次于知识结构中最核心的位置。社交礼仪学,讲授社交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其规律,详细阐释人际交往中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社交礼仪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才”的增进和“识”的提高。“德”即思想品德,是一个人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成长的原动力。其中的道德品质,正是礼仪的内涵。因此,礼仪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修养,对“德”的提高和加强必然起着推动作用。健康的体魂是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改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快、心情畅达,自然有利于“体”的健康。由上分析可知,掌握系统全面的礼仪知识,是当代立志成才大学生所必备的内在条件。

人才成长的外在因素很多,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按成才方式,人才可分为“自学成才”与“接受教育成才”,大学生中的多数属于后者。“教育”自然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但更重要的则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人类自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育形式,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其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供连续的、系统的知识,并有教师的正确指导,途径快捷、效率较高、效果较好,这些优势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比拟的。单就礼仪知识而言,青年朋友多是得之于家长零散的言传身教以及社会的耳濡目染,精华泥滓难以鉴别,更谈不上系统和全面。因此,专门的学校礼仪教育也就成了大势所趋。

二 社交礼仪学学科的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现在,随着社会的突飞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愈来愈大,标准也越来越高。通过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是当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高等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是我们高校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旧的教育结构跟不上时代步伐,传统的教育思想、专业构成、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都面临着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求得发展,才能使高等教育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专业界限的淡化,培养目标的复合化,使得如“社交礼仪学”这样的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性、通用性的课程应运而生。社交礼仪学的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些正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们的学校教育,从整体上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为目标;教学方法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内容“几代一贯制”;学科布局不甚合理;课程设置过细过散;交叉边缘学科有所忽视等等,以致于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高分低能”不时发生、社会化进程大大延长的不良后果。

社交礼仪学除了讲授一般的社交原理外,还更加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实践性特别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大有裨益。同时,社交礼仪学又是融社会学、行为学、伦理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对其学习掌握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往的大学生,由于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阻碍了其才能的正常发挥。人们常说的“在学校是条龙,出来是条虫”,其主要原因恐怕即在于此。以培养能力为主,新颖的教学内容辅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这正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 社交礼仪学学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社交礼仪学的教学和研究于社会之要求、人才之培养、教育的改革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由于社交礼仪课程尚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1.需要建立理论框架体系 一门学科要真正地建立起来,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社会时代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支撑和骨架的理论体系更是不可缺少。目前社交礼仪学还处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条理化阶段。虽然也有一些理论,还不足以形成支撑起这门学科大厦的立体和坚实牢固的框架。

2.需要出版配套专著教材 有关社交礼仪学方面的参考书籍较少,适用的教材更少,适用的教材,不仅要求能够体现学科的主导思想、理论脉络,把相关的内容组成一个缜密的整体,而且要求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协调;即严整、规范和系统,又有利于教师的再创造,并对学生有启发作用。而今所见到的教材,包括本人所编著的《现代社交礼》专著在内,都没能尽随人愿地完全做到这些。

3.教学内容上应注重深层教育 社交礼仪可操作性较强,教学中常会有表面化现象。老师只教导学生怎样做,学生也往往满足于能把学到的知识表现出来。这种浅表性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是礼仪的内在本质基础。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把遵守礼仪变成自觉的行为。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也可理解为至诚的心灵决定外在的行为。在社交礼仪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入手,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慧中而秀外,才是完美的统一体,也才是社交礼仪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4.教学方式上应力求多样化 新的教学内容加之新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电化教学、现场抢答、摸拟表演、社会服务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学以致用,尽可能把学生的社会不应期消除在学校学习期间,以便直接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当然,这些需要组织保证、领导重视、社会各界的扶持、教学科研人员及一切有志于社交礼仪学学科建设的人士的齐心协力。通过分析和教学实践,社交礼仪学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是大有作为的。

注释:

〔1〕《荀子·修身》。

〔2〕罗国杰:《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标签:;  ;  ;  ;  

论社会礼仪的学科建设_社交礼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