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开发探讨_长江流域论文

长江上游开发探讨_长江流域论文

长江上游开发问题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上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长江上游: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区域投资倾斜选择的重点

(一)长江上游的战略地位与投资开发潜力

90年代以来,我国空间投资和生产力布局战略主轴线为沿海、沿长江巨形“T”字展开,标志着我国空间发展与开放由东部沿海向内地纵深进一步推进,拉开了长江流域大规模投资与开发的序幕。长江上游流域地区地跨我国西南诸省和西北陕、甘、青部分地区,是我国长江经济走廊的有机组成的重要部分。长江上游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属于长江巨龙的龙尾,其经济开发对于协调我国同东中西地区经济开发,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可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从世界范围和全国范围来看,长江上游地区投资与开发也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新的平衡尚在形成中,其中重要特点是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进程加速,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太地区。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亚洲太平洋世纪,亚太地区中最有希望、最受关注的是中国,中国最受关注的地区是长江流域。在长江流域中,长江上游地区紧靠东南亚,陆上周边国家众多,其经济开发有利于加强我国同东南亚、南亚的经济关系,推进我国开放的进程。同时,上游开发、开放与下游上海浦东开放相呼应,可以形成以长江为依托的东西双向内外开放的新格局,有利于改善西部投资环境,加速21世纪西部的发展。因此,长江上游的战略区位优势应成为我国空间投资与建设战略选择的重点。

长江上游地区蕴藏着投资与开发的巨大潜力。

(1)长江上游地区属于不发达的待开发地带,区域开发潜力巨大。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集中了全流域89%的水能可开发量,可开发电量为9145亿度;这里有大小通航支流万余条,通航里程约1万公里,水运开发潜力巨大;这里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品种最多、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区内西南边缘“三江”(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横断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钒、钛、铜、铅、锌、银、金、铁等多种有色金属,其中攀西地区是世界著名的钒钛磁铁矿区;这里还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煤矿基地,区内有著名的四川川东、川南气田,贵州的织纳、六盘水、黔北等煤田,云南的昭通煤田等。长江上游土地资源丰富,流域面积有100万平方公里,区内森林资源集中分布(横断山区是我国重要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区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可资经济开发。(2)长江上游地区人口众多,1992年有人口1.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13.9%,并且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投资与开发可以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3)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区内电子、原材料、冶金、机械、航空、航天以及国防军工技术力量雄厚,工业发展已有良好基础并有巨大潜力,进一步加强开发有利于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4)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区域优势形成互补性。中下游矿产等自然资源贫乏,而资金、技术力量强;上游自然资源丰富,而资金、技术力量弱。加强协作开发正好优势互补,形成上中下游产业开发的联动效应,有助于实现中央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的开发潜力就需要在投资上给予必要的倾斜。

(二)长江上游投资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长江上游投资与开发严重滞后于中下游地区,并且开发方向与中下游发展缺乏衔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传统开发与投资体制条块分割的制约,上游开发与中下游开发极不协调,缺乏长江流域投资与开发整体战略观。表现在:长江上中下游投资与开发各自为阵,相互封闭,独立发展,上游资源和产业投资与开发关联度低,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不明显,没有形成沿江综合产业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与建设全面倾斜于东部下游沿海地区,上游滞后开发,资金缺乏,下游加工所需原材料、矿产品供不应求,极不利于下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现代化;上游资金缺乏,环境条件差也无法真正有效地吸纳中下游转移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而且大耗水、高耗能的产业较多,不利于我国产业合理布局和长江流域整体的经济发展。

2、长江上游产业投资与发展同区内资源优势相背离,严重影响了投资的效益。长江上游产业投资与开发优势主要表现为水能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方面。产业投资方向应该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以其产品为基础的多层次加工业,以形成与中下游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等产业的互补优势。可是,过去投资与产业开发无视地区优势,表现在:(1)投资主要集中在军事化、重型化的许多产业上。例如,大力发展“三线”企业,脱离了区域优势。这些企业自成体系封闭发展,游离于上游区域经济之外,扩散效应低,严重限制了其在地区发展上的综合带动效应。(2)上游投资与开发的产业,对于区域资源利用程度低,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农业)发展脱节,形成区域产业二元结构,影响了投资效益。目前长江上游投资开发的产业以初级产品、原材料生产为主,有限的工业企业自身积累能力低,投资能力低,故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水能只开发了总蕴藏量的3%,煤只开采了1%,铁矿总蕴藏量占全国20%,而钢产量仅占全国10%。在资源丰富的上游竟出现了严重缺电、缺原材料的奇怪现象。另外,投资与产业开发没有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发展起优势的加工工业体系,产业加工水平不高,区内输出的产品主要是原料型的矿石、农产品,其产品附加价值极低,也影响了区域的资金积累;并导致工农产业、城乡产业二元结构,产业关联度低下。(3)上游投资与开发活动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

3.长江上游开发投资的资金需要量与投资供给量的矛盾极为尖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相比)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缺乏。在80年代,国家投资向沿海倾斜,长江上游不是投资重点区,故其投资与建设速度缓慢。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要国家投资全面向上游倾斜仍然存在困难。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都需要大规模投资才能进行,而国家财力有限。因此,长江上游投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相当尖锐。可见,怎样筹措资金是长江上游开发必须认真考虑的战略问题。

二、投资与建设:长江上游开发途径探索

(一)充分重视上游投资与建设的战略地位,加强流域整体投资的战略规划,将长江上游具有优势区位的一些地区纳入投资倾斜的重点。长江流域投资与开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中下游开发与建设都要涉及和影响到整个流域,只有坚持整体开发、全局发展的观点,长江经济走廊才能发挥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作用。从长江流域整体来看,经济发展具有梯次性和关联性。从下游至上游(即由东到西),其经济技术水平是由高到低,其资源加工是由深到粗,其市场发育是由成熟到原始,其资金、人才是由多到少,其资源的拥有量则是由少到多。关于投资与开发,应充分发挥上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强重点地区的开发,以有利于促进中下游产业结构调整。上海浦东等投资与开发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国际金融、外资、高新技术等产业为重点,其高耗能、高耗水等传统加工业必然要沿江向上推移。上游开发可以吸纳下游转移出的产业以支持沿海经济结构调整。为此,在上游加强投资与开发从流域整体发展看是非常必要的,势在必行,故需要国家进一步有选择地增加上游开发投资。

(二)长江上游开发应加强对外开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由于自然、历史、经济技术等原因,长江上游地区与中下游相比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历史形成的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不可能很快改变。但是,我们看到,在国际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江上游投资与开发正面临着新的机遇:(1)从国外看,现在是国际资本试图大量进入中国的时候,长江流域是国际投资关注的一个重点,有可能成为国际投资天然的着陆点。世界经济近年萧条,西方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急于寻求市场,国际投资流动拉动着世界第三次产业跨国转移,这对长江上游开发是个机遇。长江上游地区要加强联合,深化改革开放,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引进外资和技术。在对外开放中,上游地区要立足于实际,发挥优势,采取多形式的合资、合股、联合等办法加强资源开发;要利用1.6亿人口城乡市场广阔、潜力大的特点,大力改善内部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利用资源去换资金和技术。(2)从国内来看,中央关于“以浦东开放开发带动长江三角洲以至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标志着长江流域发展新时期的到来。这对上游地区来讲也是历史的机遇,因此要利用开放政策,以上游沿江开放城市、口岸城市、省会城市为依托,大力推进城市经济外向型发展,国际化发展,以带动整个上游地区的开发和开放。

(三)上游地区要推进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只有以企业为重点增强区域积累能力,才能增强自身投资与开发的能力和竞争能力。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促进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地方小型企业。在上游开发中,对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投资与建设,资源开发和产品开发,政府要让企业独立自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发挥区域开发的主力军作用。

标签:;  ;  

长江上游开发探讨_长江流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