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树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七叶树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一、粗鞘双条杉天牛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娜,肖颖,陈开琴,唐艳龙,牟云芳[1](2021)在《三种天牛幼虫主要营养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寻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麻天牛幼虫的主要营养成分,评价其营养价值水平,为其食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测定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幼虫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总糖的含量。【结果】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含水率分别为61.60%、60.90%和55.57%;蛋白质含量分别为干质量的38%,41%和45%;脂肪含量分别为干质量的38%,33%和32%;它们之间的总糖含量差异较大,分别为39.23,10.02,28.13mg/g。【意义】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具有高蛋白,高脂肪,含水率较高等特点,因此,星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和麻天牛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陈雅竹[2](2016)在《管氏肿腿蜂应对种内竞争的产卵决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是聚寄生于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体外的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中广泛应用。迄今,对管氏肿腿蜂的研究以基本生物学、生活史和防治应用居多,定性观察描述较多,但缺少对行为机理的研究。为认识管氏肿腿蜂应对种内竞争的产卵决策,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应对其他蜂卵量和雌蜂数量的产卵行为对策。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管氏肿腿蜂合作寄生行为的机理提出了见解,为管氏肿腿蜂的大规模繁殖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管氏肿腿蜂应对其他蜂卵数量的产卵对策为探究合作抚育的雌蜂是否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在同一寄主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蛹上先接入1头雌蜂,任其产卵;然后移走该雌蜂,再引入另一头雌蜂,两头蜂为同胞蜂或非同胞蜂,观察各自产卵量和子代发育适合度表现。获得如下结果。(1)第1头蜂产的卵量与两蜂亲缘关系因素互作影响第2头蜂的产卵量,当两蜂为同胞蜂时,第2头蜂产卵量随第1头蜂产的卵量增加而减小;当两蜂为非同胞蜂时,则第2头蜂产卵量随第1头蜂产的卵量增加而增大。(2)第1头蜂产的卵量与两蜂亲缘关系等因素对雌蜂杀幼发生概率没有影响;(3)寄主黄粉甲蛹体上的总卵量对子代老熟幼虫数、出蜂数存在正相关性,但对子代性比(雄性占比)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能够识别子代的亲缘关系并调整产卵决策。2.管氏肿腿蜂应对同种蜂数量的产卵对策—控制交配法实验为探究雌蜂是否根据合作利用寄主的其他蜂调整产卵决策,用未交配的雌蜂(A蜂,只产雄性子代)和已交配的雌蜂(B蜂,只产约5%的雄性子代)组合成:B、AB、ABB、ABBB、AAB和AAAB等6个处理,分别选用黄粉甲和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为寄主。(1)随蜂虫比从1:1增加到4:1,寄主体上的总卵数呈增加趋势,但平均单头雌蜂的产卵量降低;(2)在黄粉甲蛹上的总卵数总体大于在青杨天牛上的总卵数,但出蜂数少于在黄粉甲上;(3)随已交配雌蜂的比例增多,子代性比(雄性占比)线性减小,但随未交配蜂比例提高而增大;(4)子代性比随窝蜂数增加而显着增加。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可根据寄主体上同种蜂数量调整产卵量和子代性比决策。3.管氏肿腿蜂应对同种蜂数量的产卵对策—辐照不育法实验为探究寄生蜂应对同种蜂的产卵对策,采用辐照不育技术处理雌蜂,以便同健康蜂区分。首先,进行预试验确定Co60辐照处理的剂量和照射时间为剂量=40Gy、剂量率=2 Gy/min,辐照后的雌蜂可正常产卵,但产的卵均被雌蜂吃掉。将不育雌蜂(称“H蜂”)与正常健康蜂(“N蜂”)组合为以下处理:N、HN、HHN、HHHN和NN,观察产卵数量和出蜂性比(雄性占比),。(1)与单独1头健康雌蜂(对照)相比,与不育蜂(H蜂)组合中的健康蜂的产卵量增多,且随H蜂数量增加而增多,例如,与3头H蜂组合时平均产41粒,对照蜂只产36粒;(2)健康蜂随寄主上的不育蜂增多而增大性比,有1头不育蜂处理的性比为4.97%,而有3头不育蜂处理性比为11.75%。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随同种其他蜂增多而提高产卵量和性比。

蒲恒浒,余金勇,丁治国,白天才[3](2012)在《贵州主要林业蛀干害虫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文中指出阐述了贵州省近年来主要林业蛀干害虫的种类、分布、寄主、危害程度和为害情况,探讨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杨远亮[4](2012)在《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危害马尾松(Pinus masoniana)、油松(P.tabuleaformis)等我国主要针叶树种的重大害虫,同时又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为了探索松褐天牛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本研究从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出发,着重探讨了利用天敌昆虫开展松褐天牛生物防治的技术,以期为生产上防治该害虫提供科技支撑、合理评价天敌在生产上的控害能力及制定天敌的林间释放应用技术规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进行了3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龄幼虫的寄生试验,评估了3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攻击和寄生能力的强弱。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在成虫补充营养阶段对松褐天牛幼虫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寄主死亡率分别为75.56%、61.11%和90%,这3项指标均高于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和管氏肿腿蜂(S. guani Xiao et Wu)。3种肿腿蜂平均单管子代蜂出蜂数量分别为81.38、52.05和73.71头,差异不显着(df=2,89, F=3.009, P=0.0545)。在一定范围内,寄主个体越大育出的子代出蜂数量越高。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蜂繁育总数分别是落叶松吉丁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的2.84倍和1.58倍。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能力最强。2.室内研究了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2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均随着蜂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显着高于管氏肿腿蜂。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低龄幼虫的寄生率最高达到了60%,其成虫补充营养时对13龄天牛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95.7%、85.9%和57.9%。寄主初孵幼虫至3龄前为松褐天牛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3.补充营养习性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控制能力具有显着影响。在室内试验中,刚羽化的未补充营养的雌蜂的寄生效率高于已补充营养后的雌蜂近5倍。释放2组松褐天牛肿腿蜂后具有效寄生行为的雌蜂的数量比例变化很大,有效寄生能力的肿腿蜂率最高为15%,最低为2%。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松褐天牛幼虫不受寄主木段聚集程度的影响。从肿腿蜂单一个体来看,每头肿腿蜂雌蜂补充营养取食而致死的松褐天牛幼虫数和产卵寄生致死的松褐天牛幼虫数为2.17.7头。4.研究了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对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室内试验中,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后,不同胸径受害木段中松褐天牛幼虫被寄生的数量比例变化较大,以58cm胸径的木段中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达72.41%,显着高于1015cm和>18cm胸径的木段中的松褐天牛幼虫(49.52%和49.06%)(释放花绒寄甲卵:df=2,8, F=25.947, P=0.0011;释放花绒寄甲成虫:df=2,8,F=28.556, P=0.0009);分别在5月、7月和9月三个时期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三个时期中的松褐天牛幼虫寄生率分别为68.50%、21.63%和30.29%,5月份释放的寄生率显着高于7月和9月(释放花绒寄甲卵:df=2,8, F=41.297, P=0.0003;释放花绒寄甲成虫:df=2,8, F=17.608, P=0.0031)。在释放花绒寄甲卵的3个试验林中,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8.54%,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3.07%;在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3个试验林中,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株虫口校正减退率为47.00%,平均被害株校正减退率为68.00%。5.利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人工释放天敌对林间松褐天牛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释放松褐天牛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区与对照区(未释天敌)的松褐天牛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1.09和6.95,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自然种群增长数量仅为对照区的15.68%。表明在生物防治区松褐天牛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寄生作用是控制松褐天牛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本文在系统研究了松褐天牛的两类重要天敌——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松褐天牛的种群动态,适时人工释放松褐天牛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低龄幼虫,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在以松褐天牛种群为目标害虫的生物群落系统中,通过人工释放天敌增加松褐天牛的昆虫天敌这一生物作用因子,协同林间自然存在的其他生物控制因子,构建了一条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松褐天牛综合治理技术途径。使防治区松褐天牛的种群密度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显着降低了林间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因而还可有效预防松材线虫病。

周英梅[5](2011)在《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寄生过程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条杉天牛是重要的林木钻蛀性害虫,可导致侧柏、桧柏等树木整株枯死。由于隐蔽危害,其防治十分困难。近年来发现中华甲虫蒲螨可寄生其幼虫,且对低龄幼虫作用效果较好,但对其寄生机制了解甚少,需要深入探讨其对寄主的选择、定位和致死等寄生过程。本文着重对中华甲虫蒲螨对不同寄主和同一寄主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性、寄生过程中的取食特征及相互作用、取食后各自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蒲螨寄生机制的研究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对中华甲虫蒲螨行为观察发现:成螨寄生前,中华甲虫蒲螨先是在天牛幼虫体表爬行,然后试探性地叮咬幼虫,使天牛幼虫进入麻痹状态,但此时成螨并未开始固定取食,在叮咬后会重新寻找更合适的寄生部位,从而使幼虫体表出现深褐色的“叮咬”斑点。在叮咬后成螨腹部开始膨大,即“膨腹”出现并逐渐变大,当“膨腹”部分体积相当于其它部分体积的2-3倍时开始固定取食,不同于以往中华甲虫蒲螨寻找到寄主即固定取食的报道。初期固定部位多在节间膜处,后期在其它部位也有寄生。2、利用自制六臂架对中华甲虫蒲螨的取食行为及对不同寄主和同一寄主不同龄期的寄主选择偏好进行观察发现:在一个生长发育周期内,对双条杉天牛不同龄期幼虫,开始时蒲螨成螨更倾向于选择其1龄幼虫,12h后选择2龄和3龄幼虫的成螨增加;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和沙蒿大粒象2龄幼虫表现不同的选择性,在8h、12h和48h的选择有显着差异,推测蒲螨倾向于选择龄期较低、表皮硬度低、个体营养又比较丰富的幼虫。3、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被中华甲虫蒲螨寄生的双条杉天牛3龄幼虫和蛹的表皮变化,天牛幼虫和蛹体表感器的形态类型及其对蒲螨选择寄主侵入点的影响。在双条杉天牛幼虫体表共观察到毛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刺形感器Ⅱ、刺形感器Ⅲ、刺形感器Ⅳ5种感器类型;在双条杉天牛蛹上观察到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锥形感器Ⅲ、锥形感器Ⅳ4种感器类型;这些感器影响蒲螨成螨对寄主侵入点的选择。在初始阶段成螨对寄主侵入部位是有选择性的,一般选择天牛幼虫第2-6节的节间膜处,而对双条杉天牛蛹基本不寄生。蒲螨成螨寄生后天牛幼虫表皮呈现“D,,形取食痕迹,与蒲螨的头部结构正好吻合。4、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双条杉天牛幼虫后血淋巴测定结果显示:蒲螨蛋白含量呈总体上升趋势,在36-48h增加达61.78%;天牛幼虫蛋白含量则呈总体下降趋势,在36-48h之间下降最为明显;24h后蒲螨总蛋白含量有极显着增加,48h后天牛幼虫总蛋白含量显着下降,36-48h是蒲螨取食致死天牛的关键阶段。

崔旭东[6](2010)在《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的风洞行为》文中提出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iatus (Matsch)]是柏类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本文初步研究了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用水蒸气蒸馏和索氏提取法提取侧柏挥发性物质,然后利用两种提取液及侧柏木屑对双条杉天牛进行生物测定以确定其引诱活性的大小。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性研究泰山地区双条杉天牛1年1代,成虫翌年3月出孔,出孔最适温度15~20℃,高峰期在3月10日到3月22日,雌虫出孔高峰期比雄虫迟2~3d,性比1︰1.12。成虫出孔后不需补充营养,雌虫交尾后2~3d产卵,散产或聚产,每雌产卵量9~137粒,平均72.54±22.13粒。经交尾的成虫寿命长于未经交尾者,雌、雄虫寿命长短差异不大。常温下,卵期平均13.75±2.82d,孵化率87.25%;卵期发育始点温度11.43±1.15℃,有效积温91.38日度。2挥发物的提取水蒸气蒸馏和索氏提取两种方法的收率分别为0.143%和2.410%,后者收率明显大于前者。3提取物的生物测定双条杉天牛对蒸汽蒸馏法、索氏提取法、侧柏木屑和空气流等选择率不同,分别为75.55%、51.11%、62.22%,38.89%。设定距气味源50~110cm的距离范围内,双条杉天牛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的趋向率并无显着差异。4双条杉天牛的风洞行为分别观察了以蒸汽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的提取物为诱源等风洞行为,其表现有所不同。

郭鑫[7](2010)在《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是危害柏树类植物的重要蛀干害虫,对侧柏危害较重,害虫危害初期在树体的韧皮部下串食危害,形成不规则的蛀道,随着取食侵入到木质部,幼虫产生坚硬而致密的虫粪,将其进入木质部的侵入口堵死,致使其它天敌昆虫及活动能力比较差的天敌难以进入,对防治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文章在对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相关研究基础上,以能够寄生双条杉天牛的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 Yu and Zhang为研究对象,探索通过释放中华甲虫蒲螨这种安全、高效的外寄生天敌,实现合理有效地控制双条杉天牛的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找到适宜的中华甲虫蒲螨释放时间和释放量,为利用中华甲虫蒲螨实现对钻蛀性害虫-双条杉天牛进行持续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且就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成虫的作用做初步探讨,文章主要结果有:1、双条杉天牛大部分1年1个世代,少数仅有10%左右为2年1代,2年1代的双条杉天牛以蛹或幼虫越冬。且试验中发现在刚出孔的成虫中,雌性成虫略多于雄性。在3月初将着有双条杉天牛卵的木段分室内、室外放置处理会对双条杉天牛2年1代比例产生影响;而人工接卵或是自由产卵方式不会对双条杉天牛2年1代的比例产生影响。2、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幼虫有控制作用,并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从试验的对比结果看出,北京地区于5月中上旬释放中华甲虫蒲螨,即日平均气温到达20℃以上,每30头天牛幼虫释放1指形管(长5cm,外径1.2cm;北京植物园)中华甲虫蒲螨(约10万雌成螨),寄生效果可达80%以上,因此综合考虑经济实用的因素,利用较少的中华甲虫蒲螨就在日平均气温达20℃左右释放即可以达到对双条杉天牛幼虫很好的控制效果。3、利用中华甲虫蒲螨控制双条杉天牛试验中,对两种天敌释放量处理的比较得知,虽然当中华甲虫蒲螨投放量加倍时,防治天牛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投放量加倍,防治效果差异不显着,因此从经济高效的防治理念出发,可行性较高的方法为:在温度条件适合中华甲虫蒲螨寻找寄主时,利用较少的天敌投放量,尽早开展防治工作,以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甲虫蒲螨对体长1-2cm双条杉天牛幼虫的具有明显的趋向性。4、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成虫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淹没式接种中华甲虫蒲螨可使双条杉天牛成虫死亡,48小时内,成虫死亡率为100%。且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成虫的致死效果有差异,其中对雄成虫的致死能力较强,而对雌虫致死能力较弱,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成虫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双条杉天牛雌成虫的作用效果有所改变,开始24小时内中华甲虫蒲螨对雌成虫没有致死效果;48小时内,部分雌虫死亡;72小时后,第3组和第5组死亡率达100%,由此可见中华甲虫蒲螨的数量与其对双条杉天牛成虫的致死效果成正比。5、本试验研究通过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中华甲虫蒲螨在有虫木段的爬行状况发现,中华甲虫蒲螨在有虫木段约30分钟左右停止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近螺旋状,运动直线距离为50-70cm之间;平均折线距离在80-90cm之间,从而得知中华甲虫蒲螨在有虫木段的活动距离在lm范围内。

马立芹[8](2009)在《双条杉天牛有效积温测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侧柏是北京市树之一,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经常致死其古柏和衰弱木。生物防治是北京地区防治双条杉天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有生物防治措施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管氏肿腿蜂成虫越冬成活率很低,需要连年释放,造成人力和资源浪费;管氏肿腿蜂易寄生中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效果不明显。新天敌蒲螨应用较少,其寄生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生物导弹”技术启发探索利用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来防治双条杉天牛的新途径,但具体携带方式、白僵菌适宜毒力菌株筛选等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在测定恒温和变温条件下双条杉天牛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基础上,着重在蒲螨和管氏肿腿蜂对双条杉天牛作用机理、利用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防治双条杉天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双条杉天牛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测定结果:卵期恒温条件下C=8.90±1.77℃、K=95.19±13.14日度,卵期变温条件下C=8.928±2.486℃、K=70.79±8.99日度;幼虫期恒温条件下C=13.26±3.06℃、K=2885.07±187.87日度;蛹期恒温条件K=70.79±8.99日度、C=17.33±1.24℃。幼虫在变温条件下发育速度快于恒温条件下,这是害虫适应多变环境的生存策略。测定过程新发现双条杉天牛越冬状态属于休眠而非滞育,与以往报道不同。2、观察蒲螨寄生特性发现,双条杉天牛幼体受到蒲螨叮咬时,个体大的幼虫反应激烈,被完全麻痹需要的时间较长。寄主的躯体强烈扭动,易使蒲螨幼体从寄主体上滑落,而一旦蒲螨幼体从寄主体上滑落,就很难继续寄生,另外,高龄寄主体壁坚硬其光滑,不利于蒲螨幼体的寄生。3、室内外利用蒲螨防治双条杉天牛幼虫防治试验表明,适宜的防治时间为每年的4月至5月初,蒲螨容易寄生低龄幼虫,平均校正死亡率可达80%;不同蒲螨释放量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着。室内对不同发育阶段双条杉天牛幼虫防治试验表明,蒲螨对寄主致死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蒲螨对低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最好,第5天幼虫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均达100%;对中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第8天达95.9%;对高龄幼虫效果最差,第8天的校正死亡率41.8%。蒲螨对寄主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蒲螨对寄主大小的选择性不强,但当接触寄主时,高龄寄主不利用蒲螨注入毒素而完成寄生过程。4、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幼虫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能寄生于中高龄(2-5龄)幼虫,适宜时间为5月中下旬至6月初,高龄幼虫时效果较好。观察管氏肿腿蜂寄生行为发现其对寄主大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寄主的大小既要满足管氏肿腿蜂发育对其营养的需求,又不至于过大而对管氏肿腿蜂抵抗过于激烈而影响其寄生,因此合适的寄主为中龄幼虫。5、利用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防治双条杉天牛试验结果表明:①从4株备选菌株中筛选出菌株1-BbFD(寄主为粉蝶)和菌株2-BtYR(寄主为美国白蛾蛹),二者对双条杉天牛具有较强毒力,但对携带者管氏肿腿蜂毒力很小;菌株2-BtYR对双条杉天牛的毒力强于菌株1-BbFD。②白僵菌对双条杉天牛致病力与菌液浓度成正比。设置1ml菌液中所含孢子数量分别为105、106和107,随着菌液浓度提高,害虫死亡率提高。③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菌液浓度一致时,双条杉天牛幼虫死亡率随虫蜂比的增高而增大,在虫蜂比(双条杉天牛幼虫和肿腿蜂的比例)为1:3的条件下害虫死亡率最高;在虫蜂比不变的情况下,害虫死亡率与菌液浓度成正比。④综合考虑虫蜂比和菌液浓度,在低虫蜂比(1:3)和中浓度菌液(1ml菌液中所含孢子数量为106)条件下,双条杉天牛幼虫死亡率最高。低虫蜂比时管氏肿腿蜂之间对食物资源的竞争激烈,争夺资源过程中造成白僵菌孢子的损耗,因此中浓度菌液作用效果最好。

张瑞涛[9](2009)在《双条杉天牛的测报基础与饵木诱杀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条杉天牛是我国危害侧柏、圆柏、扁柏等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均有分布。双条杉天牛预测预报目前集中在发生期预测方面,对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研究较少。由于预测预报体系不健全,难以准确把握虫情,不能及时应对灾害,需要健全其测报体系。本研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测定了双条杉天牛幼虫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了侧柏光合作用强度与其受害程度之间的关系,为建立新的预测预报方法打下了基础;尝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双条杉天牛的发生程度;针对饵木诱集测报中存在的成虫在饵木上产卵后仍可飞到林中产卵的问题,改进了饵木诱杀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了侧柏树上流胶孔(代表在树内危害的双条杉天牛幼虫)数量,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双条杉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双条杉天牛幼虫虫口密度差别较大大。阳坡和阴坡双条杉天牛幼虫种群呈空间聚集状态,阴坡幼虫密度小于阳坡。原因是双条杉天牛有聚集产卵习性,且较喜在阳坡危害。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食物资源匮乏,故呈现出向四周扩散的趋势。2、双条杉天牛侵入以后,通过外观很难观察到受害侧柏树内是否有虫。为了寻找早期确定侧柏是否受害的新方法,研究了不同受害程度侧柏和健康侧柏之间光合作用的差别。结果表明:受双条杉天牛危害以后,侧柏的光合作用与健康树和受水分胁迫树的均不相同。在光照强烈的天气,健康侧柏光合作用日进程呈“双峰”曲线,而侧柏受害以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说明受害树光合作用减弱。产生“单峰”曲线的原因可能是侧柏受害以后,内部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各种酶的活性下降,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因此,通过检测侧柏光合作用日变化来确定其是否受害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0~25%枯枝的侧柏和25%~50%枯枝的侧柏,其光合作用也呈现出“双峰”曲线,但与健康侧柏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明显不同,原因可能是枯枝不是受双条杉天牛危害造成的,而是由于干旱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树势衰弱。3、尝试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双条杉天牛发生程度测报模型,将从十三陵林场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选取坡向、坡位、树高、胸径和郁闭度作为预测因子,利用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但经多次调试未找到完成学习过程的方法。原因可能是所掌握的资料过少。4、为了改进饵木诱杀方法,在北京林业大学森保研究室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筛选出毒死蜱喷施饵木杀灭成虫效果最好。林间试验在山东省滕州市木石林场进行,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与毒死蜱复配剂、丙溴磷3种药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和2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喷施药剂对饵木诱集效果没有影响。考虑到经济因素,建议使用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饵木立式放置。

武晓颖[10](2009)在《双条杉天牛植物源引诱剂及衰弱寄主植物诱虫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ulsky)是我国荒山造林和城市绿化的重要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毁灭性蛀干害虫,对我国的林木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和巨大损失。本文采用4种提取方法提取出侧柏有效成分后,对双条杉天牛进行生物测定,筛选出有效的植物源引诱剂。同时建立了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PTI-GC/MS)分析侧柏挥发物的最佳方法;研究了衰弱侧柏体内非挥发性次生代谢物及营养成分的变化以及含水量、树体温度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等生理指标与植物树势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深入揭示衰弱侧柏诱虫的机理。采用改装简易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索氏提取法和并时蒸馏萃取法4种方法提取侧柏成分。GC-MS分析结果表明:侧柏树干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单萜、倍半萜及其氧化物和高分子量的树脂酸类物质。改装简易蒸馏样品和超临界CO2萃取物以及并时蒸馏萃取物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罗汉柏烯和柏木脑,但是超临界CO2萃取物中未检测出单萜;索氏提取法样品中含量最高的组分为非挥发性的树脂酸类物质。建立了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PTI-GC/MS)分析侧柏挥发物的方法条件:取样量为0.2g,吹扫时间为5min,预反吹2min。该方法对单萜类化合物的分析效果优于常用的热脱附-气质联用法(TCT-GC/MS)。触角电位测定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雌雄成虫对样品的EAG反应无显着差异。1/10浓度的3-蒈烯、柠檬烯、萜品烯和罗汉柏烯的EAG值最大。Y型嗅觉行为生测结果表明,1/100浓度的柠檬烯、3-蒈烯和罗汉柏烯对天牛有明显引诱效果,萜品烯则是原液和1/10浓度的引诱效果最好;α-蒎烯和β-蒎烯无明显引诱效果。4种提取方法中,改装简易蒸馏法样品(A2)和超临界CO2萃取样品(D1)对天牛具有明显引诱作用;索氏提取物和并时蒸馏萃取物无引诱效果。野外诱捕结果验证了EAG和室内嗅觉行为实验的结论,样品A2与1%浓度的单萜混合物(α-Pinene:β-pinene:3-Carene:Limonene:Thujopsene:α-Terpinene=1:1:10:1:1:1)共同使用后的引诱效果最佳,其有效期可持续10d以上。而且十字形铁皮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优于三角形诱捕器。采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分析了不同生理状态的侧柏挥发物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与健康侧柏相比,衰弱侧柏树干中没有检测到新的化学组分产生,同样是由苎烯、α-蒎烯、莰烯、β-蒎烯、β-水芹烯、3-蒈烯、柠檬烯、萜品烯、p-薄荷-1,4(8)二烯共9种单萜和雪松烯、罗汉柏烯和石竹烯3种倍半萜烯组成。但是衰弱侧柏中3-蒈烯和罗汉柏烯含量明显升高,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和柠檬烯含量减低。侧柏树势衰弱后树干挥发性化学组分含量的变化是导致衰弱侧柏诱虫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不同生理状态侧柏的木质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酚酸和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与健康对照相比,衰弱侧柏中次生代谢物质木质素、酚酸含量均有所下降,营养物质亮氨酸、丝氨酸含量升高,苯丙氨酸和精氨酸含量降低,表明衰弱侧柏受到胁迫后抗性物质含量降低,同时营养物质含量增高,为害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提供了条件。此外,衰弱侧柏的含水量显着低于对照,树体温度的日变化幅度较大,早晚温度低,11:00-14:00时高于健康木,该时间段是天牛的频繁活动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研究表明,侧柏衰弱木的光系统Ⅱ发生了严重的光破坏,天线系统和反应中心的运转速率均大幅降低。生理指标与植物树势的相关性研究既从植物生理水平上揭示了衰弱侧柏诱虫的原因,又可以作为判断植物树势生理状况的指标。

二、粗鞘双条杉天牛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粗鞘双条杉天牛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天牛幼虫主要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1.2仪器设备
    1.3测定方法
        1.3.1含水率测定
        1.3.2蛋白质含量测定
        1.3.3脂肪含量测定
        1.3.4总糖的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3种天牛幼虫营养成分与其他常见食物的比较
    2.2 3种天牛幼虫的含水率比较
    2.3 3种天牛蛋白质含量比较
    2.4 3种天牛幼虫的脂肪含量比较
    2.5 3种天牛幼虫的总糖含量比较
3小结与讨论

(2)管氏肿腿蜂应对种内竞争的产卵决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管氏肿腿蜂研究概述
        1.1.1 管氏肿腿蜂的生物学特性
        1.1.2 管氏肿腿蜂的生殖行为
        1.1.2.1 产卵行为
        1.1.2.2 抚育行为
        1.1.2.3 杀幼行为
        1.1.3 管氏肿腿蜂的生殖力
    1.2 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
        1.2.1 管氏肿腿蜂的寄主范围
        1.2.2 替代寄主黄粉甲
    1.3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管氏肿腿蜂应对同种蜂卵量的产卵决策行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雌蜂亲缘关系和第1头蜂卵量对第2头蜂卵量的影响
        2.2.2 雌蜂亲缘关系和第1头蜂卵量对第2头蜂杀幼的影响
        2.2.3 寄主体重和总卵量对子代老熟幼虫数量的影响
        2.2.4 寄主体重和总卵量对子代羽化出蜂数量的影响
        2.2.5 寄主体重和总卵量对子代性比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管氏肿腿蜂应对其他蜂数量的产卵决策行为—控制交配法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以黄粉甲蛹作为寄主
        3.1.2.2 以青杨天牛幼虫作为寄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在两种寄主上不同处理的子代蜂卵数比较
        3.2.2 在两种寄主上不同处理的子代蜂出蜂数比较
        3.2.3 在两种寄主上不同处理的子代蜂性比比较
    3.3 讨论
第4章 管氏肿腿蜂应对其他蜂数量的产卵决策行为—辐照不育法实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的子代蜂卵数比较
        4.2.2 不同处理的子代蜂出蜂数比较
        4.2.3 不同处理的子代蜂性比比较
    4.3 讨论
全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全文主要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贵州主要林业蛀干害虫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林业蛀干害虫种类。
2 主要蛀干害虫发生现状
3 主要蛀干害虫消长情况
4 防治对策
    4.1 搞好蛀干害虫预报监测
    4.2 加强检疫工作
    4.3 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
    4.4 应用物理防治措施
        4.4.1 人工捕杀
        4.4.2 灯光诱捕
    4.5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4.5.1 白僵菌防治
        4.5.2 释放肿腿蜂
        4.5.3 花绒寄甲防治
    4.6 采取化学防治方法
        4.6.1 自然虫孔注射
        4.6.2 人工钻孔注射
        4.6.3 喷药杀虫法
        4.6.4 毒签防治防治蛀干害虫

(4)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松褐天牛的研究
        1.2.2 松褐天牛的天敌及生物防治研究
        1.2.3 肿腿蜂的研究
        1.2.4 花绒寄甲的研究
        1.2.5 天牛种群及对其控制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重点解决的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攻击及寄生能力筛选与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肿腿蜂与寄主来源
        2.1.2 繁蜂用品
        2.1.3 室内松褐天牛幼虫繁育肿腿蜂试验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不同体长寄主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子代蜂数量
        2.2.2 落叶松吉丁肿腿蜂对不同体长寄主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子代蜂数量
        2.2.3 管氏肿腿蜂对不同体长寄主的致死率、寄生率及子代蜂数量
        2.2.4 三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致死率、寄生率和子代蜂数量的比较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肿腿蜂
        3.1.2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寄主幼虫的致死作用试验
        3.1.3 松褐天牛不同虫期接蜂寄生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天牛低龄幼虫的致死率
        3.2.2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
        3.2.3 室内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
        3.2.4 室内两种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果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补充营养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肿腿蜂
        4.1.2 供试木段及木段组合
        4.1.3 木段组合设置
        4.1.4 系列试验设计
        4.1.5 木段收集与解剖
        4.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资源利用
        4.2.2 有效肿腿蜂率
        4.2.3 肿腿蜂雌蜂补充营养致死作用
        4.2.4 产卵寄生作用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控制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用虫
        5.1.2 试验样地设置
        5.1.3 花绒寄甲室内寄生试验
        5.1.4 松褐天牛危害木段林间罩网接入花绒寄甲寄生试验
        5.1.5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
        5.1.6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
        5.1.7 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防治效果评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绒寄甲室内寄生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
        5.2.2 花绒寄甲在林间罩网松褐天牛危害木段上的寄生情况
        5.2.3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的防治效果
        5.2.4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防治效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利用生命表评价天敌对松褐天牛的控制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点
        6.1.2 调查方法
        6.1.3 生命表的组建和种群趋势指数(I)的计算
        6.1.4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的计算
        6.1.5 重要作用因子的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对照区松褐天牛的种群生命表
        6.2.2 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的种群生命表
        6.2.3 种群趋势指数(I)
        6.2.4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
        6.2.5 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
        6.2.6 对照区和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各虫态存活曲线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寄主适应性最强
        7.1.2 室内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控制效能相对较高
        7.1.3 松褐天牛肿腿蜂补充营养取食致死寄主和寄生致死寄主在控制松褐天牛上具有重要作用
        7.1.4 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7.1.5 天敌释放区松褐天牛种群的增长速率显着降低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寄生过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类型
        1.2.2 中华甲虫蒲螨研究现状
        1.2.3 钻蛀性害虫防治防控措施
        1.2.4 钻蛀性害虫重要天敌研究进展
        1.2.5 寄生性天敌和寄主的寄生关系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中华甲虫蒲螨对钻蛀性害虫选择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2 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幼虫的选择定位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3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双条杉天牛幼虫血淋巴变化
        2.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3.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华甲虫蒲螨对钻蛀性害虫选择
        3.1.1 室内蒲螨对双条杉天牛不同龄期幼虫的选择
        3.1.2 室内蒲螨对不同寄主2龄幼虫的选择
        3.1.3 小结
    3.2 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幼虫的选择定位
        3.2.1 双条杉天牛幼虫和蛹的感器种类
        3.2.2 中华甲虫蒲螨形态
        3.2.3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天牛幼虫后取食痕迹和结构特点
        3.2.4 小结
    3.3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双条杉天牛幼虫血淋巴变化
        3.3.1 蒲螨取食特点
        3.3.2 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后双条杉天牛幼虫血淋巴中总蛋白质含量变化
        3.3.3 中华甲虫蒲螨找寻寄主后血淋巴中总蛋白质含量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图

(6)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的风洞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生物学特性
    2.2 寄主选择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学特性
        3.1.1 生活史
        3.1.2 生活习性
    3.2 寄主选择
        3.2.1 收率
        3.2.2 生物测定
        3.2.3 风洞行为
4 讨论
5 结论
    5.1 生物学特性
    5.2 不同提取方法的收率
    5.3 生物测定
    5.4 双条杉天牛的风洞行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双条杉天牛的危害
    1.2 双条杉天牛的发生规律及内、外界因素对其发生的影响
        1.2.1 双条杉天牛的发生规律
        1.2.2 双条杉天牛发生与寄主的关系
        1.2.3 外界因素对双条杉天牛发生的影响
    1.3 双条杉天牛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活史
        1.3.3 生活习性
    1.4 双条杉天牛的主要防治策略
        1.4.1 检疫监管
        1.4.2 营林措施
        1.4.3 饵木诱杀
        1.4.4 植物性引诱剂诱捕法
        1.4.5 化学防治
        1.4.6 生物防治
    1.5 蒲螨的研究与利用
        1.5.1 蒲螨的研究进展
        1.5.2 蒲螨的利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双条杉天牛生活史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习性
        2.2.2 不同处理方式对室内、外放置木段的影响
    2.3 讨论
3 蒲螨的释放时间和释放量对双条杉天牛防治效果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结果
        3.2.2 数据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相同释放时间,不同释放量天敌蒲螨对双条杉天牛的防治效果研究
    4.1 试验地点
    4.2 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双条杉天牛幼虫危害木的获取
        4.3.2 危害林地的模拟
        4.3.3 中华甲虫蒲螨的释放
        4.3.4 寄生情况的检查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
        4.4.2 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幼虫体长的选择性
    4.5 讨论
5 蒲螨对双条杉天牛成虫活力的影响
    5.1 蒲螨能否使成虫致死的试验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不同量蒲螨对成虫致死能力的试验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3.1 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成虫致死效果
        5.3.2 不同量的中华甲虫蒲螨对成虫的致死能力
    5.4 讨论与分析
6.蒲螨爬行能力测定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地点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7.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介绍
导师介绍
致谢
附图

(8)双条杉天牛有效积温测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双条杉天牛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1.2.2 双条杉天牛的主要控制技术
        1.2.3 双条杉天牛的天敌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2 双条杉天牛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测定
    2.1.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恒温条件下双条杉天牛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测定
        2.2.2 变温条件下双条杉天牛卵的有效积温测定
    2.3 数据分析方法
        2.3.1 恒温条件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计算方法
        2.3.2 变温条件下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
    2.4 结果分析
        2.4.1 卵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2.4.2 幼虫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2.4.3 蛹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卵期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2.5.2 幼虫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2.5.3 蛹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2.5.4 成虫越冬是休眠还是滞育?
        2.5.5 有效积温在生产中的应用
3 利用蒲螨防治双条杉天牛
    3.1 室内蒲螨寄生特点及对寄主选择性研究
        3.1.1 试验材料和用具
        3.1.2 蒲螨对寄主寄生特性观察试验方法
        3.1.3 室内蒲螨对双条杉天牛不同龄期幼虫选择性试验
    3.2 室外蒲螨防治木段中双条杉天牛幼虫试验
        3.2.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蒲螨寄生特性和对寄主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3.3.2 蒲螨防治木段中双条杉天牛幼虫适宜时间和释放量之间的确定
        3.3.3 蒲螨毒素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4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管氏肿腿蜂室外防治饵木中双条杉天牛幼虫
        4.2.2 管氏肿腿蜂室内对寄主的选择性试验
        4.2.3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管氏肿腿蜂防治木段中双条杉天牛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室内管氏肿腿蜂对双条杉天牛幼虫选择性试验分析
    4.4 小结和讨论
        4.4.1 管氏肿腿蜂单独作用分析
        4.4.2 管氏肿腿蜂和蒲螨共同作用与寄主的协调机制
5 利用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防治双条杉天牛
    5.1 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防治蛀干害虫应用价值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3 试验内容和方法
        5.3.1 单独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
        5.3.2 有效菌株的筛选及浓度配比
        5.3.3 单独利用白僵菌防治双条杉天牛
        5.3.4 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防治双条杉天牛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管氏肿腿蜂单独防治双条杉天牛
        5.4.2 菌株筛选结果
        5.4.3 白僵菌单独防治双条杉天牛
        5.4.4 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防治双条杉天牛
        5.4.5 单独白僵菌防治与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效果对比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5.5.1 虫菌结合防治蛀干害虫有可能性
        5.5.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图

(9)双条杉天牛的测报基础与饵木诱杀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双条杉天牛研究概况
        1.1.1 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1.1.2 双条杉天牛的生态学特性及发生特点
        1.1.3 双条杉天牛的综合防治
    1.2 预洲预报
        1.2.1 害虫预测预报基础
        1.2.2 基于人工神经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
        1.2.3 双条杉天牛预测预报存在的问题
    1.3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1.4 光合作用与树木受害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基于地统计学的双条杉天牛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2.1 地统计学概念和基本理论
        2.2.2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拟合
        2.2.3 调查方法
    2.3 受天牛危害树和健康树光合作用对比
    2.4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预报双条杉天牛发生程度
        2.4.1 BP神经网络模型
        2.4.2 调查方法
        2.4.3 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
    2.5 饵木诱杀方法改进
        2.5.1 药剂筛选试验
        2.5.2 饵木诱杀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统计学方法测定幼虫空间分布格局
        3.1.1 不同坡向林地内双条杉天牛幼虫的分布情况
        3.1.2 不同坡向林分中幼虫种群变异函数和空间分布型
        3.1.3 小结
    3.2 受害侧柏与健康侧柏光合作用对比试验
        3.2.1 环境条件的日变化
        3.2.2 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3.2.3 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3.2.4 小结
    3.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预报
        3.3.1 数据调查
        3.3.2 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3.3.3 小结
    3.4 饵木诱杀方法改进
        3.4.1 药剂筛选结果
        3.4.2 饵木诱杀效果
        3.4.3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双条杉天牛植物源引诱剂及衰弱寄主植物诱虫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
        1.2.2 植物源引诱剂的研究现状
        1.2.3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2.4 植物营养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2.5 植物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总体思路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植物源引诱剂的提取和鉴定
    2.1 植物源引诱剂的提取方法
        2.1.1 改装简易蒸馏法
        2.1.2 索式提取法
        2.1.3 并时蒸馏萃取法
        2.1.4 超临界CO_2萃取法
    2.2 侧柏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2.2.1 样品处理与方法
        2.2.2 挥发物的定性定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改装简易蒸馏法样品分析
        2.3.2 索氏提取法样品分析
        2.3.3 并时蒸馏萃取法样品分析
        2.3.4 超临界CO_2萃取法样品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3 吹扫捕集/热脱附-气质联用法分析植物挥发物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PTI-GC/MS方法
        3.1.3 TCT-GC/MS方法
        3.1.4 挥发物的定性定量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PTI-GC/MS)分析挥发物的方法建立
        3.2.2 PTI-GC/MS与TCT-GC/MS方法的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4 双条杉天牛对侧柏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
        4.1.2 供试昆虫
        4.1.3 仪器与其他材料
        4.1.4 触角电位的测定
        4.1.5 EAG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体化合物样品量的确定及雌雄天牛反应的差异
        4.2.2 双条杉天牛对不同化合物单体浓度梯度的反应
        4.2.3 提取物的样品量确定及雌、雄天牛反应的差异
        4.2.4 双条杉天牛成虫对不同方法提取样品的触角电位反应
    4.3 小结与讨论
5 双条杉天牛对侧柏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样品
        5.1.2 供试昆虫
        5.1.3 试验装置及条件的控制
        5.1.4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双条杉天牛对不同单体化合物的行为反应
        5.2.2 双条杉天牛对不同提取样品的行为测定
    5.3 小结与讨论
6 室外引诱活性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诱捕器及诱芯的制作
        6.1.3 诱集效果观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地点的诱捕结果
        6.2.2 不同诱芯的野外诱集效果
    6.3 小结与讨论
7 衰弱侧柏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变化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衰弱侧柏挥发物的变化
        7.2.2 衰弱侧柏不同部位挥发物的变化
    7.3 小结与讨论
8 衰弱侧柏非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变化
    8.1 植物材料
    8.2 衰弱侧柏针叶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8.3 侧柏针叶中酚酸含量的测定
        8.3.1 标准物和试剂
        8.3.2 仪器和条件
        8.3.3 酚酸的提取过程
        8.3.4 数据处理
    8.4 衰弱侧柏内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8.4.1 仪器与试剂
        8.4.2 氨基酸的提取与纯化
        8.4.3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8.4.4 氨基酸的定性及定量测定
    8.5 结果与分析
        8.5.1 不同生理状态的侧柏针叶内木质素的含量变化
        8.5.2 不同生理状态的侧柏针叶内酚酸的含量变化
        8.5.3 不同生理状态的侧柏针叶内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8.6 小结与讨论
9 衰弱侧柏生理指标的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材料
        9.1.2 含水量的测定
        9.1.3 树体温度的测定
        9.1.4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测定
    9.2 结果与分析
        9.2.1 衰弱侧柏枝叶内含水量的变化
        9.2.2 衰弱侧柏树体温度的变化
        9.2.3 不同树势侧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变化
    9.3 小结与讨论
10 讨论与结论
    10.1 讨论
    10.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粗鞘双条杉天牛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天牛幼虫主要营养成分分析[J]. 王丽娜,肖颖,陈开琴,唐艳龙,牟云芳. 生物灾害科学, 2021(02)
  • [2]管氏肿腿蜂应对种内竞争的产卵决策行为研究[D]. 陈雅竹.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3]贵州主要林业蛀干害虫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 蒲恒浒,余金勇,丁治国,白天才. 贵州林业科技, 2012(03)
  • [4]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技术研究[D]. 杨远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5]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寄生过程初探[D]. 周英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6]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的风洞行为[D]. 崔旭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3)
  • [7]中华甲虫蒲螨对双条杉天牛的控制作用研究[D]. 郭鑫.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8]双条杉天牛有效积温测定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马立芹.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2)
  • [9]双条杉天牛的测报基础与饵木诱杀技术研究[D]. 张瑞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10]双条杉天牛植物源引诱剂及衰弱寄主植物诱虫机理的研究[D]. 武晓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七叶树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