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市场化与非农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市场化与非农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与非农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化与论文,市场论文,非农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01)01-0017-06

改革与发展是转轨中的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任务。关于改革,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即改革必须以市场化为取向,改革的深度必须以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来测度;关于发展,各方面的认识不尽一致,有的主张以人均收入的提高为取向(但这种提法比较空泛,没有指出发展的具体路径,且中外之间币值究竟如何折算至今并没有解决,既有目前市场汇率的1:8.2,也有购买力平价的1:4甚至1:2,因此难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作出比较科学的判定,只能笼统地说,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给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确切的差距),有的提出以现代化或工业化或城市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取向,等等。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应该以非农化为取向,中国经济发展的进度可以用非农化水平的高低来测度(具体理由见下述)。显然,当我们对中国经济改革深度与发展进度的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以后,就可以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就可以认识到问题与差距之所在。

一、中国目前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

对目前(指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由于对市场化内容理解的不同,国内学者往往给出不同的结论。尽管看法有异,但有三点是统一的。第一,中国目前还没有完成转轨任务,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最低的估计是中国市场化程度为50%,最高的估计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已达65%,已接近准市场经济国家。第二,世界上没有绝对彻底的市场化国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大致在85%~95%。第三,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会高于10%,大致在5%左右。本着存异求真、百家争鸣的精神,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笔者从方法论角度作进一步分析。

1.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宜粗不宜细。第一,对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必须量化,比如可用百分数表示,可用10~20个等级表示。但若将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甚至两位数则必是一种“虚假精细”、“画蛇添足”。比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生产要素总体市场化程度为36.57%,产品总体市场化程度为61.71%,社会总产值流量构成加权市场化程度为62.5%等等。这是不是过于精确?一般来说,市场化水平宜于定性定量结合起来作粗略估计,比如市场化程度在15%以下可称之为非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市场化程度在80%以上可称为成熟(标准)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60%~70%可称之为准市场经济(相当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的80%左右),市场化程度在70%~80%可称之为相对或基本成熟的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30%~40%称之为初步转轨经济,市场化程度在40%~50%可称之为转轨中经济(相当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的50%左右),市场化程度在50%~60%可称之为接近准市场经济或转轨后期经济(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判断市场化程度时选择指标过细实际上是舍本逐末,主次不分,层次不清。比如有学者提出了测度市场化的五种方法:社会总产值构成加权,投入要素几何加权,三次产业构成加权,GNP构成综合加权,市场参数简单平均。其实市场化程度关键应看劳动力、资金、土地、产品与劳务的市场化,不存在所谓的工商企业市场化、政府行为市场化(这两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2.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宜低不宜高。因为,第一,判断低一些有利于我们把困难、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使我们不至于变成“骄兵”。特别地,当高低估计并不是悬殊很大时(50%对65%),更应该估计低一些。第二,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体制,有30年的计划经济与10年的双轨经济,提出市场经济仅10余年,再考虑到我国庞大的政府机构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判断低一些是合适的。第三,当经济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市场化程度相差较为悬殊时,考虑到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瓶颈效应、短边原理,把市场化程度估计低一些也是必要的。第四,目前大家一致公认作为国民经济主导或主体的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比如,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等1999年对1000多家国有企业调查,国有企业80%的经营者仍是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投资权、资产处置权、用工人事权、拒绝摊派权,部分落实或没有落实的比例分别高达74%、83%、60%和96%。又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最近对1万家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企业经营者选拔主要仍是上级指派,1993年前是62.6%,1998-1999年为55%,平均一年只减少1个百分点,公开竞争选拔方式所占比重几乎没变,仅由5.3%升到6.8%。再如,作为改革比较超前的福建,其80%的国有企业处于尽管弱化但仍是旧的体制格局之中。由此,判断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65%为准市场经济国家,相当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水平的80%显然偏高。如果真是如此,我们的改革就不存在攻坚问题了,也不需要深化了。

3.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宜宽不宜窄。第一,市场化程度的判断要百家争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存,不能惟我独尊,可以互相进行学术批评,就展望预测来讲,还是搞多方案比较好。第二,市场化程度判断,既可以有专家的个人分析,也可以采用专家群体评估法,如专家会议法、专家函询法、德尔菲法等,还可以对群众进行广泛的科学抽样调查,用“快刀斩乱麻”的方法解决争论不休的问题。第三,听听来自国外的声音。不可全信,不可不信,可以作为重要参考。据笔者了解,国外学者早就开展了类似于市场化程度的经济自由化指数的研究。比如,世界遗产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就利用了50个经济指标对世界150个国家(地区)的经济自由化程度(指数)进行评价(指数值越低,自由化越高。以1表示自由化程度最高,5表示自由化程度最低)。1997年几个典型国家(地区)的自由化指数评价结果是:香港地区1.25,美国1.9,德国2.2,俄罗斯3.65,中国3.8(如果自由化最高值用100%表示,自由化最低值用0%表示,则香港地区自由化水平为96%,美国为78%,中国为30%;如果自由化最低值用20%表示,则香港地区为95%,美国为82%,中国为44%。)。由此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大致为美国的一半,即50%左右,即使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人为偏差,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估计至多达到美国的60%~65%。

由以上三点可以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大致在50%,已相当于发达国家市场化水平的65%左右,应该说,这一市场化水平是不低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与85%左右的市场化目标相比,仍然还有艰巨的道路要走。通俗地说,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刚刚解决了“温饱”,刚刚“及格”,离“小康”、离“优良”还有相当的距离,且难度更大。

二、未来10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展望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对未来10年而不是5年或20年进行展望预测。原因是,对今后三五年预测价值不大,基本上是现状的线性外推,而对今后20年预测则不可控因素过多,也不宜作预测。因此选择10年较为适中。

(一)纵向分析

依据前面的分析,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20年前为5%,10年前为35%(这一点大家基本一致),20年后即1999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则有高中低三种估计:高位估计是65%,中位估计是55%~60%,低位估计是50%。为了作全景展望,我们列出各种预测结果。

1.按目前高位基数65%计算,其20年(1979-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3个百分点,近10年(1989-1999年)平均每年也增长3个百分点。将这一固定增长率外推,2010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可以达到95%,远超过目标值80%~85%,成为完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2.按目前中位基数55%~60%计算,其20年平均每年增长2.6个百分点左右,近10年平均增长2.2个百分点左右。考虑到近10年与未来10年关系更近一些,综合加权可认为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多一点(权值分别为0.3、0.7,下同)。依此推算,2010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应该为75%~80%,基本成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3.按目前低位基数50%计算,其20年平均每年增长2.2个百分点,近10年平均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综合加权认为每年增长1.7个百分点。依此推算,2010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应该为65%~70%,成为准市场经济国家。

(二)横向分析

虽然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不同,但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化程度提升的历史,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经济市场化程度作预测分析。

依据有关资料,发达国家经济市场化水平由50%提升到70%,一般要用30年~50年,其中英国所用时间较长,美国次之,日本最短。从目前市场化水平看,美国最高,英国次之,日本最低(据遗产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最新共同发表的1998年《经济自由指数》报告,161个国家(地区)经济自由度排序,美国为第4位,英国为第8位,日本为第19位)。如果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我们取发达国家市场化水平由50%到70%所用时间最小值,并且考虑环境变化再减少1/3,也应该至少需要20年!也就是说,以50%为基数,2010年中国经济市场化水平接近60%,2020年达到70%(为准市场经济国家),2030年达到80%(为市场经济国家)!

(三)小结

归纳上述纵向与横向分析结论,可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作出如下三种预测方案:

高位预测:1999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65%,2010年将超过80%(取纵向分析85%与横向分析75%之平均值),中国将成为标准的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中位预测:1999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55%~60%,2010年将达到70%~75%(取纵向分析75%~80%与横向分析65%~70%之平均值),中国将成为相对成熟的或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

低位预测:1999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50%,2010年将达到65%(取纵向分析65%~70%与横向分析60%之平均值),中国将成为准市场经济国家或接近于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笔者的观点是倾向于低位预测,理由不再赘述,这里补充指出四点。第一,市场化水平高低不能简单等同于GDP增长速度高低。市场化水平低并不意味着GDP增速低(特别是短期)。第二,市场化水平低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快速提高,其提升速度宁可慢一些(但一定要持续提升),也不可急于求成最后导致市场化水平倒退。特别是改革越深入,难度越大,因而出现退化的可能性越大。第三,改革是一场全方位革命,不仅涉及经济,而且涉及政治、文化、科技、军事、观念、习惯、道德等诸多方面,涉及到国际评价。因此,市场化改革不单纯是一个程度高低的问题。只有当90%以上的劳动者认为自己是市场性劳动力(劳动力商品)时,才能说我们成为了市场经济国家。第四,依据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接近于前述的中位预测方案。笔者认为,奋斗目标不等于预测,一般会稍高于未来实际水平,需要相当的努力及相当的外部条件才可实现。因此,笔者仍坚持低位预测的结论。

三、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指标选择

一般认为,用人均GDP(美元/年)可以描述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水平,可以把握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没有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大国,是无法确证人民币与美国之间的真实比值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科学地测度出中国人究竟人均GDP是多少美元。我们只能说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具体差距有多大很难判定。另一方面,这种抽象的人均收入比较相对于东西方的差异其分析效力极为有限。因此我们需要用某种实物性客观指标来测定经济发展的真实客观水平与内在差距,同时这一指标值的升高就直接表示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此,笔者提出用非农化水平这一指标来描述中国及外国经济发展水平。

1.非农化与现代化之比较分析。现代化是一个外来词,源自英文modernization,意指追赶发达国家,像发达国家那样“新潮”、“摩登”、“发达”起来。但是首先,由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本身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采取不同的现代化形式,而且不同发达国家由于各自国情不同,其各自的现代化之路大为不同,至少有美国式、法国式、德国式、日本式。因此,我国的现代化究竟以什么作参照系就难以确定。其次,现代化水平的测定是一个异常困难的事情,其不可操作性已经远远超过其必要性。任何试图用几个指标或几十个指标进行加权综合打分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为一则选择哪些指标争议太大;二则这些指标之间的不可加性较强,其合成指数缺乏实质性意义;三则这些指标构成本身须随时间而调整(比如以前的现代化指标中没有上网率,而现在则必有;又比如过去认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现代化,现在则很不够),其变动量值的综合在纵向上就具有了不可比性。再次,对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打分,宣布××城市离现代化还有10年或20年,这样的判断是不适宜的。因为,严格地讲,××城市离现代化还有十几年应该说十几年后××城市达到了十几年前的现代化水平,显然,这个实现了的现代化是一个过时的、落后的现代化,因为,未来的发达国家可能已经是现代化的现代化了。而非农化含义明确,纵向与横向具有可比性,体现了不断变化的现代化之本质,去除了现代化之虚名,是不同国家不同发展路径的共同标志,是对发展含量的科学测定。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由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的转变,即农业化向非农业化的转变,农型比重不断降低,用于吃的生存产出比重越来越低,人的发展性产出比重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深化、细化。非农化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与持续发展的基础。

2.非农化与工业化之比较分析。工业化也是一个外来词,源自英文industrialization,意指国民经济中工业或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应该说,在50年前,即电脑、网络、信息业产生之前,工业化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水平的标志,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化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达程度的惟一标志。因为,第三产业异军突起,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中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通讯产业、知识产业、网络产业、基因工程、科学技术行业、教育行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新经济的引擎,传统的工业化已失去了昨日的光彩。相比之下,非农化因其含义比工业化要宽泛得多,能够包容新经济的发展,能够反映农业的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能够反映工业的再分化、再工业化,能够反映产业链的延伸,因此,非农化比工业化更能准确、鲜明地刻画经济发展水平,给予经济发展以更为广泛的空间,使不同国家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与优势产业,并非以工业化为惟一选择。

3.非农化与城市化之比较分析。如果说工业化是试图从产业(条条)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则城市化是试图从区域(块块)角度反映经济的发展水平。国内不少学者一直在主张中国经济发展及西部开发应走城市化之路,对此,笔者不能完全认同,其论证逻辑与前述分析现代化及工业化之缺陷是一样的。首先,城市化的城市边界并不像初看上去那样非常明确。比如目前的城市一般是指市、镇,不包括乡,但实际上有不少乡与镇的区别不大,基本相当于准镇,强制地把所有乡看做是农村、把所有镇看做是城市不一定合适。比如按现有标准,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在0.2万人以上,或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则乡改为镇,由此断然把非农人口在0.19万或占9%的乡排除在镇之外可能不合适。并且从产业角度看,乡政府所在地的区域实质上是一个非农区,功能等同于城市,仅人数、空间小一些。更进一步,有些较大的村也具备镇的功能,因此城市化的边界远比统计上的规定大得多,也难以确定得多。其次,城市区域中有农业,比如温室农业、观光农业,而农村区域中又含有城市经济成分,比如乡村旅馆、乡村俱乐部、乡村家庭工业、乡村家庭副业、乡村科学实验室、乡村学校,等等。因此,城市化的内涵是不确定的,城市化不能准确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动,不适合于说明已经城市化的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之路。再次,城市化也并非越高越好,因为城市化已经引发了城市病,比如环境污染、人口拥挤、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特别是我国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有没有可能让95%以上的人都住在城市里是值得研究的。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值得我们注意。因此,用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路径并不科学。相反,用非农化则较为适宜,因为非农化比城市化有更大的空间包容传统经济与新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反映产业的分化、细化、深化,体现各个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许有一天,传统农业不复存在,但乡村仍然广泛存在,这些现象用城市化就不如用非农化更能科学地反映。

当然,非农化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某些发展阶段上,在某些区域上,它们之间是有很大交叉的。在不少人的认识中,对它们并不作区分。笔者认为,在特定场合或在特别说明条件下这四个概念是可以通用的、混用的,但严格说来这是不科学的。这也是常识与科学之间区别之所在,是科学研究价值之所在。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用非农化测定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度(水平),也并不否定用人均收入(人民币或美元)等指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但从科学角度讲,用人均收入等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外在层次或结果层次,而用非农化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则属于内在层次或原因层次,这一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味”很重的落后国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由人治社会向法制社会过渡的国家来讲,更是如此。这也是科学与直觉区别之所在,是科学探索必要之所在。

四、当前我国经济非农化水平的判断

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下面的分析将表明,中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要更低一些。因此,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快提高非农化水平。

粗算起来,我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最高值为83%(产出角度),最低值为30%(人口角度),中间值为50%(劳动力角度)。加权综合(由于经济的非农化主要表现为人口与劳动力的非农化,产出的非农化仅是派生结果,因此,加权合成时我们给予劳动力与人口比较大权值,比如给予劳动力以0.4的权值,人口以0.4的权值,产出以0.2的权值)可得中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不足50%。

细算起来,考虑统计等因素,我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可能在50%~55%。尽管如此,这一数值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至少有50年差距),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数值不同于城市化水平,也不同于工业化水平,更不同于所谓的现代化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中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明显偏低。因为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大于50%)表面上看高于市场化水平(笔者赞成的低位估计是50%),但如果联系各自的目标值,非农化的目标值是95%以上,市场化的目标值是80%,则非农化相对于市场化明显滞后。如果再考虑到市场化水平取的是低位估计,则这种滞后更是不证自明。

五、未来10年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展望

(一)纵向分析

依据政府统计资料,加权综合计算(人口与劳动力权值仍分别为0.4,产出为0.2)20年前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为34%。联系20年后的1999年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为50%~55%,因此可计算得到20年里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年均增长速度为2.05%~2.56%,每年不到1个百分点。依此外推10年后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估计为61%~71%。

如果考虑到近期值较远期值对预测影响更大一些,我们取近10年资料外推,10年后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估计为61%~74%。

另据国际统计,1994年全世界GDP中非农业占95.4%,全世界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占56.2%,全世界就业劳动力中非农业占50%,加权综合计算全世界经济平均非农化水平为62%。也就是说2010年时中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才达到1994年的世界平均水平,即比世界平均水平滞后了15年!

(二)横向分析

为了提高预测的科学性,我们看一下发达国家其经济非农化水平达到50%~55%的具体年份,再看一下其10年后非农化水平如何,以此作为判断我国经济非农化未来走势的一个依据。

考虑到资料的可得性与可信性,我们取几个有代表性的高收入国家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所占比重作为经济非农化水平的代表。根据荷兰学者麦迪森的研究,美国非农化水平在达到50%以后,每10年提高5个~6个百分点,德国每10年提高3个~4个百分点,法国每10年提高2个百分点,英国每10年提高3个百分点,日本每10年提高3个~7个百分点,俄国每10年提高6个~7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发达国家非农化水平每年增加0.2~0.7个百分点,中间值是0.5个百分点。由此推算,今后10年我国经济非农化水平大致可增加5个~7个百分点,由目前50%~55%增加到55%~62%。这一预测比前述纵向分析结论要低一些。

(三)小结

依据前面的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今后10年我国经济非农化水平最低估计是55%,最高估计是74%,中间估计是61%~62%。笔者倾向于中间估计。

从1990年以来直到1998年,我国从业人员中非农化水平一直是上升的,但90年代前半期上升速度高于后半期,1990-1996年非农水平由40%上升到49.5%,平均一年增加1.5个百分点,而1996年以后仅有微弱上升,1999年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非农化水平再次低于50%。因此,中国非农化水平的前景并不乐观。3.5亿的农业劳动力(相当于整个欧洲的就业总人数,相当于最发达的7个大国的总就业人数)、8亿多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之路将是艰难的、漫长的。

[收稿日期] 2000-10-24

标签:;  ;  ;  ;  ;  ;  ;  ;  

中国经济市场化与非农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