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_科学发展观论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_科学发展观论文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稳步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步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启示论文,快速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15(2007)04—0014—0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个主题,科学分析和判断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结合中国国情全面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从推动我国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创立了新理论,积累了新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对于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价值。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稳步发展的主要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理论创新为牵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乎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快速稳步发展,首先应归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逐步形成了三个“总体布局”的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外事工作的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是要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外事工作的总体布局,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以妥善处理大国关系为重点、周边关系为首要、发展中国家为基础、多边外交为重要舞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党的建设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党的建设是联结党的内政、外交工作的枢纽。这些思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已初步创立,也反映了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牵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的发展。

二、以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艺术,为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对我们党自身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和科学把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党的建设,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加强党的建设与促进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以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检验党的建设的新路子。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详细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即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一个新的科学命题。2005年1月14日,他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紧联系起来。”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正是围绕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从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三、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和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另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又开始出现。面对复杂形势和许多难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保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的基本经验之一。分析十六大以来党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既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一面,也在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一,更加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党中央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把总结我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吸取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决策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从而使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和支持,最充分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其二,更加注重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为此,党中央坚持统筹好方方面面的工作,逐步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而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的协调,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从而不断增强了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其三,更加注重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统筹性。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使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国内改革。”如果说十六大以前更多的是以改革促开放,那么十六大以来更多的是以开放促改革;如果说十六大以前更多的是“引进来”,那么十六大以来更多的是“走出去”。几年来,我国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更好地统筹了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得益于国内和谐社会与国际和谐世界的大环境,从而更好地利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四、以关注民生为根本,用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为快速稳步发展找到了新的力量之源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和改善民生。把“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实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2003开始,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着力解决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从2002年开始,国家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助学政策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权利;制定了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保障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坚决纠正教育领域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群众的教育负担。在改进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市社区医疗发展,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社会稳定安全方面,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和交通安全等的监管;进一步健全了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上述种种政策和举措的出台,都深得民心、大得民心,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从而增加了对党的信任,增强了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正是由这种实际生活的显著变化而增添的信任和信心,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稳步发展新的动力、新的力量之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新的历史阶段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逐步展开,并且这两个方面的展开是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特别是经过十六大以来的新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邓小平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当今世界和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实践都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就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十六大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从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启示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要大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拨乱反正为基调的起步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阶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改革推进阶段和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继续发展创新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相适应,我们党也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党的创新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们围绕的都是一个历史主题,但又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不同表现形

式。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发展中国的问题,更进一步说,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回答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的问题,它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更硬的道理。十六大以来的实践表明,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回答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观。它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发展上的心血和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其发展内涵更加清晰、发展途径更加明确、发展目光更加深远,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系统,因而也更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发展得更好更快,就必须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实践得出的结论。

启示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整体形象,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美好的发展远景

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整体形象逐渐呈现出来,从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肯定,进一步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整体形象,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就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的的明确回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特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主义。“好”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质量要高,社会发展的层次要强,企业发展的效益要大,人民群众要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快”的含义是发展要有较高的速度,思维观念要有较大的转变。“好”和“快”又是紧密相连的:“好”是要有速度的“好”,“快”是要求“好”的“快”。十六大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达到了又好又快的目标,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崭新的内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把握和落实这些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富有吸引力与亲和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当今中国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它必然要求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必然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胡锦涛2005年11月17日在韩国国会发表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的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是科学发展观所阐明的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与形象的必然要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平正义是我们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汲取当今世界文明成果,能使国家繁荣富强、能让人民普遍幸福、能给世界带来和平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奋斗的。我们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在党的光辉理论指引下,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阔步奔向美好的未来!

本文是西安政治学院“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新发展”课题的部分成果,课题于今年5月初完成。本课题由李保忠、张维忠、邓海潮、杨玉玲、罗云瀚等承担,李保忠教授为课题组负责人。

收稿日期:2007—06—12

标签:;  ;  ;  ;  ;  ;  ;  ;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