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变化特征及调整建议_增长速度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变化特征及调整建议_增长速度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变化特点及调整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现状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1、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1997 年我国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8.1∶49.1∶32.8,第一产业的比重比1996年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从高收入国家(2∶32∶66)、中等收入国家(11∶35∶52)和低收入国家(25∶38∶35)(1995年数据,取自《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三次产业比例看,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介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之间,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其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第一产业在“六五”期间年均下降0.34个百分点,“七五”期间年均下降0.26个百分点,“八五”期间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而1997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降幅加大; 第二产业自1990年以来比重一直有所增加,但增速趋缓,“八五”期间年均增长1.34个百分点,1996年比1995年增长0.6个百分点,1997年比1996年增长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六五”期间年均增长1.42个百分点,“七五”期间年均增长0.56个百分点,“八五”期间和1996年没有增长,而1997年第三产业增加了1.7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的数据可以看出,1997年与以往相比,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却是结构变化十分显著的一年,可以说,在经济政策和市场双重导向作用下,1997年产业结构变化出现了加速的迹象。

2、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1996 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50.5∶23.5∶26.0,与1995年相比,这一年从业人员总数增加了903万人(增加1.3%),其中第二产业新增552 万人(增加3.5%),第三产业新增1050万人(增加6.2%),而第一产业减少了699万人(减少2%)。从发达国家(5∶31∶64)、 中等收入国家(32∶27∶41)和低收入国家(69∶15∶16)(1990年数据,取自《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劳动力结构的平均水平看,我国劳动力结构水平同样处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之间。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过低。将1996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20.0∶48.9∶31.1)与劳动力结构(50.5∶23.5∶26.0)相对比,就会看到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与增加值比重有较大反差,它反映出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最具吸纳劳动力能力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比重低。

从变动的趋势看,劳动力比重在第一产业持续下降,在第二和第三产业持续上升,且在第三产业的升幅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的人数已明显超过了在第二产业中就业的人数。这种变化的趋势与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动的趋势相吻合,表明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

3、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与发展情况。1997 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674亿元,比上年增长3.5%(二产增长10.8%,三产增长8.2%),增长速度比前几年下降(1996年5.1%,“八五”年均4.2%)。1996年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为57.8∶3.3∶30.2∶8.6。数据显示,在第一产业中, 居于主导地位的农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1980 年到1996年间共下降了17.8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1个百分点; 牧业和渔业增长较快,牧业在1980年到1996年间年均增长0.74个百分点,1996年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已达到30%;林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1980年为4.2%,1996年为3.3%,已降至渔业之后,比重最小。值得注意的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下和我国森林匮乏、环保问题突出的现实情况下,林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但林业的投入显得不足。林业1996年投资额为23.58亿元,占第一产业投资额的7.24%, 占总投资额的0.27%。

主要农产品中,1996年粮食产量50454万吨, 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1997年粮食产量49250 万吨, 为历史上的第二个高产年; 棉花产量1996年420.3万吨,比1995年减产56.5万吨,1997年产量为430万吨;油料受供求关系影响,调减面积,1996年产量比1995年减产约40 万吨, 1997年产量继续有所下降;畜牧、水产和水果近十年一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是增长最快的农产品,1997年,肉类总产量5354万吨,比上年增长8%,水产品总产量3561万吨,比上年增长8.3%,1996年水果产量4652.8万吨,比上年增长10.4%。从总体上看,农产品结构在市场的引导下,进一步适应了因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的变化,但目前农产品品种的更新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部分农产品因品种不良而过剩。

从投资结构看,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取向在农业的投入上得以体现,1997年政府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有所倾斜,农林牧渔水利业共投资470亿元,比上年增长40%,比全部投资的增幅高出30个百分点, 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2.0%上升为2.5%。

4、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发展情况。1997 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6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1996年增长12.1%, “八五”年均增长17.5%),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31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1996年增长12.5%,“八五”年均增长17.7 %), 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018亿元,比上年增长7.9%(1996年增长8.5%,“八五”年均增长14.9%)。由此可见,1997年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延续了1996年的走势,继续有所下降,工业和建筑业的增长速度都有明显下降。增长速度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两年实行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了投资的增长。1995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其中工业增长15.1%;1996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其中工业增长8.1%。二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商品房价格明显高于购买力而造成的需求不足的状况也都直接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1997年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之比为86.4∶13.6,与前几年相比变动不大。在工业内部,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和重工业近年来基本保持平衡发展,在工业总产值的构成中,轻重工业之比自“八五”以来一直保持在46.5∶53.5左右。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约为65∶35;重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增加值比例也基本保持稳定,1996年三者增加值比例为19.2∶38.4∶42.4。第二产业和工业的发展已由以往的非均衡状态完成了向均衡状态的过渡,第二产业将保持均衡增长。

按行业划分,由于国家在投资上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倾斜,能源工业是近两年工业中投资比重最大的行业。1997年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75亿元,增长21.7%,所占比重由17.3%上升到19.0%。1991年到1997年能源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3910.58亿元,在全社会投资中占12.40%,年均增长32.2%,其中电力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7.6%, 石油、煤炭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2.0%和11.8%。尽管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但能源工业的产出并未有相应的增长。1997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增长2.0%,其中原煤增长1.7%,原油增长2.3%,发电量增长4.5%,能源生产增长与工业生产增长的弹性系数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能源产品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影响。虽然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能源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能源产品出现了暂时性的饱和,能源生产低速增长。能源工业的情况表明,在非短缺的情况下,投资已不是增长的决定因素。受市场需求的影响,1997年原材料、机电设备、轻纺工业等一些行业或产品也都增长缓慢或是负增长。而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盛的产品增长较快。由此而造成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在1997年有升有降,喜忧参半:生铁、钢、成品钢材、纯碱、化学农药、水泥、平板玻璃、合成纤维等增长14.6—32.3%,程控交换机、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轿车、组合音响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2—170%,而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 大中小拖拉机、货车、载货汽车等下降1.6—10.3%,自行车、电风扇、 排油烟机、录相机下降0.4—16.8%。

在竞争性产品领域,尤其是消费品领域,商品的旺销与疲滞并存。消费趋向于名牌产品,质量、品种不佳的产品销路不畅。产品的竞争力成为决定某种商品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还不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积压问题突出是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背景下,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任务显得更为迫切。

另外,从所有制结构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到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有较大差距。“八五”期间,国有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速8.3%,集体工业为25.1%,城乡个体工业为48.6%,其他经济类型为62.7%,在1997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的情况下,非国有经济的增长速度仍比上年有所提高。199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与上年相当;集体工业增长11.7%,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包括个体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13.4%,比上年高出0.3 个百分点。在工业总产值的构成中,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比例1985年为64.9∶32.1∶1.8∶1.2,1990年为54.6∶35.6∶5.4∶4.4,1996年为28.8∶40.4∶16.5∶14.3,国有工业的比重在近十年中大幅下降,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的比重之和已由1985年的3%上升到1996年的30.7%。

5、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发展情况。1997 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328亿元,比上年增长8.2%(1996年增长7.8%, “八五”年均增长10.0%)。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1997年是第三产业相对发展较快的一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32.8%。 总的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增长速度差距不大,在GDP 中所占比重均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 1997 年运输邮电仓储业的增长速度比1996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为三产各个行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 主要原因是近年国家在运输邮电领域投资上的倾斜,市场需求旺盛和在该领域逐步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行业的发展。1991—1997年交通行业累计完成投资8799亿元,在全社会投资中占7.85%,年均增长速度47.4%,其中公路和民航增长最快,分别为年均增长48.1%和43.5%;邮电行业1991—1997年累计完成投资475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2%,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5.5%,其新增能力占总能力的54.6%。1997年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288亿元,增长14.8%,所占比重由16.9%上升到17.5%。从总体上说,经过“八五”期间和“九五”头两年的快速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运输邮电业的供给能力有了明显增长,“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但目前的缓解只是暂时性的,我国的运输邮电行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随着结构调整的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运输邮电的需求仍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运输邮电业仍是我们发展的重点行业。

批发零售餐饮业是第三产业中占GDP比重最高的行业,1997 年的增长速度比1996年回落0.9个百分点,为8.5%,仅次于运输邮电仓储业,高于三产中的其他行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1997年在该行业就业的人数为4511万人,占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40.9%,是吸收劳动力人数最多的行业。

金融保险业1997年的增长速度与1996年持平。近年我国在金融保险领域开始逐步打破以往垄断经营的局面,引入市场竞争,市场主体正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当中,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预计今后几年该行业的发展速度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房地产业1997年增长速度则比1996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 下降幅度较大。原因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1997年因受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以及大量商品房积压的影响,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98年将要进行的住房制度改革以住房的商品化为目标,会使房地产业发生根本的变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取得长足的发展。

包括信息、科研、旅游、文化、体育等在内的其他服务业1997年增长速度比1996年又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GDP中所占比重也比1996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是增长较快的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信息化, 以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产业将会有十分迅速的发展,信息产业将在第三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

二、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基本规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一致,没有大的偏差。但中国国情的独特性以及我们目前所处的独特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

1、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显著。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数据说明了这个特点。在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所占比重畸高,但增长幅度逐渐趋缓;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相适应。

将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与其他国家作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不论与低收入国家相比,还是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都显示出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高(比低收入国家高11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高14个百分点)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的阶段决定的。中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52年到198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工业化的初期,也是重工业化时期,产业的发展严重向重工业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980年到1990年是“六五”和“七五”时期,也是中国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产业结构从倾斜走向均衡,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在这一阶段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是由非均衡转向均衡的时期;从1990年以来,轻重工业的比例已趋于稳定,工业的内部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基础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其他产业,工业的增长仍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总体上说,建国以来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结构中比重上升最快,所占比重也最大,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显著。但从近几年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看,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增长速度正趋于停滞,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加快。若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一般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30—50%的时候,这一比重开始转而下降。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1997年为49.1%,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的逐步过渡,第二产业的比重将由缓慢增长转为逐步下降,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于第三产业。

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背离:城市化滞后。 将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作比较,就会发现一次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为18.1%,而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则高达50.5%,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高出11个百分点,但劳动力比重却低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都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同步的过程,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人口也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人口大量滞留在农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因而造成了第三产业的落后,因为城市数量越多,规模越大,第三产业才越发达。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城市化政策的调整,要求城市的大发展。尤其在第三产业需要发展的现阶段,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需求结构成为引导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或是短缺经济时期产业结构由投资结构决定的状况。市场需求已经成为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第一产业中牧业和渔业、第三产业中运输邮电业的快速增长是因为供给跟不上需求,而能源工业尽管投资巨大,但生产低速增长,是因为市场出现了暂时性的饱和。如何调整供给结构以满足需求结构,以及如何引导需求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全部内容。

4、对外贸易结构成为引导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外开放将国际市场纳入了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使对外贸易也成为引导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1995、1996 和1997年分别为40.2%、35.2%和36.1%,在1997年8.8 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中,有2.4个百分点由外贸的增长带来。 由于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均超过80%,外贸结构的变化对工业的影响尤其重大。

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影响将在1998年显现出来。按1996年统计数据,东南亚主要国家加上韩国和日本与我国的外贸总额大约占我国贸易总额的32%(不包括香港),贸易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若将经香港转口的贸易产品以及东南亚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变化将对我国产生的间接影响考虑在内,199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将面临不小的冲击。如何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以缓解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对“九五”后三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九五”将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关键之处在于经过1978年到1995年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已从物质短缺转为结构矛盾突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也从追求总量增长转为向结构要效益,这是一个重要转折。它也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是“九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调整中最重要的课题。

1、结构矛盾与调整任务。 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影响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工业企业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效益差;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需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高技术的产业化还很落后。

因此,“九五”后三年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1 )加强农业。在保证土地承包、粮食保护价收购和减轻农民负担三项政策落到实处的同时,增加农业的投入,投入的重点放在水利、林业和农业科技的开发及推广应用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2 )制定旨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城市化政策,全面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3 )通过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优化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规模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内部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面貌。(4)继续加强能源、交通、 通信、城市公用设施、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引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注重合理布局。(5 )就业问题将是“九五”后三年中的突出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体育等行业都将是极具市场前景的行业,“九五”期间应通过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而通过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批发零售餐饮业和其他一些社会服务性行业也将有较快的发展。(6 )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和决定因素,因而产业的高技术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加入WTO以后,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产业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各产业的技术进步。同时,通过建立高科技风险基金或其他方式,增加政府在科研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上的投入,促进高技术的产业化,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等等。

2、产业政策的出发点。在“九五”后三年中, 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并以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政策,通过信贷、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政策中的结构调控措施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市场,二是技术。

一是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目前进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渐加强,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也须通过市场才得以实现,自然垄断性行业已越来越少,市场是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出发点。(1)培育市场主体。 产业的发展由市场主体来推动,首先是要将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关键是政企真正分开;其次是在交通、通信、金融、保险、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等等政府垄断的行业中,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培育市场主体。(2 )完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通过竞争来实现,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为各种所有制类型、各种规模、各个地区的企业创造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3)通过市场行为。鉴于政府行为并不成功, 因此改革投融资体制和政企不分的经营体制是必须的。投资和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政策应通过市场来引导。(4)依据市场需求。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给结构的同时,还要扩大需求,引导需求。

二是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必须将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放在重要的位置。前已述及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高技术的产业化是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九五”期间,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系统,制定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以推动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高技术的产业化。(1 )确立企业是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主体,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并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2)制定以产业技术政策为核心, 以其他政策(如培育和开拓新技术产品市场的政策、针对风险资本的金融政策等政策)相配套的政策体系,为产业的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要加强政策的权威性和约束力。(3)加大科技投入。我国的研究和开发经费占GNP的比重1990年为0.71%,1994、1995和1996年均为0.5%,2000年要提高到1.5%,其中企业的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要由目前的不到30%提高到50%。(4)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是注重人才的培养, 其次是要采取各种措施,稳定企业的人才队伍。

标签:;  ;  ;  ;  ;  ;  ;  ;  ;  ;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变化特征及调整建议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