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内地因素_转口贸易论文

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内地因素_转口贸易论文

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内地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国际贸易论文,因素论文,内地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从一个单纯的转口商埠,跃升为当代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其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转口贸易型、转口贸易向加工贸易型的转变和发展,以及转口加工贸易型的迅速扩张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内地因素”作为香港经贸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有利条件,对其贸易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从1841年香港被辟为自由港,到本世纪50年代初的100多年间,香港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经济发展。在这一期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内地一直是香港重要的物质供应地,香港则是世界各地对内地贸易的中转港口。二战前,两地贸易已有相当的发展。据统计,1931年至1940年,香港对内地的进出口已经分别占其进出口总值的33.1%和45.53%。内地在香港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对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及香港著名转口商港地位的奠定,起到了重要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崛起在东方,为香港国际自由港地位的提高和外贸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依托和强有力的保障。内地与香港间的贸易关系,也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50年代初,香港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当大部分的物资由内地供应,而内地恢复和稳定市场所需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及抗美援朝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需由香港转口,所以两地的经贸合作关系迅速发展起来。1949年,两地贸易额为11.76亿港元,1951年则升至24.7亿港元,年均增长44.9%。同时,香港对外贸易额由27亿港元,跃升至93亿港元。两地贸易额在香港1951年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27%。可见,两地贸易的发展,带动了香港转口贸易的迅速发展。

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对外贸易进入了以转口贸易为主向加工贸易的转变和发展时期。50年代初期,美国操纵联合国对中国实行“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骤然下降,对外贸易额由1951年的93亿港元,降至1954年的58亿港元,下降38%。为摆脱困境,香港走上了发展加工出口业的道路。当时,内地抵港企业家带去的近5亿美元的资金、机器设备及技术,为香港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经过7、8年的发展,1959年在香港出口总额32.77亿港元的货值中,港产品货值达28.22亿港元,已占69.6%,远远高于转口贸易的货值。

60年代,香港抓住了西方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机遇,加速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1969年,出口总额131.97亿港元中,港产品出口货值达105.18亿港元,占79.7%的绝对优势,从根本上取代了转口贸易的主导地位。这标志着香港对外贸易由转口贸易为主向加工贸易转型的成功。

70年代开始,香港的加工出口业进入多元化、高质化发展时期。电子、钟表、化工、仪器等新兴工业产品的出现及迅速占领世界市场,标志着香港经济的全面起飞。工业的发展使香港对外贸易再创辉煌。从1969年—1979年,香港的对外贸易额由281亿元,增至1617.71亿元,10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9%。同期,港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一直居70%以上。70年代,香港的服装、手表、玩具、塑料花、蜡烛、手电筒等产品出口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香港由转口贸易向加工贸易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从多方面给予了支持和援助。从建国起,中国政府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从政治上保障香港社会的稳定,在经济上,从物质、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为了支持香港工业经济的发展,内地长期以优质低价供应香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如纺织成衣原料、建筑材料、化工原料、燃料等。遂使香港轻工业产品以较低的成本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实力,打开了欧美市场,并由此带动了香港经济贸易的发展。

内地以较低的价格对香港居民提供生活消费所需的食品及副食品,甚至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内地经历严重的3年自然灾害时期,内地对香港居民的生活消费品供应照样进行且居当时对香港供货国之首。据统计,香港市场70%的鲜活冷冻食品,50%的蔬菜来自内地,1949年至1967年,内地在香港总进口中的平均比重为22%,是香港进口货最大的供应者。1968年至1980年,内地在香港总进口中的比重平均为18.2%,仅次于日本而居第二位。长期以来,内地按优惠价格供应香港生活消费品,使香港居民消费开支减少,稳定了社会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保障了香港经贸发展的顺利进行。

为解决香港淡水供应困难,从1961年起,内地每年向香港供应淡水几千立方米,并且逐年增加,1964年内地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将东江水引入深圳水库再向香港供水。这一工程以后又经几次扩建,使香港缺水状况得到根本改善。目前,香港70%以上用水来自内地。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某些特殊年代,内地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特殊政策,以保证香港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优势。如1973年,香港经济曾经遭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石油危机和“股灾”的冲击。为缓和香港的困难,1973年内地对港出口达56.34亿元,同比增长46.5%。创建国以来最高增长纪录。其中又以工业品增长较大。据统计,中国纺织品输港为11.02亿元,同比增加82%,各类轻工业品、工矿产品、各类石油产品的供应均增加。在西方普遍出现“石油荒”的情况下,内地供应增加缓和了香港的能源危机,为其工业发展注入血液。同期,对香港农副产品供应也大大增加,减轻了居民遭受通货膨胀的压力。特别是在世界性缺粮情况下,香港大米供应紧张,内地及时额外增加输港大米且价格低于国际市场。正是内地从多方面对香港的支持和援助,加上港人的灵活勤奋和艰苦努力,使香港顺利地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对外贸易发展的骄人成绩,并为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完待续)

标签:;  ;  ;  

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内地因素_转口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