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园与政府行为

科学园与政府行为

张恒春[1]2002年在《科学园与政府行为》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科学园在加速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科学园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更是将科学园看作实现技术和经济双重追赶的发动机,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政府行为成为主导科学园成长的主要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园与政府行为的关系也就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对于中国科学园未来进一步发展来说,政府行为的恰当定位以及政府介入科学园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在对国外政府介入科学园的行为方式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以深圳高新区为典型案例,对中国高新区与政府行为的关系以及未来科学园的制度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袁玮[2]2015年在《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己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因此,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蓬勃发展,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已成为当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科学前沿。本文以研究世界大学科技园区的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研究方法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将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现象放在当下我国城市转型与重构的背景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知识时代的规划和设计策略的探讨,以及对南京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寻找在转型过程中城市以及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相应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发展规律和研究理论,论述了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二部分:介绍了“知识城市”的概念和特征,从创新网络、产业发展、区位等方面概括论述了大学科技园与知识城市之间的关联;第叁部分:概括总结了大学科技园区以及研发创新类建筑的整合设计策略,通过案例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园区规划、建筑设计对创新空间发展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指出协作创新空间、非正式空间是此类建筑设计的关注点;第四部分:针对南京地区当前空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寻找目前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区空间规划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在转型期以政策失衡为特征的大规模的“科技地产”开发给南京的创新环境和社会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规划自身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建筑设计由于观念认识的不足,与城市发展的要求适应度降低,南京城市以及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与设计急需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安排;第五部分:基于南京高新技术研发空间的发展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依照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将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纳入区域和城市的范畴进行研究;二是城市空间规划应该对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有回应;叁是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文化空间既有区别有联系,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良好的物质实体环境,为上述空间的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建设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需要重视城市文化的保护,重视创新文化氛围的创造。五是重视研发类建筑整合设计的对策和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针对建议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宋阳[3]2014年在《特大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是区域和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平衡指标。特大城市作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汇集了就业机会,并形成产业的集聚发展。产业集聚的载体是各类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属于城市经济或与城市经济紧密联系的组成部分,具有专业分工、区域引导和辐射功能。在特大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产业园区主要在产业与空间两个方面经历了转型升级发展。其在产业方面进行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区域间的产业互动发展提升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对于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区域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园区投资环境的优化等几方面。而在空间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传统的产城分离的园区发展模式向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园区与城市功能相融合,从而形成从园区到城市功能区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分层次优化产业空间、加强园区规划和土地统筹管理、完善园区配套与实现职住平衡等几方面。本文首先对于国内外特大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园区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主要从特大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园区、特大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园区发展的关系叁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这也是本文之后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大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产业园区遇到的问题,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在产业方面,针对特大城市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方面面临的瓶颈,提出区域产业互动发展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在空间方面,针对目前产业园区“孤岛”式的发展,提出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指导园区从传统的产业园区模式向产城融合模式的战略转型。同时,本文以位于北京市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实践项目案例,针对北京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产业园区发展遇到的问题,从产业、空间、道路交通、生态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蒋瑛[4]2003年在《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文中认为产业集聚成为当今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即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能够促发新企业的诞生,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进而有利于提升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经济活动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趋势,它不仅存在于许多的传统产业中,更存在于今天各国经济竞争的关键产业——高技术产业中。风行世界的高科技园区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以及得州的奥斯汀,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印度的班加罗尔,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等高技术产业园区无一不是产业集聚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在这些地区,不仅高技术产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高,而且区内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学习和交流知识、技术和信息,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获得,成为对世界经济最有影响力的地区和举世瞩目的焦点。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实属当务之急。而发展高科技园区无疑是我国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高新区虽然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与硅谷等先进科技园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上处于自身发育不完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时期,即企业的衍生能力弱,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低,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区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系不密切,“R&D”的体系不完善靠自行研制或引进国外技术,且消化吸收能力弱,正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研发能力强的大学、科研机构未能成为高新区内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高新区内企业集聚原因主要是各种优惠政策,而不是因为价值链联结而自发集聚在一起,缺乏根植本地的内在动因;缺乏创新文化环境,没有建立起有利于信息和技术快速扩散的非正式交流的渠道和网络,区内行为主体处于孤立和隔绝状态,企业间相互作用少。因而远不及硅谷、剑桥等高科技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在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高科技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借鉴国外发展高科技园区的经验,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为建设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操作思路,进而为学术界有关问题研究拓展新领域和增添新内容,并以此促进国内学术界重视和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 论文指出:产业集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表现在:第一,外部经济效应。集聚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但集聚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整个产业集聚区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第二,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企业集聚区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区内拥有专业化的人才库,还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减少了在雇佣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集聚区内有大量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以及种种社区联系网络使信息流动很快,这样减少了企业的信息成本。第叁,提高集聚区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第四,品牌与广告效应。企业群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创新和竞争优势在地域区位上越来越集中,高技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术产业空间集聚的现象更加普遍。世界各国的高科技园区形形色色,归纳起来主要有高技术产业开发带、科学园区、科学城、技术城、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几种发展模式。 产业集聚的结构包括垂直(前向、后向)联系、水平联系的企业群和支撑体系。集聚体内企业间由于地理接近性和业务联系而相互合作与竞争;制造商和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间形成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关系;水平联系的企业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合作关系。支撑体系中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形成一种制度环境;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创建、扩大生产和销售、研究开发等进行信贷和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机构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成为官产学研联系的纽带;大学、研究所和职业培训机构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知识和技术,为企业输送各类人才,形成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网络。 高技术产业集聚在区位的选择上有着

陈韫昱[5]2018年在《政府扶持与市场自主》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支撑培育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要。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立之初自身存活能力不强,集聚资源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要载体,对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养双创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知识技术创新在高校、院所、企业之间的流动和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已近40年,是全球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第一的国家,但如何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本文首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概述,阐述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类型、构成要素和功能。并简述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同时选取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大学色彩浓厚的英国和政府主导型的以色列叁国,简述了叁个国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历程及特点。在此基础上以盐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为分析对象,总结了盐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经验,找到了发展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机制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国家创新体系的中作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孵育中小企业的功能没有得到重视。二是在公共物品供给上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政府组织对改善公共物品供给的经济效应和服务质量往往缺乏决定性的驱动力。叁是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其具有正外部性,但是孵化器的正外部性产生的收益不能够全部被孵化器自身所得,对于孵化器的正外部性政府缺乏扶持和补贴政策,制约了社会资本建设和投资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从政府扶持和市场自主两个方面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首先是从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四个方面发挥政府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政府扶持体系。从宏观上调控孵化器专业化发展、构建完整孵育链条、深化产学研合作;从政策激励上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建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注重知识保护;加强监督管理等。其次,要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场自主程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一方面,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多元化发展,从投资主体、运营模式、发展形式上进行多样的探索。同时,推动其形成国家、地区的行业自治组织,推动其规范运营。最终从运营团队和资源整合上进一步加强,不断提升其孵化能力,并辅以拓宽投融资渠道、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真正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刘标[6]2005年在《中关村专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园区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极大关注和参与,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1999年开始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再次加速建设,更加促进了北京市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科技产业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创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以提高就业、增加税收的一种新经济现象。而科技园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物理载体和经济现象,其规划、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无疑对科技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科技园区十几年来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历程,我们既看到了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科技园区之间的差距,以及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指导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经济与社会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以来,在新建专业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是国内科技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本文在分析和比较国内外科技园区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专业科技园区的开发模式,并以中关村专业科技园区为案例,深入研究了专业科技园区在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调整专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共同作用和确立合理的园区经营管理模式,真正实现科技园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靖[7]2004年在《长江叁角洲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及其空间集聚研究》文中指出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最初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解决研究经费而诞生,到如今成为区域创新系统主体中重要的一员,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多方面的重视。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而创立,为大学科研成果商品化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高新技术的重要辐射源,而且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组织机构,它还可以充当中介机构,促使大学与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达成更多的实质性合作,成功的大学科技园还依托大学以及自身雄厚的智力资源,不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了区域创新的步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大学科技园的重视得到了加强。我国大学科技园建立起步的时间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只有十几年时间,但借鉴世界大学科技园成功的经验,大学、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建设,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较迅速,并且在区域发展中已经开始发挥其创新作用。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对大学科技园进行研究,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探讨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特点,并对其在空间上引起的集聚现象进行分析。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明确的界定;第二部分阐述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对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产生及其发展作一回顾,并对长江叁角洲地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作重点分析;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大学科技园在长江叁角洲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这一部分既是论文探讨的一个重点,也为论文的核心部分一第五章的论述作一铺垫;第五部分是论文探讨的核心部分,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对大学科技园引发相关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和集聚进行重点论述,这是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前面的分析作一概括和总结。 本文在对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作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江叁角洲为背景区域,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进行定位,由其功能定位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对大学科技园引发的大学、高新技术产业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进行重点论证。纵观全文,其主要特色是从区域发展角度对大学科技园进行定位和研究,因此对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大学科技园对区内大学、企业有集聚作用,并共同形成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大学科技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刘向东[8]2005年在《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从国际上看,世界上经济大国莫不是海洋大国。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海洋问题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高度关注的议题。我国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海洋。1995年江泽民主席指出:“我国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确定,在21世纪初期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时,适时启动和实施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海洋综合国力强大的海洋强国。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市聚集了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科研机构,是我国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城最具潜力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我市部分专家学者提出了“从海洋科学城走向海洋产业城”的初步构想,市政府已经把发展海洋科技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跨世纪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的两大重点,并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创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以下简称“创城”)。 青岛市的“创城”工作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明确支持。2001年1月21日,科技部召开第35次部务会议,研究组建青岛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问题。会议支持青岛建设海洋科技城。因此,尽快把青岛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科技产业城,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加快推进实施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大量调研和系统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应用新产业区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理论和开发模式等,追索了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的理论渊源。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区位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政府促进园区发展的法规政策,试图为规划设计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总体思路。

熊珍[9]2013年在《科技产业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史证明,世界经济发展就是通过创新引领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就需要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型发展为创新驱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科技转化经验表明,科技产业园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质量与效益为主的有效途径与重要载体。科技产业园自产生和发展以来,制度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健全,集开放功能、改革功能、社区功能、孵化功能、集聚功能、扩散功能以及示范功能于一体,承载着加速成果转化、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使命,已经位居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科技产业园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科技产业园建设步伐的加快,科技产业园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方法不科学,融资渠道狭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不到位等等问题阻碍着我国科技产业园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研究科技园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以促进科技产业园发展。本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从科技产业园政府行为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管理机制研究、融资模式研究和绩效评价研究等方面全面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科技产业园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科技产业园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基础,本部分通过对叁元参与理论、增长极理论、规模经济效应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分析与梳理,试图从这些基础理论中挖掘科技产业园管理体制创新的有效理论支撑,从而为科技园管理体制构建提供理论指导。第叁部分科技产业园管理模式现状分析。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分别对将国外和国内的科技产业园管理模式进行分类研究,并从管理主体、管理特点、决策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五方面对比分析,为优化国内科技园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提供创新思路。第四部分科技产业园管理的总体思路。分别从科技产业园管理体制、管理原则以及发展战略等叁方面构建科技产业园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为创新科技产业园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提供总体框架指导。第五部分科技产业园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通过前述对国内外的比较研究,按照科技产业园发展的总体思路,分别从园区服务模式、资本运营模式、融资模式以及知识产权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形成了系列的创新体系。第六部分科技产业园绩效评价。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选择科技园创新能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服务能力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建立科技产业园绩效评价体系,并阐述了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应用。第七部分建立健全科技产业园管理的政策建议。综合前述的分析和提出的创新思路,围绕科技产业园管理创新,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维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时亚静[10]2013年在《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因其具有创新灵活性,对产业集群的活力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通过与集群中多种主体形成网络联结关系,能够有效的获取互补性资源,避免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弱、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中小企业与其它主体间协同创新的网络关系对于集群成长、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已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已有关于集群创新网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协同学与协同创新的理论,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与其它主体间典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及网络关系中涉及的交易成本等运行机制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机理,从整体中心性网络视角探究了网络的演进路径。本文在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动力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中的复制动态模型计算出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双方群体决策的演进均衡点。并以均衡点为界,得出不同情况下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路径。通过辨识对演进路径优化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提出路径优化的措施。文章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两个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状况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机理与演进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论能够为集群中的政府部门制定有助于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和良性演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且能够为中小企业针对自身条件选择网络联结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科学园与政府行为[D]. 张恒春. 浙江大学. 2002

[2].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大学科技园研究[D]. 袁玮. 东南大学. 2015

[3]. 特大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 宋阳. 清华大学. 2014

[4]. 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 蒋瑛. 四川大学. 2003

[5]. 政府扶持与市场自主[D]. 陈韫昱. 南京大学. 2018

[6]. 中关村专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研究[D]. 刘标. 清华大学. 2005

[7]. 长江叁角洲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及其空间集聚研究[D]. 李靖.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8]. 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D]. 刘向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9]. 科技产业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 熊珍. 中南民族大学. 2013

[10]. 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进路径研究[D]. 时亚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科学园与政府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