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跟踪”到“行为改善”--基于“跟踪学习”的教师培训_调研方案论文

从“行为跟进”到“行为改进”——基于“跟进式组本研训”的教师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跟进式组本研训,即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以同伴互助为基本的研训模式,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落脚点,以“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就研究过程中的某一个问题、某一堂课、某一位教师的发展,根据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实践与讨论,在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研训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组内成员专业成长的一种研训方式。跟进式组本研训区别于一般的校本研训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是凸显问题化。跟进式组本研训的立足点是:将组内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立足于教学实际,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

其二是凸显系列化。跟进式组本研训的核心是:将问题、方法的探讨付诸新的实践,并根据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实践与讨论,在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其三是凸显跟进化。跟进式组本研训不是“同水平反复”,而是一个由封闭趋向开放,多层面的信息交流的过程,研训的目标指向是提升组本研训的质量和效率。

当然强调组本,并不是要放弃校本,而是要把组本研训在学校层面和教研组层面的双向落实。因为组本研训如果疏于管理,就会失之规范而流于形式。因此我们的研训要基于组本又要高于组本。基于组本就是在研训主题、研训主体、研训方法上要重心下移;高于组本就是在观念引导上、操作规范上、制度保障上要有学校层面的全面监控和引导,以“行为跟进”来规范行为,引导观念转变;以“行为改进”来反思行为,研究问题。

一、行为跟进:从行为规范到观念转变

有人说:好的规范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教师的成长更多的时候是文化氛围的熏染。所以落实常规,对学生而言是幸福的课堂,对教师而言是成长的阶梯,对学校而言是发展的动力。

1.日常行为跟进——调研让我们有方向

任何教学行为,在操作中都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调研,就成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和手段。学校以教学调研视导组为单位,以调研为抓手,结合随堂听课,重点加强备课、上课、作业等教学常规过程的调研。以导为主,兼顾检查,挖掘亮点,反思不足,调整改进,由此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常态课教学质量。

调研有层次有区别。调研的主要功用不是去批评教师的问题,而是帮助教师自我发现并找到弥补问题的对策和方向。在学校的教师群体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年龄结构是不同的,因此调研的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有的青年教师岗位适应比较慢,班级课堂管理有问题,重点是课堂调研,努力让他做到“先入格”,“再入规”。对成熟期但责任心不强的老师重点看他的作业批改及时性和后进生辅导这一块上。对班级管理薄弱的老师重点看展读、午读的管理和班队课的调研。调研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打招呼听课,有的是推门课,有的是学生座谈的,有的是查看作业和备课本的。

调研有侧重点。教学常规几乎涉及日常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每个学期有一个侧重点,每学期做出一个亮点来。2009学年重点做如何听课:听课的准备、听课的问题意识、评课交流意识、听课笔记的记录方式、听课反思的方向寻找。2010年重点是规范备课和后20%的跟进。2011年重点是作业的布置批改和学情分析。在这样的调研下,帮助老师对教学常规的落实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塑造和指导。

调研有及时反馈。常规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而发现问题的目的则是为了改进不足之处。所以,每次调研检查之后都要及时反馈,以使被检查者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予以矫正。所以调研的反馈非常重要,我们要让老师感觉到你是去帮助他做得更好,是去帮他想办法的,不是去检查他,去给他压力的。反馈的形式有多层面:一是调研者和被调研者的当天及时反馈;二是调研组成员的小组反馈;三是学校层面的阶段反馈。

调研是常抓不懈的。光靠学校层面调研精力有限,说服力不强,因此我们在每次教研组活动时有教研组长带头互相检查一项常规工作。说是检查,其实更是互相学习借鉴。比如作业本的保洁度、作业的批改、小练笔的交流等等。在同年级的平行教师间举行的调研让常规更有亲和度。二是学校层面的调研:上学期进行了三次,每次都有及时性的全面总结和反馈。除教研组每周一次的调研外,2011学年在全校层面上也进行了五次,其中包括非考试科目的调研和班主任班队活动开展的调研。

通过多次的不同年龄层面、不同学科教师、不同侧重点的调研规范了教师的行为,也使老师们认识到教学常规不是让教师低头照着做的教条,而是引导教师抬头找到方向,并为之努力实践的一种信号。

2.新手教师跟进——阶梯让我们有目标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相应的提升,我们以“教师发展”的跟进式研训为手段,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与需求,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研训目标,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使“老有所领、中有所求、青有所压”,从而增强组本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同一层次的教师通过组内合作的形式,相互启迪、相互竞争,达到互动提高。

除了常态的阶梯名师培养、教研组岗位练兵外,我们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更有措施和阶梯培养目标。

先入格——重在思想引导

新教师面对复杂多变难以适应的教学实践,一些印象式的现成的教育学知识几乎是不堪一击。所以让这些新教师寻找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行为模仿对象,站稳讲台是第一位的。我们依托师徒结对和群体师德创优,用榜样和氛围去引导他。对10年青年教师组成“青年教师联盟”。每两周开展一次“相约星期三”活动,让青年教师也找到自己的精神同盟。克拉克老师的“规则”,雷夫老师的“卓越课程”,常丽华的“农历的天空下”都是我们的精神源泉。

再入规——重在技能培训

我们要求青年教师一年能上课,两年能说课,三年能听课评课,故而立足岗位的跟进式锻炼是常态的活动。我们以“青年读书会”、“群体师德创优”、“品牌教研组创建”为抓手,以晚上6:30到8∶00的新教育沙龙“相约星期三”为阵地,对老师进行“作业、试卷设计”、“学科周活动方案策划”、“讲故事的技巧”、“教育情景的机智应对”、“数学的思维建模”等微技能培训。我们以见面课、汇报课、展示课为抓手,关注教师的点滴进步。我们以“青年教师才艺比赛”、“说课比赛”、“百小新苗”“小课题跟进展示”活动促教师自我的反思和目标定位。

二、行为改进:从行为反思到问题研究

“行为跟进”以“跟”字为着眼点,强调学习与规范,意图养成习惯和夯实根基,是每位老师从教的必然之规。“行为改进”以“改”字为着眼点,注重反思与研究,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通过理性观照和实践验证,不断脱离“匠”字束缚,走向研究者之路。基于组本的跟进式培训意图通过对同一问题或同一课的多研跟进来达到教学的优化和行为的改进。

1.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训(如图1)

图1 组本“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训操作流程图

从流程图的上面,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训,将教师个体问题、个体需求转化为组内共性问题、共同需求,体现了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自学”、“专业引领”等理论学习和“课例研究”、“专题研讨”等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训活动为重要途径,既注重切实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又注重教师概括提升、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能力的培养,实现理念更新与行为跟进的相互作用与共同提高,使教师不断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型”人才发展。主要操作点有四个:

一是真实问题的发现。我们在组本研训活动中,让每位教师结合每天的教学实践,随时记录一些切口较小的真实的教学问题并附上教学案例或教学现象,供自己或集体研究。一段时间后,每个教师总结梳理自己一段时期以来记录的“真实的问题”,从中选出一个最具实际性、最可操作的问题,记录在“问题记载表”中,记录时要求先描述发现这个问题的“我经历的教学现象”,再阐述对这个问题“我的分析思考”,形成问题的书面材料。

二是研训主题的确立。各学科组将每位组员的“真问题”汇合在一起,通过集体合作研讨,最终选出形成一个具有共性的“挂牌问题”,也就是本次组本研训的主题。接下来,组内成员共同围绕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交流观点等,通过一系列途径寻找和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仅是个体化“寻找”,更具有合作意义的“寻找”。从阅读教学论著、和专家对话、看录像、听报告等途径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将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作比较,想方设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组内成员在探讨争鸣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是基于活动和课例的问题跟进和行为改进。比如高段语文教研组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语言词汇的丰富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情趣性是非常欠缺的,基本停留于童年的本色语言阶段。于是我们考虑“用习作意识来观照阅读教学”,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更关注表达形式和运用表达形式。借助课例《鲸》、《为人民服务》、《我的舞台》来进行系列的主题磨课,在几个课例的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操作策略,如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向语言的学习,关注表达的应用等等。课堂的随机小练笔和拓展性练习渗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四是形成教研组案例,转化为课题研究。在连续一到两个学期的问题跟踪时间后,教研组长将围绕此问题进行的研究进行梳理,形成“教研组案例”在全校进行工作的交流和经验分分享。最后在5月份的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中将挂牌问题进行转化,变成课题申报,进行第二轮的研究,从而在课题的统筹视野中来改进行为。比如高段语文组的挂牌问题经过一轮研究后就成为省立项课题《习作意识观照下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基于“教学课例”的跟进式研训(如图2)

图2 基于“教学课例”的跟进式研训操作流程图

形式一:一课三研,及时跟进

“一研”是如何把握教材、如何定位目标、如何基于学情来进行教学的预设和调整。通过自主式的理论学习、互动式的交流、问题式的碰撞来提升教师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二研”是基于课堂的设计落实,围绕“文化课堂”的评课要求,进行实践检验。“三研”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剖析有效性体现在哪里?效果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调整?教师们从内容是否合适、材料是否有用、方法是否得当、指导是否正确、效果是否呈现、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等方面来反思。通过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服务。

把研贯穿“教”的全过程,通过“学习”、“实践”与“反思”的一层深入一层的研究,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本学年经过精心磨课后形成了不少精彩的课例。如《关注言语形式凸显语文本色——〈雷雨〉教学谈》、《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后感》、《一课三研磨出思维品质——11~20各数的认识》。

形式二:同课异构,对比跟进

同样的上课内容,不同的教学过程,两位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不同的课上肯定都有不同的亮点,给大家不同的启发。组内成员的“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老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增强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切实提高了组内研训活动的实效性,从而构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专业成长。

形式三:校际共研,智慧改进

本学年英语组、科学组、语文组数学组在嘉兴市范围内进行了组本共同问题的共研。英语组与嘉兴建设小学联谊,研究“音标提前介入教学”;科学组与嘉兴友谊小学联谊,研究“科学实验的指导”;语文组与天妃小学进行“课外导读的研究”。在三校联谊的活动中,音乐组研究合唱教学的课堂实施;数学组研究数学广角与生活的渗透。这种横托式的共研,引进了外部思考,避免了“萝卜炒萝卜”的重复,同台研究,教学相长。

我们的组本跟进式研究是在实践中开展的原创式研究、印证性研究。这样的培训很多都是一种工作反思和实践求证,比较好的是能引导教师广泛收集教学问题,关注教学的细节,使平凡的教育事件产生不平凡的教育智慧。对实践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觉得我校组本的跟进式研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落实一个“实”字——常规落实,过程监控;凸显一个“广”字——人人参与,过程充实;强调一个“研”字——围绕问题,立足常态;达到一个“效”字——基于学生,改变教师。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更凸显自醒,教学行为操作的落脚点更基于学生。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把“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研究深化下去,使老师从行为跟进到行为改进的过程变成一种行为品质的动态凝结过程,完成自我裂变的使命过程,从而实现自我专业的更新和成长。

标签:;  ;  ;  ;  

从“行为跟踪”到“行为改善”--基于“跟踪学习”的教师培训_调研方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