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社区”理论的新思考——以在京农民工言语共同体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言语论文,共同体论文,为例论文,农民工论文,在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民进城务工后,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力等方面发生了群体性的变异,为形成一个全新的言语社区奠定了基础。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又表明,在京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在语言使用上一致,在语言态度上有主流趋势,因而,结合社会学的研究,可以证实在京农民工结成了一个言语社区,这个言语社区和传统的靠地域等关系结成的言语社区不同,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言语共同体,是对最初腾尼斯等人提出的社区概念从言语角度的再度印证。
在京农民工言语共同体的出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丰富和发展了言语社区理论。首先,在京农民工共同体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社区地域性的局限性。社区的最初涵义不是和地域简单对应,社区不仅包括靠地域关系结成的实体,还包括靠血缘关系和精神联接而成的实体,因而,言语社区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地域层面,应将精神层面的言语社区纳入到言语社区研究的范畴里,为了和地域层面的言语社区相区别,可将精神层面的言语社区称为言语共同体。其次,言语社区从最初颇遭非议的单语社区模型,发展到双言、双语、简单多语社区模型,今天又出现在京农民工共同体这种比较复杂的后双言制社区模型。同时,言语社区也从常见的稳定态逐渐发展出在京农民工共同体这种特殊的短时性和变动性都很强的新类型。这些都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新型言语社区提供给言语社区研究的新内容,深入研究这些新内容会进一步完善言语社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