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上每个学生主动质疑从而提出问题的次数较少,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做了许多尝试,有一些点滴体会,交流如下:
一、确立学生问题意识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1.敢问
学生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要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2.会问
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自身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归纳,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善问
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二、以目标为导航,在教学中付诸实施
“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愿问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纸平均分,你会怎么分?从1/2、1/3……1/5到1/4、2/4……4/4,横着看板书,再竖着看板书,观察各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提问、再观察、再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敢问、愿问。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会问
(1)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冲突的焦点,设计认知矛盾问题情境,必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阀门,使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问题。
(2)给予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每一节课,都要留出探究创新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静静地思考,不要把每一课时都安排得满满的,否则,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思索中挖掘问题,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来。
(3)在教师故意出错的情境中,使学生发现问题。有时候,教师有意创设一些错误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
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便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论文作者:张文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发现论文; 情境论文; 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