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述评_建筑论文

图书馆建筑述评_建筑论文

评图书馆建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建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众多的图书馆新建筑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检验之后,当我们已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头脑去理性地分析问题之时,关于图书馆建筑的评论可以提出来了。

一、“建筑热”带来了图书馆建筑奇迹,但问题不少

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图书馆建筑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建筑热”劲吹大江南北。

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舍面积132万m[2];1986年底,馆舍面积增加到290万m[2];目前为止, 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建成了新馆,开始出现了一批创新作品,如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1985.10)、深圳大学图书馆(1983)、汕头大学图书馆(1985.9)、北京师大图书馆(1989)、南开大学图书馆(1989)、 宁波师院图书馆(1990.5)、北京农大图书馆(1990.11)、清华大学图书馆(1991.9)、上海交大闵行分部图书馆(1991.9)、湖南师大图书馆(1991.11)、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1998.5)。

目前为止,广西、广东、河北、湖南、甘肃、宁夏等省区的新馆已投入使用多年,这批新省馆一般都在2万m[2]以上; 一批具有现代设施、设计新颖的市、县新馆已相继落成,如深圳图书馆(1986.11)、 天津图书馆(1991.12)。

此外,浙江、山东、四川、吉林、黑龙江、陕西等省馆,北京、南京、广州、武汉、青岛、烟台、无锡、重庆、北海、洛阳等市馆以及一批大学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等正在建造或设计之中,与此同时,大批的图书馆已经纳入了建造计划。新的一轮“建筑热”将跨越世纪之未。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建筑类别,我国图书馆建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国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图书馆建筑能幸免吗?在“建馆热”的背后是否潜伏着某种不正常的负面含义?

在80年代“建馆热”的过程中,大量的新馆仍然是在传统观念的指导下设计和建造的,尽管墙体是新的,面积也增大了,但建筑模式、布局、空间效率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二、为何难有创新之作?

如果说80年代前期我们对现代图书馆建筑新概念知之甚少,有失误、交学费还情有可原。那么,进入80年代后期直至今天,我们有了经验教训、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也不再陌生,为什么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制旧作、延续遗憾呢?

以下试从5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1、图书馆改革滞后,建筑观念落伍

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得益于跨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主要是以欧美现代化国家的图书馆文化模式为参照;建国后至60年代初则是向苏联社会主义图书馆文化模式学习:“文化大革命”时期陷于停滞;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和变革新时期。

遗憾的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相比,图书馆改革显得力度不够:宏观调控乏力,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以人治馆;社会化程度低,重藏轻用思想严重;注重硬件建设和内部管理自动化,忽视服务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缺乏方便读者的服务意识;缺乏开放的办馆思想。

整体改革不到位,必然对图书馆建筑现代化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紧迫感,只强调按部就班的循次发展,现行的馆舍设计大多并没有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最致命的是,把建筑模式由近代向现代转换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模式,宣扬现代模式脱离国情,拿大帽子吓人,无论是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造成很坏的影响。

然而,社会在前进,历史自会作出准确的仲裁。图书馆已由“知识宝库”变成“知识喷泉”和“信息中心”,公共图书馆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广受欢迎,大学图书馆更是“无墙的大学”,“读者至上”的观念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图书馆实行的藏借阅一体化集中管理方式导致了馆舍建筑结构“模数制”,“单元制”馆舍对图书馆功能的变化具有较大的适应性、灵活性和互换性。反观很多新馆建筑的结构,仍旧是藏、借、阅严格分开的闭架设计,功能固定,难以互换,体量分散,根本不可能有适应性。

比如说,高等教育改革后,很多院校依法自主办学,扩大规模,试行主辅修制、学分制,要求大学图书馆成为“第二课堂”、“学习中心”;投资体制改革后,经费困难,物价上涨,书价上扬,图书馆不得不采取“保刊减书”、“保品种减复本”的对策;所有这些要求图书馆转入以阅览为主的轨道,但是,新馆的阅览面积没有足够的比例,怎能与市场的变化相适应呢?

2、传统图书馆建筑成为主流

自从我国敞开国门开始学习、借鉴或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以来,建筑界受国外建筑思潮的影响十分深,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建筑风行于市,唯独图书馆建筑不随波逐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好事,但也留下了一大遗憾。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新馆建筑当以发扬传统文化、民族特色为己任,老祖宗传下的那一套当然不能丢,而这些带着神圣意味的东西都是不好反对的。于是,门厅过道、高层书库、细小条窗、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固定的库室分配、冗长的交通线路,直至山字、工字、田字外型,都成了一成不变的定律。

然而,传统图书馆建筑文化及其相应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是旧时代的产物,很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其建筑寿命也就可想而知。

3、追求高度,落入俗套

高层建筑,是实力与财富的象征、繁荣的标志。综合性大学和省级图书馆总要有12~20层,5000m[2]左右的小馆也要搞6~8层上下,似乎越高越好。但是,国内有很多创新作品对此并不强调。很多1万m[2] 以上的新馆均采用多层设计,如北京师大图书馆(5层)、 南开大学图书馆(5层)、湖南师大图书馆(15000m[2]、5层)、 上海交大闵行分部图书馆(13908m[2],6层);1990年11月启用的北京农大图书馆,总面积12000m[2],除顶部通风层外,有4个层面,每层面积2000多m[2],缺乏高度却不见影响其声誉,运行后反以其现代模数式格局吸引了1 千个单位前往参观。

当然,如果工程规模够大,又受到地皮的限制,在合理的前提下追求高度本无可厚非,反之,就是不经济的,特别是日后若缺乏足够的运行维护保养费用的话,更是如此。

某高层图书馆建筑拥有电梯3部,正常的仅1部,陷入了使用不利、维修困难的境地。

某大学图书馆书库达15层,配备了垂直运书车,但该系统稳定性能差,噪音大,工作人员不愿使用,无形中增加了候书时间。

某省级大馆书库也为高层设计,据馆长介绍若顶层失火消防车也无可奈何,还有,电梯对内不对外,读者怕爬梯,偌大的书库门可罗雀。

一味追求高层必落入俗套,会造成能耗高、配套设施过度分散,徒增管理难度。虽有高低错落、迂回曲折之视觉效果,但未必符合适用与经济的建筑设计方针,更与管理的原则大相径庭。

4、业主建筑素养差

建筑水平的高低是社会文化水平的反映。在新馆建筑伊始,业主(馆方以及具有裁决权的主管部门)的建筑涵养显得至关重要。假如业主对现代建筑有所了解,同时又是一个开明的领导,能够集思广益,那么有可能提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任务书。而多数有问题的新馆,无一不是在筹建初始就已铸成大错:设计宗旨落后,定位失误,沉迷于传统馆舍的“小而全”。1985年后国内已有优秀作品问世,为什么不学习、借鉴、运用呢?在这点上,又能怪谁呢?

5、委托设计难出精品

原有的图书馆投资体制决定建筑设计“肥水不流外人田”,委托设计多在本系统、本地物色(更多的是由投资方确定,否则,项目难以审批通过),这种情况至今仍然在延续,弊端不少。几十年一遇的新馆设计令设计师无所适从,他们熟悉的是那些过时的建筑蓝本;独家设计,酬金恒定,没有竞争可言;同一设计单位的两个方案,非此即彼,亦无多少比较和选择的余地;虽然设计任务书有缺陷,但循规蹈矩忠实执行任务书的设计师乐此不疲,不会越雷池半步;真正的招标设计没有成为时尚,建筑师的个性及才华难以充分伸展,新馆设计水准也就难以提高。

造成图书馆建筑遗憾的原因可能远不止以上5点,但是, 在小农经济传统思维的氛围下,其中一点足以使任何新的观念哑然失声,任何面向未来的探索嘎然而止。

三、消除遗憾,呼唤图书馆建筑现代化

在市场经济文化的条件下,人们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判断、目标追求等,对图书馆建筑现代化(包括建筑形象、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有着更高的期望值。

何为现代化的图书馆的标准或特点?较为一致的观点是:

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应具有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有效性,结构上的灵活性、可变性,建筑风格的新颖性,能适应现代技术的运用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实施。

当然,也有人另有所思,认为现代化图书馆建筑应包括:全封闭全空调;高层塔楼;馆中有园、园中有馆。

应该说,建筑模式不是圣经,不是天条,更新换代在所必然,当然可以也必须不断修改修正直至完善。

为了更快地实现图书馆建筑由传统向现代型转轨,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不妨考虑以下突破口:

·在政府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大管理制度创新的力度,深化图书馆改革。

·中小型图书馆建筑取消以闭架书库为核心的布局方式,起码,缩小基本书库的面积,加大藏阅一体化的分量。

·有旧馆的院校建新馆,可考虑把旧馆作为收藏库,把新馆辟为藏阅合一的阅览中心。

·新建院校宜采纳合建方式,把图书馆、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学术报告厅等组合在一起,以解决规模不大体量小的问题,满足人们求高求大的审美情趣,强化入口及外庭园设计,发挥集中建设规模经营的效应,形成学校的学习中心。

·当代城市图书馆发展的大趋势是多功能与多元化,更加强调其社会作用。跨世纪的城市新馆建筑应具备文化典藏、教育、研究、展示、娱乐等功能,馆内设会议厅、演讲厅、展览厅、音乐厅、多功能中心直至书店、商店、银行、邮局、餐厅、停车场等,把新馆建成生动活泼的传播文化的场所,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文化中心,尽可能吸引最广泛的公众前来活动。沿海开放城市及各地新设立的城市,特别是缺乏文化设施的地方,最好采取这种方式。

总之,只有打破图书馆建筑“三空间”的传统模式,建立“模数设计”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开展积极的建筑评论,推介优秀的建筑作品,才能消除图书馆建筑的遗憾。

我国古代的天一阁名扬四海,但愿现代开放式图书馆建筑在未来几年迅速兴起,以崭新的姿势进入21世纪,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收稿时间:1999.12.22

标签:;  ;  ;  

图书馆建筑述评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