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的地理分布特征、表现及形成机制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绩效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分布论文,块状论文,浙江论文,绩效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克服自然资源短缺和基础工业弱小的制约,凭借相对的区位优势,得风气之先,扬“能工巧匠”之长,突破“自求平衡,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内向循环传统发展模式,在传统经商意识催化和当地能人的示范带动下,依靠民间资金培育产权明晰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个体、私(民)营和股份制经济竞相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小型化、多元化、产品特色鲜明的区域块状经济。也正是这一顺应需求导向、内联外引、尽施地方特色(长)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使得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自1978年的123.72亿元发展到2001年6748.15亿元,年均递增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各省、市、自治区中的位次从改革之初的第12位跃升到第4位,2001年达到14655元。在2002年度百强县评比中,浙江占了24个,所占比例居全国各省市首位[1,2]。同时,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又为浙江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并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进而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发展。如宁波依托“奉帮裁缝”的传统技艺,服装产业名噪一时;绍兴倚借“日出华舍百丈绸”的传统经济,轻纺商贸城发展富甲一方;义乌弘扬“鸡毛换糖”的货郎担精神,小商品贸易云集天下……。柳市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嵊州领带、诸暨大唐袜业等闻名全国。至今,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经济理论研究者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3-5]。

2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这种新型的产业空间集群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而且特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资源压力和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经济运动的结果,是浙江人在培育市场经济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成功发展模式。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1年的调查资料表明[5],在浙江省86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广泛分布在工业中的175个大小行业;所涉及的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表1)。

表1 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注: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文献[1],[5]整理而成。

以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据,从县域地理背景、土地资源结构、产业集聚规模及经济结构、科技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开放度等方面考虑,结合资料来源及数据收集的可能性和准确性,以县(区)为单位,拟定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析指标体系(见表2)。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区域块状经济”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数量分析。

表2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分析指标体系

图1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regional mass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2000')

根据表2指标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如图1)所示,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的趋同性是显而易见的。按其成因和地理位置可将浙江省“块状经济”概括为:环杭州湾平原区位型、浙东南沿海“温州模式”型、浙中金衢盆地资源匮乏开拓型和浙西南地方资源开发型等四大特征分区(表3)。

表3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特征分区归纳结果(2000年)

3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绩效分析

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又为浙江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并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进而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发展,如义乌依托小商品市场兴商建市,绍兴柯桥依托轻纺特色产业形成绍兴的新县城,永康依托五金城建设中等城市等。也正是这一顺应需求导向、内联外引、尽施地方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浙江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地发展。

3.1 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迅速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1978年,全省乡镇企业只有7.4万个,总产值仅33亿元,发展到了2000年,乡镇企业达108.15万个,总产值13412.37亿,其中工业企业65.45万个,总产值12438.62亿元[2],但是,随着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村工业化所累积的机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农村工业的低组织化程度和浓厚的乡土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经济的脆弱性。而“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为有效地改变浙江农村工业低组织化程度带来的弊端、提高农村工业生产效率构筑了一种良好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进而持续的推动了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农村工业化进程。

3.2 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浙江市场的繁荣

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商贸企业集群)互为依托、联动发展,是浙江省块状经济的一大特色。其中一些是依托传统技艺的家庭作坊催发专业化商品交换市场,也有的是利用国家调整期的政策空挡长途贩卖先造就贸易企业和市场,然后带动区域内工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最终形成两者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的格局,进而进一步聚集了国内外的相关生产要素和市场信息,形成了良好互动的集聚机制。浙江省的块状经济一方面以特色专业化市场作为依托,以市场为中心辐射,带动一个地区。“建一个市场,带动一批产业,兴一个城镇,活一块经济,富一方百姓”,另一方面,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更反过来促进了浙江市场的繁荣,截止2001年底[2],浙江全省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278个,平均1万人拥有一个专业市场,有75万经济户活跃其中,实现年成交额4652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达到465个,超十亿元市场达到78个,从市场的数量、摊位数、成交额等主要指标来看,浙江省商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的成交额名列全国前两位,已成为国际性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汇集了28类10万多种小商品,从业人员7万多,日均客流量15万人之多,货物日吞吐量3000多吨,2001年的市场成交额212亿元,其中出口额80亿元,市场成交额和出口额再次雄居全国各市场榜首[1]。

3.3 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浙江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产业集群成长和发展产生明显的竞争优势[4]。为分析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提高浙江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影响,以表4数据为依据,采用分值权重加和定量分析方法评价浙江省区域产业及其竞争优势度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 Degree Index CADI),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表4 浙江省主要产业竞争优势度指数指数(CADI)

区位商:反映产业的区域分工程度,用某产业占本地工业销售收入比重与全国相应产业占本地工业销售收入比重的比值,区位商大于1的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分工优势,区位商大于2的产业在全国具较高的分工优势

表4结果表明:浙江在许多区域特色产业方面如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浙江皮革占全国18.50%,服装占17.68%,纺织业占17.71%,化学纤维制造业占13.92%,普通机械制造业占13.01%,文体用品占12.92%,塑料制品占12.32%,这些行业占浙江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7.41%。同时,区域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据调查,全省2000年有52个区块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1],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的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居前10位的产品有336种,占总数的63%。培育各类专业市场4348个,年成交额4023亿元,连续10年名例全国第一[5],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

图2 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与城市化水平关系

Fig.2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mass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3.4 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推动浙江农村城镇化进程

随着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在温台地区、绍兴、宁波以及金衢盆地出现了小城镇密集发展的连绵区,从而使得浙江农村城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浙江许多地方的城镇是依托块状经济发展起来的[6],如义乌依托小商品特色产业兴商建市,绍兴柯桥依托轻纺特色产业形成绍兴的新县城,永康依托五金特色产业建设中等城市等;反过来,块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又依赖城市化的组织和带动。图2分析表明: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随着区域块状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增加,县域城镇化水平随之提高,二者的复相关系数达到0.8162,在统计分析上呈极显著水平。

4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形成动力学机制探讨

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区域块状经济的表观成因分析,归纳起来,主要从体制落差、经商传统、文化背景、政府的扶持等方面探讨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的外部因素和环境,事实上,这些外部因素和环境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省市诸如广东、福建或许更具优势,并非为浙江所独有,因此,我们从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入手,研究浙江区域块状经济萌生、发育、成长、发展之轨迹。

4.1 区域块状经济的萌生、发育的前提——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既是产业集群的种子,也是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得于萌生、发育的基础,目前全省共有单个企业资产在5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103万多家,约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99%。浙江工业经济的发展起步于小、得益于小。1999年,全省中小企业创产值1118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590亿元,实现利润527亿元,上交税金269亿元[7]。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及其产生的集群效益已成为促进浙江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

4.2 区域块状经济的成长、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与大市场的成功对接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市场。“小而散”的空间布局,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成本。过于分散化的空间布局使众多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取得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效益。据有关方面估算[5],这种分散化的布局,使资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30%,行政管理费用增加80%,人力资源多消耗1-2%,最终表现为资金利用率降低20%左右。为此,浙江中小企在实践中摸索出依托专业市场的培育,实现中小企业与大市场的成功对接,进而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并成为区域块状经济的成长、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事实也说明,专业市场的发展,已是市场经济兴旺发达的重要特征。现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619个,其中,城镇市场1285个,农村市场3324个,全省市场品类比较齐全,在市场总数中,有消费品市场4048个,生产资料市场571个。商品市场成交额每年约在3200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的批发零售额约在850亿元,占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0%左右[1],其日趋成为社会商品流通的重要场所。

中小企业与大市场对接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不具备一次性特征。中小企业与大市场对接的动态性首先表现在由于“外干扰因素”(即不是由于企业生产率要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如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等因素)所引起的对接状态的动态特性。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与市场对接载体(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和提高,即对接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由于技术进步,对接保证体系的内涵在不断改变,满足对接要求所需的社会必要运行成本在不断降低(如下图中的粗实直线)。企业在这种双向“反对接合力”的作用下,使原来已经对接的企业产生一种脱接的倾向;使原来就对接不良的企业逐步脱接(如图3)。其次,对接动态特性不但表现在“由于外干扰因素的影响使本来已经对接的企业状态逐步过渡到脱接状态”;还可表现在“由于企业内部生产力要素的开发与合理配置,使原来的不对接状态逐步过渡到对接状态”。脱接过程是渐进的自然过程;而对接过程则往往表现为人为的有目的、有计划地非自然过程,因此,中小企业与大市场对接的全过程,一般均呈现“脱接”渐进过程与“对接”非渐进过程的动态平衡状态。

图3 小企业与大市场对接动态过程图

Fig.3 The dynamic contact progress between the small enterprises and the magnitude market

4.3 区域块状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模式——产业集群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

浙江各地针对过去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弊端,积极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引导鼓励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实现区域块状经济应与城市化对接,在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5],全省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类园区已达748个,总投资600多亿元,其中省级重点建设100个特色工业园区和100个乡镇工业专业区。经省有关部门审批的特色工业园区90个,总投资将超过200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近90亿元,吸引了上万家企业;经省有关部门确定的乡镇工业专业区共47个,其中机电、五金、电子等专业区21个,纺织、服装等专业区有14个,木业、化工、印刷等专业区12个,这47个乡镇工业专业区2000年工业总产值1636亿元,销售产值789亿元,实现利税87.6亿元,出口交货值达182.2亿元。园区建设促进了企业空间集聚,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因此,区域块状经济与农村城镇化联动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支撑近年来浙江投资增长、农村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标签:;  ;  ;  ;  ;  ;  

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的地理分布特征、表现及形成机制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