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论文_周小可

浅析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论文_周小可

重庆市大足县大足一中周小可

摘要: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我认为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把握课标真谛;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新型历史学习方式等等。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我认为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把握课标真谛课标人手一册,但如何去真正理解课标非常关键,否则你会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要讲,然后大发牢骚:“新课程教学量太大,课时严重不足”。我们刚开始也无所适从,总觉得什么都要讲,结果搞得筋疲力尽,尝试了不少无效教学。后来请教了编写课标的教授和编写教材的专家教授,才逐渐悟出如何去理解课标、解读课标将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如:必修1专题一主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专题二主线是列强侵略史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专题三主线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主线是新中国的 政治建设历程……必修2专题一主线是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括和特点及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专题二主线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专题三主线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专题五主线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专题六主线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七主线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抓住了课标的真谛和教材的主线,备课、教学就目标明确。具体如:必修3的专题一主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的历史”,第一课《百家争鸣》的课标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专题主线和课标的研究与理解,在备课和教学中①重点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自然而然讲清了儒家思想的形成;②对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主张不要拓展太细,只要记住他们的主要主张即可,对“商鞅变法的内容”留到选修部分在讲;③补充“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这样教学处理,重点突出,难点化解,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具体可以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等。《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课程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所选择的学科知识;新课程教材内容是指依据一定的原则,将课程内容组织在教材中的学科知识;课堂教学内容:即课程资源,指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和教材,并结合各种实际传授给学生的各种知识(信息)。三者内容也是高度辩证统一的,其中新课程教材内容就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内容要求而编制的,其呈现出观点新、材料新、结构新、内容新、要求高等特点。但是由于新教材教学内容是采取模块、专题形式,而每个模块、专题又是各成体系的。如必修Ⅰ政治模块“专题的排列采用了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现代,遵循着对学生而言先易后难、由远及近的方式,并不完全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因此在时序性上没有逻辑而“混乱”的,给人“形散”感觉。如何做到教学内容的“形散而神不散”,提高教学效率的高效性,那就必须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对各模块、专题内容进行完整准确地把握,并且加以优化,使其主题化、集约化(抓重点,大胆取舍)、结构化、层次化等等。

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例,我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别出心材”。皮影戏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文化遗产,以下材料从文字、视频到实物能够构筑一个有质感的欣赏和体验空间,使学生形成对盐腔皮影戏价值的认知。

材料一:《汉书?\u22806X戚传》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

初,武帝爱其兄延年。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帝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夫人少而早卒,帝思今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帝居他帐,遥望 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材料二:南湖晚报报道:2006年海宁盐腔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专家第一次听到盐腔皮影戏的时候,激动的哭了!他们以为南宋时江南流行的南曲唱腔早已消失,却在盐腔皮影戏中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因为耍皮影的都是些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言传身教的传承过程中,这个唱腔几乎没什么改变。

材料三:一段海宁盐腔皮影戏的视频——《闹龙宫》材料四:实物皮影。

三、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引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冲破“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陈规,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第一,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对学生表现出热情与宽容,是否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都能大胆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第二,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的思想或教学预设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标上来。第三,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中,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新型历史学习方式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主要就是死记硬背大量的年代、人名、事件,历史科被学生视为“死背”的学科。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的主要活动。这种学习方式降低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前些年,教育部对北京市2017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学生眼中“枯燥、没意思的课”中,历史课赫然在目。2000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委托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一项“香港新一代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态度”的调查,调查对象从16岁至35岁,其中87%的受访者非常同意或同意香港青年一代对中国历史兴趣不大。由此看来,迅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至关重要。如讲故事:最难忘的经历。2000-2001年,香港历史教育研究者,曾在新界某文法中学推行一个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校本课程。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方法,其中包括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地演绎历史人物的事迹,即在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后来学生们一致认为,讲故事活动是全年研习中国历史最难忘的经历。在忆述不同的故事情节时,有一位学生主动提出有必要分辨历史人物故事的真实程度:“历史人物身上的事件,哪些是故事,哪些是真的历史?”。在“改来改”的历史描述中,另一位学生推论其中的微妙过程:“我觉得历史可能被人改动,或恶意破坏,故意不让人知道这件事,结果都不能判断是真是假。(学历史)不可轻信,要用自己的脑筋分析。”

论文作者:周小可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0

标签:;  ;  ;  ;  ;  ;  ;  ;  

浅析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论文_周小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