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应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的认识_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欠发达地区应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的认识_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欠发达地区应强化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性”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欠发达地区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的讲话,开启了人们对于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辩证关系的深层思辩之窗。

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有一极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内在构成极为丰富,蕴含着经济建设本身与人口、资源、环境诸多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显现出一种富于创造性思维的“和谐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全国具有战略意义,对象云南这样的欠发达省,更具有特殊意义,需要我们对它的价值给予高度重视和超前实现。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原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欠发达地区或后发展地区,由于近1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沿海先发展地区出现了显著的落差,普遍存在一种急切的追逐性发展、攀比性发展的愿望。由其支配,导致在单纯经济领域内的粗放型、速度型发展实践,拼资金、拼项目、拼速度的势头极易出现。

第二,由于许多欠发达地区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而言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这些资源中有许多尚未得到开发。因此,在急于求成的发展心愿左右下,容易出现盲目相信“资源优势”的思想和“有水快流,迅速开发资源”的思想。在实践中则极易发生土法上马,就近就便,浪费资源的情况。事实上,最近一些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早已大量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对有色金属矿产的无序、低效和非科学的大肆开发,对原始山林因奉行“靠山吃山”的掠夺性采伐,等等,均是对于资源状况认识的盲目性的表现。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势必使欠发达地区的相对资源优势迅速消失,而变为绝对的资源贫困。彼时,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人口素质提高和市场引力倘不能如期实现,那么困境将比现在更为严重。

第三,多数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程度较低,人口散居于贫困的乡村,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下,如果采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发展模式,就会在广袤的欠发达地区大地上出现大量初级、原始的“经济发展元”,形成“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的无序发展局面,加剧对资源的浪费与掠夺性开发的状况。近年来深为国家所虑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现象,即为例证。

认为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思路和发展实践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说要求欠发达地区放慢发展。相反,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认识,切实领会中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超前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和谐性”的思想来指导决策与实践。只有这样,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才会是既有速度,又与资源、环境等因素相协调,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不致于使今天的大干快上成为明天的“学费”与“教训”。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人口的增长和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激素,又因其必须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而构成了对发展的持续性的潜在制约力。特别是如果在经济建设中单纯被人口及其消费欲望所左右,就容易出现“竭泽而渔”的粗放增长方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对于资源的掠夺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此时,原本作为经济发展激活因素的人口及其消费欲望(当然是过快增长的人口和过分膨胀的消费),转过来便成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压力了。

实际上,不光是我国的经济建设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大国的现代化历程也提供了生动的例证。美国人曾经依靠无限度地刺激公众消费欲望,采取信用性超前浪费方式来激活购买而刺激生产,从而出现过大量浪费自然资源的生活方式。今天,这种“美国式的浪费”正受到愈来愈多的智识者(包括美国的智识者)的反思和批判。总之,国内外的经济实践都证明,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就欠发达地区而言,在人口方面,应当注意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和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这两方面。我国1995年2月总人口已达12亿,不论发达省区还是欠发达省区,人口压力同样巨大,因此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意义不言而喻,具有普遍性,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欠发达地区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农村人口,而人口控制难度最大又在农村,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程度太低。农民祖祖辈辈被囿于在土地上以小生产方式一家一户搞饭吃,很难不以男性劳动力的生殖养育作为新增生产力。农民富裕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这就要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欠发达地区普遍城市经济比较落后,既缺少大都市,更缺乏中小城市群。从国家的城市发展政策现状出发,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可采取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群为主的政策,将大量农村人口吸纳于中小城市,以此实现经济要素的相对聚集,避免和减缓因农村人口过剩不得不竭泽而渔搞饭吃的情况。农村人口减少到合理的数量,既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又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

在资源方面,首先必须高度树立“人均”意识。我国许多重要资源如淡水、耕地、森林、矿产等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总体而言是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中央提出增长方式转变之后,还有一个实现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地减少对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在欠发达地区,面对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更应当树立超前节约的意识。其次,应清醒地确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咨询小组在1990年向国家提出了一项国情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下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人均耕地、水资源占有、农业资源都将接近或达到其承载力的临界状态,中国的关键矿种资源与石油资源形势将会走向全面严峻。因此,政府与国民都应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早作筹划。中科院国情小组研究报告中据此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方案,包括:中国人的住宅模式应取公寓式集约型而绝不可别墅式占地型;交通模式应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主而非面向家庭、个人“普及私家轿车”,等等。

毫无疑问,宏观的资源国情,不可能不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产生决定性的、基本性的和导向性的影响。事实上,从1996年开始,国家已经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营造“资源节约型”新国民经济体系的产业政策。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一味地凭发展热情办事,依从传统粗放型,高耗型的方式在资源开发中盲目“大干快上”,那么,结果可能不但达不到加快发展的目的,而且还会因与国家产业政策抵触而迟滞了发展。目前,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干部有这样一种心态,认为中西部地区资源很丰富,就是要“有水快流”,粗放开发,以吹糠见米的快富方式去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这种竭泽而渔、目光短浅、不顾长远的思想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克服。因为它可能因其即期利益的近在眉前的诱惑力而被人们认同,从而形成资源破坏性、浪费性开发的风潮,以致连政府亦无力控制。在这方面,全国闻名的云南个旧锡矿区的滥挖滥采现象的形成及其危害,值得引为一个重要的教训。

在环境保护方面,作为欠发达地区,特别要树立“环境也是宝贵资源”的观念,下最大的决心保护环境。发达地区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确实付出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沉重代价。对于前车之鉴,欠发达地区在构划自己的发展模式时应引以为戒。一般说来,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条件较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的发达地区要好得多。尽管在粗放式的矿业开发、山林开发和砂石资源开发中,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欠发达地区目前还存在着不少破坏、污染较轻或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污染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存留,能否得到长期稳定的保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的更新。这种更新,就是从过去的孤立地审视环境、保护环境转到把环境看做一种资源而且是最宝贵的资源来看待。随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浪费中屡屡受到冲击和破坏,现存的未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正日益成为不仅一国而且是全人类珍视的宝贵资源。我们看到,在国际旅游业发展中,自然环境已经成为日渐升值的资源。因此,欠发达地区那些幸而存留下来的山川、草原、湖泊,无疑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转换发展经济就是搞工业、上项目的传统思路,大力开发旅游观光产业,把环境的潜在价值发掘为显性效益,让环境为人民群众带来财富,反过来以此激发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非洲有的国家过去在西方工业化思想的盲目支配下,也曾走过破坏环境求发展的歧路,后由于旅游产业的兴起,兴建了森林、草原、动物等方面的国家公园,对保护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云南省近年来确立的“旅游大省”目标,也是对改善云南环境保护状况的有力杠杆。另外,随着某些经济重心由沿海向中西部的转移以及外国资本向中西部流入,欠发达地区应当早做产业结构的绸缪,尽可能减少高污染产业向自己移动,以免造成结构性经济调整中的新污染。有人认为,欠发达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牺牲环境在所难免。其实,只要善于超前认识和策划,这种传统工业化观念的窠臼是可以突破的。

标签:;  ;  

欠发达地区应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的认识_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