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_胡春杰,牟海泉,孙萍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_胡春杰,牟海泉,孙萍

胡春杰 牟海泉 孙 萍

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卫生院 1546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产后出血(PPH)孕产妇,选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PPH孕产妇12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孕产妇分为C1组(观察组 60例)以及C2组(对照组 60例)。针对C2组PPH患者主要选择缩宫素进行治疗,针对C1组PPH患者主要选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止血时间、患者产后2小时出血量以及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C1组与C2组产后出血患者分别完成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C1组PPH患者高于C2组患者明显(P<0.05)。在患者止血时间以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等方面,C1组PPH优于C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PPH患者,选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患者进行治疗,临床获得的止血效果显著,患者的出血量也表现为显著的缓解,临床应用意义显著。

关键词: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孕产妇产后出血临床效果

当前临床针对患者主要采用缩宫素进行止血,但是在治疗方面仍然表现为一定的局限性。一经出现了受体位点饱和的情况后,将对患者的用药剂量增加,患者不会再出现宫缩的情况。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PPH患者,选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完成治疗后,临床获得的效果满意,现将具体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120例PPH患者,患者年龄范围为26岁-4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3±1.5)岁。通过随机数表法针对PPH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在C2组的60例PPH患者中,出现双胎的患者9例,出现巨大儿的患者7例,出现胎盘植入的患者7例,出现前置胎盘的患者5例,出现妊高症的患者17例,出现原发性宫缩乏力以及继发性宫缩乏力的患者15例。在C1组的60例患者中,出现双胎的患者8例,出现巨大儿的患者8例,出现胎盘植入的患者6例,出现前置胎盘的患者6例,出现妊高症的患者16例,出现原发性宫缩乏力以及继发性宫缩乏力的患者16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比C1组与C2组PPH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具有均衡性(P>0.05)。

1.2方法。针对C2组患者,胎儿成功分娩后,对其采用缩宫素(20IU)进行治疗,针对阴道分娩的患者主要选择肌内注射的方法,针对剖宫产患者主要选择宫体注射的方法。如果临床仍然出现出血的情况,选择缩宫素(20IU)+葡萄糖溶液(5%,500毫升)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选择静脉滴注的方法。针对C1组患者,胎儿成功分娩后,对其选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微克)联合缩宫素(20IU)联合葡萄糖溶液(5%,500毫升)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选择静脉滴注的方法。针对阴道分娩的患者,主要选择肌内注射的方法,针对剖宫产患者,主要选择宫体注射的方法。对于产妇产后出血量的计算为:胎儿成功分娩后24小时阴道的流血量主要选择称重法以及面积法进行准确计算[1]。

1.3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用药治疗后,在15分钟之内出现了子宫显著收缩的情况,与此同时患者的阴道出血量表现为显著的减少;有效:对患者再次用药30分钟,患者子宫收缩的效果较好,患者的阴道流血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减少;无效:对患者多次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的子宫仍然没有表现出收缩的迹象,仍然表现为继续出血的情况[2]。

1.4统计学方法。主要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通过卡方检验以及t检验表示C1组与C2组患者组间比较的情况。以P>0.05为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C1组与C2组PPH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C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低于C1组PPH患者尤为明显(P<0.05)。

2.2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临床止血时间。C2组患者止血的时间为(35.6±7.7)分钟,产后2小时出血量为(546.5±15.3)毫升;C1组患者止血的时间为(15.2±3.6)分钟,产后2小时出血量为(274.5±10.5)毫升。C1组优于C2组患者极为明显(P<0.05)。

2.3对比C1组与C2组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C1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2例。主要表现为出现了恶心呕吐症状。C2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3例。主要体现为出现了呕吐症状。在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方面,组间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PPH主要指的是胎儿成功分娩后的24小时,患者的失血量大于500毫升,此种疾病属于分娩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此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病程发展快以及临床疾病情况较为严重等,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针对产后出血患者,临床对其进行治疗主要为了有效对患者进行止血[3]。

针对患者选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对患者作用的时间较长,并且可以保证患者子宫创面血窦能够有效关闭,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患者子宫肌层缩宫素受体数量增加。在进行本次的研究过程中,C1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在患者的止血时间、患者产后2小时出血量以及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等方面,优于C2组患者尤为明显。

总而言之,针对PPH患者,选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在降低患者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减少患者产后2小时出血量以及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均表现了极其显著的意义。成功凸显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晓艳.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1,11(23):1023-1025

[2]郭小荣.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产后出血3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3(15):105-106

[3]姚丽萍.产妇产后出血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9(05):59-60

论文作者:胡春杰,牟海泉,孙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  ;  ;  ;  ;  ;  ;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_胡春杰,牟海泉,孙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