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在台湾、香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胡雪岩的历史定位与艺术创作--读胡雪岩传记全文_胡雪岩论文

高杨在台湾、香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胡雪岩的历史定位与艺术创作--读胡雪岩传记全文_胡雪岩论文

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高阳对胡雪岩的历史定位和艺术创造——读《胡雪岩全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胡雪岩论文,海外论文,艺术论文,历史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著名作家高阳的长篇小说《胡雪岩全传》,先是为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界所倾倒,继而又受到中国大陆读者的热烈欢迎。作为成功的历史小说,它的创作经验应该很好地总结。

写历史人物的长篇,若要做到雅俗共赏,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对这一人物的历史地位作准确的定位,写出该人物为历史提供的新东西。而且,这样的历史定位,这样的为历史提供的新东西,又是以往小说作者以至历史学家所不曾做过的,这也就是对该历史人物的新发现。高阳的《胡雪岩全传》正是这样。

为胡雪岩(1823—1885)写小说,过去的作家不是没有人做过;对胡雪岩的评价,过去的学者也不是没有人作过;但他们对胡雪岩的历史定位都失之偏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即胡雪岩死后的18年,有位中国作者托名“大桥式羽”,即曾写了一部小说《胡雪岩》(收入陈英所编的《晚清文学丛钞》的小说四卷,题作《雪岩外传》)。该小说把胡雪岩定位为铺张挥霍、穷奢极欲的商人,而且对民众刻薄。他曾经办理慈善施米,竟想出凡是领了米的,剃去眉毛,以防重领的主意,从而引起民愤。这是攻胡雪岩的一点而不及其余。而以往研究胡雪岩的学者,又因为胡雪岩曾经是左宗棠的得力膀臂,而左宗棠是镇压太平天国和平定回乱的刽子手,于是胡雪岩又被定为民族罪人。高阳先生从详细占有、认真研究胡雪岩的全部史料出发,不同意对胡雪岩的既有定位,在《胡雪岩全传》中他以崭新笔墨对胡雪岩作了新的历史定位。

在高阳的笔下,胡雪岩首先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商人。他以办钱庄起家,但目光四射,并不局限于金融领域。他做丝、茶生意,为农村的养蚕人寻找原料的出路;他开设胡庆余堂药店,为贫苦民众施药,同时也以此为自己做广告;他开办典当,赚一时受窘的官僚、商人、纨绔子弟的钱,而对穷人则取息甚微;尤其难得的,他后来打算收买新式缫丝厂,以便缫出高质量的丝来与外国商人一决高低。胡雪岩在商场中不同凡响。

胡雪岩信息意识强。他说:“做生意一步落不得后,越早到消息灵通的地方越好。”所以他很早就走出杭州,在上海开辟他做生意的新基地。胡雪岩求新求快。“别人用老式船,我用新式船,抢在人家前面运到,自然能卖得好价钱。”胡雪岩在生意场中连连得利,和他的求新求快分不开。

胡雪岩人才意识突出。他发觉刘庆生的耐性、记性特别好,立即破格提拔为“档手”(经理)。刘不才是个吃喝嫖赌都来的“不才”之人,人都讨嫌他,但胡雪岩却慧眼识人才,认为他“外场”来得,善于交际,因此把他作为公关人才来使用,果然发挥了刘不才的才干,胡雪岩自己也受益良多。古应春熟悉“洋场”,很会和洋人打交道,胡雪岩就把他作为和洋人打交道的干才来使用。胡雪岩这样说过:“不会用人才怕二虎相争;到我手里,不要说两只老虎,再多些我也要叫他服服贴贴。”这不是胡雪岩吹牛,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胡雪岩公关意识鲜明。他和官场、洋场、商场,这三方面的关系都搞得很好。“要想市面做得大,自然要把关系拉得紧。”他又说:“商场的势力,官场的势力,我都要。这两样要到了,还不够”,他的得意门徒陈世龙接着说:“还有洋场的势力”。的确,胡雪岩从交结王有龄开始,到和江苏学台何桂清(后任两江总督)结交,再依靠左宗棠为后台,在官场里,胡雪岩路路通。通过古应春,胡雪岩与英、德、法等国的外国商人又搞得很热络。在商界,他以讲究信用著称,和一些钱庄搞“联号”。不仅如此,胡雪岩还和“漕帮”关系密切。他和“漕帮”的龙五情同兄弟,“漕帮”的头面人物都称他“小爷叔”。有了“漕帮”这层特殊关系,运输问题,“头寸”(资金)问题、劳力问题往往迎刃而解。“我的市面要摆到京里,摆到外国,人家办不到的我办得到,才算本事。”

胡雪岩有风险意识,敢于冒风险。跷脚长根请胡雪岩赴“鸿门宴”,风险交关,但胡雪岩答应了。不过他比汉高祖刘帮又高出一头,在赴“鸿门宴”前就以金钱、义气收服了长根,原来的“鸿门宴”成了双方之间的欢宴。胡雪岩的资金周转意识又远比他人强。人家是一个钱当一个钱用,胡雪岩是一个钱当三个钱用。胡雪岩说得好:“所谓‘调度’,调就是调动,度就是预算,预算什么时候有款子进来,预先拿它调动一下,这样做生意,就比人家走在前面了。”他把蚕丝做抵押,取得押款作为资金,再做另一笔生意。到时蚕丝卖出,另一笔生意已赚了钱。胡雪岩还善于为自己做宣传。他的说法是:“生意要做得既诚实,又热闹。”他向贫困民众施散的药品,都有包装,包装纸上是自我宣传,由是胡庆余堂的名声,胡雪岩本人的名声传遍国内以至海外。

胡雪岩的现代经商意识,在他那个时代固然是无人能及得,就是到了本世纪下半叶,外国人还想从《胡雪岩全传》学习胡雪岩的经商技巧。高阳在《胡雪岩全传》“后记”中说:《胡雪岩全传》出版后,行销遍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甚至还有许多外国读者,他们不识中文,特地请他们的中国朋友讲解。“原来这些外国读者是想从《胡雪岩全传》中,学得胡雪岩的经商技巧。”一个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商人胡雪岩,竟成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外国商人学习经商技巧的对象,可见胡雪岩的现代经商意识,超前了整整一个世纪。高阳对胡雪岩的这一新发现,使胡雪岩的形象顿生光彩。仅仅以一个摆富、奢侈的商人来看待胡雪岩,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高阳还把胡雪岩定位为对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商人。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罪,但平定回乱有功。本来,回民(陕西、甘肃的回民,还包括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受清王朝的压迫,爆发起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俄罗斯帝国插手进来,与回民中的上层分子相勾结,策动建立了一个与中国分离的“清真王朝”,搞什么“斯坦”独立国,这就背离了亿万中国人和回民的意愿,逆历史潮流而动了。当时,清王朝统治阶段内分成两派,一派以李鸿章为首,主和,在独立国的既成事实前无所作为;另一派以左宗棠为首,坚持中国的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主战。左宗棠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由他挂帅西征。胡雪岩站到了左宗棠这一边,他担任了转运局的负责人,实际上主持了西征的后勤工作。军饷,由胡雪岩筹备;军械,由胡雪岩供应。“我就大人(左宗棠)办事,第一是采办西洋兵器,不必大人嘱咐,我自会留意。至于炮弹子药,更不在话下,决不让前方短缺。”“第二是饷,分内该拨的数目,不管浙江藩库迟拨早拨,我总替大人预备好。”由于得到胡雪岩的充分支援,西征部队的纪律比较好,没有扰民,没有劫掠,再加上民心思统一,左宗棠终于完成了平定回乱的大业。胡雪岩也因之成了头戴红顶子、身穿黄马挂的亦官亦商的“红顶商人”。

高阳又把胡雪岩定位为既支持革新、开放,又敢于为民族利益与外商进行对抗的商人。和洋商做生意,鸦片战争后,即已有人为之,但向洋人借债,利用外国的资金,做中国人想办的事,胡雪岩却是第一个。他先是为左宗棠筹饷、购械而向洋人借债,以后又为左宗棠筹办造船厂借外债。他借外债时以自己手中的蚕丝、钱庄里的存款、各省上解的饷款作为担保,“头寸”调度得法,长时期不曾失信。但胡雪岩深知,外国人来华经商,千方百计,是为了尽可能多赚中国人的钱。做生意可以但利权不能单方面外溢,因此他又联合中国丝商与外商对抗。第一次与外商较量,他胜利了,外商按照他规定的价格购买中国的蚕丝。第二次,胡雪岩失败了。这是因为李鸿章与左宗棠闹矛盾,李鸿章企图打击左宗棠,决定从打击胡雪岩入手,乃与洋商勾结,搞垮胡雪岩。地方督抚解来的饷款,李鸿章让上海道捏在手里,不交给胡雪岩;对胡雪岩手里价值上千万的蚕丝,洋商狠命杀价,李鸿章暗中支持;胡雪岩欠洋商的债款,洋商逼迫胡雪岩限期归还,而与此同时,李鸿章还派人把他们手里的“阜康福”(胡雪岩开办的钱庄)的银票集中“挤兑”。三把刀子一齐向胡雪岩砍来,胡雪岩的钱庄只好倒闭。李鸿章一派又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胡雪岩的典当等产业贴上封条。胡雪岩这才一败涂地,“烟消云散”。胡雪岩慨叹:“像我这种情形,在外国,譬如美国、英国、甚至日本,公家一定会出面来维持。”“我心里在想,我吃亏无所谓,只要便宜不落外方,假如朝廷能出四百五十万银子,我全部货色(指蚕丝)打对折卖掉,或者朝廷有句话,胡某人的公私亏欠,一概归公家来料理,我把我的生意全部交出来,亦都认了。无奈……唉!”无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廷,实际上站在李鸿章这一边,加重了对胡雪岩的逼勒,胡雪岩又怎能不败?!高阳说得好,胡雪岩的“失败,可说是时代的悲剧”。

自然,胡雪岩的失败也有他自身的原因,在《胡雪岩全传》中,高阳又把胡雪岩定位为拖着一条长长的封建大辫子的封建商人。胡雪岩发了大财后,不是把资金用之于发展民族工商业,而是大兴土木,大造宅第,大娶姨太太,像流水一样花钱。光是给十二个姨太太造房子,就建了“十二楼”。正如赵老者所批评的,胡大先生“这几年来骄奢淫逸,大改本性”。本来善于识人、用人的胡雪岩,到晚年被包围在一片奉承阿谀之中。七姑奶奶说他:“这几年小爷叔用的人,大不如前,有的本事有限,有的品性不好。”也是一语中的。他十分信任的宓本常,负责阜康钱庄的各项事务。但宓本常却背着胡雪岩做南北货生意。货船被法国兵船击沉,经济损失巨大。待到紧急关头,宓本常一走了之,潜逃外地。高阳以这些描写表明,尽管胡雪岩是位有现代经营意识的商人,是为中国统一事业作出了贡献的商人,是支持革新、开放又能为民族利益与外商作抗争的商人,但他仍然是一位封建商人。历史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大力发展工商业,不可能在胡雪岩身上实现,这又是胡雪岩个人的悲剧!

胡雪岩的历史地位定准了、定好了,便为《胡雪岩全传》提供了“主心骨”。但是《胡雪岩全传》毕竟是历史小说,是艺术作品,只有把胡雪岩这个人物塑造成功,让他栩栩如生地活在读者的心坎里,才能保证《胡雪岩全传》的最后成功。高阳先生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又是怎样塑造胡雪岩这个人物的呢?

第一,高阳把握住了胡雪岩其人与众商人不同处来写胡雪岩。晚清商人可谓多矣,胡雪岩之所以脱颖而出,能在万商之上,关键在于胡雪岩懂政治,特别是熟谙晚清的政治。而这正是晚清众商人所不及的。小说一开始,写胡雪岩与王有龄在茶馆里相识。当胡雪岩得知王有龄出身于仕宦之家,他的父亲曾替他捐过一个“盐大使”;而王有龄举止不俗,“不是没本事的人”;胡雪岩认为王有龄“奇货可居”,立即在王有龄身上进行政治投资,资助他五百两银子,让他去北京捐官。后来王有龄果然发迹,当上了浙江海运局的坐办。胡雪岩也因此有了政治靠山,做开了生意。其后,胡雪岩还靠上了何桂清,把自己宠爱的娼楼女子阿巧奉送给何桂清当姨太太。胡雪岩的政治靠山越来越大,他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王有龄在失守杭州自杀,何桂清也在两江总督任内倒台,这时胡雪岩又找左宗棠,把左作为自己政治上的大靠山。他帮助左宗棠解决兵饷、军械的难题,正好做他的钱庄生意、军火生意,更加大发其财。他深知清王朝的“言官”有一定影响,逢年过节他都给他们送“炭敬”、“节敬”。胡雪岩并不是不想与李鸿章这条线挂钩,无奈李、左矛盾极深,李鸿章必欲除胡雪岩而后快,而胡雪岩又比较重义气,不肯背离左宗棠,这才死心塌地跟左宗棠走到底。也就是说,高阳之写胡雪岩,抓住了他作为深谙晚清政治的商人来塑造,这就把胡雪岩与其他商人区别开来了,胡雪岩的个性特征也就为读者一望而知。

其次,高阳扣住了胡雪岩的性格核心来写胡雪岩。每个人都有其性格的核心。张飞是“莽”,关羽是“义”,刘备是“仁”,曹操是“奸而又雄”,诸葛亮是“多智”,《三国演义》扣住了这些人物的性格核心来写,因而创造了系列典型。高阳深知人物创造三昧,他写胡雪岩,始终扣住了胡雪岩的“活”来写胡雪岩。因为胡雪岩的性格核心就是“活”。他头脑灵活,手段活络,工作方法活泛,许多问题都因胡雪岩的“活”才迎刃而解。王有龄上任后的上缴糟米问题是因为胡雪岩的“活”而得到解决的。也是因为胡雪岩的“活”,他与松江漕帮的老大魏老头相处甚欢,连松江漕帮的实际负责人尤五也得称他为“小爷叔”。左宗棠本来要处分胡雪岩,却因为胡雪岩“活”,登门送上对左宗棠说来是珍珠一样宝贵的一万石米,左、胡两人结成终身之交。他办钱庄,自己拿出钱来给抚台和藩台的眷属立户头,“垫付存款,把折子送了过去。”这样一来,眷属们无不为胡雪岩说好话,而一般存户听说抚台、藩台的眷属都在胡雪岩办的钱庄里存款,自然也就纷纷把余钱存到他的钱庄里。他放款放给做官的和逃难到上海来的内地乡绅人家,因为他知道当官的会加倍报答他,而那些内地乡绅人家,一旦逃过战乱,回去都是有田有地有买卖的殷实富户,他们肯定会偿还胡雪岩给他们的借款。这也是“活”。即使是送礼,胡雪岩不送大路货,而是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胡雪岩调动资金,更是“活”。他说,“我们的生意一定要做得活络,移东补西不穿绷,就是本事。”何时卖出,何时买进,胡雪岩也是“活”得很,胡雪岩自言:“会做生意的人,就是要两面占它的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多了,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即使是处理个人事务,胡雪岩也是出人意料的“活”。他对船家女阿珠,从心底里喜爱,但是他为了让陈世龙为他出力卖命,竟贴上嫁妆,把阿珠让给了陈世龙。他为了结好古应春,又把七姑奶奶介绍给了古。胡雪岩的“活”,是他的性格核心,贯串于他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他的成功,得力于他的“活”。但在他晚年,胡雪岩“活”的水平大大下降,他也就垮台了。

第三,晚清时期多种社会矛盾集中在胡雪岩身上,高阳也就在写胡雪岩对多种社会矛盾的不同态度中来塑造胡雪岩。胡雪岩起家之日,正是太平天国起义得势之时。胡雪岩对太平天国起义是反对的,但他之所以反对太平天国,并不是因为太平天国触犯了他的利益,而是认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以基督教文化代替儒文化,是注定要失败的。洪扬造反,尽管一时得势,但终究成不了气候,这就是胡雪岩对太平天国起义的结论。因此,他支持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镇压太平天国,想方设法帮助王有龄固守杭州,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乘海船装运大米企图接济危城中的王有龄。然而无功而返,他只能在海上遥奠必定“殉难”的王有龄。但胡雪岩对太平天国将士并不赶尽杀绝。当失败后逃亡出来的太平天国将士在他的钱庄存款时,他不但欢迎,而且为这保守秘密。只要能利用太平天国将士的财富,以之作为自己的资金,胡雪岩对他们依然网开一面。对洋商,“洋鬼子”,胡雪岩不像顽固派那样以为“洋鬼子”一无是处。他指出,洋人会认错,“不像我们(指清王朝统治集团),明明晓得这件事错了,不肯承认;仿佛认了错,就失掉了天朝大国的面子”。但是胡雪岩对洋商掠夺中国人民,他是坚决抵制的。他愿意和洋商做生意,但一要互利,二要平等,不允许洋商骑在中国人头上。虽然胡雪岩在和洋商的最后较量中失败了,他仍不失为十九世纪后期对外国有着比较清醒头脑的中国人。胡雪岩对清王朝是依靠的,他把清王朝的高官权要引为靠山,但是胡雪岩也看出了清王朝腐朽、腐败、腐化的一面。他知道清王朝无官不贪、无官不腐,因此他以金钱开路,一一行贿,或收买,或使之不反对自己,“无不投其所好”。特别是对慈禧太后的腐败本质,胡雪岩了解得很清楚,因此,虽然慈禧太后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但胡雪岩却敢于对慈禧不敬,时加訾议。在对待外来侵略问题上,胡雪岩态度明朗,他支持左宗棠与外来侵略者进行抗争,而反对李鸿章一味主和。对于“漕帮”这样的江湖帮会,胡雪岩与之团结,争取他们支持自己做生意,劝阻他们与太平天国、小刀会交往。对于广大的蚕农和缫丝工人、厂家,胡雪岩站在保护他们的立场上,和洋商争利。但是,走下坡路的中国手工业怎能敌得过使用机器的外国资本家?胡雪岩已经想到要以新式缫丝厂和洋商抗衡,但为时已晚。正是在描写胡雪岩对待诸种矛盾的不同态度中,高阳刻画了胡的聪明、能干、倔强、机智、善于用钱又胡乱花钱、既和民众站在一起又和太平天国对立的复杂而又多样的性格。

抓住胡雪岩与其他商人的不同处,扣住胡雪岩“活”的性格核心,又在胡雪岩应对诸种社会矛盾的不同态度中多侧面地描绘胡雪岩,于是高阳成功塑造了胡雪岩这个有着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胡雪岩因高阳的《胡雪岩全传》而广为人知,高阳也因塑造胡雪岩成功而益加提高他作为历史小说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我想,借鉴高阳在《胡雪岩全传》中的创作经验,加以发展和革新,无疑会有利于当代作家写出更优秀更杰出的历史小说来!

标签:;  ;  ;  ;  ;  ;  ;  ;  ;  ;  ;  ;  

高杨在台湾、香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胡雪岩的历史定位与艺术创作--读胡雪岩传记全文_胡雪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