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中暑论文_翁淑贤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中暑论文_翁淑贤

哈尔滨市呼兰区卫生监督所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接触作业】职业性中暑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受到高温作用而引起的。根据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高温作业分为3种类型。高温强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铁、炼钢、炼焦、轧钢: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玻璃陶瓷工业的炉窑车间等。高温高湿作业:造纸、印染、绞丝等工业中液体的加热或原料的蒸煮。夏季露天作业:夏季从事农业、建筑、搬运、野外勘探和军事训练及体育竞赛等。

夏季露天作业的港口、码头货物搬运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建筑业户外作业人员,室外线路安装的电力行业从业人员:存在生产性热源的高温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使用烘箱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人员,炼铁、炼钢业中的炉前作业人员,电池制造业中的熔铸岗位人员,塑料制品业中的注塑成型岗位人员,食品制造业中的油料烘榨、食盐干燥、糕点烘烤人员,饮料制造业中的原料蒸煮、乙醇糖化岗位人员、烟草加工业中的烟叶干燥、烟丝烘干岗位人员以及蒸汽供应行业的锅炉房人员等、在炎热夏季从事高温作业、加上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等因素而容易中暑。

【临床表现】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出现中暑先兆。这时饮水、休息后症状缓解、若不采取措施,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严重者出现重症中暑,出现热设备、热痉挛和热衰竭症状。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或出现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肌肉收缩痛,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或出现热衰竭,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诊断】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肉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职业性中暑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职业性中暑诊断及分级标准如下。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热痉挛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3.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诊断职业性中暑,应了解患者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气温、气湿和热辐射强度)。夏季露天作业场所以测定气温为主。

[治疗]中暑先兆应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轻症中暑应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时对症处理。重症中暑应迅速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并给予对症治疗。中暑患者经及时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不必调离原作业岗位。其他处理:中暑患者经及时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不必调离原作业。需劳动能力鉴定者按GB/T16180处理

[预防]

1.技术措施

合理设计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隔绝热源,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加强通风。

2.保健措施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创造一个合理、舒适、凉爽的休息环境,保证高温作业者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加强营养,供应合适的清凉饮料;加强个人防护;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禁止有高温作业禁忌证的作业者从事高温作业。

3.组织措施

加强领导和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防暑降温的法规及规章制度。

劳动者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1年体检1次。凡查出:患Ⅱ期及Ⅲ期高血压、心血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未控制的甲亢、糖尿病以及大面积皮肤疤痕等劳动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禁止或脱离高温作业。

论文作者:翁淑贤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  ;  ;  ;  ;  ;  ;  ;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中暑论文_翁淑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