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抑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内皮抑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孙立旺, 车呈凯, 牟国营, 陶祥臣, 朱伟[1]2013年在《内皮抑素结构修饰及修饰后内皮抑素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和聚乙二醇(PEG)对内皮抑素(ES)进行结构修饰并探讨修饰后ES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寻找一种较好的内皮抑素修饰物。方法:采用高碘酸氧化法活化LMWH,制得的LMWH活化液于pH9.5、0.3mol/L的NaCO-NaHCO3缓冲液中对内皮抑素进行化学修饰,氰脲酰氯法活化PEG,活化后的PEG在ph9.0、10mmol/L的四硼酸钠缓冲液中进行修饰反应。SDS-PAGE电泳监测修饰反应过程,比较不同时间点修饰液的自由氨基修饰率、活性保留百分率;用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层析柱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电泳鉴定;观察内皮抑素及修饰后内皮抑素在25℃和37℃水浴中的热稳定性;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ES及修饰后ES对CAM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LMWH和PEG均能很好的对ES进行化学修饰,修饰后ES能保持较好的活性和稳定性,且PEG-ES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优于LMWH-ES。结论:PEG是一种较好的内皮抑素修饰物。

夏雪飞[2]2013年在《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活性和抗肿瘤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由甲壳素脱乙酰基而得,由于其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阶段逐步应用于药物载体等方面的研究。又因为其庞大的分子量和无规则的空间结构致使其溶解性能较差,因而在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N-琥珀酰壳聚糖是壳聚糖的N-酰化衍生物,由壳聚糖和丁二酸酐合成而得。N-琥珀酰壳聚糖较壳聚糖溶解性能有较大改善,且具备壳聚糖在生物体内相容性好、无毒性和粘附性强等优点,因此拓宽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是一种性能优异、前景开阔的载药体介质。本文首先用间歇式浓碱法对购得的原料壳聚糖进行乙酰基的脱除,制备得到高脱乙酰度壳聚糖,通过简便的酸碱滴定法测得其脱乙酰度从88.65%提高到97.62%,并对其进行红外表征,从红外图谱分析得乙酰基已基本脱除;然后采用双氧水氧化降解法对高脱乙酰度壳聚糖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的降解,得到不同降解时间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用乌式粘度法测量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和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的分子量,得出壳聚糖的分子量随降解时间的延长而大大减小的结论,之后进行红外表征,从红外图谱分析得双氧水降解法基本保持壳聚糖分子结构的完整;之后进行N-琥珀酰壳聚糖的合成实验及表征,原料选取之前降解20min,分子量为21000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丁二酸酐,采用乙酸/丙酮体系,室温下合成N-琥珀酰壳聚糖,经电位滴定法测量得到其等电点范围为3-8.2,经过红外表征,从红外图谱上分析得到壳聚糖已经已经在N-位成功引入琥珀酰基,制备得道N-琥珀酰壳聚糖,经核磁表征,从1H-NMR谱图分析得到N-琥珀酰壳聚糖的取代度为0.58,经热失重分析,N-琥珀酰壳聚糖的热分解温度是256℃。本文对N-琥珀酰壳聚糖进行了纳米化,通过离子诱导法制备得到具备载药形态的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其载药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得到的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经粒径测定达到149.4nm,表面电位经电位分析仪测量得9.99mv,纳米粒体系较为稳定,TEM分析纳米粒表面形态,从透镜照片可以看出纳米粒的形态完整;同时本文也制备了负载重组人内皮抑素的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从透射电镜照片得出载药纳米粒与空白纳米粒形态不同,载药性能良好,利用蛋白定量法检测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内皮抑素包封率,得到纳米粒的平均包封率为94.76%。本文对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进行体外细胞活性评价,并对载重组人内皮抑素的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本文通过MTT实验观察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即空白药物载体对NIH正常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纳米粒悬液对细胞生殖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是抑制率都较小,证明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对正常细胞并无毒性。通过MTT实验考察了载内皮抑素的N-琥珀酰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内皮抑素是外源性的强效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实验结果表明,载药载体对肿瘤细胞MCF-7生殖作用的抑制要好于同浓度下的内皮抑素原液,说明以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作为载药载体,内皮抑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得到了加强,进一步证明了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在载药体研究方面的可行性。

吴晓宇[3]2004年在《内皮抑素的理化性质研究》文中提出Endostatin (血管内皮抑素) 是一个20 kDa 的蛋白质,能有效阻止肿瘤血管生成,动物模型试验也表明endostatin能有效地抑制小鼠多种移植肿瘤生长,且无任何毒性。但是目前对于endostatin的分子机理,特别是其最基本的理化性质研究还很少。本论文主要针对以下叁个方面进行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是采用圆二色谱,荧光和核磁共振等物理手段来研究endostatin的酸变性过程。主要成果是:⑴通过实验分析,论证了endostatin在pH 2.0状态是一个折迭中间体,具有明显的中间体特征:少量的叁级结构,仍然保持着大量的二级结构及很强的与ANS结合的能力。⑵还观测到有机溶剂TFE和硫酸钠都能使endostatin在pH 2.0的结构变的更紧密,进一步说明了此状态下的endostatin 具有中间态的特征。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是研究endostatin在各种条件下理化性质。主要成果是:⑴首次检测到不同酸条件下endostatin对尿素和盐酸胍的变性热力学参数。Endostatin 在pH 7.4 和pH 5.0 的条件下对变性剂的热力学参数几乎一致,说明稍微的酸化对于endostatin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当pH 值在2.0和1.6时,由于找不到天然态的基线而无法拟合得到有关参数。⑵通过检测在不同温度下endostatin 对变性剂诱导的变性行为,发现温度越高endostatin对变性剂的稳定性越差,反之亦然。⑶观测发现5% TFE 对endostatin在天然态的结构和稳定性起破坏作用。TFE增加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的含量是与TFE的量成正相关。⑷盐对endostatin的酸滴定具有双重作用,在相对高的pH值下起破坏稳定性的作用,在低pH值下起稳定性作用。⑸Endostatin的热变性是可逆的,这是比较endostatin在各种条件下温度诱导的稳定性的前提。论文的最后部分研究了肝素钠对endostatin的稳定性作用。主要成果是:⑴肝素钠与endostatin在正常条件下的结合速度十分缓慢,但是在变性条件下能加快他们的结合速度。⑵肝素钠与endostatin 的结合能使endostatin的结构变的松散,但是高浓度的尿素能破坏这种结合。

张海涛[4]2012年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内皮抑素肽融合蛋白抗肿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干扰素(Interferon)α2b是重要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许多医院中作为一线的肿瘤治疗药物被广泛使用。己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多种病毒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IFNα2b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大剂量长期给药,因此常常引发如急性和慢性毒性、神经系统损害和血液系统损害等明显的毒副作用,严重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血管生成的抑制剂,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类药物中表现优秀,2009年被SFDA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经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人血管内皮抑素N末端的27个氨基酸是其核心功能区域。在内皮抑素N末端的27个氨基酸基础上进行氨基酸的替换和增补,引入串联的RGD(Arg-Gly-Asp)序列,形成内皮抑素多肽(29amino acid, EP29),在保持内皮抑素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活性的同时,RGD序列赋予内皮抑素27肽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转移和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的效果。实验室研究证实,EP29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天然内皮抑素,体内抗肿瘤活性也略高于天然内皮抑素,病理切片研究显示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肿瘤萎缩。因此,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小分子药物。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EP29融合在IFNα2b的C末端形成IFNα2b-内皮抑素29个氨基酸多肽(IEP29)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期望该融合蛋白通过EP29的RGD序列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整合素αvβ3/αvβ5特异结合,使IEP29在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处富集,既能针对性地发挥EP29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肿瘤作用,又可以抑制整合素介导的新生血管形成,从而降低IFNα2b临床用药量,提高量效比。通过一系列的体内和体外实验分析证实,IEP29蛋白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同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因此,符合最初的设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开发价值,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药物。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 IEP29融合蛋白上游研究本实验采用DNA重组技术,成功构建含IEP29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a-IEP29,将表达载体转染BL21工程菌,经IPTG诱导后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重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0%左右,重组蛋白条带能够和抗IFNα2b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重组工程菌使用5L的NBS发酵罐培养,收集菌体经裂解、包涵体洗涤、溶解变性和透析复性,最后经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柱纯化获得纯度大于95%的重组蛋白,内毒素检测完全符合药典标准。为适应临床前试验研究的需要,我们优化了发酵和纯化工艺,并将发酵和纯化工艺放大至中试规模。采用NBS5L发酵罐连续培养叁批工程菌,每批次收获湿菌体约150g,IEP29蛋白表达量约占总蛋白量的10%。纯化叁批次IEP29蛋白,纯度均达到95%以上,蛋白产量为每批30~50mg,生产规模基本达到中试要求。按照基因工程药物质量标准的要求对IEP29融合蛋白的理化性质、纯度、生物活性、内毒素含量和杂质残留等进行检测和控制。2. IEP29融合蛋白活性研究为了验证融合蛋白是否同时具有IFNα2b和EP29的生物活性,我们通过肿瘤细胞侵袭和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来验证融合蛋白体外活性。通过内皮细胞粘附实验来验证融合蛋白在体外与肿瘤特异的内皮细胞亲和能力。结果说明,在体外IEP29融合蛋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繁殖和迁移,其能力明显高于IFNα2b和EP29,同时特异粘附于内皮细胞。3. IEP29融合蛋白抗肿瘤研究通过小鼠体内抑瘤实验、药物体内分布研究、肿瘤病理组织切片研究、鸡胚尿囊膜试验等,一方面研究和探讨IEP29融合蛋白在小鼠体内的抑瘤效果和间接证明药物的肿瘤靶向性。另一方面初步探讨融合蛋白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IEP29的抗肿瘤效果比IFNα2b和EP29更加显着,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肿瘤靶向性。为了进一步研究IEP29是否保持着IFNα2b和EP29的生物学功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抗肿瘤研究,有助于揭示靶向性药物的作用途径,同时对融合蛋白药物的开发也具有指导意义。在抑瘤实验中,IEP29融合蛋白能明显减轻S180、H22和Lewis肿瘤细胞荷瘤裸鼠的瘤重,和对照组比具有显着性差别,并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IEP29融合蛋白组抑瘤率均明显高于同剂量的EP29组,且和同剂量IFNα2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别。体内分布试验显示,给药30min后IEP29在肿瘤组织的浓度是IFNα2b的5倍,给药1h后IEP29在肿瘤组织的浓度是IFNα2b的1.8倍,表明IEP29可以在小鼠肿瘤组织中有效聚集。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中,EP29、IFNα2b和IEP29蛋白在不影响原有血管的前提下,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EP29和IEP29抑制新生血管的能力明显强于IFNα2b。从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血管生长良好,毛细血管清晰可见,主血管粗壮,分支适中。IFNα2b组有部分毛细血管减少,但不明显。EP29组毛细血管数量部分减少,局部血管变模糊。而IEP29组的血管抑制较明显,许多毛细血管开始消失,大部分血管变模糊。综上所述,我们获得了IEP29蛋白,经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证实IEP29融合蛋白与IFNα2b和EP29相比,是一种高效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本研究结果为IEP29重组蛋白将来的工业化生产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生产工艺流程,确定了优化的融合蛋白表达和纯化系统及质量控制标准。

邢静, 樊燕蓉, 冯志英, 王建军, 徐根兴[5]2010年在《重组人内皮抑素DOPS胶束的制备及抑瘤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二油基磷脂酰丝氨酸(DOPS)制备包载重组人内皮抑素的胶束,并考察其体内外抑瘤效应。方法:研究DOPS制备胶束的理化性质,考察重组人内皮抑素DOPS胶束对肿瘤细胞生长、鸡胚绒毛尿囊体内血管生长的影响及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效果。结果:制备的重组人内皮抑素DOPS胶束的粒径为(117.7±21.4)nm,Zeta电位为+18.1 mV,包封率为96.54%。该胶束明显抑制MCF-7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抑制率为32.02%;对鸡胚绒毛尿囊血管新生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与单独使用重组人内皮抑素相比,该胶束抑制H22肝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达到55.42%。结论:以DOPS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可有效地增强重组人内皮抑素的抑瘤效应。

王芳[6]2013年在《血管抑素滴眼剂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是多种致病因素所致的眼部并发症,是损害视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由于烧伤或移植而引起的角膜血管新生、各种原因引起的脉络膜血管新生及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作为一种血浆纤溶酶原的降解片段,血管抑素(angiostantin, As)以其强大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自1994年O'Reilly等在荷兰小鼠血清及尿中发现至今的近20年中,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分子结构、抗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提取方法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多年来,伴随着血管抑素的制备方法日臻完善,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应用血管抑素对角膜、脉络膜、视网膜等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而目前国内外血管抑素的相关研究仍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为了推动血管抑素更早更快的进入临床应用,如能对血管抑素滴眼液的制备方法加以优化,明确其处方,势必将极大推动血管抑素在临床的运用。因此,以《中国药典》2010年最新版相关内容为依据,在借鉴前人相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拟对血管抑素滴眼液的制备工艺进行完善,选择合适的处方制备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对血管抑素滴眼液的外观、理化性质进行考察,运用紫外光谱法与Draize法分别对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的稳定性与刺激性进行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血管抑素滴眼液在玻璃体中的浓度及分布,拟阐明血管抑素滴眼液的药代动力学。通过其在眼内药代动力学指标的检测,确定血管抑素的处方,旨在探索一种可用于临床治疗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血管抑素滴眼剂,以期规模化生产,使其适用于临床工作的需要,造福人类。二、研究方法与过程1、血管抑素滴眼剂的制备:配制含0.1%制备量的玻璃酸钠(滴眼液级)的磷酸盐缓冲溶液适量,称取0.01%制备量的苯扎氯铵,溶解于适当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玻璃酸钠溶液,后向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EDTA-Na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充分混匀,补加注射用水至制备量,即得血管抑素滴眼剂赋形剂溶液。将血管抑素滴眼剂赋形剂溶液于超净工作台中用0.22gm微孔滤膜除菌过滤得无菌血管抑素滴眼剂赋形剂溶液,量取适当体积无菌赋形剂溶液溶解适量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原料药,涡旋震荡至澄清透明,配制质量分数为0.01%(即质量浓度为100μg/ml)血管抑素滴眼剂若干,封装,即得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2、血管抑素滴眼液质量控制:1)性状:采用留样观察法,观察血管抑素滴眼液的颜色、澄明度,鉴定是否存在异物。(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Ⅸ关于澄明度及可见异物的检查法进行测定):2)血管抑素滴眼液pH的检测:使其pH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有关滴眼液的规定。3)血管抑素滴眼液含量的测定: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血管抑素滴眼液中血管抑素的含量;4)血管抑素滴眼液的刺激性检验:采用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模型,运用Draize试验进行评价;5)血管抑素滴眼液的稳定性检验:因为常温下血管抑素理化性质不稳定,所以将血管抑素滴眼剂样品分别置于4℃±1℃及-20℃±2℃条件下保存,观察样品放置1月、3月及5月的外观、澄明度及可见异物(沉淀),分别测定放置1、3、5月时样品于280nm处的吸光度值,计算各时间点吸光度均值,评估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样品第1、3、5月相对于0个月的主药含量下降值,考察滴眼剂的稳定性。3、血管抑素滴眼液在兔眼内组织的分布:健康、无眼疾新西兰大白兔1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2只4眼,血管抑素滴眼液滴眼给药后选取0.5、1、2、5、8h5个取材点,各取材点取2只新西兰大白兔共4眼角膜、房水及玻璃体组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0.5、1、2、5、8h后血管抑素滴眼液在角膜、房水及玻璃体中的浓度计分布(重复此实验中的HPLC实验2次),绘制标准曲线并考察精密度及回收率。4、血管抑素滴眼液眼内药代动力学的检测:将兔眼角膜、房水及玻璃体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经实用药物动力学程序(3p97)进行拟合,拟合出符合药动学房室模型,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叁、结果1、性状测定结果:本实验制备的血管抑素滴眼液为无色澄清透明液体,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Ⅸ关于澄明度及可见异物的检查法进行测定,经检查血管抑素滴眼剂符合此标准。血管抑素滴眼液pH值为7.35,符合人眼对滴眼剂酸碱度的要求,经用数字贝克曼温度计测定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渗透压,结果显示其与泪液等渗。本制备工艺中0.1%玻璃酸钠的加入使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的黏度维持在合适水平(4.0-5.0cPa·s),延长了滴眼剂眼内滞留时间,促进了滴眼剂在眼内的分布。2、稳定性结果:(1)本实验制得的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不同温度条件下存放5个月时,其外观及澄明度不发生变化,无沉淀产生,理化性质稳定。(2)在含量考察方面,与0月(对照)吸光度相比,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4℃条件下保存5月的吸光度值与0月(对照)相比降低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2),而-20℃条件下的各时间点吸光度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2);-20℃条件下各时间点吸光度均高于4℃条件下对应时间点的吸光度,且-20℃条件下1月、3月、5月含量降低值均低于4℃条件下对应时间点的含量降低值,表明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在低温条件下保存稳定性较好,且-20℃低温条件下保存其稳定性明显优于4℃条件。3、刺激性结果: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Draize试验是评价眼刺激性的主要方法,结果发现血管抑素滴眼剂给药组与赋形剂组各时间点的Draize评分均<3分,表明血管抑素滴眼剂对兔眼几无刺激性。各组在给药期间兔眼主要表现与给药前基本相同,即结膜轻度充血,偶有少量分泌物等。4、HPLC条件测定:原药通过与辅料溶剂色谱图对照发现:3.3min与3.6min左右均有峰出,而原药在5.625min左右有另一峰出现,而溶剂色谱图在对应的时间点未有峰出现,说明血管抑素原药的出峰时间大致为5.6min左右。5、空白玻璃体HPLC图谱:保留时间为5.844min的时间点有峰出现,对比100μg/ml的血管抑素原药的色谱图中血管抑素于5.6min左右出峰,相同的5-20%乙腈(含0.1%TFA)—95-80%水(含0.1%TFA)—35min梯度洗脱条件及相同的210nm检测波长下,在近似相等的保留时间点均有峰出,证明眼空白玻璃体组织中有内源性的血管抑素存在。6、给药后各时间点玻璃体HPLC图谱测定:通过收集滴眼给药后0.5h、1.0h、2.0h、5.0h及8.0h的玻璃体样品进行HPLC发现:各时间点血管抑素原药的出峰峰高及峰面积均高于空白玻璃体样品,给药0.5h后血管抑素出峰峰高及峰面积分别增加21.76%与20.15%,到给药1h血管抑素出峰峰高及峰面积增加比例最多,分别达到153.59%与511.15%,以后各点原药出峰的峰高及峰面积增加值逐渐减小,到8.0h时间点降为46.97%与208.48%。四、结论1、制备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性状:本实验制备的血管抑素滴眼液为无色澄清透明液体,经澄明度及可见异物的检查方法检测后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Ⅸ的对其的要求,血管抑素滴眼液pH值为7.35,符合人眼对滴眼剂酸碱度的要求,且其与泪液等渗,本制备工艺中0.1%玻璃酸钠的加入使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的黏度维持在合适水平(4.0-5.0cPa·s),延长了滴眼剂眼内滞留时间,促进了滴眼剂在眼内的分布。可知本实验制备的血管抑素符合《中国药典》2010对滴眼剂的要求。2、重组人Kringlel-3血管抑素滴眼剂的稳定性考察中,通过在制备处方中加入0.1%的EDTA-Na2做为螯合稳定剂,血管抑素滴眼剂在-20℃条件下保存5月的吸光度值与0月对照组相比降低不多,含量下降值仅为(13.31±3.93)%,较有效地克服了血管抑素做为糖蛋白本身稳定性低的缺点,提高了制剂的稳定性。3、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滴眼剂的刺激性考察中,各组在给药期间兔眼主要表现与给药前基本相同,即结膜轻度充血,偶有少量分泌物等,给药后各时间点的情况根据Draize评分分值均小于3分,与赋形剂及生理盐水组分值差别不大,表明本制备方法所得血管抑素滴眼剂对兔眼无刺激性。4、血管抑素(angiostatin, AS)属血浆纤溶酶原的内部片段,已经证实的血管抑素有Kringlel-3、Kringle4、Kringle1-4、Kringle1-4.5与Kringle5等5种。本实验通过改变流动相配比、洗脱条件及检测波长等方法,摸索出在210nm,5-20%乙腈,95-80%水,35min梯度洗脱条件下可较好地分离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得到较好的峰形,在此条件下重组人Kringle1-3血管抑素的出峰时间约为5.6min左右。取空白玻璃体样品按摸索出的条件进行HPLC发现:在近似相等的保留时间有峰出,且峰形单一,表明在眼部组织中有内源性的Kringle1-3血管抑素存在。5、药物滴眼后,在不同时间点取材进行HPLC,实验证实各时间点的血管抑素原药峰高及峰面积均高于空白玻璃体组织,且原药在滴眼1h后在玻璃体的分布值达到最大,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Kringle1-3血管抑素在眼内的分布开始逐渐降低,到8h时降低幅度最大,峰高仅比空白组织增加46.97%,峰面积增加208.48%。说明滴入眼内的血管抑素在眼部1.0h左右分布达到高峰,此后随时间的推移分布逐渐开始减少。

徐根兴, 李琛, 邢静, 樊燕蓉, 冯志英[7]2009年在《重组人内皮抑素的抑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氨基酸结构不完全相同于国内外同类品种的重组人内皮抑素注射液,同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在动物肿瘤模型中观察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并且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Ⅱ期临床中观察重组人内皮抑素注射液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采用PEG-PE(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酰乙醇胺)和DOPS(dioleoylphosphatidylserine,二油基磷脂酰丝氨酸)制备包载重组人内皮抑素的胶束,以期寻找内皮抑素延长半衰期和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新的药物载体。方法:用大肠杆菌发酵纯化的重组人内皮抑素注射液(184个氨基酸),同4种化疗药物分别联合使用,观察对移植于小鼠的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效果。在Ⅱ期临床研究中则采用同化疗药物的NP方案联合使用,观察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并采用PEG-PE或/和DOPS制备包载重组人内皮抑素的胶束,对其理化性质、对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对鸡胚绒毛尿囊体内血管生长的影响进行观察,并对荷瘤小鼠的抑制效果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所制备的重组人内皮抑素注射液通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检测,并获得了国家Ⅱ期临床研究批文(2007L01486)。同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在荷瘤小鼠的抑制效果明显比化疗药物或内皮抑素二者单独使用的抑瘤效果好,并且可以降低化疗药物的剂量和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临床研究中也观察到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同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没有增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同单独化疗药物比较部分病例显示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PEG-PE-内皮抑素或/和DOPS-内皮抑素胶束可以直接抑制MCF-7等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对鸡胚绒毛尿囊血管新生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结论:重组人内皮抑素注射液同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在动物模型和Ⅱ期临床研究中均显示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用PEG-PE内皮抑素或/和DOPS-内皮抑素胶束作为药物载体运送重组人内皮抑素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讨论:先前的研究认为,内皮抑素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是内皮细胞特异的,对肿瘤细胞无作用。但后来研究发现其抑制细胞迁移作用是非内皮细胞特异的。我们的研究也认为,内皮抑素不但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也可以直接抑制部分肿瘤细胞的生长。

谢晓晨, 金承洛, 李昆仑[8]2015年在《内皮抑素治疗肾细胞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内皮抑素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近些年取得一定的进展。作者对内皮抑素的发现、作用原理、相关临床实验应用情况及治疗肾细胞癌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樊燕蓉, 李琛, 邢静, 冯志英, 徐根兴[9]2009年在《重组人内皮抑素PEG-PE胶束的制备及抑瘤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内皮抑素是强效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剂,但其低溶解度限制了临床应用,通过采用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酰乙醇胺(PEG-PE)制备包载重组人内皮抑素的胶束,以期寻找内皮抑素的新药物载体。方法:研究PEG-PE内皮抑素胶束的理化性质,观察PEG-PE内皮抑素胶束对体外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对鸡胚绒毛尿囊体内血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制备的PEG-PE-内皮抑素胶束的粒径为(48.32±8.29)nm,Zeta电位为+3.2 mV。包封率为75%,该胶束可以抑制MCF-7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内皮抑素浓度50μg.mL-1时抑制率为31.4%,对鸡胚绒毛尿囊血管新生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同单独用内皮抑素比较,用PEG-PE胶束作为药物载体运送内皮抑素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效果更明显。

牟国营[10]2005年在《内皮抑素PEG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1997年哈佛大学学者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内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实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目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取得一定效果,被公认为国际上最有前途的抗肿瘤药物。 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在许多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碱烧伤后引起的CNV、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部新生血管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眼科界关注的热点。虽然近年来不断有血管抑制剂问世,但疗效欠佳,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新生血管抑制剂应用于临床。众多研究表明内皮抑素在实验性角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面疗效显着。 但由于内皮抑素是—蛋白制剂,体内半衰期短、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如果能够通过化学修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延长其体内半衰期,以减少给药剂量或延长给药周期,将会大大提高内皮抑素的治疗效果,促进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为提高内皮抑素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对内皮抑素进行结构修饰。PEG是目前研究最多和应用最成功的蛋白质、多肽的修饰剂,与其他修饰剂相比,毒性小、无抗原性、具有良好的两亲性,且生物相容性已经得到FDA认可。并研究探讨修饰后的内皮抑素的生物活性变化以及结构变化同活性的关系,以期获得一种较为理想的内皮抑素修饰物。 材料与方法 1.内皮抑素的分离纯化

参考文献:

[1]. 内皮抑素结构修饰及修饰后内皮抑素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J]. 孙立旺, 车呈凯, 牟国营, 陶祥臣, 朱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2]. 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活性和抗肿瘤性研究[D]. 夏雪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3]. 内皮抑素的理化性质研究[D]. 吴晓宇. 清华大学. 2004

[4]. 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内皮抑素肽融合蛋白抗肿瘤研究[D]. 张海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5]. 重组人内皮抑素DOPS胶束的制备及抑瘤效应研究[J]. 邢静, 樊燕蓉, 冯志英, 王建军, 徐根兴.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0

[6]. 血管抑素滴眼剂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D]. 王芳. 南方医科大学. 2013

[7]. 重组人内皮抑素的抑瘤效应研究[C]. 徐根兴, 李琛, 邢静, 樊燕蓉, 冯志英. 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

[8]. 内皮抑素治疗肾细胞癌的研究进展[J]. 谢晓晨, 金承洛, 李昆仑. 现代医学. 2015

[9]. 重组人内皮抑素PEG-PE胶束的制备及抑瘤效应研究[J]. 樊燕蓉, 李琛, 邢静, 冯志英, 徐根兴.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9

[10]. 内皮抑素PEG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的实验研究[D]. 牟国营. 山东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内皮抑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