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_利率市场化论文

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_利率市场化论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施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率市场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有赖于诸多条件的创造,不可一步到位,故应设计科学的利率市场化方式和步骤。

一、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应该是渐进型的

我国利率市场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国内有不同意见。第一种激进型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例如“九五”时期内完成,而且强调利率市场化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认为应该让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上充分发挥作用,否则,利率体制就会阻碍整个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利率市场化可在短期内完成的理由如下:

1·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且宏观调控大为改善;2·利率改革的微观基础日益改善;3·间接调控机制的改善。货币市场的建立和培育,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起步,间接调控机制业已形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试运行和取消同业拆借双方利率的最高限制等措施为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4·金融监管水平逐步提高。

另一种渐进型观点认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照国际上已实行利率市场比国家的经验,目前我国利率存在的基本环境距离市场化的条件甚远。利率市场化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不可马上付诸实践。利率市场化可从现在做起,虽然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可能给利率市场化确定一个明确具体的时间,但可以根据我国经济金融的实际发展状况,在时间、方式、步骤方面做一些大致的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成熟,最后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本人同意第二种渐进型观点。因为利率不是想什么时候市场化就可以什么时候市场化,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顾客观条件主观地推行利率市场化,只能以失败告终。主张我国利率市场化以渐进的方式进行,是由我国现有的经济金融条件所决定的。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具体讲,有利条件:

1·市场经济已初具规模。市场经济体制是利率市场化的大气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利于从各个方面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2·宏观经济基本稳定。经济稳定,特别是币值稳定,是实施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条件。如果一国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旦放开处于极低水平,甚至实际利率为负的管制利率,则会出现利率的快速大幅攀升,使银行企业破产的风险增大,造成经济金融的不稳定。所以,宏观经济稳定是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我国自改革以来,多次出现宏观经济的失控,通货膨胀率在大多年份居高不下,但从这二年来看,由于我们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努力改善央行宏观调控,使通货膨胀率得以回落,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一个较有利的条件。

3·金融监管正在逐步改善。利率放开后,要保持其有序,不能象过去一样靠行政指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于灵活且有效的金融监管。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监管方式、手段等都在向市场化所要求的方向改善,这将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较有效的监管机制。

4·金融市场初具规模。资金的流动要求打破时空界限,大剂量、快速地运行。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借助于先进的通讯设备,使资金全天候运行,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1997年开放了同业拆借市场,有效地形成了短期货币市场。

5·利率运作主体正在重塑。市场化的利率制度要求利率主体多元化和商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1)中央银行制度正在完善。中央银行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应具有两个方面职能:一是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货币政策;二是根据货币政策要求,运用管理利率和其它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商业银行和其它市场利率。央行的这种特殊地位,要求它必须具有一定的超然独立性,我国已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并按此法逐步理顺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及其它银行之间的关系。(2)真正的商业银行正在构建。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传导媒介,另一方面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对此,我国一方面在加快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另一方面组建了一批新的商业银行。(3)企业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居民金融意识有所提高。

当然,目前还存在较多不利条件:

1·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低。我国过去长期搞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许多方面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1)中央银行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调控手段的间接化还未充分实现。(2)国有专业银行转轨尚未完成,未完全实现真正的商业化。所以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不是关心利率高低,而是关心能否借到款。(3)企业和居民的行为不规范。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还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上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不少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此外,居民金融意识还普遍较低下。

3·企业本身对利率的承受能力低。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的承受力可以以资金利税率指标来衡量。据有关数据反映,我国80年代工业资金利税率在总体上是下降的。1985年为23.7%,到1994年则降为10.7%。以后几年,企业经营状况继续下降,到1997年才逐步有所好转,但总体效益仍不理想。日益下降的利税率,表明不少企业难以承受贷款利率。四次降息后,企业利息负担减轻,但若企业不从根本上改善效益,其利率承受能力就难以提高。

4·金融监管不完善,金融市场欠发达,现行利率制度存在许多缺陷。

综上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是复杂的,既有有利的方面,又有不健全的方面,这就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应该采取渐进的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利条件,积极地有步骤地实施利率市场化;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地有针对地改善不利条件,最终使我国利率市场化得以顺利实现。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

1·正利率。实现正利率是利率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既是别国利率改革的经验,也是资金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为了保证利率改革平稳顺利进行,避免在负利率基础上放开利率后,对社会震动太大,造成改革的负效应,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在宏观上保持币值的稳定,为实现正利率水平创造条件。

2·渐进性。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要设计一个分步骤改革利率的计划,依据条件的成熟程度决定利率放开的先后次序,使利率市场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实现。

3·目标性。这里的目标是指利率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建立多层次、有差别、开放型和能控制的利率体系。多层次是指利率既有货币当局控制的基准利率和产业(优惠)利率,又有大量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有差别是指基准利率和产业利率要考虑总体经济形势、国家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方向以及地区、行业、产品不同来设计出差别利率。市场利率则由资金供求双方根据主要导向利率、自身筹资成本、风险、期限、市场占有份额等因素确定各个具体利率水平。这样,就形成了合理的差别利率体系。开放型是指除货币当局控制少数利率外,绝大部分利率则是放开的。能控制是指利率的市场化并不是利率全部放开,而是建立一种既能反应金融市场动态,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又能被中央银行间接并灵活调控的利率机制。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

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金融条件,借鉴其它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有益经验,我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应采取如下步骤:

1·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是金融机构之间在资金交易中形成的利率。过去,我国资金拆借市场分割严重,市场利率和管理均自成体系,不能真正反映全国借贷市场的供求状况,也不能真正反映利率水平。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市场的改革以及1997年1月3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交易系统的正式联网试运行,为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创造了先决条件。为什么要首先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呢?理由有如下几个。

(1)迅速形成一个短期市场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由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行为形成,最能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很快就可形成一个短期市场基准利率,有利于我国统一货币市场的形成,而且放开这一市场的社会震动也比较小。

(2)有助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实施。短期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赖以调整和校正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重要依据。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货币市场)利率没有放开的情况下,没有市场利率信息作为参照物,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会打折扣。在整个货币体系中,利率是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利率是联接中央银行(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关键点。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已经使货币供应量定义都模糊了。总量中介指标难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地位都已让位给基准利率了。因此,若没有一个能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市场利率指标,货币政策是难以实施的。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则是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一个重要利率参照指标。

(3)有利于国债市场利率的放开。自拆借市场试行以来,以公布的拆借利率变化情况看,行情是平稳的,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基本上反映了市场的供求状况,可为国债市场利率的确定提供参照。而且,由于事先不知道下一期的全国加权拆借利率,国债二级市场买卖双方都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市场的判断来操作,这自然活跃了国债市场。

2·开放国债市场,推动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必须以国债市场的开放为前提。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年4月开展国债公开市场操作以来,交易对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化,操作力度也在加强。国债市场正逐步开放。

为什么要把国债市场的开放放在较前面的位置呢?本人认为:

(1)为其它利率的开放提供一个有效的导向性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同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操作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公开、平等特点。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吞吐基础货币,是通过与众多交易对象竞价交易进行的,这与一对一的再贷款不同。二是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日常可操作性。灵活性是指中央银行买卖国债在时间和数量上均很灵活,什么时候买卖、买卖多少都由中央银行灵活决定。从日常可操作性来讲,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可减轻对经济金融的震动,可作为日常操作工具,这是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难以做到的。三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性。在公开市场上,中央银行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它可主动采取利率招标形式,买卖政府债券。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上述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得它成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便成为一个有力的导向性利率。放开国债市场利率,就为其他利率的放开提供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导向利率,有利于其它利率的顺利放开。

(2)国债市场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场所。国债市场的发展是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前提。一是因为国债发行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公开市场操作才有足够的操作工具,规模过小,吞吐量有限,不足以对货币流通产生影响,而且,国债过小的交易规模也难以真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二是公开市场操作要求国债种类齐全且比例适当,参与者越多,国债市场越发达。三是在国债二级市场上,国债上市量和上市券种越多,国债市场交易手段越丰富,越有利中央银行根据需要做有选择、有影响的国债买卖。

3·大力发展和逐步开放商业票据贴现市场。

在今后的几年里,我们要大力发展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减少信用贷款,培育和形成全国的票据贴现网络及若干区域中心。应增强再贴现率的相对独立性,现行再贴现率与再贷款利率直接挂钩,不利于体现再贴现率的经济效应。为什么要在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之后发展和开放票据贴现市场利率呢?原因如下:

(1)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发展要先于票据贴现市场。我国前二个市场形成比较早,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票据贴现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所以,票据贴现市场利率的开放要摆在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开放之后。

(2)为其它利率的开放提供一个导向性利率。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一样,再贴现利率也是中央银行的一个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贴现利率实施货币政策,再贴现利率也将是市场化利率的导向利率。

(3)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承兑、贴现市场和国债市场,这三个市场利率全部放开由市场决定,则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为其它利率的变动提供参照。

4·改革中央银行利率和优惠利率。

中央银行利率改革的方向是简化目前繁杂的利率结构体系,使中央银行能方便地根据货币政策和货币市场的需要调整利率。目前中央银行的利率种类和档次是按对象划分,长期档次多,短期档次少,不利于央行灵活调控操作,也不能满足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业务的需要。今年3月25日,央行已对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今后在贷款利率方面要取消央行专项贷款利率和对上海、深圳分行的贷款利率种类,设置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三种。再贷款利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应高于同业拆借利率,最起码也应高于商业银行的平均筹资利率。由于央行贷款主要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所以应在现行利率档次结构中多增加短期贷款的档次,特别是增加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的短期利率档次。这样,央行贷款利率结构才能鼓励商业银行在需要资金时,首先通过大力吸收存款,然后再到同业拆借市场上筹资,最后再找中央银行解决,以减轻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依赖,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

现有优惠利率都是因项目而确定的,实际上属于政策性利率。过去,优惠利率贴息大多由专业银行自己承担,不利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现大多划归政策性银行管理。对优惠利率的改革,首先应简化庞杂的优惠利率体系,取消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无贴息来源的优惠贷款利率,最终只保留有贴息来源的由政策性银行承担的优惠利率。原由人民银行承担的贴息,应全部划转财政承担。以后要坚持“谁出政策谁贴息”的原则,利率优惠部分等于贴息部分,由优惠决定部门落实贴息来源。

5·逐步放开企业债券和股票利率。

债券、股票利率在我国是受到管制的,但随着货币市场利率的放开以及中央银行利率导向作用的强化,就应逐步放开债券、股票利率,即由债券股票买卖双方依据债券、股票的质量、货币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利率和市场资金供求等因素自行决定。

为什么债券、股票利率的放开要先于商业银行普通存、贷款利率的放开呢?因为企业债券、股票的交易属于直接融资方式,其本身的市场色彩就浓于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方式,前者先放开各方面都比较容易接受。

为了保证债券、股票利率的顺利放开,要尽快建立一批具有权威的、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为债券、股票利率的确定提供信用分析依据,在法规和市场监督机制不断健全的前提下,逐步放松对债券、股票发行的审批制度,使其转化为按法律和市场程序进行。

6·商业银行的浮动利率制度。

根据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灵活调整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建立商业银行在一定幅度内的浮动利率制度,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之一。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因为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贷款利率,需要银企真正企业化、资金供求大体均衡、企业承受力较高等条件。在目前条件不具备时,我们只能采取一些过渡的方式来逐步过渡到商业银行自定利率的目标。这些过渡方式就是根据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较频繁地调整银行对工商企业贷款利率,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浮动利率制。所谓浮动利率,是金融机构依据人民银行规定的管制利率,按规定的浮动范围和幅度确定具体利率水平。为了让浮动利率制度得到完善,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扩大浮动利率范围。将浮动范围由原来只限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扩大到金融机构的所有贷款。在目前浮动幅度比较小的条件下,优先扩大浮动范围对社会影响最小。

(2)扩大浮动幅度。在先扩大浮动范围基础上,逐渐扩大浮动幅度,各方面较容易接受。

(3)统一各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幅度。随着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各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基本趋同,在浮动利率上区别对待,不利于商业银行之间公平竞争,所以应该统一利率浮动幅度。

7·规定存款利率浮动幅度。

在贷款利率可以浮动后,即可考虑存款利率的浮动制度。相对贷款利率而言,存款利率是名副其实的管制利率。但事实上,多种变相采用市场利率的金融工具已经在争夺存款了,如果不适当放开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必然承受不了。为了防止恶性竞争,对存款利率可规定一个上限,由商业银行在上限内根据市场资金供求、金额、期限、自身市场占有份额等自主决定具体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的放开为什么要放到贷款利率的放开之后呢?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企业对利率的承受能力。因为存款利率水平高低,是决定贷款利率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先放开存款利率,在银企企业化未真正实现之前,则银行为了争夺存款,就会竟相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提高又会引起贷款利率的提高,使贷款利率超过企业的承受力,造成贷款过多投向高风险高盈利的项目,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另外,存款利率涉及面广,尤其是涉及到千千万万的储户,所以,对存款利率的开放要往后放一些。

8·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实现。

利率市场化进行到第七步,以中央银行利率为主导的市场利率体系已基本形成。随着各方面条件进一步完善,我们可以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在此基础上再放开存款利率。至此,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_利率市场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