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的染色体改变及其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垂体腺瘤的染色体改变及其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高恒[1]2001年在《垂体腺瘤的染色体改变及其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垂体腺瘤在颅内肿瘤的发病率约占10~12%。大部分垂体腺瘤为良性,部分向蝶窦,两侧海绵窦,周围颈内动脉,视神经和下丘脑侵润,甚至有部分呈现远隔转移,复发率高,表现为生物学行为的恶性倾向。关于垂体腺瘤的发生和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原因尚未清晰,由于肿瘤的发生常常伴随着染色质的改变,因此对垂体腺瘤的DNA倍体和染色体进行研究能增进对垂体腺瘤的认识。 但由于垂体腺瘤体外增殖率低,单细胞悬液的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有技术上的困难,有效地获得它高质量的染色体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摸清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以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染色体的条件,并研究染色体改变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设计了本次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以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中取得的新鲜垂体腺瘤组织制作单细胞悬液,并进行分组培养,以不同浓度的秋水仙胺阻滞不同时间,并通过计数MI和各组间的比较统计,获得了稳定地制备一定数量和质量染色体的适当条件,并就此对30例垂体腺瘤进行了R显带,核型分析,同时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nterphase-FISH)检测8,9,11号染色体及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倍体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秋水仙胺浓度0.1μg/ml,直接阻滞12h时,得到的垂体腺瘤染色体的数量最多,质量也适合于做核型分析。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常规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发现:侵袭性垂体腺瘤DNA倍体呈现向多倍体方向发展的趋势,增值率也有明显提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频率大大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癌。8,9,12,19号染色体的增加在垂体腺瘤染色体变异中十分常见,8,12,19号染色体的变异各型垂体腺瘤中都有发现;9号变异多见于侵袭性垂体腺瘤。间期FISH验证了 垂休捅的染也什改变及儿‘J肿痛侵袭件的相关付叫穴 研究生I0i恒 导帅忍囚帧 核型分析,并且发现了常规核型分析中没有发现的8四体9四体等克隆 性异常,同时证明9,11号染色体的改变多见于侵袭性垂体腺瘤。 结论:通过试验,我们认为秋水仙胺终浓度 0.in g加,阻滞时间 12h为 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获得可供分析,较高质量的染色体的最佳条件。 同时我们认为,如果垂体腺瘤细胞DNA倍体向多倍体发展,增殖率增高, 染色体数目变异增多,标志着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的增加。8,12,19号染 色体的改变可能在垂体腺瘤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而9和 11号染色体的 改变可能标志着肿瘤侵袭性的增加。间期FISH技术是一项新发展的技术, 它简便,稳定,百观,可以克服核型分析需染色体培养和专业培训等技 术困难和不稳定性,并进一步验证核型分析。它还能够检测特定序列的 改变。流式细胞仪的检测更为迅速,可靠;在实际工作中能通过流式细 胞仪和间期FISH结合,能够方便迅滚地检测染色体变化,判断垂体腺瘤 的侵袭性和预后,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王明光[2]2016年在《PTEN和CIRP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发病率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居颅内肿瘤第叁位。侵袭性垂体腺瘤是一种界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有着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当其侵入海绵窦累及颈内动脉、颅神经、硬脑膜等结构,即称其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临床进展迅速,发现时肿瘤体积较大,往往伴有卒中、坏死,加以颅底结构较为复杂,又有多种神经和血管穿行,因此手术难度高、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同时又由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生长方式、侵袭海绵窦等部位导致手术显露困难,术后肿瘤残留率高。这些原因导致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复发率极高,临床疗效较差,其治疗效果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垂体腺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最近也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具体机制依然不十分明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垂体腺瘤的侵袭机制,以期寻找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靶基因,提供新型的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治疗方案及理论学基础,以减少垂体腺瘤的复发。PTE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from chromosome 10, PTEN)于1997年被发现,是一种抑癌基因,是第十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基因。Hollander等研究显示,它在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位于人类染色体的10q23.3,由九个外显子所组成,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显示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PTEN能够通过调控多种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方式,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抑制作用,PTEN能够稳定并提高肿瘤细胞间的黏附能力,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肿瘤血管生成、并且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突变的PTEN基因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PTEN发生缺失和突变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Kato等研究表明,PTEN基因在大多数胶质瘤中都表现出缺损,这在晚期的胶质母细胞瘤中更为明显,能够达到60%-80%之多;在胶质瘤恶性改变的过程中,PTEN表达下调或缺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Idoate等人发现,PTEN基因杂和性缺失的频率能够随着胶质瘤级别增加而增加。大量研究证实,PTEN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与乳腺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PTEN的表达率越低。目前,基因缺失在垂体瘤的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报道不多,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与垂体腺瘤病程中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关系,因此PTEN的突变很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目前的研究报道较为罕见,有待进一步明确。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old inducible RNA binding protein, CIRP)属于一种新型的RNA结合蛋白,在人类位列于第19染色体p13.3的位点上。人们对第19号染色体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定位的基因超过1500个,是最高的基因密度的染色体,自然杂志于2004年发表了其基因的全序列。在第19号染色体上,有着特殊的特点,不仅G+C的含量较高,而且所有基因的重排率也非常高,并且同样有着很高的复制率,这些特点也能说明它的活跃度很高,在生物体进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遗传疾病进行研究时发现,很多这类基因都参与了其中。人体如果受到了外界的各种环境的污染,甚至受到了辐射污染,对被污染后损伤的DNA进行修复的基因也是位列于第19号染色体上。CIRP基因在人体的多种细胞上以及在大鼠的内脏组织都有表达,如果机体发生了应激,在不同部位上的CIRP基因的表达会出现上调或下调的变化。CIRP一类基因对机体生理活性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IRP基因进行了转录后能够发挥调节作用。研究显示,基因的转录后的调控,对组织细胞的生长、增殖与分化都有着密切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对多种基因的表达以及基因所表达的部位是否发生了异常都有着密切的调控作用,并最终对组织细胞发展分化方向进行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CIRP有着癌基因的特性,Guo X等研究表明CIRP能够引起人抗原R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E1出现异常的表达,这些异常的改变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Zeng发现当CIRP蛋白活性被抑制后能够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将CIRP基因沉默后可以促使肿瘤细胞死亡,存活率降低,并且能够令肿瘤细胞在化疗过程中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并且有研究显示,在不同的细胞系中,如HeLa.TERA2等细胞,CIRP基因的表达会导致这类细胞的生长发生抑制,由此推测,在肿瘤的治疗当中,CIRP也许是一个新的潜在的作用靶点。在肿瘤的发生以及细胞生长过程的转化中,基因翻译水平发生了突变时会对其有着深入的影响,CIRP在目前的研究中,发现它通过与翻译元件发生相互作用,使得mRNA的翻译获得了促进,令特定的蛋白的合成发生了加速,细胞增殖率提高。但目前为止,这些改变的调控机制仍不明确。Wang M等研究表明,CIRP基因与垂体腺瘤复发增殖密切相关,但由于样本量小,CIRP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目的:PTEN和CIRP表达改变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目前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对复发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TEN和CIRP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性。并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研究他们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机制。对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探讨,从而为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理论支持。方法1.选择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间来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新鲜标本60例,其中20例为复发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新鲜标本通过影像学提示,使用了Hardy-Wilson与Knosp的方法进行分级,将其中的Ⅲ级以上或者是C期以上的垂体肿瘤划分为侵袭性组别,其他则归为非侵袭性组别,每组为20例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过程中所获得的病理标本,分为两部分,一小部分用作原代细胞培养,另外一部分则通过液氮保持,以做后续实验。2.运用转染技术,结合划痕实验、western blo、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在大体水平及细胞水平探讨PTEN与CIRP在垂体腺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结果1.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TEN无论是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PCR的检测中均为最高,在侵袭性垂体腺瘤次之,而复发性垂体腺瘤则是最低,它们之间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CIRP蛋白表达则是相反。由此推测,PTEN有抑制肿瘤发展的作用,而CIRP则是促进肿瘤的发展。2.转染了PTEN的细胞增殖较其余几组慢,而转染了CIRP组则有显着的细胞增殖情况,两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同时采用了荧光显微镜进行了验证,结果与上述相同。转染了PTEN的细胞侵袭能力较其余几组明显降低,而转染了CIRP组则细胞侵袭力情况明显增强,两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3.基质金属蛋白酶能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大部分成分,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本部分研究中探讨了MMP-2与MMP-9在两基因干预后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MMP-2与MMP-9在PTEN转染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两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而在CIRP转染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并且MMP-2的蛋白表达升高更为明显,两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4.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干预组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7及caspase-9的表达,从各转染组对GH3细胞干预后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发现,PTEN细胞凋亡最为明显,而CIRP的细胞凋亡情况则是显着低于PTEN组,两者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同样方法检测各干预组的p-AKT的表达,从各转染组对GH3细胞干预后检测p-AKT水平时发现,PTEN能够抑制AKT信号通路的活化,而CIRP则是促进AKT信号通路的活化。我们使用P13K抑制剂LY294002对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阻断后,再采用上述相同方法干预,再次探讨AKT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显示,使用P13K抑制剂后,能够遏制了CIRP转染组的AKT活化作用,而其余各种变化不明显。结论1.在垂体腺瘤中,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TEN表达表达最高,侵袭性垂体腺瘤次之,复发垂体腺瘤最低,而CIRP表达则与之相反。由此推测,PTEN有抑制肿瘤发展的作用,而CIRP则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和复发有关。2. PTEN与CIRP表达平衡破坏,促使垂体腺瘤侵袭力增加。3. PTEN与CIRP表达平衡破坏,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调节垂体腺瘤细胞的凋亡。

高恒, 冯东侠, 惠国桢, 马文雄, 俞文华[3]2004年在《垂体腺瘤染色体改变与侵袭性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染色体改变及其与肿瘤临床侵袭性的相关性 ,进一步了解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转变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方法 将 30例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取得的新鲜垂体腺瘤组织制作单细胞悬液 ,体外直接阻滞法获取染色体 ,结合R显带核型分析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inter phaseFISH) ,对染色体变异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垂体腺瘤染色体变异主要为数目改变 ,涉及除 4、16、Y之外的每一条染色体。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染色体变异几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8、9、12、19号染色体的增加在垂体腺瘤染色体变异中十分常见 ,9、11、19号染色体变异和 8号四体 ,9号四体多见于侵袭性垂体腺瘤。间期FISH验证并补充了常规核型分析的结果。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染色体变异几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8、12号染色体的改变可能在垂体腺瘤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而 9、11和 19号染色体的改变可能与肿瘤侵袭性的增加相关

张风林[4]2010年在《DLC-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的关系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尽管它是良性肿瘤,但是仍然可以导致临床症状。占位效应可以导致头痛、视力下降;功能性垂体腺瘤可以引起激素分泌失调,能导致情绪障碍、性功能障碍、不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加速心脏疾病恶化;残余的正常垂体组织受压会出现垂体功能低下。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涉及诸多因素:基因突变与失活、下丘脑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垂体腺瘤中可见基因突变、缺失、重组,而异常甲基化致肿瘤抑制基因沉默也是垂体腺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垂体腺瘤是单克隆发生并且伴随基因改变,然而我们对于垂体瘤发生发展伴随的基因改变仍然所知甚少。为了研究垂体瘤发生发展机制,本课题组前期使用Affymetrix公司U133 Plus2.0基因芯片研究人侵袭性、非侵袭性垂体瘤和人正常垂体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一系列下调基因,其中包括DLC-1。1998年,Yuan等在对多个肝癌细胞系的8号染色体的研究中,用再现差异分析法(RDA),发现一种重要抑癌基因DLC-1。现已发现在许多原发肿瘤和细胞系中DLC-1均出现低表达或表达缺失,但在人体各正常组织中均表达;在多种原发肿瘤和细胞系中还发现了DLC-1基因发生启动子甲基化。DLC-1含有叁个结构域:RhoGAP、SAM和START。研究表明DLC-1能调节细胞骨架形成和形态改变,影响细胞转录、增殖、迁移和凋亡。为探讨DLC-1基因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课题探讨了垂体腺瘤中DLC-1不同转录本mRNA的表达、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并对DLC-1启动子甲基化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DLC-1基因在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论文从以下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人垂体腺瘤中DLC-1不同转录本mRNA的表达和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的实验研究;2.人垂体腺瘤中DLC-1的蛋白表达和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的实验研究;3.人垂体腺瘤中DLC-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第一部分人垂体腺瘤中DLC-1不同转录本mRNA的表达和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的实验研究目的:明确DLC-1叁个不同转录本mRNA在正常垂体和各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同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设计各转录本特异性引物,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DLC-1不同转录本mRNA在正常垂体和各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垂体腺瘤标本按临床表现和磁共振特征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按临床表现和免疫组化分为功能性腺瘤组和无功能腺瘤组。分析不同转录本在各组表现情况。结果:1.DLC-1转录本一、二在正常垂体及垂体腺瘤中均有表达:未见有第叁转录本表达。2.正常垂体中DLC-1转录本一、二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垂体腺瘤组(P<0.01);侵袭组中DLC-1转录本一、二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非侵袭组(P<0.01),功能性腺瘤组与无功能腺瘤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DLC-1转录本一、二在正常垂体及垂体腺瘤中均有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密切:未见有第叁转录本表达。第二部分人垂体腺瘤中DLC-1的蛋白表达和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的实验研究目的:明确DLC-1、Ki-67蛋白在各类型垂体腺瘤组织及正常垂体中的表达及其同垂体腺瘤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DLC-1和Ki-67的相关性。方法:垂体腺瘤标本按临床表现和磁共振特征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按临床和免疫组化分为功能性腺瘤组和无功能腺瘤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DLC-1和Ki-67蛋白的细胞表达定位,以及在不同组别的表达差异,讨论二者表达的相关性;运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标本中DLC-1的蛋白表达,观察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结果:1.DLC-1蛋白表达定位于垂体腺瘤及正常垂体细胞浆:Ki-67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2.正常垂体中DLC-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垂体腺瘤组(P<0.01);侵袭组中DLC-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非侵袭组(P<0.01),功能性腺瘤组和无功能腺瘤组无明显差异(P>0.05):3.垂体腺瘤中Ki-6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垂体组(P<0.01);侵袭组Ki-6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非侵袭组(P<0.01),功能性腺瘤组和无功能腺瘤组无显着差异(P>0.05);4.垂体腺瘤中DLC-1和Ki-67的蛋白表达有负相关性(r=-0.764,P<0.01)。结论:DLC-1表达下调可能和垂体腺瘤的发生、侵袭性及增殖能力改变有关;第叁部分人垂体腺瘤中DLC-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目的:明确人垂体腺瘤中DLC-1低表达是否由于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引起。方法:设计DLC-1基因甲基化、非甲基化引物,运用MSP(methylation-specificPCR,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人垂体腺瘤细胞中DLC-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所有垂体腺瘤标本非甲基化引物都能扩增,而仅有2例(2/15)标本甲基化引物能扩增;甲基化、非甲基化引物扩增产物的克隆测序结果进一步验证MSP的检测结果是特异的。结论:D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不是垂体腺瘤细胞中DLC-1低表达的主要原因,可能存在其它原因。

林于峰[5]2007年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治疗及Ki-67抗原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综合治疗策略及Ki-67抗原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符合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的患者58例,分析临床表现、影像、病理、手术入路及术后并发症处理,γ-刀治疗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67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5~35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肿瘤复发5例,无死亡病例。术后伽玛刀补充治疗38例,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行MRI检查,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无视力下降或失明等并发症,无临床死亡。Ki-67抗原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结论侵袭性垂体瘤常用手术入路有经额、经翼点、经蝶窦叁种,选取何种入路主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决定。经单鼻孔-蝶窦入路与经口-鼻-蝶窦入路比较,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鼻、面部并发症少,更符合微创原则。Ki-67抗原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作为反映垂体腺瘤增殖潜能的标志物,供临床参考,以评估其复发倾向并指导术后的治疗。伽玛刀能明显减小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残余肿瘤体积,是一种有效放射治疗手段。

史彦芳[6]2011年在《垂体腺瘤细胞系建立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体外建立人垂体腺瘤细胞系,研究该细胞系相关性特征,探讨垂体腺瘤发生侵袭性的机制。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9月-2010年10月的垂体腺瘤标本50例。对这些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按照Hardy-Wilson及Knosp分级、分期标准,在判断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方面,同时考虑患者的硬脑膜侵袭情况及肿瘤周围组织的病理情况,将本实验进行分组,本实验将肿瘤标本分为非侵袭性组(30例)和侵袭性组(20例)两组。分别采用1.原代细胞培养法2.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4.G显带法5.DNA倍体分析6.上清激素测定7.免疫细胞化学SP法对体外培养细胞进行研究;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本组研究数据。结果1、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常规染色体分析及G显带法:证实为嵌合体型,正常染色体中1、3、7、10号缺失,4、6、18、19、22号有1条染色体,2、8、9、11、12、13、15、20、21号有2条染色体,5、16、17号有3条染色体,14号有4条染色体。X1条染色体有脆位点,疑似Y有1条染色体2、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DNA倍体分析显示与呈现嵌合体方向发展的趋势,增殖率也有明显提高。3、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中催乳素分泌水平测定,实验组细胞上清液中催乳素分泌水平分别为(2.97±0.08)ng/ml、(2.91±0.97)ng/ml、(0.92±0.30)ng/ml、(1.12±0.50)ng/ml、(0.62±0.17)ng/ml、(0.40±0.06)ng/ml;对照组分别为(145.26±42.70)ng/ml、(96.90±27.60)ng/ml、(7.82±3.08)ng/ml、(2.85±0.99)ng/ml、(0.52±0.45)ng/ml、(0.35±0.03)ng/ml。两组标本的激素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中不同代数的无功能垂体腺瘤来源细胞-F的上清液中催乳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上清液中催乳素水平。4、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可见:细胞呈卵圆形,核质比例大,染色质丰富,胞质丰富,大量线粒体具有灶性肿胀和空化,胞质内可见分泌颗粒圆形均匀致密,分布稀疏;有膜包被,直径为150~220nm;细胞膜表面有微绒毛。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大小不甚一致,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可见到分裂期细胞;微绒毛放大后可见其呈杆状,顶端彭大呈球状。5、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实验组:抗人垂体催乳素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胞质内可见黄棕色颗粒,经阳性与阴性细胞计数显示,阳性率为98%。对照组及空白组均为阴性。余4种抗体染色检测均为阴性。6、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镜下形态呈:半贴壁生长,其形状为球形及多角不规则状,可见胞浆内许多细小颗粒,胞核位于一侧,核浆比例大,状态良好及单克隆:细胞传30代,经以上各项实验证实传代细胞生长良好,并具有单克隆性。结论1.、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的染色体为嵌合体型。2.、DNA倍体分析显示与呈现嵌合体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些畸变的染色体与垂体腺瘤的增殖、分泌功能相关。3、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中具有神经内分泌特性,该肿瘤细胞中区域染色体DNA单链断裂和DNA损伤修复酶受到抑制时,其表达增强,脆性位点的出现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且增加该携带者的风险性。4、体外培养垂体腺瘤细胞催乳素抗体阳性,因染色体的变化,导致了组蛋白修饰相关酶与细胞周期蛋白家族的密切关系,同样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失控。5、体外培养垂体腺瘤具有单克隆性。

陆天宇[7]2018年在《Lnc RNA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人类长链非编码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生物学表现,讨论人长链非编码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生物学作用;评价人长链非编码RNA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程度,并探讨其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评估诊断以及治疗的靶向基因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神经外科垂体腺瘤手术患者,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共8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镜或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手术,术中取新鲜肿瘤的病理组织。根据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等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侵袭性组48例及非侵袭性组35例。以侵袭性肿瘤为实验组,非侵袭性肿瘤为对照组。术后根据常规病理结果再分为无功能组、生长激素腺瘤组及泌乳素腺瘤组。所有患者均取材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中的Lnc 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不同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本组垂体腺瘤患者在年龄及性别上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肿瘤直径及体积普遍大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本组垂体腺瘤中LncRNA MALA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及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细胞中的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在无功能腺瘤中侵袭性垂体腺瘤组Lnc RNA H19表达增高,LncRNA CRNDE、LncRNA HOTAIR 及 LncRNA MEG3 表达均下降。侵袭性生长激素腺瘤中Lnc RNA H19及LncRNA HOTAIR表达增高,LncRNA CRNDE及LncRNA MEG3表达均明显下降。侵袭性泌乳素腺瘤Lnc RNA H19、及LncRNA HOTAIR表达增高,而LncRNA CRNDE及LncRNA MEG3表达均具下降。结论 垂体腺瘤侵袭性可能与人类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MATLA-1无明显联系。Lnc RNA H1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呈现明显升高趋势。LncRNA CRNDE及LncRNA MEG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LncRNA HOTAIR在侵袭性方面的表达可能与垂体腺瘤的功能有关,功能性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升高,而无功能性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发生中,Lnc RNAH19、LncRNA CRNDE及LncRNA MEG3可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的相应靶基因。而LncRNA HOTAIR可能作为诊断或治疗功能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靶基因。

霍钢[8]2006年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影像学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2.探讨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方法:1.回顾性分析6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收治的7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进行对比性研究,总结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2.以140例(6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7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中判定的垂体腺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它们的MRI影像学表现,包括:①在肿瘤和海绵窦之间是否存在正常垂体;②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是否存在;③海绵窦大小;④海绵窦外侧壁是否膨隆;⑤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是否被肿瘤推挤移位;⑥肿瘤向侧方扩伸的程度(Knosp MRI分级标准);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的百分率。通过计算各项观测指标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报值(PPV)和阴性预报值(NPV),来确定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判定标准。结果:1.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大腺瘤或巨大腺瘤多见,垂体腺瘤卒中发生率高,手术全切率低,术后复发率高。2.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MRI影像学表现:①肿瘤超过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③3个或3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ICA

王海滨[9]2014年在《HEPN1、MMP-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非侵袭性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肝细胞癌下调蛋白-1(HEPN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PP-9)表达的检测,探讨两者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的关系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经鼻蝶手术垂体腺瘤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RT-PCR检测16例垂体腺瘤(7例非侵袭性,9例侵袭性)中HEPN1及MMP-9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继而检测非侵袭性及侵袭性垂体腺瘤中两者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RT-PCR检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HEPN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77±0.13),MMP-9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23±0.06),侵袭性垂体腺瘤中HEPN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7±0.12),MMP-9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9±0.08);western blot检测非侵袭性垂体HEPN1的蛋白相对达量为(1.229±0.147),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649±0.124),侵袭性垂体腺瘤中HEPN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541±0.161),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154±0.112)。HEPN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低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P〈0.05),MMP-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P〈0.05),且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HEPN1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成负相关。结论:HEPN1、MMP-9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相关,HEPN1的表达下调可能引起MMP-9的上调而促进肿瘤侵袭。

张义鹏[10]2010年在《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切除的垂体腺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的表达,探讨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1)选取垂体腺瘤手术标本45例,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21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24例。全部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3)统计分析垂体腺瘤组织中①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在两组病例中的差异,分析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②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③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又根据病程长短分为2年以内和2年以上两个亚组,分析p53蛋白在两个亚组之间表达的差异。结果:(1)在2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组织蛋白酶D阳性表达16例,占76.19%,而在2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阳性者为9例,占37.5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92)。在2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11例,占52.38%,而在24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为4例,占16.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12)。(2)经统计学分析,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病程在2年以内(含2年)者11例,其中p53蛋白阳性表达3例;病程在2年以上者10例,其中p53蛋白阳性表达8例(含复发3例、均为阳性表达);两亚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00)。结论:(1)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相比,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有高表达。(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3)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53蛋白在病程较长的病例中有高表达。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的高表达有关。两者的过度表达可能是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标志,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侵袋性垂体腺瘤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的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垂体腺瘤的染色体改变及其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D]. 高恒. 苏州大学. 2001

[2]. PTEN和CIRP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D]. 王明光. 山东大学. 2016

[3]. 垂体腺瘤染色体改变与侵袭性的相关性[J]. 高恒, 冯东侠, 惠国桢, 马文雄, 俞文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4

[4]. DLC-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的关系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的实验研究[D]. 张风林. 第二军医大学. 2010

[5]. 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治疗及Ki-67抗原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D]. 林于峰. 福建医科大学. 2007

[6]. 垂体腺瘤细胞系建立及相关性研究[D]. 史彦芳. 河北大学. 2011

[7]. Lnc RNA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D]. 陆天宇. 南京医科大学. 2018

[8].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影像学与实验研究[D]. 霍钢. 重庆医科大学. 2006

[9]. HEPN1、MMP-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的关系[D]. 王海滨. 南昌大学. 2014

[10]. 组织蛋白酶D、p53蛋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性研究[D]. 张义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0

标签:;  ;  ;  ;  ;  

垂体腺瘤的染色体改变及其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