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的伦理意蕴

安祥禅的伦理意蕴

梁堂华[1]2003年在《安祥禅的伦理意蕴》文中认为安祥禅由台湾当代佛学家耕云先生(李挽)创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海峡两岸的信众中传播,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安祥禅作为一种新兴的居士禅,是如来禅、祖师禅在现时代的一种阐释,注重入世、适时、契机,基本上代表了佛教生活化、大众化的趋势。 安祥禅具有明显的道德修养的特点,包含了比较丰富的伦理思想:1,在道德规范方面,抛开传统佛教的五善、十戒等各种戒条,对生活“没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么样生活,今天还是怎么样地生活,今天怎么过活,明天还是这样地过活”,“只有一个戒条,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2,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了一条“知——情——意——行”的路线,即:“观心”、“修心”而“明心”、“识心”以获得“正法”,这是道德认知阶段;获得正法后,需“诚、敬、信”,以为向上的基础,这是道德情感阶段;在修行中,须时时加以反省,“宰制官能,惩治我欲”,对不应当的想念、言行加以修正,这是道德意志阶段;最后,应当“即知即行,如法精进”,时时、处处注意在生活中落实,完成佛法的人格化,实现生命的圆满,这是道德行为阶段。3,在道德理想方面,明确提出以幸福、安祥作为人生理想;4,在人生态度方面,提出了“活在当下”、“安分守己”、“践行中道”以及“爱的人生”等主张。安祥禅中的伦理思想,具有融高远于“底线”之中、极力贴近现实生活、突出道德心性的作用以及特别强调道德实践等特点,对于当前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富林[2]2010年在《唐代书法艺术精神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书法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普及、最成熟和高度繁荣的唐代书法艺术文化,不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奇观,而且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对唐代书法艺术精神进行整体的断代研究至今仍然一片空白,故以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唐代书法艺术精神进行整体而动态研究的意义重大。研究唐代书法艺术精神首先要了解书法艺术所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统一强盛而开明的大唐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以及壮丽辉煌的大唐文化、多元自由开放的思想意识和宗教文化,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唐代书法艺术精神是唐代时代精神的艺术外化。唐代社会生活、文化风尚与文化主体精神风貌的时代演变,深刻地影响着唐代书法艺术精神的嬗变与转折。研究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唐代书法艺术精神,应将研究的视野置于宏阔的唐代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当中来关照和探究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审美风尚,进而探寻书法艺术精神的社会文化根源及其嬗变的历史动因。唐代书法艺术精神的嬗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的艺术主体精神和审美的主导方向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交替,呈现出渐进而动态的交替嬗变和转折;书法艺术精神的时代性嬗变既有书法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也有时代社会风尚、文艺思想和主体心态等因素的复杂影响,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唐代书法艺术精神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流传至今的大量唐代书法文论、书法诗论以及后世关于唐代书法研究文献,是唐代书法艺术精神在理论上的集中体现。考虑到本文研究的侧重于艺术精神方面,故而从书法论文文献中提炼出最能概括和体现唐代书法艺术精神的七大范畴,集中体现唐代书法艺术创造的整体价值取向、审美风尚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实践方面,考虑到唐代书法名家多、书法作品浩繁的现实,故而选取最具有代表性、为历史所公认而影响深远的八大书家为代表,对其人其书作典型研究,以概括各自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审美精神。通过典型性研究,从实践方面可以大致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和思想文化蕴涵。通过对唐代书法艺术精神的时代性嬗变的把握的纵向研究以及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横向研究,可以大体概括出唐代书法艺术精神的鲜明特征:丰富的创造精神和中道的圆通精神。丰富的创造精神既是唐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外在因素促进的结果,而根本的原因是唐人对书法艺术审美创造的本质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即对书法艺术的哲学本体、主体精神和技法原理叁方面最关乎艺术本质规律的全面深入探究;同时,唐代书法艺术精神并没有走向极端,而是以圆融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唐代书法艺术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对现代书法的创作也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祥禅的伦理意蕴[D]. 梁堂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唐代书法艺术精神初探[D]. 李富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安祥禅的伦理意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