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eman和Tevos谈审计风险中的“认知偏见”_审计风险论文

Kaneman和Tevos谈审计风险中的“认知偏见”_审计风险论文

卡内曼和特沃斯谈审计风险中的“认知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见论文,认知论文,风险论文,卡内曼论文,特沃斯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了“认知偏见”的理念,该理念认为:决策时,个人的倾向会引发整体的系统性误判,在复杂的背景环境下,该影响尤为明显。一系列经济案例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偏见”常常会左右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影响着独立的审计人员。

产生审计“认知偏见”的背景

首先,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责是评估他人的所作所为尤其是重大决策是否具有先天性的“认知偏见”。

其次,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过程中研判“认知偏见/偏见”是影响决策的程度如何。在每次审计中,全体会计人员、资深审计者、审计经理、审计搭档等,都有可能在众多的审计决策中注入各自的“认知偏见/偏见”。事实上,被审计单位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很可能清楚地知道哪种形式的“认知偏见/偏见”会影响审计人员,因而会运用一些“手段”诱导审计人员出现“认知偏见/偏见”。

最后,在评价审计质量时,“认知偏见/偏见”还可能影响作为第三方的评判者,比如审核专家、监管当局、不满的投资者、审查委员等等。

“先入为主”导致的审计风险

在审查财务报表的组成项目时,审计人员往往会预判该项目在实质上是否准确无误。通常,他们都是在给定项目是正确合理计量及确认这一假设下开始审计测试。这个假设,可能会引发部分审计人员的“先入为主”。研究表明,决策者大多倾向于寻求证据来支撑而不是推翻自己的预判。这一“认知偏见”,表现为审计人员自愿接受被审单位提供的一些“特定”证据或表述来佐证自身的论断,同时拒绝那些与己相左的证据。

例如,在审计美国外科手术公司时,大量的证据显示该公司将某些医疗设备本应费用化的支出做资本化处理。但是,由于预判该公司对该项目的计量和会计处理是正确合理的,因此,审计人员最终还是选择采信高管层和中级管理层提供的相关证据。事实上,该公司恰恰是通过将费用化支出资本化这一手法,虚减成本、虚增利润,从而提升营运效益。

类似案例还有佩里连锁药店审计案。大量证据显示,其存货被大大地虚增。该连锁药店高层称,由于连锁店多、存货量大,因此客观上存在存货价值被夸大的可能性,但该连锁药店承诺将在审计结束后重新进行盘点、差距应该不大。审计人员认为该连锁药店的高层诚信可靠,在存货计量清单上签字确认。事实证明,佩里连锁药店的存货计量存在较为严重的虚增,极大地影响了该连锁药店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收益。

“掉以轻心”导致的审计风险

对精心编制的骗局,某些审计人员放松了应有的专业怀疑精神,难于揭露被审计方的欺诈行为。审计人员轻易相信被审计方的财务数据建立在真实、正确的基础上,对被审计方的刻意欺诈行为缺乏清晰、明了的见识和经验。所以,多数审计人员少了一根紧绷的“质疑之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艾迪·安塔创办的“疯狂埃迪公司”(一家位于纽约、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公司)凭借其炫目的“业绩”,一度成为华尔街宠儿。投资公众却不知道,该公司飞快增长的收入和迅速膨胀的利润其实都是艾迪·安塔精心铺排的财务骗局。当时,多数审计人员都没有遭遇过如此大规模的蓄意欺诈,因此负责“疯狂艾迪公司”审计的审计人员并没有“绷紧”那根应该紧绷“质疑之弦”,导致艾迪·安塔的财务骗局得以蒙混过关。

“司空见惯”导致的审计风险

对于已经熟悉的经常性事务,人们倾向于在过去类似的事例中选取常用的方法来简化手续、加快处理进度。这种“认知偏见”,会让审计人员沾沾自喜,沉浸于迅速完成工作的满足感,忽略了被审计方刻意藏匿的蛛丝马迹。玩具制造商“幸福快递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例如,在翻阅财务资料时,审计人员间或发现:该公司每年都在零星地变更一些会计政策或者相关的工作规程与数据,比如赊销政策。但是,资深的审计人员以过往的经验判断该公司的赊销政策不存在重大变更、未对应收账款造成明显影响。事实上,因为赊销政策的变更,“幸福快递公司”应收账款的年末余额远远高于以前年度。由于审计人员“司空见惯”,最终导致该公司应收账款被高估、资产和利润虚增。

“从一而终”导致的审计风险

在审计资产价值时,如果资产种类、数量较多,审计人员往往会进行事前预审:采用抽盘的方法,再根据抽盘情况判断资产是否存在错误计量的情况、是否需要调整。心理学研究表明,由最初进行抽盘的审计人员来确定是否需要“调校”被审计方的资产价值,可能会导致审计风险。因为,大部分的审计人员往往倾向于做“调校”来展现自身价值,特别是对应收账款、存货和贷款组合等取决于从业人员职业判断的资产。

例如,审计一家运动鞋零售商,审计人员发现该公司对陈旧过时的存货未足额计提减值准备,但最终还是接受该公司的辩解并采纳了事前预审时确认的存货价值,没有要求该公司做账务调整。事实上,该零售商为粉饰其业绩,有意低估了存货跌价准备。

“人云亦云”导致的审计风险

在决策审计结论时,由于这种决策可能会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会让参与其中的大多数人感到压力;方案的取舍如果欠缺周密的计划或者清楚的结论,还会增强个人那种压力感。为消释压力,审计人员往往倾向于尽快地做出决策并选择有清晰结论指向的方案。如此仓促的“开始即结束”决策形式,暂时缓解了决策过程中的压力,但显而易见会导致不良结果。对“ESM政府债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系列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中,该公司大玩花招以美化其财务状况。在表示审计意见时,有位审计人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但这种质疑受到其他审计参与人员的质疑。最后,这位被“围攻”的审计人员只好“举起白旗”:“我想,我对这个事项不太清楚……如果大家确定一切都ok,那我也ok,我签字。”诚然,该审计人员的妥协消释了当时的压力,但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因此蒙上污点,其所属的事务所也受到重大牵连。

“以假乱真”导致的审计风险

在家庭暴力案庭审时,公诉人不会询问被告是否伤害其妻子,他往往提问:“某先生,请问你何时停止对你妻子的暴力行为?”这样的询问,其实就隐伏着“陷阱”:被告存在暴力伤害其妻的“有罪前提”。因此,以怎样方式提出问题就显得十分关键。在具体审计实施中,被审计方抛出一些“材料”试探审计人员的审计倾向,再据以调整己方的应对措施。

例如,生产外套、滑雪服、背包、帐篷等户外用品的乐斯菲斯公司,为拔高年度经营成果,公司管理层与关系密切的客户虚拟了一系列“以物易物”交易。由于深知审计人员会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审计存货等实物资产,该公司管理层故意露出一些小破绽,“引诱”审计人员去注意那些并不太重要的“以物易物”交易、放过了真正的“大鱼”。

“以貌取人”导致的审计风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判断时,常常会受到一些表征的影响。当被审计方的管理层个体展示出其个人魅力或是出类拔萃的专业素质时,有些审计人员难免为之“心折”,不由自由地将疑问减少几分——这就是所谓的“以貌取人”。

以杰克·尼克拉斯创办的金熊高尔夫公司为例,媒体、投资者以及其他各色人等都普遍相信: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前景喜人,因为该公司在过去数十年都保持着业内优势。然而,光环背后,黑幕重重。金熊高尔夫公司的两个分支机构,以夸大的完工百分比来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业绩严重华而不实。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金熊高尔夫公司的审计人员,陷入了“以貌取人”的怪圈。

此外,审计人员头上的光环,也容易让自己人“中招”。比如,身边的同事一贯小心审慎、业务熟稔,于是,他在审计中的一些意见,往往会被其他审计人员顺理成章地接纳。以德克萨斯州家装业“龙头”阿姆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审计人员因为前任审计者素以诚实稳健闻名,就未对他已审计过的某些重要事项进行复核,导致审计结果出现重大差错。

“将错就错”导致的审计风险

随着审计工作的推进,审计人员发现以前的审计判断存在谬误,却不愿意让已经付出的劳动变成“东流逝水”,于是寻找更多的证据来维护那个“谬误”。

莱格安德医药公司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其新产品有许多销售退回事项,审计人员分析该公司数据后认为:该公司按会计准则做了相应处理,其相关科目余额真实、正确、合理。尽管其他同类型公司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的销售退回率远远低于业内平均水平,但审计人员不愿再重新取证计算,仍沿用先前的数据,未调整其销售退回事项。东窗事发后,审计机构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制裁。

“随声附和”导致的审计风险

心理学研究表明,决策人往往“高看”与自己意见吻合的下属。同样,为了取悦上司,下属也会曲意逢迎。这个理论,也波及审计范畴。

在对从事航空运输的FTC公司审计时,有位审计人员因对其收入确认出现审计差错而受到处罚。一开始,该审计人员认为,基于谨慎性原则,该公司下属的航空租赁公司不应确认高达数百万美元的或有收入。但在做审计业务讨论时,他的上司,一位资深审计人员认为可以接受FTC公司对此或有收入的财务处理,于是,该审计人员让步了。事后,该审计人员坦诚,正是担心自己与上司的论断相左会危及“饭碗”,才没有“固执己见”。

“鱼目混珠”导致的审计风险

“鱼目混珠”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出现过多无关的信息干扰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认定。为清楚了解被审计方的运营效益、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等内容,审计人员搜集了许多证据,但有些证据也许与审计目的不太相关。那些无关的信息会让审计人员的头脑超负荷运行,“过载”导致误判。于是,一些老谋深算的被审计方管理层,往往提供大量“废信息”借此“曲线救国”,混淆审计人员视听。

以美国外科手术公司为例,审计人员根据初期发现的证据,一开始就将疑点锁定在“费用资本化”上。为了掩盖真相,该公司提供大量伪造的发票和其他旁证来干扰审计人员,说明公司在那些项目的花费应该资本化。审计人员在庞杂的证据面前摇摆犹疑,最后认可了该公司将费用资本化的财务处理方式。

“事后诸葛”导致的审计风险

“事后诸葛”是指在评价审计效果时,第三方以结果“论英雄”却忽视了整个审计工程的艰辛。在出现审计差错时,这样的“偏见/偏见”常常使得审计人员面对第三方密集的“炮火”,容易让审计人员“心灰意冷”,进而怠于作出有效的审计结论。

在审计过程中,彻底摆脱“认知偏见”十分困难。但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也可以降低其引发的审计风险。

“认知偏见”会影响审计人员做出正确判断和结论,本文就一些典型案例做了分析、归纳,冀望能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点亮一盏“心灯”,让审计路途多些坦顺。

标签:;  ;  ;  ;  ;  ;  

Kaneman和Tevos谈审计风险中的“认知偏见”_审计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