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对淋巴细胞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紫杉醇对淋巴细胞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吴维光[1]2001年在《紫杉醇对淋巴细胞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 景:化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作用,影响患者预后。国内外关于化疗药物对免疫功能影响结果报道不一,有学者认为抑制免疫功能,有学者认为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还有学者认为化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与化疗次数有关。紫杉醇作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己广泛应用于卵巢癌、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其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结果也不完全相同。细胞因子在体内和体外均可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杀伤活性,改善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但缺乏细胞因子对化疗药物作用后的淋巴细胞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目 的:(1)探讨紫杉醇在体内和体外对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2)探讨紫杉醇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可能机理。(3)探讨外源性IL-2或IFN-α与紫杉醇共同作用对淋巴细胞的影响。方 法: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经紫杉醇或紫杉醇加细胞因子作用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16、CD19、CD25(IL-2受体α链)阳性淋巴细胞百分比,检测T淋巴细胞内IL-2及IFN-γ的表达率和淋巴细胞凋亡率;应用MTT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应用高效薄层层析和计算机图像扫描系统检测淋巴细胞膜中性鞘糖脂CMH、CDH、CTH和GLOB的相对含量。临床肿瘤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前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16、CD19、CD25、T淋巴细胞内IL-2及IFN-γ的表达率。结 果:(1)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经紫杉醇作用后,CD16、CD25(IL-2受体α链)、T细胞内IL-2和IFN-γ表达率降低;淋巴细胞增殖指数降低;淋巴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膜中性鞘糖脂中CMH相对含量增高,GLOB相对含量降低。(2)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经紫杉醇和外源性IL2或IFN.a作用后,与单纯紫杉醇作用相比,CD、CD25、T细胞内u-2及Iry-Y表达率、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淋巴细胞凋亡率、细胞膜中性鞘糖脂中CMH和 GI。b相对含量变化量均无明显改变。(3)肿瘤患者经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后,外周血CD3、CD4、CD4/CDS、CD16、CD25、T淋巴细胞内 n毛和 IFN-Y表达率下降,CD升高。不同病种间比较,免疫功能指标变化量无明显差异。CD3、CD4、CD4/CDS、CD16、CD25、以及T淋巴细胞内 IL-2和 IFN-Y表达率下降程度,随化疗次数增加而增大。结论:l紫杉醇在体外可明显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其作用于机理可能为门)紫杉醇抑制淋巴细胞表面IL-2受体的表达。(2)紫杉醇抑制T淋巴细胞内 IL-2和 IFN-Y的表达。(3)紫杉醇诱导淋巴细胞凋亡。(4)紫杉醇影响淋巴细胞膜中性鞘糖脂的代谢,使鞘糖脂各组分发生改变。2外源性IL-2和 IFN-a对紫杉醇作用后的淋巴细胞无明显作用。3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方案可降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化疗次数有关。

陈俭[2]2012年在《多西紫杉醇对H1N1流感疫苗免疫佐剂活性研究及其作用机理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紫杉醇能有效提高机体对模式抗原卵清白蛋白(OVA)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多西紫杉醇作为紫杉醇的衍生物,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和生物学活性。因此,用多西紫杉醇作为疫苗佐剂具有优越性。本研究以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为抗原,小鼠为实验动物评价多西紫杉醇的佐剂活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1.多西紫杉醇通过皮下注射途径免疫对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佐剂作用。将7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9组(n=8),分别为生理盐水组、H1N1抗原组(10ng和100ng HA)、10ng H1N1抗原联合25、50、100和200μg多西紫杉醇佐剂组以及200μg铝胶佐剂组和100μg多西紫杉醇单独免疫组。所有小鼠间隔3周皮下免疫两次,二免后两周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血清特异性IgG、IgG亚类和总IgE,以及HI效价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转化水平;real-time PCR法测定HA刺激后的脾淋巴细胞内IFN-γ、1L-12、IL-4、IL-10、T-bet和GATA-3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多西紫杉醇能显着促进小鼠特异性Th1/Th2型免疫反应。当10ng抗原与多西紫杉醇联合免疫时,所诱导的IgG、IgG亚类和HI效价与100ng HA免疫组水平相当;多西紫杉醇增强了脾淋巴细胞对HA抗原、ConA (?)]LPS的刺激反应性,上调细胞因子(IFN-γ、IL-12、IL-4、IL-10)和转录因子(T-bet、GATA-3) mRNA表达。另外,多西紫杉醇不会促进IgE的产生,而铝胶佐剂则显着高了IgE的水平。2.多西紫杉醇通过黏膜免疫途径对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佐剂作用。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n=8),分别为生理盐水组、2μgH1N1组、2μgH1N1联合100μg多西紫杉醇佐剂组、2μgH1N1联合5μg rCTB组以及100μg多西紫杉醇单独免疫组,各组小鼠间隔2周滴鼻免疫两次,二免后2周收集肠道组织、血清和黏膜冲洗液等样品,分别测定系统免疫和黏膜免疫相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多西紫杉醇与H1N1流感疫苗混合后免疫小鼠能使动物的的全身特异性免疫反应(血清IgG、IgA、IgG亚类、HI抗体滴度)和局部黏膜免疫反应(鼻、支气管黏膜冲洗液sIgA,十二指肠黏膜IgA+细胞、肺组织[FN-γ、IL-12、IL-4和IL-10mRNA表达、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显着提高。另外,含多西紫杉醇的疫苗免疫小鼠后能使小鼠脾淋巴细胞对ConA、LPS和HA刺激反应升高。3.为探讨多西紫杉醇佐剂作用机制,分别从多西紫杉醇对巨噬细胞溶酶体、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表达谱分析、NF-κB活化、基因调节功能microRNAs的表达以及Hsp90表达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0.01μM多西紫杉醇刺激巨噬细胞12h后胞内溶酶体数量显着增加;巨噬细胞CD80/CD86mRNA表达水平随多西紫杉醇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多西紫杉醇诱导巨噬细胞分泌高水平的1L-13、IL-22、IL-2、IL-10、TNF-α、IL-4(?)IL-17;低剂量多西紫杉醇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NF-κB; miR-155、miR-150和miR-146a在多西紫杉醇刺激3h后出现显着上调表达;体内外试验均显示多西紫杉醇能诱导Hsp90表达增加。研究结果提示,多西紫杉醇很可能是通过增强抗原加工提呈途径而发挥其佐剂活性,同时多西紫杉醇所诱导的细胞因子及Hsp90在激发全身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效应的诱导与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部分microRNAs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多西紫杉醇对H1N1流感裂解疫苗皮下免疫和滴鼻免疫具有佐剂作用。多西紫杉醇和流感裂解疫苗混合注射免疫小鼠可显着提高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促进脾淋巴细胞产生Thl型(IFN-γ、IL-12)和Th2型(IL-4、IL-10)细胞因子,并且不会导致血清IgE水平上升。多西紫杉醇和流感裂解疫苗混合滴鼻黏膜免疫小鼠可促进全身免疫反应和局部黏膜免疫反应,提高了血清IgG、IgA、IgG亚类、HI效价显着升高,同时提高了鼻支气管黏膜冲洗液中sIgA水平、十二指肠黏膜IgA+细胞数量、肺组织中IFN-γ、IL-12、IL-4和IL-10mRNA的表达、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体外试验表明,多西紫杉醇的佐剂作用和抗原提呈细胞中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miR-155、miR-150和(?)miR-146a参与了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

张瑞芳[3]2007年在《加热联合紫杉醇对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之首。据统计,世界上每年约有135万肺癌新发病例,且有118万人死于该恶性疾病。尽管手术、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以及综合治疗手段在肺癌治疗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如美国只有15%,欧洲平均为10%,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仅为8.9%。在各类肺癌中,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它发展快、侵袭性强、易发生早期远隔转移,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极差。SCLC虽然对化疗敏感,但很快即可产生多药耐药性;此外,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而被迫停药导致化疗失败。200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议主席Dr.Bunn提出几乎所有肿瘤均需多学科综合治疗。1985年热疗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证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疗法后的第5种肿瘤治疗方法,已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热化疗联合治疗的实验研究中,疗效会因为药物的种类、加热温度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紫杉醇系植物类抗癌药,属细胞毒类化合物,它可促使微管蛋白二聚体装配成微管并阻止其解聚,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造成细胞死亡。临床应用发现紫杉醇治疗实体瘤有较好的效果,与其它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对肺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加热能够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增加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效应,同时增强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可能是热化疗联合的机制之一。加热联合紫杉醇治疗肿瘤业已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截至目前,对加热与紫杉醇联合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联合作用上,尚需优化加热温度、时间及其与紫杉醇浓度的搭配。本研究以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加热与紫杉醇联合对人小细胞肺癌增殖抑制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寻找热化疗联合作用的最佳组合条件,为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材料人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细胞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所馈赠,紫杉醇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4040)。2方法2.1实验分组2.1.1 MTT法检测NCI-H44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组单纯加热组(39℃、40℃、41℃、42℃、43℃和44℃);单纯紫杉醇化疗组(30μg/L、60μg/L、120μg/L、240μg/L和480μg/L);加热联合紫杉醇组(单纯加热组和单纯紫杉醇组采用温度、浓度组合的方法进行热化疗联合),每个处理组又分为3个加热时间段(30min、60min和90min);对照组(0μg/L、37℃)。2.1.2半定量RT-PCR检测NCI-H446细胞中MMP-2和TNF-a表达量分组单纯加热组(43℃、90min);单纯紫杉醇化疗组(60μg/L、120μg/L和240μg/L);43℃加热90min联合紫杉醇组(60μg/L、120μg/L和240μg/L);对照组(0μg/L、37℃)。2.2检测方法和指标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运用MTT法检测加热和紫杉醇单独或联合作用NCI-H446细胞后72h的增殖抑制率;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照,运用半定量RT-PCR检测单纯43℃加热90min、单纯紫杉醇化疗(60μg/L、120μg/L和240μg/L)以及43℃加热90min联合紫杉醇(60μg/L、120μg/L和240μg/L)处理NCI-H446细胞后72h的MMP-2和TNF-a的表达量。2.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析因设计ANOVA、单因素ANOVA和SNK多重比较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a=0.05。结果1不同浓度紫杉醇对NCI-H446细胞增殖抑制率整体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8.798,P=0.000),结合多重比较结果,不同浓度紫杉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μg/L与其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μg/L与其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20μg/L、240μg/L和480μg/L 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紫杉醇在30μg/L~120μg/L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呈剂量-效应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0μg/L以后化疗药对细胞增殖抑制呈水平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紫杉醇达到一定浓度时增加浓度并不能增强抑制率,再结合增殖抑制率评价标准(IR),紫杉醇浓度为30μg/L,表现为不敏感;60μg/L,为低度敏感;120μg/L~480μg/L,为中度敏感,总体结果说明紫杉醇对NCI-H44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最佳浓度是120μg/L,中度敏感。2不同加热温度对NCI-H44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整体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670,P=0.000);结合多重比较结果,39℃、40℃和4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43℃和44℃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与41℃、4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9℃与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其它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加热对H44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最佳温度是43℃。3不同加热时间对NCI-H44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整体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2.569,P=0.000),结合多重比较结果,30 min、60 min、90 min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所选时间范围内,90min最优。在加热温度和时间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统计量和IR评价标准,39℃~42℃各温度在不同加热时间下,以及43℃~44℃下加热30 min和60 min下,都表现为不敏感;43℃和44℃在加热90 min,表现为中度敏感,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43℃加热90 min。4由析因设计ANOVA结果可知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紫杉醇叁者对NCI-H446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在所有组合中他们的交互效应表现为,紫杉醇与加热温度以及紫杉醇与加热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而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叁者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结合基本统计量和IR评价标准,加热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紫杉醇对NCI-H44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敏感性提高了一个标准。对表现高度敏感的进行统计分析,由析因设计原理,理论上紫杉醇浓度、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叁者的最佳组合条件是最大均值(0.917)的组合,即480μg/L联合43℃加热90 min,但在相同温度和相同时间作用下120μg/L和480μg/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临床考虑选择43℃加热90 min联合120μg/L(均值为0.909)定为最优组合条件。5运用单因素ANOVA及多重比较的方法,对经过不同处理的NCI-H446细胞中MMP-2表达量进行分析,得出紫杉醇化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加热组以及加热联合紫杉醇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紫杉醇化疗组与之对应的加热联合紫杉醇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热联合紫杉醇组组间比较,除120μg/L联合加热和240μg/L联合加热(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43℃加热90min联合120μg/L对NCI-H446细胞中MMP-2的表达量影响最大,提示热疗可能是通过降低MMP-2的表达量而抑制细胞增殖。6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方法,对经过不同处理的NCI-H446细胞中TNF-a表达量进行分析,得出60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外,其余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60μg/L与120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紫杉醇化疗组与之对应的加热联合紫杉醇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μg/L联合43℃加热90min和240μg/L联合43℃加热9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43℃加热90min联合120μg/L对NCI-H446细胞中TNF-a的表达量影响最大,提示热化疗还可能通过提高TNF-a表达量,增强免疫力的基础上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1加热联合紫杉醇对NCI-H44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最佳条件是,43℃加热90min联合紫杉醇120μg/L;2加热增强了紫杉醇对NCI-H446细胞的毒性作用,主要在于降低MMP-2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同时提高了TNF-a表达量,杀死肿瘤细胞同时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陈月[4]2006年在《紫杉醇/环糊精的包合及包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对东北红豆杉枝叶中的紫杉醇采取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进行提取,确定出最佳的萃取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率和紫杉醇含量。进一步采用环糊精系列对紫杉醇进行包合得到紫杉醇/环糊精包合物。并首次采用分子模拟、能量计算等辅助性能判断形成紫杉醇/环糊精包合物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多种理化手段如NMR、DSC、XRD、IR等方法进一步验证包合物的形成,并确定出包合物的包合比、包合常数等影响包合物形成的重要参数。将所形成的包合物作用于多种小鼠及人的肿瘤细胞,研究了其体外和体内抗肿瘤作用,证明紫杉醇/环糊精包合物对不同肿瘤细胞具有广谱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了抑瘤机制。紫杉醇/环糊精包合物的成功包合将提高紫杉醇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还将进一步研究包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高亚克[5]2009年在《白花蛇舌草注射剂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和宫颈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中药白花蛇舌草注射剂联合紫杉醇对人卵巢癌细胞和人宫颈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白花蛇舌草注射剂联合紫杉醇分别与HeLa人宫颈癌细胞和HO-8910人卵巢癌细胞共培养48hr,以LY294002作为对照,用MTT分析法测定肿瘤细胞存活率,绘制药物浓度-存活曲线;取曲线中呈对数变化的药物浓度区间,以浓度和存活率(平均值±SD)对应的两个变量,求出对数回归方程,并计算出IC50。以IC50tax.comb对IC50tax.alone的比值,测定联合药物指数(Combination Index, CI),以此评价白花蛇舌草注射液对紫杉醇的增敏作用;CI≥1,表示无增敏作用,CI<1,表示有协同作用。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细胞株的IC50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白花蛇舌草注射剂(以总黄酮mg/ml计)、LY294002和紫杉醇分别对HeLa和HO-8910细胞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其存活率随之降低,且呈药物浓度依赖关系,其IC50S OD.alone分别为1094.48±103.09μg/ml、388.15±6.30μg/ml;IC50S LY.alone分别为49.09±1.72μg/ml、24.58±3.09μg/ml;IC50STax.alone分别为>100μmol/L和43.16±4.911μmol/L;白花蛇舌草注射剂(IC10)、LY294002(IC10)联合紫杉醇分别作用HeLa和HO-8910细胞,其IC50STax/OD.comb分别为>100μmol/L和27.89±2.60μmol/L;IC50STax/LY.comb分别为71.11±7.73μmol/L和31.79±5.16μmol/L;CITax/OD.comb/Tax.alone分别为≈1、0.51和CITax/LY.comb/Tax.alone分别为<0.71和0.74。结果显示,白花蛇舌草注射剂对HO-8910细胞的抑制作用略强于对HeLa细胞(P<0.05);LY294002对HO-8910细胞的抑制作用略强于对HeLa细胞(P<0.05);而紫杉醇对HO-8910细胞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对HeLa细胞(P<0.01),说明HeLa细胞对紫杉醇极不敏感或耐受;LY294002使紫杉醇对HeLa细胞与HO-8910细胞的敏感性增加了>40.85%与35.77%,白花蛇舌草注射剂并未增加紫杉醇对HeLa细胞的敏感性,但白花蛇舌草注射剂使紫杉醇对HO-8910细胞的敏感性增加了54.75%,说明白花蛇舌草注射剂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较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更高。结论:白花蛇舌草注射剂显着增加了紫杉醇对HO-8910细胞诱导的细胞毒作用,未增加紫杉醇对HeLa细胞诱导的细胞毒作用;紫杉醇联合白花蛇舌草注射剂获得的协同效应,与白花蛇舌草注射剂可增强紫杉醇的细胞毒效应相关;白花蛇舌草注射剂和紫杉醇的细胞毒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提示二者联合应用作用于卵巢癌可能会更适宜于临床。

周文杰[6]2009年在《CIK细胞联合紫杉醇对SGC-7901胃癌细胞株的杀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由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 cells, CIK)在体外的增殖情况,分析在体外CIK细胞和紫杉醇对SGC-7901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研究CIK细胞联合紫杉醇对胃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成CIK细胞。动态观察CIK细胞作用于SGC-7901胃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培养上清液及紫杉醇对胃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采用MTT法分别检测CIK细胞、紫杉醇和CIK细胞联合紫杉醇对SGC-7901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CIK细胞在叁周时间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数量逐步增加:培养21天时,细胞总数增殖达(111.63±10.97)倍,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例为(35.8±9.7)%,叁周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两者呈下降趋势。体外实验证实:CIK细胞对SGC-7901胃癌细胞株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在40:1条件下,作用48小时,杀伤效率为(74.91±2.71)%;CIK细胞上清液及紫杉醇均能诱导胃癌细胞株凋亡;当CIK细胞联合紫杉醇作用于SGC-7901胃癌细胞时,杀伤作用显着增强。结论:CIK细胞在体外培养14~21天时具有较强的抗瘤活性,与紫杉醇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杀伤靶细胞作用。

王龙[7]2007年在《NM-3联合紫杉醇抗SCID裸鼠内原位移植人胃癌的分子作用机理》文中指出目的:建立SCID裸鼠内原位移植人胃癌模型,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NM-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对胃癌微血管形成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对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和TGF-β1等表达的影响;并观察NM-3与新的纯植物提取药物紫杉醇是否有协同作用,探讨NM-3联合紫杉醇治疗SCID裸鼠内原位移植人胃癌的分子作用机制,为以后治疗胃癌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择中分化人胃癌细胞SGC 7901,采用组织块移植法,在SCID小鼠内建立原位移植人胃癌模型,24只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C组)、NM-3组(10mg/kg i.p. qod共8周,N组)、紫杉醇组(5mg/kg i.p. 3周、休息1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T组)和联合用药组(NM-3和紫杉醇剂量用法同单药组,NT组),移植后第十周末,停止用药,实验动物自由生长10天后处死,观察NM-3和紫杉醇在体内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TUNEL方法检测胃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用免疫组化、实时定量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VEGF、bFGF、TGF-β1、bcl-2、p53、caspase3、survivin、smad3和smad4等的表达。结果:NM-3、植物提取药物紫杉醇及两者联合均可显着抑制SCID小鼠内原位移植人胃癌的生长,其抑瘤率分别为29.55%、25.12%和46.18%(P<0.01),N组和T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但联合用药组较N组和T组均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动物体重及实验前后体重变化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N组、T组和NT组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AI)分别为25.62±6.46%、28.90±5.38%和38.51±5.14%,均较对照组13.24±7.75%显着增加(P<0.05或P<0.01),且NT组AI较N组和T均显着增加;对照组、NM-3组、紫杉醇组和联合组的胃癌转移率分别为100%、33.33%、83.33%和16.67%,统计学显示N组和NT组肿瘤转移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NM-3组、紫杉醇组、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胃癌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6.47±0.92、7.67±1.02、4.07±0.77和11.07±0.92,前叁组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N组、NT组的VEGF和bFGF的阳性率分别为100%、50%、33.3 %和83.3%、50%、33.3%,N组、NT组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实时定量荧光RT-PCR则显示N组和NT组VEGF、bFGF和TGF-β1 mRNA的含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VEGF CT值:15.04±1.12、16.88±1.37、10.59±0.82 ; bFGF CT值: 12.89±0.78、15.57±2.34、10.59±0.79;TGF-β1 CT值:17.31±1.04、18.44±1.06、13.92±1.07);而紫杉醇对VEGF、bFGF和TGF-β1 mRNA表达的表达均无影响。以GAPDH为内参,实时定量荧光RT-PCR检测p53和bcl-2 mRNA在N组、T组、NT组、对照组的表达,其结果分别为1.28±0.48%、2.11±0.57%、1.07±0.82%、6.07±0.94%和0.92±0.23%、2.35±0.84%、0.22±0.16%、5.23±1.96%,与对照组比较,NM-3、紫杉醇、NM-3联合紫杉醇均可显着抑制p53和bcl-2 mRNA的表达(P<0.01),而联合组与NM-3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N组、T组和NT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88.64±11.91%、71.87±5.68%和119.44±9.78% vs 49.54±11.25%,P<0.01),且NT组与N组和T组之间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N组、T组和NT组与对照组比较其survivin的表达均显着降低(76.31±9.14%、86.45±6.10%和57.87±3.86% vs 102.03±12.27%,P<0.05),且NT组与N组和T组之间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Western blot检测还显示N组和NT组smad3和smad4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显着增加(smad3:63.64±4.22%、81.91±12.11% vs 40.81±7.70%和smad4:73.78±12.82%、81.96±10.17% vs 46.16±12.59%,P<0.01),而紫杉醇对smad3和smad4的表达均无影响。结论:小剂量NM-3和植物提取的紫杉醇对SCID小鼠内原位移植人胃癌的生长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两者联合有协同作用并能显着减少胃癌的转移;NM-3对SCID鼠内胃癌的血管生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这与其在蛋白质和/或转录水平明显降低胃癌组织VEGF、bFGF和TGF-β1的表达有关,而且NM-3还能够显着增加TGF-β1信号传导通路中的smad3和smad4的表达,提示NM-3抗转移作用有可能与此有关;紫杉醇对SCID鼠内原位移植人胃癌的血管生成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它对VEGF、bFGF和TGF-β1等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无影响;NM-3联合紫杉醇对SCID鼠内原位移植人胃癌的微血管生成有协同抑制作用,这可能与两者具有不同的抗血管生成机理有关;NM-3和紫杉醇均可在体内通过抑制bcl-2、survivin和突变型p53的表达,同时增加活性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胃癌细胞的凋亡。

唐兆前[8]2010年在《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卵巢上皮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手术后,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化疗的进行,患者最终获得难以治愈的多药耐药,因而其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50%。为了更好地认识肿瘤抑制基因在卵巢癌多药耐药中的机制,我们对卵巢癌卡铂耐药基因差异表达谱芯片进行了肿瘤抑制基因的筛选及验证,对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进行了甲基化检测以及突变基因筛选研究。并在组织标本中进行了临床意义的探讨。第二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目的:筛选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卡铂耐药细胞系(SKOV3-CB)较其亲本(SKOV3)细胞系差异表达下调的肿瘤抑制基因,并验证其差异表达。方法:应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卵巢癌SKOV3-CB细胞系较SKOV3细胞系差异表达下调两倍以上的基因1554条,筛选肿瘤抑制基因。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基因芯片中差异表达基因检测验证。结果:从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筛选出RNASET2,VHL,DLG1,COPS2,NOL7,GGNBP2, RBL1, S100A2, PARG1,PERP,TCF3,DNAJA3,PCGF2,ING1,CYLD,RARRES3,RBBP8等17个肿瘤抑制基因,荧光定量PCR技术差异表达验证结果示:RNASET2,VHL, COPS2,NOL7, RBL1, S100A2, PARG1,PERP,TCF3,DNAJA3, ING1,CYLD,RARRES3,RBBP8等基因差异表达下调,下调倍数分别为24.47、65.24、10.81、21.30、72.94、5.95、27.13、1.57、1.32、12.93、46.8、7.57、14.9、14. 00、23.98。GGNBP2,PCGF2,DLG1等基因差异表达上调,上调倍数分别为5.76,2.19,17.1,基因芯片差异表达结果与real-time PCR所验证表达下降趋势的结果一致率为82.35%,下调两倍以上的基因一致率为64.70%。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基因差异表达结合real-time PCR对其检测结果验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多肿瘤抑制基因参与卵巢癌卡铂耐药的机制。第叁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甲基化检测目的:探讨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应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并设计出引物,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法或亚硫酸盐测序法(bisulphite sequencing)检测SKOV3-CB、SKOV3中的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表达下调的14个基因(VHL, COPS2, NOL7,RANSET2, RBL1, S100A2, PARG1, PERP, TCF3, DNAJA3, ING1, RARRES3, RBBP8,CYLD)中,有10个基因(VHL, COPS2, NOL7, RBL1, PARG1, PERP, DNAJA3, ING1, RNASET2,CYLD)启动子区能够设计出引物,其中CYLD未检出结果,后改用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MS-PCR检测结果显示,SKOV3-CB、SKOV3的ING1、DNAJA3、VHL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不能扩增出产物;COPS2、PERP甲基化引物均不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RNASET2,PARG1、NOL7、RBL1甲基化引物与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CYLD重亚硫酸盐测序提示在SKOV3-CB及SKOV3细胞系均为未甲基化状态。结论: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无超甲基化,甲基化机制不是引起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差异表达下调的原因。第四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突变检测目的:筛查可能的基因突变,探讨其与卵巢卡铂耐药以及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以亲本细胞系(SKOV3)为对照,在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系(SKOV3-CB),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RNASET2,VHL, COPS2, NOL7, PARG1, RBL1, PERP, DNAJA3, ING1, CYLD等10个基因RT-PCR扩增片段的突变。结果:以SKOV3细胞系为对照,在SKOV3-CB细胞系中,SSCP检测发现DNAJA3,PERP基因聚丙烯酰胺电泳带型存在差异;RNASET2,VHL,COPS2, NOL7, PARG1, RBL1,ING1, CYLD等基因未检测到差异带型。经测序发现PERP第叁外显子1093,1160,1222位点上分别存在A→G突变;1083位点及1085,1086位点,分别存在T,C,C,碱基缺失。DNAJA3第八个外显子87位点处存在A→T突变。结论:DNAJA3,PERP的基因突变以及PERP基因的碱基缺失与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可能是导致其表达下调的原因,宜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五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Trizol一步法提取卵巢肿瘤患者卵巢组织总RNA,应用RT-PCR检测85例卵巢组织的RNASET2、VHL、PARG1、CYLD、COPS2、PERP、DNAJA3、ING1、NOL7、RBL1基因mRNA表达,其中卵巢癌49例,卵巢良性组织21例,卵巢正常组织15例。结果: RT-PCR结果显示RNASET2、ING1、PARG 1、RBL1、NOL7基因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卵巢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表达;VHL、PERP、COPS2、CYLD基因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肿瘤中、卵巢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表达,但在部分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沉默,分别为4(4/49)、3(3/49)、2(2/49)、32(32/49)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提示RNASET2、ING1、PARG 1、RBL1、NOL7、VHL、PERP、COPS2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与在卵巢正常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意义。CYLD、DNAJA3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与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分别为0.00、0.00;0.00,0.00)。VHL等10个基因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提示CYLD在FIGO I-II与III-IV期存在差异有意义外(P<0.05),其余基因差异均无意义(P均>0.05)。Log Rank分析发现卵巢癌组织VHL、PERP、CYLD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83、0.493、0.271)。COPS2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FIGO分期、病理分级进入模型(P分别为0.045、0.028);淋巴结转移及COPS2、PERP、CYLD、ING1基因表达沉默等参数均未进入模型(P分别为0.907、0.476、0.754、0.728、0.304)。结论:结论CYLD、DNAJA3基因表达沉默可作为卵巢癌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鉴别诊断的一个潜在的指标,COPS2、PERP、CYLD、ING1不能作为卵巢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唐清明[9]2017年在《生物钟基因BMAL1对舌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钟基因BMAL1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研究钟基因BMAL1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Western blot以及组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不同时间段采集的53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和50例舌部非肿瘤性病变患者的样本中钟基因BMAL1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以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同步化处理后的舌鳞癌细胞SCC9、SCC25、CAL27和正常舌上皮细胞中BMAL1蛋白在CT0、CT8的表达水平;利用qRT-PCR分析同步化处理后的舌鳞癌细胞SCC9、SCC25、CAL27和正常舌上皮细胞中钟基因BMAL1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结果:(1)与正常舌上皮组织相比,叁个不同时间段采集的舌鳞癌患者来源的原发灶及癌周组织中钟基因BMAL1表达均降低;(2)与正常舌上皮细胞相比,舌鳞癌细胞SCC9、SCC25、CAL27细胞中钟基因BMAL1表达降低;(3)与正常舌上皮细胞相比,舌鳞癌细胞SCC9、SCC25、CAL27细胞中钟基因BMAL1表达节律重置,主要表现为周期稍缩短、振幅明显降低。结论:钟基因BMAL1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下调、生物周期节律重置,提示生物钟基因表达异常以及生物节律紊乱与舌鳞状细胞癌紧密相关,其对舌鳞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部分钟基因BMAL1对舌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在体内外实验中探讨钟基因BM4L1对舌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设计构建BMAL1表达质粒及CRISP/Cas9特异性敲除BMAL1质粒,利用脂质体将其转染至舌鳞癌细胞SCC9、SCC25和CAL27,稳定上调或下调BMAL1的表达,以转染空载或者野生型舌鳞癌细胞为对照;首先,分别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检测上调或下调BMAL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然后,利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在体内检测上调或下调BMAL1对舌鳞癌生长的影响;最后,采用CCK-8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单染法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上调或下调BMAL1的舌鳞癌细胞对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构建的BMAL1表达质粒及CRISP/Cas9特异性敲除BMAL1质粒,有效地上调或下调了舌鳞癌细胞中BMAL1的表达,并分别成功筛选出稳转细胞株;(2)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显示高表达BMAL1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3)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显示BMAL1-knockout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强;(4)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证实在体内高表达BMAL1可抑制舌鳞癌生长,而敲除BMAL1可加速舌鳞癌生长;(5)CCK-8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单染法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实验发现高表达BMAL1舌鳞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增强,细胞增殖抑制及细胞凋亡现象更为明显;(6)CCK-8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单染法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实验发现敲除BMAL1舌鳞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降低,紫杉醇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的能力减弱。结论:在舌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或敲除BMAL1,可分别抑制或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将高表达或敲除BMAL1的舌鳞癌细胞分别植入裸鼠皮下,细胞成瘤的速率明显减慢或加快;舌鳞癌细胞高表达BMAL1可增强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而敲除BMAL1的舌鳞癌细胞对紫杉醇不敏感。第叁部分钟基因BMAL1改善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机制研究目的:初步探讨钟基因BMAL1改善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首先,利用转录组测序比较高表达BMAL1的SCC9细胞与野生型SCC9细胞的差异转录基因,结合qRT-PCR初步筛选出BMAL1改善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靶点TERT;然后,利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探讨在人舌鳞癌组织及细胞中BMAL1与TERT表达量之间的负相关性;其次,构建及转染TERT表达质粒或TERT-shRNA干扰质粒,利用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单染法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实验探究过表达TERT能否反转BMAL1增强紫杉醇效果的作用以及下调TERT能否直接降低紫杉醇效果;最后,利用CHIP、Co-IP、免疫荧光双染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BMAL1对TERT的调控机制。结果:(1)转录组测序发现在BMAL1高表达的TSCC细胞中,TERT表达量显着降低;(2)在舌鳞癌组织及细胞中,利用qRT-PCR及Western blot发现TERT与BMAL1表达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性;(3)在舌鳞癌细胞中,共转染BMAL1与TERT表达质粒可反转BMAL1增强紫杉醇效果的作用,单独下调TERT可直接增强紫杉醇效果;(4)在舌鳞癌细胞中,Co-IP、免疫荧光双染实验证实BMAL1与EZH2在细胞核中共同结合,CHIP实验发现BMAL1募集EZH2共同结合在TERT启动子区域,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BMAL1结合EZH2后可抑制TERT转录,敲除EZH2后BMAL1可促进TERT转录。结论:在舌鳞癌细胞中,证实TERT是BMAL1改善细胞对紫杉醇敏感性的靶标,BMAL1通过下调TERT来增强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随后,机制研究也证实了 BMAL1是募集EZH2共同结合在TERT启动上区域,抑制TERT转录。第四部分钟基因BMAL1与紫杉醇生物时辰治疗的协同性研究目的;探寻钟基因BMAL1与紫杉醇生物时辰治疗协同作用的最佳时机。方法:分别将 SCC9/BMAL1、SCC9/wild type、SCC9/BMAL1-KO 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五周后瘤体长大,分别在ZT2、ZT6、ZT10、ZT14、ZT18和ZT22共六个时间点取样,利用qRT-PCR检测肿瘤中BMAL1、TERT表达的生物节律;分别将 SCC9/BMAL1、SCC9/wildtype、SCC9/BMAL1-KO 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两周后开始分别在ZT2、ZT6、ZT10、ZT14、ZT18和ZT22六个不同时间点腹腔内注射紫杉醇药物,每周两次、持续四周后取样,比较不同时间点给药,紫杉醇对肿瘤疗效的差异。结果:(1)在SCC9/BMAL1、SCC9/wild type组中,BMAL1表达具有明显的生物节律性变化,而在SCC9/BMAL1-KO组中,BMAL1表达无明显变化;(2)在SCC9/BMAL1组中,BMAL1表达的高峰及低谷分别是ZT10和ZT22,在SCC9/wild type细胞所成肿瘤中,BMAL1表达的高峰及低谷分别是ZT6和ZT18;(3)在SCC9/BMAL1、SCC9/wildtype组中,紫杉醇药效时辰变化与BMAL1表达量基本一致,而在SCC9/BMAL1-KO组中,紫杉醇药效无明显时辰差异。结论:紫杉醇对舌鳞癌的疗效与生物钟基因BMAL1表达量呈现直接正相关,BMAL1是确定舌鳞癌治疗中紫杉醇生物时辰给药最佳时机的直接分子靶标。

谭长军[10]2006年在《大鼠移植性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紫杉醇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文中提出肝癌根治性治疗主要包括肝切除和肝移植,因为肝癌病人多伴有严重的肝硬变或多发肿瘤,所以大多数的肝癌病人不是肝切除的手术适应症。同时,即使切除了肿瘤,术后大多数病人仍死于术后肿瘤复发转移。肝移植是唯一能同时处理肝硬变及肝肿瘤两种病变的治疗手段,可用来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由于彻底切除了肿瘤发生的“土壤”,其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也明显低于肝切除,然而术后肿瘤复发转移仍然是治疗肝癌肝移植长期疗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为评价肝移植术后肿瘤转移模式,因此有必要建立类似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动物模型。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供体: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20-250g;受体:肝癌模型鼠为SD雄性成年大鼠50只,体重220-250 g供体体重略小于或等于受体。2.紫杉醇注射液(paclitaxel):为北京四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规格30 mg/5 ml,纯度98%(HPLC),分子量为853192,临用前用1640稀释至所需浓度。3.实验分组:共分为两组:A组(n=25)肝移植术后无干预组:肝癌模型鼠Walker256瘤组织块接种后14天,接受肝移植手术,术后第一天起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 ml/d~(-1)。B组(n=25)肝移植术后紫杉醇干预组:25只肝癌模型鼠Walker256瘤组织块接种后14天,接受肝移植手术,术后第一天起腹腔内注射紫杉醇(Paclitaxel,0.5 mg·kg~(-1)·d~(-1))。两组疗程均为14天。4.病理和生存观察:A,B组肝移植术后21天开始,每周每组处死5只大鼠,处死大鼠后,10%formalin由气道注入后切取肺脏,10%formalin中保存,光镜下肺转移灶计数,图象分析技术测量肺组织面积。结果=肺转移灶计数/单位肺组织面积,同时切除肝癌,液氮冻存,肝组织在10%formalin中固定,常规H.E染色。计算生存率,瘤块接种成瘤率及其肺转移发生率。结果1.A组肝移植3周存活率80%(20/25),B组:肝移植3周存活率84%(21/25,由于大鼠肝移植后3周开始处死大鼠并检测标本,所以未进一步计算生存率。2.本研究中,两组的瘤块接种成瘤率均为100%。A组:第3,4,5,6周的肺转移率为0(0/5),20%(1/5),60%(3/5),60%(3/5);B组:第3,4,5,6周的肺转移率为O(0/5),0(0/5),40%(2/5),33%(2/6)。A组共有7只大鼠发生肺转移,B组4只大鼠发生肺转移,A组大鼠的肺转移灶计数,显着高于B组(Mann 2 Whitney U非参数检验,U=40,P=0.039)。结果和讨论在这一研究中我们成功的建立了大鼠移植性肝癌肝移植的模型,并且发现肝移植可延长肝癌大鼠的生存时间,肺脏是大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转移的主要部位,同时我们发现紫杉醇可以显着降低肝癌肝移植大鼠的术后肺转移瘤的发生率,减少转移瘤的数量,缩小转移瘤的侵及范围。我们可以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探讨肝移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机制,特点,可能有益的预测指标,及干预措施。并作为临床及基础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实验平台。第一部分:大鼠移植性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第二部分:紫杉醇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目的探讨紫杉醇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Lewis大鼠—BN大鼠),将大鼠分为叁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紫杉醇低剂量干预组,高剂量干预组,观察受体生存时间,检测肝脏功能,病理组织学改变,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对供体特异的CD4~+Th前体细胞(Th-p)的比率,脾脏T淋巴细胞凋亡的比率,和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代表Th1/Th2)水平。结果紫杉醇明显延长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对照组:10.6±1.9d vs,低剂量组:16.1±3.4d,log rank=9.06,P<0.05;低剂量组:16.1±3.4d vs,高剂量组:25.9±4.1d,log rank=7.81,P<0.05),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排斥活动评分指数对照组:5.2±0.8 vs,低剂量组:3.8±0.4和高剂量组:3.6±0.5,U=23.0和23.5,P值均<0.05),紫杉醇能降低受鼠PBMCs的Th-p比率(logarithmic法对照组:3.42±0.48 vs,低剂量组:1.55±0.58和高剂量组:1.14±0.52,t=8.9和11.8,P值均<0.05),促进脾CD4~+的淋巴细胞凋亡(对照组:10.7%vs低剂量组:43.7%和高剂量组:55.6%,x2=27.49和93.4 P值均<0.05),紫杉醇同时降低大鼠血清中的IFN-γ,升高IL-4,使Th1/Th2细胞平衡向Th2移动(INF-γ/IL-4对照组:448.7%±149.1%vs.低剂量组:107.4%±41.4%和高剂量组:51.4%±15.9%,t=4.93和5.92,P值均<0.05)。结论紫杉醇能够有效减轻肝移植大鼠的急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诱导活化的CD4~+Th细胞凋亡,从而降低受鼠Th-p对供鼠细胞的反应,并促使Th1/Th2细胞平衡向Th2移动有关。

参考文献:

[1]. 紫杉醇对淋巴细胞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吴维光. 第一军医大学. 2001

[2]. 多西紫杉醇对H1N1流感疫苗免疫佐剂活性研究及其作用机理初步探讨[D]. 陈俭. 浙江大学. 2012

[3]. 加热联合紫杉醇对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的影响[D]. 张瑞芳. 郑州大学. 2007

[4]. 紫杉醇/环糊精的包合及包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 陈月. 吉林大学. 2006

[5].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和宫颈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D]. 高亚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6]. CIK细胞联合紫杉醇对SGC-7901胃癌细胞株的杀伤研究[D]. 周文杰. 苏州大学. 2009

[7]. NM-3联合紫杉醇抗SCID裸鼠内原位移植人胃癌的分子作用机理[D]. 王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8]. 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D]. 唐兆前. 广西医科大学. 2010

[9]. 生物钟基因BMAL1对舌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唐清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10]. 大鼠移植性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紫杉醇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D]. 谭长军. 复旦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紫杉醇对淋巴细胞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