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李军凤,陈志强,贺斌

宁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600

【摘 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ICVD)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在2016年7月-2018年7月间纳入治疗的66例ICVD动脉病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33例。A组给予动脉溶栓介入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B组为78.79%,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简氏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与BI(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A组高于B组,组间与组内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为ICVD动脉病患者行溶栓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ICVD动脉病高发于中老年群体,其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65%左右,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或肢体瘫痪等严重后果[1]。溶栓介入治疗是其新型疗法,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相关症状,避免发生脑组织严重损伤等事件。研究中以本院在2016年7月-2018年7月间纳入治疗的66例ICVD动脉病患者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ICVD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在2016年7月-2018年7月间纳入治疗的66例ICVD动脉病患者为研究主体。经伦理委员会审查且批准。随机分成A组和B组,均是33例。A组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范围是46-75岁,平均(52.31±0.25)岁。B组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范围是42-77岁,平均(50.73±0.41)岁。对比数据不存有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A组给予动脉溶栓介入治疗:做好消毒铺巾等术前准备,于患者患颈内部的椎动脉或动脉内插入引导管,注入适量造影剂,对脑部病变部位进行造影检查,确定阻塞部位。利用微导管插入法治疗,于栓塞位置使用微量泵注射器注入50万U-70万U的尿激酶与50ml生理盐水的溶和物,注射时间为30-45min。溶栓后30min给予动脉造影检查,确定溶栓的完成情况。若溶栓未完全溶解,则等待20min再行以上操作,给予再次溶栓治疗,直至血管打通。

B组给予常规治疗,即利用静脉滴注法行溶栓治疗:静脉注射75万U-100万U的尿激酶,若血栓类型为基底动脉血栓,则剂量增加至150万U,微量泵入时间应短于30min。两组治疗后均口服阿司匹林,并实时监测其凝血功能。

1.3 观察指标

利用FMA评分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包括上肢运动与下肢运动等,共100分,分数与运动功能呈正比;利用BI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自理指数与活动指数等,共100分,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随访2年,患者的病情稳定,可进行正常生活与工作,机体功能均正常;显效:随访2年,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基本生活可自理;有效:随访2年,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好转,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无效:随访2年,病灶无变化、复发或加重[2]。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FMA评分和BI评分用()表示,行t检验,治疗效果用(%)表示,行x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治疗效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B组为78.79%,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效果[n(%)]

2.2 对比FMA评分与BI评分

治疗后,两组的FMA评分与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A组高于B组,组间与组内对比有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FMA评分与BI评分(,分)

3讨论

溶栓介入治疗是ICVD动脉病的较佳疗法,其使用特质导管进行动脉或椎动脉血管穿刺,再通过选择性造影检查确定病变部位与溶栓剂溶解情况,可实现彻底溶栓[3]。其治疗全程无痛苦,穿刺操作时给予局部麻醉,不会产生明显的机体损伤,且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利于术后恢复。该疗法能在最短时间内疏通阻塞血管,提高其再通率,并更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残疾或死亡事件。经溶栓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复发情况可明显减少,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均能得到改善[4]。结果为: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97%)高于B组(78.79%)(P<0.05)。治疗后,两组的FMA评分与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A组高于B组,组间与组内对比有差异(P<0.05)。与井玉芳[5]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溶栓介入治疗可改善ICVD动脉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克,王铭义,刘勇建,等.机械性取栓、药物溶栓及支架技术联合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疗效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7(4):383-386.

[2]史壮宏,信宏,李浩,等.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介入治疗22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4):358.

[3]胡雪峰,李娜,张世璇,等.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与血管闭塞及预后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4):649-651.

[4]杨帆,姜除寒.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5(9):686-690.

[5]井玉芳,杨巍,曹海云,等.神经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462-463.

论文作者:李军凤,陈志强,贺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李军凤,陈志强,贺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