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批发企业的困境与出路_批发零售业论文

我国国有批发企业的困境与出路_批发零售业论文

我国国有批发企业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困境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久不衰的全民“经商”和“流通”热中,与零售业各类业态的欣欣向荣相反,我国以经营消费品为主的国有各级批发企业却日趋萧条、冷落、萎缩;相当多的中小型批发企业已经改行、消失或名存实亡。据内贸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自80年代以来国有批发企业普遍亏损。尤其经营消费品的批发业最为严重。

一、国营批发企业不景气的原因剖析

1、生存空间的变化。

由于改革开放,商品流通领域的传统“三固定”这种计划经济的僵硬框架被彻底打破,生产企业与零售企业各凭自己的发展需要大力扩展和延伸自己的经营功能,二者的直接挂钩从两个方面对批发企业形成了上挤下压的态势。企业面向消费者市场直接开展营销活动和相当多的大中型零售企业也同时开展批发业务,则对批发企业传统的生存空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侵占。同时,随着全民经商热的出现,全国城乡的个体批发商风起云涌;数不胜数的新办公司从事商品批发倒卖。于是,有限的批发空间骤然增添了千军万马,批发业超容量膨胀。而在这万马奔腾闹批发中,原来的国有大中小批发企业却由于缺乏明确的改革思路,一时间四顾茫然,难于再确定自己所应选择的位置。于是陷入举步维艰、大面积亏损的惨重困境。

2、新的营销趋势形成。

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职工收入的增加,买方市场的色彩在营销中空前突出。生产企业与零售企业纷纷在市场研究和调查方面加大了力度。强化了经营的灵活性,特别是在营销手段和渠道方面的多元化上,开拓创新,挖掘潜力。而批发企业与此相比则显得软弱无力,在服务的优越性上难于与生产企业相比,在了解消费者需求方面又远远比不上零售企业。因而,盲目进入市场情况相当普遍。千辛万苦贷来资金,购进商品,却难于售出,于是商品积压、人力浪费、贷款利息负担加重等种种难题接踵而至,致使很多批发企业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由于商品积压而造成的亏损已构成批发企业亏损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

3、商品流通弹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人均收入的增加,社会消费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消费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对消费品来说,多品种、小批量、更新变化频度高代替了传统的单品种、大批量、数十年一贯制型的生产和消费。另外,某类消费品是否在市场上畅销的原因也在不断地变化,除质量、功能作为基础前提性因素外,式样、花色、文化色彩、风俗倾向都可能对商品在市场的表现起到较大的作用;还有,商品是否畅销还在很大程度上和企业与流通部门在广告、公关等促销手段上的投入是否成功有着重要的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因素导致了商品流通弹性增大,除少数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如生活必需品和一些生产必需资料外,越来越多的商品在流通弹性方面越来越大。通过原因剖析,国有批发企业要想再度辉煌,须改善自己的经营手段,提高对新技术的装备和使用能力,特别是与电子计算机有关的现代通讯和分析能力。因为批发企业相对进货量要大得多,所以风险也相当突出。如果没有必要的信息网络,那么后果可能是难以承受的。但是,目前国有大、中、小型批发企业绝大多数自我维持尚难以为继,关于在发展上的投资武装几乎是妄想。再加上人力老化等原因,只好在原来的经验上蹒跚。显然,这种经验性经营的陈旧和市场形势的高速更新之间的反差,使国有批发企业如无大的根本性举措就可能陷入不能翻身的境地。

实际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企业和零售业经营功能的延伸等原因而出现的批发业暂时不景气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本世纪70年代末期的日本等都曾出现过批发业的生存危机,而且是普遍性的。我国目前还难于认定批发业的危机程度。因为,批发企业出现危机状态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社会上大量的新型以批发为主的公司和个体批发业尚方兴未艾。所以,我国目前国有批发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发展过程本身的共性问题,即可以说是一种结构调整代价;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所形成的特殊矛盾有关。而不是社会不需要包括国有批发企业在内的批发业。事实上,社会更需要国有批发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正当方式开展有序竞争,以起到清理目前社会上批发行业的散、乱、差,甚至无法无天的混乱局面。

二、国有批发企业的出路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功能的全方位扩张与改善进程中,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段时期内批发业走向萎缩。例如:美国19世纪末,生产企业通过批发商的销售额是其直接销售额(直接销给零售商或代理商)的2.5倍左右,而到了本世纪20年代后期, 通过批发商的销售额仅略高于企业直接销售额。大萧条之后批发商对生产企业的作用更被大零售商远远地抛在后面,批发商已到了非经立法保护则难以存在的境地。日本在80年代末期,批发业人均销售额比70年代初下降了四分之一,而店均销售额则下降了二分之一。1988年约40%的中心批发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然而,批发业在西方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经过改革之后,又重新活跃了起来。这说明,通过必要的改革,我国批发行业的振兴,尤其是国有批发业的重整,是完全合乎规律的。

1、批发业的改革首先要重建立足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批发企业实际上相当于生产企业的推销商。它们基本上立足于生产部门,顶多是在生产出来的商品中做一些选择。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立足点仍无多大改观。在一些行政干扰比较严重的地区和部门,国有批发企业甚至成了生产企业转嫁由于产品不对路而造成的危机的缓冲区。据我国一些地区1994年的调查,由于商品滞销而造成的批发企业的库存,约有一半左右是由于行政干预或强迫,或通过关系诱迫,使批发企业不得不给予收购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批发企业要解决立足点问题,首先要具有真正的独立地位,既不能立足于政府行政部门的怀抱,也不能立足于做生产企业的附庸,而是要彻底立足于市场,具体说来也就是要立足于消费者。但作为批发企业来说,立足于消费者也就是立足于自己的客户——一大批零售企业的需要。美国于60年代,日本于80年代末,已相继要求批发业建立支持零售型的批发体制,即力争成为力量较小的中小型零售商的代理商人,把自身的生存发展建立在为中小零售商服务、负责的立场上。这一观念的变革对于我国批发企业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和根本的。

2、批发企业要改革自己的功能结构。

目前,在我国批发企业中绝大部分是功能结构简单、单一,一般是工厂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就批发什么。因此也就非常容易受到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以及社会上风起云涌的“公司”的取代、挤压、冲击。除了在货仓库房方面稍有优势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表现独特功能的内容。这种状况显然亟需改变。批发业的生存发展,必须具有既符合发展趋势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具备灵活反应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商品购销中, 买方市场必然成为市场供销趋势中的主导。需求多变也必然造成小批量、多品种、更新快、变化多的批发形态取代大批量、单品种、不变化的传统批发形态。为了协调和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并节约流通费用,批发企业的灵活反应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主要是:①提高信息技术的武装水平,强化职工的业务能力。现代的批发企业,其业务前端的生产企业遍及国内外,后端的联系业户既分散又不规范。只有通过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处理有关的信息才可能做到全面、及时和准确。而且,计算机系统不但能处理有关情报信息中的收集、分类、汇总、分析方面的工作,还能处理商流、物流工作中的库存、结算、订发货、票据处理等大量繁琐、多变、易错的工作。因此计算机系统是解决批发企业具备灵活反应功能的必要装备措施。非如此,批发企业则难于进入现代化。②设立“触角”窗口,广泛把握市场。当前有些较为成功的批发企业,其经验之一就是把触角伸向零售企业,借助零售企业直接面对大量消费者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社会感官的不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些批发企业或与相当数量的零售企业建立互通信息的软联系,或聘请零售企业的一些工作人员做自己的信息经营顾问。在这方面效果较为突出的举措则是:批发企业利用自己拥有仓储设施这一手段创立“货仓”式零售这一销售办法。这一方法具有商品价格较低的优势,在国内有些货仓式商店,相同商品售价与大型百货商店相比要低20%以上,个别甚至在30%。这样,开展“货仓”式零售就使批发企业在充分利用自有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地吸引消费者进而达到了解和把握市场动向的目的,从而赢得批发商品适销对路的第一手资料和主动权。

(2)强化“物流功能”。西方近30年来, 批发业通过改革和功能拓展已经成为综合化的或专业化的物流中心。这是批发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作为物流中心,除要求具有较强信息处理和收集功能外,还要求把流通过程中的存储、运输、加工、分类、调度编码、重新包装和计量计价、检验商品的可靠程度等工作进行集约性统管和负责,形成功能齐全、信用可靠的权威性物流中心。这样的中心可以大大减少商品流通多条环节,降低社会流通费用,方便零售企业,便于发现和杜绝伪劣商品的来源等。虽然在我国目前尚很少有具备如此功能的批发企业,但是,作为批发业和批发企业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努力中,会发现这也许是一条必经的路。

我国的国有批发企业正在惨淡经营,我国的批发业也正在散、乱、差中寻觅自己的出路。然而希望还得寄托于国有批发企业通过改革奋斗,为自己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和空间。

标签:;  ;  

我国国有批发企业的困境与出路_批发零售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