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写作教学的“中国化”_文化论文

文化视角下写作教学的“中国化”_文化论文

文化视野下写字教学的“语文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语文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字教学的“语文味”追求需建立三个维度的价值认同:

起点是培养儿童情趣。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学写汉字的思维与成人有本质的不同。儿童需要的不是浅层次的机械书写过程,而是从中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成人应当让儿童在这一成长历程中体验到获取的情趣。成人要用汉字文化来开启儿童的情感大门,引领儿童发现汉字的秘密,感受写字之妙,构建适切的写字观,把汉字静止的有待确定的意义化为现实的感性认知和价值体认。

核心是传承母语文化。似乎儿童接受世界概念有一种“世界大同”的趋势,缺少对母语的依赖,与民族文化存在一定的隔膜。被称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汉字,正是民族本色的核心所在。要让儿童感受到汉字“蕴含着祖先的精神、灵魂,潜藏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写汉字就是在写民族的文化,在传递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

关键是锻造人格品质。文化侧重于人文精神层面,表现为对个体思维方式、精神气质、人格特性的一种独特影响,而教育形态下的汉字文化是促进儿童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字正人正”的美学规训由来已久,儿童观观照下的写字活动应立足于儿童主体,强调文化“化人”功能,引导儿童“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新修订的课标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认真写字,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讲究写字教学的策略。”追求“语文味”敞亮了写字教学的策略路径,“语文味”的写字教学在儿童的精神领域与汉字世界之间建立起广泛而自由的意义关联,“以更自由的姿态让儿童主体学习得以更好地实现”,让儿童走向愉悦的精神之旅。

一、呈现汉字美感,敞亮儿童的精神世界

由于汉字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其他文字都远为广阔,带有一定的意念色彩,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因而儿童对汉字符号的真正接受需要经过情境来还原,才能充分感受汉字的美感,产生书写的欲望。

1.唤醒“内在美”——探寻知识本原

汉字来源于生活,追溯其源头,把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让儿童意会汉字的奥秘,唤起对汉字书写美的感受。如学写“手”字,出示甲骨文“取”“采”及图片后,点明“手”字的由来:“取”,右边是一个人手拿着刀,左边是动物的耳朵,意思是人们在割取动物的耳朵;“采”,古时候的人以打猎和采集树上的野果为生,上部的“爪”就是用手采摘树上的野果……这一个个甲骨文字就像一幅幅图画,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就是用图画来表达意思,今天变成了我们眼前的方块字,每个方块字都有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一段情感的记忆。

2.捕捉“外在美”——感知线条形态

汉字是线条运动的艺术产物,具有一定的“空间感”,而美感往往出于儿童的“第一眼”,教学中依据这个特点,在儿童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升审美体验。如学写“山”字,先出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等七种字体的“山”字,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教师逐个介绍字体,然后板书楷体的“山”字。小结:加上这个楷体的“山”,这就是汉字产生、发展、演变的每一步,几千年的时间洗礼,从甲骨文变成了现在的简化汉字,线条越来越简单,造型越来越美。

“第一眼”的观察帮助儿童建立“线条描画事物”的初步认知概念,感知到“感觉元素”即线条的形态美,这种整体美的体验留给儿童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说,写字教学不能因为字形简单而简单指导,要善于引导儿童发现汉字蕴藏的美。

二、品味过程意趣,深化儿童的意义建构

任何活动都有一种过程思维,儿童在书写过程中寻找汉字的结构特点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对过程思维的经历反思建立自我概念,并在新的情境中不断完善对汉字书写知识的主动建构。

1.观察比较,掌握要领

对于儿童而言,通过反复观察、对比、筛选,可以直观地判断出书写对象的异同点。如教写“裸”字片段:

师:既然是生字,咱们第一次见到它就得加深印象。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裸”字。(师板书,生书空)

师:“裸”字是什么旁?

生:衣字旁。

师:老师还想到另外一个字,大家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师板书:裹)

生:它们都带有“果”这个字。

师:把“裹”中间的“果”去掉,上下一合,就是什么字?

生:(齐答)衣。

师:把衣服包裹起来,穿起来,那就是“裹”;把衣服全脱下来摆在一边,那就是“裸”。汉字就是如此地充满智慧。

由于汉字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抽象符号,对于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儿童,书写难以抓住要领。案例中教者引导儿童在观察、比较中完成了自我提取的过程,利用其形象思维的优势化解抽象符号的限制,不断丰富审美体验,促使儿童主动对书写知识进行再加工。而平时的写字教学大多止步于字的形态指导,未着力于儿童的深层次发展。

2.引导发现,揭示规律

对于书写知识,同样不能灌输给儿童,而是要引导儿童主动地发现、获取,并能够独立地掌握,学会迁移运用。如李维生老师执教《心字底》,先用图形游戏揭示上下部件的位置关系后,这样引导学生:

师:可是按照常理,心字底右移了,就会有跑到字外的感觉,但我们看上去,上下部件仍然能够融为一体,这是为什么呢?(字的中心点与卧钩的出锋处变色)

生:心字底的卧钩的钩总是指向字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卧钩出锋指着字心,它们就能融为一体了呢?

生:心字底和整个字的联系就加强了,所以就能融为一体。

生:心字底就像个小孩,字心就是他的家。虽然他出去了,但他的心仍然向着家。

师:在书法上这也是个造险破险的过程。心字底右移造了险,卧钩出锋指向字心又巧妙地破了险,所以字才显得神采飞扬。

儿童通过抓住汉字的构成规律,在书写过程中不断迁移同规律汉字的写法,可以形成书写知识的“系统化”。案例中的“造险破险”就是一种走向“系统化”的有序积累。

3.启迪创造,发展思维

文字学家安子介说:“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而联想是一切创造发明之母。”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汉字的形象性特点进行写字教学,有利于儿童的审美发生,进行“再创造”。以“山”字教学的字形指导为例:

师:“山”字看似简单,只有三笔,但要写好可不容易,这是三个同学写的“山”字(贴在黑板上),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这三个字哪个更漂亮?为什么?

生:第二个字漂亮,它的竖画长短不一样,中间的竖长,写在竖中线上,边上的两个竖较短。

师:你观察真认真,这三个竖就像几座山一样高低起伏。

生:三个竖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师:这叫均衡美。

生:竖折写出坡度,就像人往上爬一样。

师:写出坡度这个字就写活了。

生:右边的竖要出头。

师:这样整个字更稳,在动中求稳,就达到书法艺术很高的境界了。老师为大家总结一下:中竖直直居中线,竖折上斜有坡度,右竖向内略出头,中右左竖依次矮,三竖等距平衡美。同学们,其实“山”字的奥妙就在我们的手中,你发现了吗?

生:我们的手就是一个“山”字。

生:对呀,我们的中指就好比“山”的中竖,大拇指就是它的左竖,而小手指就是右竖。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个“山”字在我们眼前仿佛有了生命……

实际上,写的过程就是依照汉字的线条再运动一次,当汉字进入儿童的审美视野时,儿童才有可能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再创造”。也可以说,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写字教学破解儿童对汉字形体规则等方面把握的难题,使儿童获得一种认知世界的新眼光,产生一种直抵事物本质的可能。

三、塑造文化心理,浸润儿童的人文素养

当下儿童缺少书写意识、书写情趣,机械的思维训练和单一的书写训练使汉字陷于浅层琐细的生活应用,而大多数儿童书写的“火柴棍”也难以体现与文化的亲近感,这是文化心理不适应的直接反映或民族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换言之,儿童需要的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心理。

1.丰润底蕴,滋养人文素养

人们的文化心理反映出民族性格、民族思维,写字教育应将文化心理的种子根植在儿童心田之中,使儿童既成为汉字文化的承载者,又成为汉字文化的学用者和创造者,同时用汉字内蕴的独特品质滋养儿童的生命。如“女”字,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为什么会跪呢?“女”字背后是几千年的历史。

汉字不是符号的重现,而是“流动的思维”,它的抽象为儿童展现了一种追根溯源、求其实质的思维方式。学写“女”字为儿童展开了一幅绚烂的人文画卷、历史画卷、社会画卷,所以,写字教学必须站在传承文化的高度,开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滋养儿童的自由生命和精神品质,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味”。

2.融入情境,提升人文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制约主体学习的场所,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和促进学习主体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从文化的视角追求写字教学的“语文味”,为儿童的文化心理适应提供一个全新的情境,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不适应的行为,使自身得以发展。

比如教学“德”字,大部分学生书写时丢了“心”上的短横,教师点拨:“这一横就是摆在人们心上的一把尺子,衡量是非善恶,测量道德的高低。”每个字一句指导就道出汉字的妙处,释放情趣,迸发哲理!可贵的是儿童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入情入境,赋予汉字乃至书写本身以价值意义,同时使儿童自身获得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有助于其人格成长和能力提升。

标签:;  ;  ;  ;  ;  

文化视角下写作教学的“中国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