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与改革_教育论文

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与改革_教育论文

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及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制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硕士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直接影响到社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素质结构,是一项关系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举措。

一、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事实上,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并不是一个新话题。1987年就有学者指出硕士生的学习年限长了一些,主张将年限缩短为两年。(注:吴本厦.略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114.)1992年底,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进一步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可实行“灵活的学制”。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将研究生教育“学习年限偏长”作为一个突出问题,要求“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科和人才培养规格分别确定”。但这些意见基本上还处于动议层面,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极少数大学进行了两年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试点。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探讨进行两年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可能性。

我国系统地开展研究生教育只有2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都没有对研究生教育学制作出规定,只规定了我国研究生学位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级,学制基本上由各高校自己确定。(注: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Z].2001.53、56.)有学者认为,与一些国家把硕士学位作为过渡学位的做法相比,我国硕士学位教育的学制较长、学术水平要求较高。一般地,学土学位获得者或同等学力者,经考试进入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学习2.5~3年,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一般为32~36学分)和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应当有新的见解),成绩合格,表明其在本学科中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方可获得硕士学位。(注: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及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

研究生教育学制的长短不单纯是一个时间问题,它与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功能有着直接的联系。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看,研究生教育大致出现过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现代早期的学徒式教育模式,另一种是现代专业式教育模式。学徒式研究生教育模式只有博士一个层次,其培养目标主要是科学研究者或工程技术研究人员与专门人才。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具有双重功能,即理论性或基础性的科学探索与应用性或功利性的社会服务,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两个教育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和社会特定需要而设置的,学习年限为1~2年,分为学术性硕士学位和专业性硕士学位。前者主要为在高校任教或为攻读博士学位准备的,后者则侧重培养某一职业性的高层次人才。前者强调课程与论文并重,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目标的学术性;后者重视课程学习,学分几乎超出前者要求的一倍,侧重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或专业性。(注: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51-88.)

与欧美国家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相比,我国实行的是长学制,其形成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国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研究生学位制度,从一开始就把硕士研究生教育确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究其原因,一是学位制度刚建立,没有财力、物力,也没有经验独立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而国家建设又急需高级人才,所以把硕士作为高级人才的主要来源;二是我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和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导师需要国务院审批,1986年以后改为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因为我国教师队伍不整齐,除了少部分老教师曾经在国外取得过学位外,大多数教师没有学位,没有经过研究生教育的过程,再加上过去高校不重视科研,许多教师自己缺乏研究的经验,更少学术著作。(注: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及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但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形成了适应高层次人才市场需求的研究生培养规格。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长期是本科毕业生一统天下,只是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后整个社会的专业人才队伍的学历构成及其结构才开始改变。因此,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难以得到发展,人才培养工作也长期维持在一个本专科层次和水平上。而“文革”结束以后,高等教育逐步走上了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办学水平,成为了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由于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小、周期长,毕业生数量十分有限,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依赖博士研究生教育,而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学术性人才正好适应了补充和更新高校教师队伍的需要。长学制的硕士研究生经过1.5年左右的课程学习和1~1.5年的学位论文选题研究与写作,不仅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较好地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并经过了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因此,硕士毕业生走上高校教师岗位后,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能够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成为我国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这批人才除了能够满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急需外,还由于其良好的学术功底和学术发展潜力。过去20多年里充实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硕士毕业生很大一部分都陆续通过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我国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二、多样化: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的理性选择

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行长学制还是短学制,抑或实行灵活学制,不仅将影响到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而且将对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学制改革应当建立在科学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应当确保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促进我国学术事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仍有社会需求

到目前为止,长学制仍然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满足社会学术事业发展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学术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学术事业的规模得到了巨大扩张,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一进步可以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充分的证明。据教育部统计公报,197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406所,成人高校则处于“文革”后的调整改造中(1976年全国成人高校数达到46810所,在校学生达262.9万人,平均每校学生56人)。(注:教育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到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包括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成人高校505所。1977年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尚未开展研究生教育。2004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69个,其中高校454个,科研机构315个。就高校教师而言,1977年全国高校18.64万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寥寥无几,2004年全国高校94.45万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32.3%,超过30万人。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长学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的高层次学术性研究人才支持,我国高等教育是难以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的。而且在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如此巨大进步的今天,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所面向的社会需求不仅没有萎缩,而且还在进一步扩大。

虽然我国研究生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尤其是博士生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增长较快,据教育部统计公报,199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72508人,其中,博士生14962人,硕士生57546人;在学研究生198 885人,其中,博士生45246人,硕士生153639人;毕业研究生47077人。到2004年,全国招收研究生32.63万人,其中,博士生5.33万人,硕士生27.30万人;在学研究生81.99万人,其中,博士生16.56万人,硕士生65.43万人;毕业研究生15.08万人,其中,博士生2.35万人,硕士生12.73万人。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在职教师尽快提高学历,而且要求新补充的教师具有较高学历。按照我国高校近几年发展势头,每年全国高校补充的新教师都在10万人左右。为此,部分重点高校在补充新教师时已经对硕士毕业生亮起了红灯。比如,《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新聘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但就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而言,在未来一段时间绝大多数一般高校还难以大量吸引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原因在于,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仅有不到8%(7万多人)拥有博士学位,假如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每年毕业博士生5万以上,即便全部留校任教,也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才可能使高校教师学历实现博士化。所以,我国高校博士生教育能力与高校对教师学历提升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距。可以预料,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学历将仍以硕士毕业生为主,新聘教师也将主要来源于硕士毕业生。不但如此,由于研究生人才的短缺等原因,现在很多一般高校还难以达到全部聘用硕士毕业生的要求,只好将新聘教师的学历限定在重点大学本科毕业以上。

因此,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功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有其适应性,在未来一个时期仍然是影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教育层次和教育形式。不仅如此,社会专门科研机构对长学制硕士毕业生的需求也不会在短期内萎缩。

2.短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

近年来,一些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对短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热情有增无减。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很多人看到美欧国家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制普遍较短,于是便产生了要“与国际接轨”,实施短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趋向的变化也使人们看到了日益增长的短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有人对2002年全国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做过统计,在高校和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的只有36.4%,其余的则大量流向了机关、金融单位、企业、医疗卫生单位、部队等,流向非学术组织的将近50%。(注:周欣.2003年研究生就业问题透视[J].中国研究生,2002,(2).)

短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增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据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相关资料,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第七位,与第六位意大利的差距已大大缩小。按世界银行计算和划分标准,1999年我国人均GNP达到780美元,在世界206个国家中列第140位,从“八五”时期的世界低收入国家进入下中收入国家行列。(注:国家统计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DB/OL].http://www.stats-wh.gov.cn/tjkx/2001/0601.htm.)为此,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企业少有研发机构和专门研发人员,技术更新周期长,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为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赢得先机,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研发人员,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将技术研发作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重大战略。企业对研发人员的学历要求一般都在本科以上,对硕士和博士的需求呈增长趋势,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对毕业研究生就业产生重大影响。据统计,到2003年,全国已培养了83万名硕士和11万名博士,总计在94万以上。然而,除30余万人在高校就业外,其他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主要在各类经济产业部门就业。

可以预料,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经济和社会其他部门对应用性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继续攀升。有研究表明,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将达到741万左右,较2000年增加75%(其中“十一五”期间增加35%),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生产人才)将增至67.82万人,工程师和科学家(高技术研发人才)将增至34.98万人,高层次管理人才将增至20.01万人,这三类人才的总量将达到122.81万人,占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16.57%。(注:杨宜勇.谈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人才支撑问题[DB/OL].http://learning.sohu.com/s2005/yangyiyong.shtml.)然而,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但不论是高层次人才的相对比例还是国际比较都显示,我国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据统计,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57.3万,仅占总数的5.5%;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究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而一些发达国家均接近或超过100人。高层次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战略实施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作为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的高技术行业,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重都比较低。最高的航天航空器制造业,年平均也只有7%左右。其他行业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各行业都相对较为稳定,在1%~5%之间浮动。(注:杨宜勇.谈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人才支撑问题[DB/OL].http://learning.sohu.com/s2005/yangyiyong.shtml.)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研究生教育必须深刻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主动调整学制,缩短研究生学习年限,建立应用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

3.实行多样化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是社会需求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9次学位授权审核,我国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分别达到777个和34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达到974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点分别达到10987个和1717个;开辟了13类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学位,开展了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渠道。不断丰富的研究生教育层次和类别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性需求。然而,从研究生教育学制和培养模式来讲,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学制单一、模式僵化的弊端,这也正是近年来许多高校致力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焦点所在。

如前所述,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还将长期持久地存在。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短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方兴未艾。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越大。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为入学人数、知识和职业准备的扩张所驱动,已经成为不只是一个为研究生和授予以科研为基础的博士学位的场所。它也越来越是非博士专业、非专搞科研的学生,以及取得非科研型学位的场所。”(注: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29.)显然,以往那种单纯的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实行长、短学制并存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深化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

从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对大部分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学制改革后,国内其他一些重点高校纷纷加快了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的步伐。不仅如此,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也通过媒体发表了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意见,认为以往我国硕士生教育学制以三年居多,如今硕士生学制缩短已成趋势。其原因在于博士生规模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硕士生逐渐转向博士生培养。(注:杨卫.研究生教育:通向教育强国之路[D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2964.htm.)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应当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应当在学制改革的同时,加强研究生教育观念创新,深化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新体系。

1.实事求是,积极稳妥,自主改革,避免一刀切

长学制硕士生教育是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新生学术力量的主要来源,对于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高我国学术发展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若全部由长学制改为短学制,将对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来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一些重点大学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导向下,纷纷表示将实行短学制研究生教育改革,这种做法也是很不严肃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重点大学硕士毕业生不符合高校新教师的要求,重点大学的硕士生教育也就“主动”放弃了为需求巨大、学科专业领域广泛的高校培养新生学术人才的任务。在学制改革问题上,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在多样化基本框架下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尤其应当避免一刀切,应当将改革的自主权下放给各高校,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自主决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

2.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构筑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制的确立与国家政策、培养目标、生源质量、教学资源、师生的劳动投入等因素紧密相关。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不是对培养过程的简单“压缩”或“延长”,其实质是对研究生教育的重新定位。目前,我国社会有关行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全国统招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高达8∶1,(注:阮平章.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而且一些高校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准确,沿用学术型学位教育的“套路”和标准举办专业学位教育。要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调整的战略目标,建立多种类型并举,学术性、应用性、复合性学位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各高校必须转变人才观念,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丰富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改革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建立学术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分类培养的机制,构筑多样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对学术性人才,重在优化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对应用性人才,应当根据市场及行业的技术要求,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应用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强化质量意识,淡化年限意识,树立多元化的硕士生教育质量观

质量是生命线,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条件、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师生的劳动投入等诸多因素。学制长短与质量高低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等关系,但长短学制的质量规格应当是不同的。在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中,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淡化年限意识,决不能让短学制成为低质量的代名词。

保证和提高质量是我国未来研究生教育政策的中心主题。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要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到首要的位置。”长学制和短学制硕士生教育是两种不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各有自身的质量要求,各有其特定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应当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

4.适应学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建立弹性化、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学制改革应当与培养方式改革同步进行,多样化的学制应当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与之相适应。我国发展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成型的培养计划、课程结构、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要求,很多高校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尽管如此,长学制硕士生教育依然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要求和研究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培养计划过于刚性,缺少自主选择性;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未能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学生选课范围十分有限,不能满足跨学科专业学习课程的要求,等等。为此,在长学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应当高度重视增强教育过程的弹性,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对于我国而言,短学制是一种新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形式,有些高校便在原来长学制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学习任务压缩到两年内完成,课程门数、学分要求、论文写作要求等基本不变。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借鉴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探索应用性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另外,长短学制虽然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应当积极探索两种学制相互沟通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在两种学制间相互转换,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标签:;  ;  ;  ;  ;  ;  ;  ;  ;  ;  ;  

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与改革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