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剩经济下的农业投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产品与其他商品一样供给普遍出现了过剩,据统计,我国的粮食,80年代的自给率为98.1%,90年代则达到了99.6%,并且大量积存,库存爆满,至于棉花、水果、水产等农副产品也毫无例外地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中国的农业、农产品普遍面临着市场实现问题。农产品过剩局面的出现使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政府官员、理论研究者、企业、农户、农民)产生了一个错误认识:即认为农业已无需投资。然而,我认为,我国的农业不仅需要继续投资,而且还要加大投资。
一、加强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是过剩的,但我国的农业还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却不能不依靠投资。中国加入WTO, 已是为期不远的事情,外国农产品已在叩门,而要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也不能不加强对农业的投资。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农业的投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十分迫切。具体原因如下:
1.为了加强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尤为必要。我国农业的基础还很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年久失修,设施老化,配套不全。全国水库中约有1/3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设施急需维修,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下降。因水利设施老化,90年代每年农田灌溉面积减少500多万亩。 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下降,成灾面积在扩大(见表1)。1990年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1991年为779亿元,1994年为1798亿元,1995年为1653亿元,1996年为2200亿元,1998年为2484亿元(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对策”,载《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由此可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表1 1975~1997年我国农作物受灾情况
年份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万亩)(万亩)成灾率(%)
1975~1979 66705 23092 34.6
1980~1984 55220 26595 48.2
1985~1989 69423 34540 49.8
1990~1997 74002 37465 51.0
资料来源:“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对策,载《管理世界》1999年第例。
2.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对农业的科研投资也要加强。对农业科研加强投资,目的是改善农产品质量,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产品供给几乎已没有什么品种不再过剩,一方面是低质低价的农产品大量积压,“卖难”;另一方面是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买难”。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等大城市的调查,有38.7%的人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17.3%的人反映绿色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比较严重。然而,截止1998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产地面积只有3385万亩,其中农作物种植面积1818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31万亩, 饲料草种植面积589万亩,加工产品原料种植面积847万亩;绿色食品的年产量也仅840万吨(注:叶兴庆:“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 载《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与绿色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品质的农产品生产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如早籼稻、春小麦、低质棉花、低质水果蔬菜等无处不在。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大农业的科研投资,既包括对优势品种的研究开发投资,也包括对土地等生产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投资。
3.为了改造我国的传统农业,也需要加强对农业的投资。我国的农业总体上还保留着传统农业的特征,如规模狭小,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负数,落后的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排拒现代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的增产主要不是依靠技术和投资,而是依靠劳动力,生产成本高昂等等,不一而足。依据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的理论, 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现代农业而非传统农业,因此,要改造传统农业,就要借助投资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注:西奥多·W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版。)。也就是说, 要改造我国的传统农业,改造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只有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4.我国农业投资的现状,也决定了必须加大对农业投资。我国农业投资的现状,总体看是投资不足,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投资总量虽有增加,但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在下降。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六五”期间为9.6%,“七五”期间为8.28 %,1991年为9.11%,1992年为8.57%,1993年为8.52%,1994年为6.0%,近几年继续下降。(2)农业基建投资的绝对额有增长, 但相对份额则变化不大,农业投资的绝对额与相对份额,1990年为67.2亿元和3.9%,1991年为85亿元和4.0%,1992年为112.7亿元和3.7%,1993 年为127.8亿元和2.8%,1994年为156.6亿元和2.5%,1995年为227.3 亿元和3.1%,1996年为291.7亿元和3.4%,1997年为403.9亿元和4.1%。(3)农村资金“非农化”倾向日趋严重。其主要表现在, 很多用于发展农业甚至是农业基建的资金,被非农化,转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其他方面。
二、过剩经济下的投资项目选择
既然在过剩经济下农业投资仍十分必要,那么,农业投资又该投向何处呢?由于农业投资项目的选择是与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密切相联的,因此,在分析投资项目选择之前,必须首先分析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当前,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已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为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和农户。本文先分析这些投资主体的行为,再进而分析可投资的农业项目。
政府投资行为。一般而言,政府对农业投资力度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自身财力的大小,对农业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政府对农业的项目投资应以非盈利性为目的,否则,如果政府对农业的项目投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么就必然会忽视农业项目投资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就会在微观上放大农业项目投资减少的效应。政府对农业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的是财政、税收等手段,但某些时侯,行政手段的效用也不容忽视。
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行为。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投资一般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当投资农业变得有利可图时,其投资农业的欲望可能比较强烈,反之则会冷淡。当前由于农业投资的边际收益微小,回收期又长,因此,集体经济组织会更热衷于投资非农部门。如何处理好农业投资的短期边际收益与长期总收益的关系,将直接决定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投资兴趣的大小。
企业投资行为。企业进军农业,加入农业投资队伍,是90年代后出现的新现象,企业投资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动力的,从世界经验看,企业进军农业,投资农业,对推动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推动农业的产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使企业进军农业形成气候,则至少要保证企业投资农业的利润率不能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否则,企业投资农业的兴趣将丧失殆尽。
农户投资行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户已成为农业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但农户投资与生俱有的缺点是:投资规模小,多为生产费用补偿性的简单再生产投资,投资呈非稳定性和非连续性。农户的投资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尤为看重短期经济利益。投资小、见效快的农业项目最受欢迎。当投资农业的边际收益小于投资非农产业时,农户的资本就会大量从农业中“溢出”。目前农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对农户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影响也很大,需引起注意。
综合以上四个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我们认为,过剩经济下农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即要兼顾农业的长远发展,又要结合各类主体的实际;既要讲总体收益、长期收益,又要讲边际收益、眼前收益,因此农业的投资应选择在以下几大类项目上:
1.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这类项目的投资特点是规模大、时间长。见效慢,因此应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鼓励其他投资主体一起上。这类项目虽然盈利不高,但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于农业的发展后劲却必不可少,基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基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粮食需基本自给的状况,在目前情况下,加大对其投资,不仅能为农业的未来奠定一个好基础,而且还能创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而长远。
2.农业科技研究。我国农业科研水平总体不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要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要改变我国农业的现状,就必须加大农业科技研究的投资,增加我国农业、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资主要包括: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等优良品种培育研究投资、农作物栽培和畜、禽、水产饲养技术的研究投资、农产品产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资等,也就是要加强农业科研、开发、推广的投资。这类项目的投资有以下特点:所需资金有多有少,投资风险有大有小,但预期值一般很高。因此,在这类项目的投资中,应注意这几个问题:第一,基础研究与开发应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但也要鼓励而且要逐渐过渡到以集体、企业投资为主;第二,风险大而预期值高的项目,投资主体应多元化,“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第三,应调动农户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投资的积极性。这类项目的投资主体应是政府与企业,但应鼓励并引导集体、农户的介入。
3.农产品深加工。我国的农产品不仅质量不高,而且附加值也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而我国这方面的能力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投资主要应由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来进行。其投资特点是,一般说来,投资规模不大,技术装备也不太高,而利润率则很高。在当前农产品普遍过剩、农产品价格普遍很低的状况下,正是加强对农产品深加工投资的最佳时机。国际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直接消费将迅速减少,而对农产品非直接的消费则提高较快,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在我国有着极其广泛的市场。从事该项目的投资,不仅对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对缓解非农产业投资结构、资本过剩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好处。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对处于微利时代的企业而言,无疑增加了一条盈利渠道;对于集体经济组织而言,这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也是风险最小、盈利最好的选择。国外有正大集团、国内有南街村集团的先例,这对企业、对集体经济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借鉴。
4.农业流通领域。比较适合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我国的农业流通领域,长期以来是政府与集体的主要活动场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已基本或将要从中退出来;集体经济组织现在似乎也处在两难境地,既想从事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投资,又逡巡于农业而不敢全面撒手不管。从国外的经验看,农业流通领域往往获利最高,而且我国现在也已出现了从事流通领域的中间商获得丰厚利润的现实,但是,就我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农业流通领域仍然蕴蓄着无限的商机,如农业经纪人、农业流通组织等仍十分缺乏,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加大对农业流通领域的投资,不能不说是一个比较理性而明智的选择。流通领域的投资具有投资小、风险小、信息最重要的特点,因此,这类投资对单个农户、若干农户联合体、或集体经济组织而言是相对比较适合的一个领域。
5.新、奇、特农产品。一般农产品的供给已经绝对过剩,再投资其中不仅难以获利,而且很可能被套牢。对那些资本量有限但市场灵敏度高的投资者而言,选择投资于新、奇、特农产品的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不失为是一条好路子。其实,新、奇、特产品之所以称之为“新、奇、特”,就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农产品,因此,不论现实中农产品是如何过剩,但新、奇、特农产品却很难供过于求,因而市场实现也就不会成为问题,投资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市场危险。投资中最要密切关注的是新、奇、特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动状况,并随之而调整投资的幅度。当前人们谈论较多的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也属于此例。
综上所述,过剩经济下的农业投资是十分必要的,而对农业投资项目的选择要结合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有些项目的投资要着眼于总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有些项目则不能不考虑其获利性尤其是投资的边际收益。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投资农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只有兼顾到各投资主体的投资动机,并配以适当的投资项目,农业的投资才会变得切实可行。我认为,农产品普遍过剩的当今,正是投资农业的绝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