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的特点及解读策略_散文论文

高考散文的特点及解读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文阅读多年来一直是公认的高考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两点较为主要:一是文学作品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答题既涉及理解、鉴赏,又涉及表述,训练很难系统适度;二是命题的文本选用没有客观标准,难易的差异很大,题目的设置与表述也缺乏科学的规范,设题指向多有不明。结果学生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导致许多师生对此采用了“放弃训练、考试撞运”的态度。这不仅影响高考成绩,更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唯其如此,对高考散文阅读的认识,在复习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文本特点

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是阅读题命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文本的内容品位及难易程度不仅直接关系着试卷的水平、风格及检测的信度与效度,更是课程理念、教学导向的直接体现。

“高考散文”,比教学及生活中“散文”的范围要小得多。它起码要符合下面几个条件:

A.字数在千字左右;

B.难度适合区分高三毕业生阅读水平;

C.有一定文化含量,有良好的价值导向;

D.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2006全国高考共17道散文题,其中优秀考题,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要说的是文本的难度。散文文本的难度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文本过难过易都会影响选拔的区分度,复习中也没有训练价值。散文文本的难度首先表现在内容上。文章浮浅幼稚、主旨一目了然不好;但过于艰深奥涩、玄虚空灵也不好。高中毕业生既不是初中生、也不是大学中文系学生。18岁的年龄、高中的学历,应该是高考散文选择的立足点。其次文本的难度也与其使用的表现手法有关。有话直说就相对容易;含蓄隐晦就相对较难,如果是使用了象征荒诞的手法那就更难理解了。

再说说文本的文化含量和价值导向。优秀的高考选文内容积极健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反映了优秀知识分子在历史前进中的追求与反思,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文化积累与认识水平。相比之下,有些选文内容陈旧,浮浅矫情,既不利于水平检测,更不会产生有利于心灵成长的阅读导向作用。

最后说说选文的文学性。散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些议论性很强的随笔,也是散文。但高考第四板块承担的任务是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这里有理解、也有鉴赏。议论性过强的文本,本身没有什么鉴赏点,难以承担鉴赏能力的考查。因此,高考散文的文本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即有文采、有表现手法使用的艺术魅力。在这一点上,2006年各地高考试题比2005年试题明显增强,应该说是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

下面列出一些近两年得到普遍认可的试题文本,它们既有较强文学性、又有一定文化含量且难易适度,可以作为阅读训练的材料,从而感知、把握高考散文文本的特点。

2006年高考题:《说村落》(重庆卷)、《文赤壁》(山东卷)、《杨柳》(辽宁卷)、《行吟阁遐想》《夕照透入书房》(广东卷)、《泪与笑》(福建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湖北卷)、《秋光里的黄金树》(江西卷)、《纪念冰心》(上海卷)等。

2005年高考题:《阳台上的遗憾》(重庆卷)、《日历》(福建卷)、《土地》(湖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湖南卷)、《切梦刀》(辽宁卷)、《给匆忙走路的人》(江西卷)、《合欢树》(北京卷)、《一日的春光》(全国丙卷)等。

这些散文或倾诉人生感悟、或书写历史沧桑,或揭示社会误区,或呼唤关注自然,内容丰满厚重、感情真挚,思想性较强,文化含量丰富,语言规范典雅、朴实自然,堪称高考散文典范。

二、解读方略

高考散文阅读板块到底考的是什么?考纲上说,是考查理解、鉴赏能力;说通俗点,就是考你能否看懂作者的意思,以及能否说出它语言、表现手法、内容上怎么好。

要说解读,首先要对构成理解能力的支撑因素心中有数。阅读心理过程中的参与要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A.头脑中已有的全部文化、生活知识素养(包括散文的表达技巧);

B.目击文字在头脑中激活相应意义的能力;

C.领悟形象的描述中寄寓的抽象含义的能力;

D.对已建立起来的意思分析、筛选、概括等的思维加工能力;

E.短时记忆能力;

F.信心、注意力。

大家都有这种经验:熟悉的内容易懂;未知的东西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陌生信息过多,就有可能根本无法读懂。可见背景知识的多少对阅读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短时记忆也很重要,如果看着后边忘了前边,就无法形成对全文的整体理解;不能短时记住文中信息也无法答题。有时我们眼睛虽然盯着文本,但心有他想,就不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可见阅读时心理的稳定与专注,对阅读理解的重要。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表达抽象情思的文章。在高考意义上说,散文的阅读,实质上就是从形象中还原抽象情感的思维活动。没有从形象到抽象的思考结果,即没有一个理性的答案,试题将无法作答。

阅读散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2.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3.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及主题。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但总会有一线串联,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思。把握了行文思路、领会了言下之意,才能说是真正看懂了文本。

答题的前提是看懂文章。尽快理解一篇散文,从阅读过程的角度说,需要有五种意识:话题意识(不仅是全文话题,更要注意段落话题)、段旨意识、相关层次意识(围绕一个话题谈的几个层次或几个段落)、思路意识、主题意识。即边看文本,边先后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文或段说的是什么话题?每段的意思是什么?哪几段讲的是同一个话题?全文思路是怎么发展的?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主旨?

下面我们以2006年高考山东卷散文为例,谈谈具体的解读方法。

第一遍阅读中的圈点批画,是为了记录思维,让思考留下痕迹,避免初读印象的模糊。其后只要根据标出部分稍一整理,就可得到文章思路——由景写人、文章主旨——倡导苏东坡面对命运捉弄的豁达情怀。在段意、思路、主旨较为清晰的情况下再去答题,成功的把握自然会大。

高考散文的文本每年都换,但考查的基本能力是不变的。只要我们对考查的内容及特点心中有数,切实练好,减少盲目性,就一定可以提高成绩。

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阅读能力不是知识,不可能一听就会,也没有什么包打天下的绝招,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增长。如果自己不体验阅读的思考过程,只记老师订正的答案,阅读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

文赤壁 朱增泉

文题交代了表面的话题。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此段的话题是“雕像”。(在文中圈出)

段意:像不传神。(可批在页边)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话题:山壁(圈)

段意:山壁泼红,假。(下画线)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汪面。在古代,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话题:长江(圈)

段意:江山已改(下画线)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此句关键,下画线。

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话题:苏东坡(圈)

段意:落难写名篇(批)

阴差阳错(一)。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话题:一连串的阴差阳错(圈)

阴差阳错(二)

段意:东坡才情

看来,生前的与身后的,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话题:命与名

段意:阳差阴错不必太在意(加线)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话题:东坡成就文赤壁

段意:东坡以态度与才情获胜不朽

标签:;  ;  ;  ;  ;  ;  ;  ;  

高考散文的特点及解读策略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