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论文_尹显银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论文_尹显银

(三台县金石中学校,621100)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法的终级目标,如果说学的过程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用的过程就更多的依赖于由阅读而培养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掌握,很多时候惯性模仿往往占主导地位,审题时面对文字叙述走马观花,缺少独立深刻的阅读,当题目中诱导性干扰因素增加时,学生会显得尤其不适应。因此,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加深数学体悟,达成数学理解。数学阅读离不开数学想象,数学阅读重在读通文字。

例如具有初步建模思想感情的列方程(或不等式)解应用题目充分体现了数学的阅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紧密结合。如果学生阅读能力太差,不知所云,那么其创新也成了无水之源,正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反过来,学生读得懂应用题,却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那么只能望题兴叹。下面就大家曾经熟悉的一道题来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案例:国家规定:月收入不超过800元的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800元的要征税,设全国月应纳税的金额是X,则X=全月总收入—800元,在0<X≤500元时,税率为5%;在500元<X≤2000元时,,税率为10%,在2000元<X≤5000元时,税率为15%……

(1)某机关有A、B、C三个部门分别有20人、80人、100人,每个部门按相同比例裁员,使该机关留下100人,则A部门留下了人。

(2)已知裁员前该机关人均工资1050元,且A部门的人均工资是C部门的4倍,B部门人均工资是C部门的3倍,裁员后该机关的人均工资提高到过去的倍,其它不变,求裁员后该机关月净收入总额比裁员前少了多少元?(月净收入总额=月工资收总额—月总税金)。

对于第一问由于知道裁员前有200人,裁员后有100人,如果学生读题时能抓住“每个部门按相同比例裁员”这一信息,则很快能判断出这个比例与总人数的比例相同,即裁员二分之一,A部门留下10人。

对于第二问信息容量大,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也更高,如果学生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寄希望于列方程用综合方法解决,必将自塞其路,走进死胡同。若能别辟溪径,分步解决,各个击破,必将柳暗花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学生读题时应明确“月净收入总额=月工资总额—月总税金”这一前提,才能抓住求出月总税金是关键,而要求出总税金,则必需求出各部门的人均工资,然后由税率要求才能使问题得到迎刃而解。

其次,学生从整体上对解决问题构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裁员前该机关工资月工资总额=200×1050=210000(元)

第二步:裁员前该机关月总税金=20×120+80×70=8000(元)

裁员前该机关月净收入总额=210000—8000=202000(元)

第三步:裁员后该机关月工资总数=100×1050×=157500(元)

裁员后该机关月总税金=175×40=70000+3300=10300(元)

裁员后该机关月净收入金额=157500—10300=147200(元)

第四步:裁员后该机关的月净收总额比裁员前减少数=54800(元)

这种分步的解题策略虽然在写的方面冗长一点,但学生思维跨度小,易于在阅读中很好的把握和处理信息,从而使问题在各个击破中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其实,现实生活中许多繁琐事情就是这样解决的,充分体现了数学训练人的思维方式对人的终身有益的道理。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好学生阅读环节,可使他们在积极的心态下主动地感知知识背景,形成数学概念,内化知识含义.新课程已经把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紧扣数学阅读这个环节,把数学阅读真正落实到数学课程教学之中,使数学阅读成为教学的基本环节.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来看,让学生进行有效性阅读,可使学生思维和兴趣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题海战术”的形成。不仅如此,它遵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发挥了数学知识是训练人的思维的作用。

论文作者:尹显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论文_尹显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