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与前景_世界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与前景_世界经济论文

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其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前景论文,原因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区经济

内容提要 东亚经济自70年代以来呈高速增长态势,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和前景。作者认为,东亚各国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政府对经济的有效扶持和参与、区域内的相互投资和贸易、东方文化等是其主要原因。按照作者的观点,到本世纪末,东亚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东亚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亚洲“四小”和东盟四国(泰国、马来西来、印尼和菲律宾)。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3%的情况下,东亚地区却以高得多的经济增长率迅速实现了经济腾飞。70年代东亚年均增长率达6.6%,其中亚洲“小四”更是高达9.1%。在80年代东盟抓住西方国家汇率波动、“小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1986年—1990年平均增长率达6.9%,中国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在80年代里赢得了9%的年均增长率,使国民生产总值在7年内翻了一番,从而使东亚经济的年增长速度提高到80年代后期的8.5%,使80年代成了“亚洲经济奇迹时期”。尤其令人注目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除日本外不仅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与西方经济不景气形成鲜明的对比。1990年—1993年,亚洲“四小”平均经济增长率为7.4%,东盟为6.8%,我国1991-1993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达7.0%、12.8%和13.4%。正是由于东亚经济以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从而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对世界经济格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①

为什么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东亚经济能获得如此高速的增长呢?

第一,东亚各国(地区)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实行经济调整和改革,大力吸引外资,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使了经济的高速发展。60年代至70年代初,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国际贸易的增长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而把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不仅让出了这些产品的国际市场,也使一部分资金和技术设备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紧紧地抓住世界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这一历史性机遇,灵活地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确定了一系列外向型经济改革措施,迅速地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转变,大力引进技术,吸引外资,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出口,从而使国民经济获得了跳跃性的发展。到80年代中期,东盟又利用亚洲“四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时机,进行了经济调整与改革,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放松种种限制,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提高了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的迅速发展为东盟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1987-1990年,泰国出口年均增长27%,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印尼和菲律宾出口年均增长16%和15%,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5.9%和5.6%,②以出口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的发展。

这种由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到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转变,使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受本国市场狭小的制约,而可以以世界市场为基础,建立起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也使本国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接受国际消费者的检验,这就迫使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使本国的生产水平不断向国际水平靠拢,从而加速了本国的落后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过进程。东亚地区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由最初的生产出口纯劳动密集型产品,占领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世界市场。然后随着出口的扩大,外汇收入的增加,加速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及时使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军,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二,东亚各国(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实行了积极有效的扶持和参与。和西方国家私人资本唱主角、政府完全为私人资本服务的干预不同,东亚各国(地区)在私人资本比较弱小、西方垄断资本十分强大的国际环境下,为了实施出口民垧型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政府都自始自终积极地扶持和参与了经济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政府主导了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成为后进国家发展经济的一条成功经验。东亚各国(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扶持和参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计划和政策来支持经济发展。几乎东亚所有政府都制定和实施了经济发展计划,如,日本从1956年开始先后制定实施了11个中长期经济计划;新加坡实施了二个五年计划和二个十年计划;中国台湾实行了六个四年计划和一个六年计划;等等。这些经济计划与我国原来的经济计划的不同点在于,它们对具体的私人企业和公司没有直接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只是指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具有指示性的功能。私营部门只有根据这些计划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二是政府直接建立国营企业,拥有和掌握国家资本,以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国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部门,以及那些投资量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少,私人资本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部门。发展国家资本的目的是为私人资本服务的,当私人资本有了相当发展的时候,国家便从经济活动领域悄然退出,把国营企业拱手相让给私人资本,不与民争利。

从根本上说,东亚各国所奉行的自始至终都是经济自由主义,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扶持和参与,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这种扶持和参与,实现了国家宏观管理与市场经济两种机制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第三,东亚地区大大加强了区内的相互投资与贸易,减少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在80年代,以东亚为主的亚洲地区的相互贸易翻了一番,相互投资增长了3倍,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东亚经济的增长。日本从80年代后期开始把投资的重点转向亚太地区,特别是日本的企业把生产和销售的据点都集中在亚太地区,使日本对这一地区的投资大幅度增加,1989年达80.3亿美元,1990年为70.54亿美元。尤其是对东盟的投资几乎成倍地增加,1986-1989年平均每年增长55%。相反,日本对美国的投资比例大幅下降,1990年为48.2%,1992年下降到43.3%。③。亚洲“四小”也把进出口和投资的重点转向东亚本地区,其出口的2/3以上是面向东亚,进口的将近1/2也来自东亚本地区。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占该区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987年的34.9%上升到1990年的41%。就1993年来看,东亚地区内部相互贸易的增长速度在10%以上,比世界贸易的增长率高出一倍多④。

东亚内部相互投资与贸易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东亚地区内部的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互补性和相对独立性。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日本接受美国技术,实行重化工业化,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四小”。到80年代中期又把一些资本密集型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四小”,而“四小”则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从而在东亚形成了“日本——”‘四小’——东盟和中国”这样明显的产业结构层次,这种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和相对独立性。具体来说,目前,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四小”在进一步发挥加工基地作用的同时,向东盟转让资本和技术,并提供一定的出口市场;而东盟一方面吸收大批资本、技术和商品,另一方面也向“四小”提供大量农产品和自然资源类的初级产品。同时,“四小”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又是作为高度发达的日本经济的一种补充。日本不仅是东亚各国(地区)所需资本、技术和商品的最大供应国,而且也是不断要求进口原料的一大输入国。可见,这种互补型经济有利于东亚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活动来促进工业化的过程,获得强大的比较优势,也有利于东亚地区技术、产品、资本、贸易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促使东亚经济向高层水平发展。此外,东亚的日本、“四小”都是国际资本的重要供应者。日本1992年海外净资产高达513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它对东亚的投资已占东亚吸收外资总额的50%。“四小”的外汇储备到1992年5月也约占世界外汇储备的16%,成为世界资金的新的重要来源。⑤这些资金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亚本地区,刺激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再加上东亚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近1/3,这众多的人口不仅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众多人口的消费也构成了最大的市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四,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中国作为东亚大国,它的经济发展不仅直接提高了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平均数,而且为东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推动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1991年中国的进口中有61%来自东亚。1991年以后,中国与东亚各国(地区)的贸易发展更加迅速。1992年,韩国对日、欧出口分别下降了4.6%和3.5%,而对中国的出口则增加了145.8%,中韩贸易额达82亿美元,1993年达100亿美元,中国成了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额1992年为73亿美元,1993年达110亿美元,大陆成了台湾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大陆与香港的贸易额1993年超过250亿美元,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就中日贸易来看,1992年中日贸易额达250亿美元,1993年已超过300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⑥。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东盟经济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中国广阔的市场、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一些高质量的产品(如机电、轻工业产品等)都是东盟各国需要的,对东盟经济的高速增长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西方经济不景气给东亚地区带来的消极影响。改革15年来,我国约有50-60%的出口,有40%的进口都是在该地区实现的,主要贸易伙伴、吸收的直接投资也都集中在东亚,仅1991年东亚就占我国吸收外国投资总额的82%。所以,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与东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如此紧密,其作用和地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成了带动东亚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

第五,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是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东方文化,自古以来传入东亚各国,经过改造、吸收、认同,已成为东亚各国维护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已渗透到了国家政治生产、企业经营管理、人们的道德行为观念等各个方面,成为促使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东亚各国(地区)都十分重视和提倡儒家伦理与文化,新加坡政府还实行了儒家社会推广运动,推行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阐扬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认为这种与西方利己主义迥然不同的东方文化思想是“团结社会的粘胶,共同合作的推动力”。

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同这种东方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东方人以温良恭俭让为美德,这种美德不仅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其思维方式,增强了集体的团结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劳资纠纷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勤俭节约的传统极大地提高了储蓄率,增加了资本积累,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从世界各国的储蓄情况来看,东亚的储蓄率平均在25%-35%之间,有的甚至高达40%,是世界上最高的。高额的储蓄使东亚保持了较高的投资,从而刺激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再如,儒家推崇文化教育,因此,东亚国家入学率普遍较高,政府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重视智力投资和人才的培养。同时各国也注重加强职业培训。正是由于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全民素质的提高,才使东亚各国(地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为经济快速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家族观念也明显地反映在东亚各国(地区)企业的组织管理上,通过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血缘关系的联系,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内聚力,成为促使企业迅速发展的动力。

总之,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东亚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亚也遇到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短缺、通货膨胀率偏高等问题,但各国都在努力克服,这些问题不会对东亚经济增长产生太大的影响。从发展前景来看,到本世纪末,东亚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继续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富活力和最快的地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各国之间经济协调与经济合作的发展、美国对外经贸关系重心的东移、美元汇率的降低以及亚洲地区比较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等等,这些都为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从东亚内部来说,其内部资金充裕、外汇储备日益提高,市场潜力巨大,互补型的区域经济继续发展等等,也都将使其保持旺盛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到2000年,东亚将是世界市场高速扩大的集中地区,也将是世界投资的主要地区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据估计,1994年,日本经济开始止跌回升,经济增长率为1%,亚洲“四小”平均为6.7%,东盟平均为7.1%,中国为11.5%左右。1994年—2000年,东亚经济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6-7%,远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水平。到本世纪末,东亚的经济规模将赶上和超过北美和欧共体。届时,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40%,“四小”将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在商品输出、资本和技术输出方面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东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可能成为亚洲新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也将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以其巨大的潜力,为东亚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①《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5期。

②《当代世界经济简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③《世界经济》1993年第8期。

④《世界经济》1994年第1期。

⑤《中央党校通讯》,1994年6月6日。

⑥《世界经济》1994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  

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与前景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